對趙括的歷史評價是否失之偏頗?
長平之戰面對殺神白起任何人都不敢說必勝?何況若趙括真的是草包敢直接將國運交付於他嗎?
紙上談兵。
哈哈,這個話題還是很有意思的。其實紙上談兵也是一種能力,在工作中是非常有用的,紙上會談要比冷場好許多。
人說,臨陣換將是失敗原因,但是秦同樣臨陣換將換上了白起。
臨陣換將不是長平勝利/失敗原因。
人說,趙括上陣立刻換了廉頗的做法是失敗的原因。其實不換戰法,只換將軍又有什麼意思?將軍又不是政客,只換臉不換政策。
趙括上任立刻改變廉頗做法,也不是失敗原因。人說,趙括用自己的親信,是失敗的原因。可是領導和部下要互相溝通信任的,相互信任是組織效率化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用親信,基本就不要談兵,去談理想情操去吧。
堅決的說任用親信也不是失敗原因。以上,都不是長平勝負的真正原因。不過是人云亦云的說法,雲多了就遮住了真正的天空。
1. 真正原因
真正原因是趙國太強。
(哈哈,太跳躍了,你跟不上。)長平之戰最奇怪的是,是齊國(田家)坐視長平兩年,卻沒有任何行動。
長平戰役以前,魏、韓不僅是軍隊而且經濟也已經被徹底擊潰;楚國離長平太遠無法支援;而燕國實力太弱於事無補。因此齊國當時是唯一應該而且能夠支援趙國的。戰國後期齊國一直沒有戰事,也不主動打人,齊國本來就富後又專心發展經濟,所以GDP是7國中最高的。然而齊沒有支援趙,也沒有幫秦,好像中立國一般。
一說是趙國無法承受對秦的消耗戰,才最終放出勝負手,拜年輕好勝的趙括為將,在長平一決勝負。大家從下圖來看,長平是在趙國境內,其實秦國的戰線也相當長,如果用距離衡量的話,秦國的補給線和齊國支援的距離相等。
長平之戰,廉頗採用消耗戰,一直持續兩年,如果兩年中趙國告危,唇亡齒寒的道理,聰明的田家不可能看不懂。但是齊國卻一直不出手援助。原因何在?
其原因是,趙國太強,以至於齊國不敢支援趙國。長平戰進入消耗整整兩年,趙國陷入困境可想而知,但為什麼補給線比趙國更長的秦國就綽綽有餘呢?如果秦像南宋一樣富足,他們為什麼一定要拚命去追求一統天下呢?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秦國一樣陷入了戰爭的泥沼!
我們完全可以認為,經過兩年艱苦的消耗,趙國以為自己佔據了的上風,因此不滿足被動防守,而從守勢換為總攻!趙國採用年輕好勝的趙括,事實上並非是去倉促去尋戰,而是一開始就制定全殲秦軍的計劃,這一點可以證明趙的目的不是擋住秦軍然後收上黨就結束,趙的目的是和秦一樣——全殲對方。
趙國如果戰勝或者戰平秦國,那麼不僅上黨納入趙國,而且韓國、魏國也將陸續投靠趙國。這樣的話,三晉又一次統一,而和齊國有世仇的燕國和趙國比較友好,,,這樣,一個比秦更強的趙國將直接出現在齊國的面前!
事實上趙國輸了長平,仍舊能夠在邯鄲前擊敗秦。強者無援,這也是趙國長平之戰失敗的原因。而齊國,從管仲以來就是商人立國,我相信齊國人一定是和做生意一樣計算了長平的勝率和賠率,但最終還是無法判讀戰事,下決心去支援趙國。
從趙國接納上黨開始,就已經準備好和秦國單挑了,滿貫全收還是一敗塗地二者必須擇一,開盤之前誰也不知大小,但必須押下一把。既然賭就只能賭全部。是的,彼時的趙國未必沒有一統天下的野心。
趙括是參加了賭局,甩了把骰子,但決定押大還是押小的卻不是他。
長平,秦。來吧,願賭者服輸!之前看過一個為趙括平反的帖子,說的那簡直是如泣如訴,趙括簡直成了超越趙奢般的存在。
但我一查,誒,沒找到參考資料,啥啥都沒有,凈是瞎bb。結合事實,再加點我自己的感想,我說說我的看法:
把屎盆子都扣趙括頭上固然是不對的,長平之戰即使是按照廉頗的打法也不一定能贏。在幾次對壘中,趙軍沒有太大優勢,趙軍即使堅壁清野了,仍舊不佔優勢。至於廉頗究竟能不能贏,真心不好說,我覺得勝負各半吧(我是說對付白起)。具體怎麼打,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白起廉頗都不是傻逼,都是戰功赫赫的名將,不可能一邊倒,應該是極其精彩的一戰。但是沒有這種假設了,廉頗被換下來了。趙王之前可以聽信趙勝接受上黨,之後自然可以聽信左右換上趙括。至於趙括能不能行,暫且不說。單從當時形勢來說,我覺得可以這麼分析:1.趙括換下廉頗,這是趙王的命令。趙王為什麼換下廉頗,有一個原因就是確實趙國不佔優勢。趙王啟用趙括,應該是對其下了軍事命令的,比如說你得換個方式不能像那老頭子一樣一味防守,咱趙國沒那麼慫。且不管趙括自己內心想法究竟如何,趙王這種心思肯定是有的,而且有很大可能確實左右了趙括接下來的軍事行動。畢竟,趙王才是趙國最高領袖。2.趙括的對手是白起,首先白起這個人就是個傳奇,即使沒有長平之戰這一光輝戰績,白起也應該是戰國第一神將。對付白起,別說趙括了,趙奢的勝算也不大,而且趙括對此是不知道的,而趙國啟用趙括,秦國立馬就知道了。再加上,趙軍剛剛換帥,這對士氣是一種巨大的打擊,這不是洗白,而是事實,臨陣換帥,而且還是年輕的趙括換下身經百戰的廉頗,戰鬥力不下降那就是出鬼了。3.趙括之後的表現也確實不咋地,這個怎麼洗都洗不白:輕敵冒進,糧道被斷。這種事不怪他還能怪誰?但是這裡有個細節啊,糧道被斷的時候,秦王立刻發動群眾控制糧道,但是趙王吶?不知道,不知道他在幹嘛。這可能與史料佚失有關吧,但也有可能是趙王真心啥都沒幹,或者說,幹了啥都沒用。
其實分析到這裡,大致的結果就出來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上缺少遠見、昏招頻出,你指望軍事上捷報連連是不現實的。趙國政治失誤有很多,一是沒有政治遠見,為蠅頭小利把自己暴露在敵方兵刃下;第二,急功近利,並未給廉頗更多的機會;第三,外交上放棄與諸國聯合抗秦的機會(雖然我不覺得這個聯合真的能成,這個時候除了趙國,大家都很無力,齊國更是很果斷的拒絕了),喪失了戰略上的主動權;第四,臨戰換帥,並不了解當前戰爭形勢;第五,趙王本身性格有問題,感覺有些優柔寡斷,沒法獨立做出正確的決策;第六,低估了地下戰爭的威力,這一點六國都是如此,對於間諜的部署和敵方重臣的收買做得不夠,這直接導致了敵我信息嚴重不對稱。至於趙括在史記中的描寫,我覺得不必太信,他真的是個背鍋的,背鍋戰死已經很慘了,後世還要去懷疑他爸媽對他的信任,我覺得,太tm的慘了。我對趙括深表同情,我更願意相信這是事後潑髒水或者說某高層推卸責任。至於有的人說那時候趙國經濟不足以支撐這麼大的戰爭,我覺得有一定道理,但不能作為不能打持久戰的依據。----------------------------------------------------------------------------------------------------------------------
補充一下原因:首先,廉頗絕對不是傻逼,不可能說趙國快斷糧了還固守不出,肯定是因為當時一定還有固守的餘地;而對此著急的是秦國,畢竟秦國真是傾盡全力來打了,假設未來趙國獲得了援軍或者經濟支持(這不是不可能的),秦國就慘了,而且本身有一部分趙軍並未參與長平之戰,假設這部分趙軍參戰,會不會引發局勢變動,不好說,因為這都需要時間來證明。因此對於趙國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是有可能出現機遇的(不否認有壞事發生),而對於秦國來說,時間越久可能勝算越小。其次,假定廉頗真是個純傻逼,明明糧都沒了,還固守,你覺得這能怪廉頗么,能怪後來的趙括么?肯定怪趙王啊,糧都沒了打毛線啊!再次,假定糧確實不多了,假定廉頗確實是個膽小鬼,那主動出擊就是對的么?雙方戰爭信息對稱么?趙括對當前雙方局勢足夠了解么?但凡名將都懂得知己知彼,且不說趙括知不知彼,想做到知己也得需要時間吧。
反正總而言之,我覺得持久戰並不是不可行,重要的原因還得從當時的政治形勢來找。
對油炸小飯糰補充一下。我大體贊同他的回答。
首先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勝者通常是具備更深厚的國力。趙國在當時雖然軍事力量很強,但是底子並不厚,缺乏相應經濟實力支撐。因此廉頗能不能打贏會戰我不知道去哦,但是他的龜縮戰是沒有前途的。因為越耗下去趙國越不佔優勢。趙國的最優選擇就是一次會戰勝利結束,賭輸了也沒辦法,總比被耗死好。因此趙括的任命和做法並沒問題。長平之戰爭議很多,但是有一點也是沒疑問的,就是勝利的秦軍是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全國總動員,付出了慘重代價才全殲了趙軍。從一個側面來說也證明了趙括或許不是那麼不堪。總的來說過多關注趙括沒意義,主要原因還是趙國本身內政問題重重,而趙國缺乏秦國那樣的家底,這種戰爭能贏才是很奇怪的。----------------------------------------廉頗是彭德懷又不是劉少奇,他又不抓生產。二戰德國人都知道自己資源不足,但是陸軍將軍卻痛恨希特勒的亂指揮,而忘記了每一個士兵的犧牲都有一車皮的稀土拉回德國。細節上爭不起來,因為春秋戰國的歷史記載跟神話挺像的,我本身就不怎麼相信史書上的細節,在我眼裡可信度僅在於何人在何時在何地發生過何事。但是總體上秦戰略資源上強於趙這個沒問題吧。那我們看看其他同情況的人怎麼處理。同為防禦戰
七年戰爭普魯士面對人口數十倍,國土百倍自己的國家的聯合,選擇的是主動出擊,不停的尋求會戰,而不是被對手兵臨城下不得不打。二戰中蘇修在有美帝援助下,選擇的是裝孫子然後反攻
三國最典型。魏國守多攻少,戰爭通常遵規蹈矩,而吳蜀相反。國力情況恰好反過來。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一點就是魏國實力佔上風,沒必要去冒險,老老實實對耗人力物力自然就贏了。
這裡有個前提,就是大家都有大規模會戰資本,而且一方不具備軍事上壓倒性優勢。所以游牧民族入侵初期那種和TG那種不能算的。
戰爭在戰略層面是件很無聊的事情,如果都是正常對耗,力強者勝,力弱者敗。而局部戰鬥在機關槍坦克之前,通常運氣成分還是不小的,所以大規模會戰不會說誰一定贏。
【補充:評論里油炸小飯糰說守住有轉機,我不否認這點,但是守住這次,下次呢?長痛不如短痛,越拖形式對趙越不利,不如一次國運賭會戰.這種事件也是屢見不鮮,中日,日俄這兩次讓日本翻身的大戰都是如此.說句題外話.日本的問題是已經成了屌絲逆襲結果還繼續賭,突出一個逗.這個跟日本當時國內環境和軍中二鍋頭澆灌的愛國青年有關,不多說.】
具體人物細節不做進一步分析.這裡只是解釋為什麼任用趙括和轉變戰略.
-之前ipad上改了一下,所以又改了一次.觀點已經很明確了也不再補充,歡迎理性質疑.乾貨和細節除非是趙國糧食產能和人口都超過秦國,不然沒必要舉了.為什麼總有人想要洗白趙括?
再回顧這段歷史之前,請大家忘掉負荊請罪,忘掉紙上談兵。
不吹不黑的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其實趙括並沒有歷史書上的那麼不堪,而我們也沒有孫武再世、白起複生那麼牛叉。
毫不誇張的說,我們對趙括的惡意也大多是來自教科書上的《紙上談兵》,我們也因此忽略了紙上談兵背後的合理性和邏輯性。
第一:趙括並非主動請纓,而是屬於臨危受命,奉趙王之命前來接替廉頗。
第二:當時廉頗留給趙括的局面已經非常不樂觀,趙國國力已然陷入了難以維持的境地,雙方戰事已經進入了最後的白熱化階段。所以也沒有給趙括大規模調整部署的機會和資本。
第三:有人說趙括換廉頗完全是因為趙王傻,難道說整個趙國所有人都是傻嗎。如果趙國國力還能容許廉頗繼續拖下去,趙王還會臨時換將?
第四:趙括初次挂帥便統領40萬大軍和殺神白起對抗,並在被圍斷糧46天後軍心不亂,還能率軍突圍。單單是這樣的統帥能力就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
第五:有的人說趙括完全可以沿用廉頗的堅守政策,但是卻沒有想過趙王為什麼要讓趙括速戰速決。要知道古代可沒有什麼馬列主義,老百姓當兵無非就是混口飯吃,搏一搏榮華富貴罷了。如果你連糧食都沒有,別人憑什麼要跟著你賣命,靠王八之氣?
第六:很多人都說趙括能力不行,完全是個書獃子。但是為什麼不想想趙括憑什麼第一次挂帥就能和白起有一戰之力,而廉頗征戰數十年卻在王紇手下一敗再敗呢,我想這足以說明趙括並非無能之輩。
第七:在春秋戰國那個極其注重養士的時代,好不誇張的說即使趙括是一頭豬。憑藉著他是趙軍統帥兼名將之後的身份,只要他願意投降就能得到秦國的招攬,根本就不會有任何生命危險。然而他在生命的最後關頭,選擇的卻是身先士卒,戰死沙場。平心而論這樣一個年輕的將軍難道不值得人們尊重?
第八:我們仔細看一看趙括的作戰方案,可以說即使是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也任然沒有辦法糾正趙括的錯誤決策。難道是像廉頗那樣繼續拖?最後弄個秦傷趙死,其他諸侯國漁翁得利?
第九:假設趙括是個一無是處的書獃子,那麼秦國為什麼要花大代價密調武安君白起?難道只是為了大炮打蚊子,閑的沒事幹。
第十:在當時趙括在趙國的聲望可是不低,就連樂毅都曾稱讚過他,連戰國四將之一的李牧都是他提攜上去的。
第十一:信息不對等,趙括並不知道秦國已經秘密換將,而是一直以為對手是王齕。所以當趙括用專門針對王紇的方案針對白起的時候,無疑就成了一場悲劇。
第十二:有人認為趙括在擊敗王紇後主動出擊完全就是昏招,其實並非如此。在古代騎兵戰法中有一種叫做「倒卷珠簾」的戰術,其要訣就是「以弱擋強,以強擊弱,驅潰攻主,擋者無不潰敗」,也就是用騎兵驅趕敵方潰兵來衝擊敵軍主力,並將恐懼傳遞到全軍,到最後兵敗就如同雪崩,神仙來了也難救!而當時趙括面對的也正是這樣一個局面,所以說這並不是趙括的指揮失誤而是白起有心算無心。
第十三:雙方戰損比,對此武安君白起有言:「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傷亡過半,國內空……」
第十四:我們知道在廉頗的一生中一共出現了兩次換將事情,一次是趙括另一次是樂乘,然而細心的同學會發現廉頗面對這兩次換將所作出的反映確是截然不同。在面對老仇家兼小輩趙括,廉頗並沒有表示出任何不滿意或者反對的舉動;而在面對樂乘的時候卻大動干戈,舉兵攻打樂乘甚至反出趙國。廉頗面對趙括和樂乘的奪權,卻做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這其中如果沒有貓膩誰信。
最後成唐個人認為,其實長平之戰最後的失敗絕大部分的責任應該歸功於廉頗和趙王,而作為主帥戰死沙場的趙括也不應該受人唾棄、笑話千年。
對趙括的紙上談兵評價不偏頗,
首先,趙括的才華毋庸置疑,這是一塊未經錘鍊的璞玉,
璞玉,必須經過戰場的洗鍊和澆灌後,才有可能放射出光華。
從實踐上升到理論,這需要從實踐中總結經驗,並從經驗中概括理論,這固然很難。
而從理論轉化為實踐,更需要付出諸多的時間和代價,這又談何容易?
一切不從實際出發的行為,都被稱為理想化。
不看實際,只遵從書本,叫【本本主義】,這是新手愛犯的錯;
不看實際,只遵從經驗,叫【經驗主義】,這是老手愛掉的坑。
只有切合實際的分析,制定目標、計劃,不斷試錯,改錯,才是做事情的道理。
而趙括,就是本本主義的代言人,紙上談兵的評價不但不偏頗,而且十分精準。
戰國策秦三:
謂應侯曰:「君禽馬服乎?」曰:「然。」「又即圍邯鄲乎?」曰:「然。」「趙亡,秦王王矣,武安君為三公。武安君所以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亡鄢郢、漢中,禽馬服之軍,不亡一甲,雖周呂望之功,亦不過此矣。趙亡,秦王王,武安君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欲無為之下,固不得之矣。秦嘗攻韓邢,困於上黨,上黨之民皆返為趙。天下之民,不樂為秦民之日固久矣。今攻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楚、魏,則秦所得不一幾何。故不如因而割之,因以為武安功。」
------------
關鍵詞:禽馬服之軍,不亡一甲。
就是說,白起射殺趙括生擒40萬大軍未損失一兵一卒,當然這是藝術誇張的寫法。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里也有這段話,太史公筆法更慎重一些,刪去了「不亡一甲」這種字眼。
但是已經可以充分說明了,趙括就是個弱智低能兒了。
這話說得太扯,你也不想下,趙括真的這麼小兒科,秦國幹嘛在知道趙括上任之後換下已經跟廉頗對陣2年多的王齕!要知道整個前期王齕對陣廉頗也都是佔據著主動和優勢。。第一,你說的更換心腹將領這點做得很對,趙括是新領軍而且前任還是廉頗這樣的影響力很大的名將,這個影響力不是指最為名將這麼簡單,而是能做出將相和的廉頗。。希望你能懂。數十萬大軍會戰,大軍的調度不能有半點懈怠,安插自己的親信能夠保證軍令順達。這麼做就對了!還有你說趙括更改廉頗留下來的所有軍規,著我實在不知道那個資料有這麼寫過,不過按道理推測,因為帶領的援軍兵種性質作戰方式的不同,趙括修改廉頗的部分軍令應該會有這種情況。畢竟此一時彼一時,趙括的軍令是進攻,這時候自然要做出調整,要是趙王給廉頗下令必須進攻,廉頗同樣要做出軍規的調整。。不曉得這都要很稀奇??第二,下令如果得勝,必須乘勝追擊全殲秦軍。知不知道這個騎兵戰法里有「倒卷珠簾」這一做法,歷史中對於騎兵運用的心用手的很多名將都有此類做法,為的是利用對方產生的潰敗,驅趕對方的潰兵去衝散後方的軍陣(古代通訊指揮不變,信息的傳達靠傳令兵,一旦潰散,傳令兵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給其他軍陣傳令的,極易發生大潰敗,歷史上幾乎所有以少勝多的戰役都有此類情況。所以想孫子吳子都格外強調練兵和紀律)這絕不是趙括想顯赫軍功,而是戰爭到了他接受的局勢的時候,本身就已經是要麼大勝要麼大敗的局面。他要做的也是他能做的就是聚集士氣一戰定局罷了。而且因為信息的不對稱,他不知道對方換了擅長圍殲的白起,一直以為對手是王齕,而且看起來趙括也是對王齕做了分析的,王齕更主動,接戰願望更強烈(同時期有白起這樣的戰神也是一種悲劇)
40萬士兵被活埋這個鍋根本就不應該讓趙括背。有人說他紙上談兵,可這是他第一次打仗呀,誰第一次打仗都沒經驗,這次戰爭之前他能做的只有熟讀兵書,在戰場上他能做的只有按兵書上說的做。正常來說,他應該先當一個副將,跟著老將滾幾年,才能成為有經驗的將軍,克趙王沒給他這個時間。所以,這個鍋,得趙王背
我個人認為這個得從趙括用兵來看,趙括兵權一到手做了這麼幾件事。1、更改了他的上一任廉頗將軍留下來的所有軍規。把廉頗的列陣全都合併成大營。把舊將都換成自己的心腹。(標新立異,不切實際,玩弄權柄。)2、下令如果得勝,必乘勝追擊,全殲秦軍。(仗還沒打,就先想如何顯赫軍功。視戰爭如兒戲,盲目自大。)之後與白起的互相出招中,幾乎犯盡了兵家大忌,一勝就驕傲,一挫就火冒三丈,一敗就肝膽俱裂,不敢打了。都說他兵法厲害,我真看不出他有讀過兵法的痕迹。白起厲害是不假,但是趙括的錯誤也太小兒科了,即使對手不是白起,他依然贏不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