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怎麼當上大良造的?他立過軍功嗎?
商鞅實行二十爵制,按軍功授爵,規定宗室貴族凡是沒有立軍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貴族身份。但他自己為第十六級大良造(大上造),難道商鞅還立過軍功嗎?若沒有,又為何破例被授予爵位?對這一點有些不解。
《史記 ? 商君列傳》記載: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鄉邑大治...於是以鞅為大良造。
此時是公元前346年公元前354年,商鞅收復河西失地
公元前352年,包圍魏國並佔領魏國舊都安邑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352年也有以商君為大良造的記載
我個人取信商鞅在公元前352年(而非前346年)就任大良造。其中有收復河西失地功勞的作用。故齊之田單,楚之庄蹻,秦之衛鞅,燕之繆蟣,是皆世俗所謂善用兵者也 。
所以說商鞅的軍事水平和這幾人起名,受到廣泛認可。
商鞅最早是客卿,也就是左庶長,佔領河西,升正卿右庶長,當時稱大庶長,佔領安邑,升大良造。秦國原本只有十二級爵,大良造為最高。
秦國佔據的是西周的老家,根據度量衡考古,秦國使用的是和東周一樣的度量衡體系,可以認為這就是西周的度量衡體系。根據這套體系可以反推西周和秦國的基層體制。 西周初期12戶24丁為1村,16村192戶為1甸,5甸為1鄙、10甸為1邑、20甸為1都。到了商鞅變法時,人口繁衍,商鞅分公田、開阡袹,1頃等於原來1夫的2.5倍,原本四家的田地,現在可以養六家,1甸百井200戶增加為300戶。 同時商鞅還廢除了原本200戶里隧人不當兵的習俗,現在1甸300戶600丁300丁都當兵,但是只有伍長60人是士,也就是爵位上的公士,原本諸侯的兩司馬才能當下士,天子的伍長才能當下士,但是秦地原本就是天子之地,所以伍長就是士,到了商鞅變法,伍長還沒有甲,到了長平之戰時,伍長公士也有甲了,而兵馬俑里那些低級長戟甲士居然達到了所有長戟兵的七成,不知道是選拔的精銳還是各地披甲率已經如此。而兵馬俑那些沒甲長戟兵和弩兵則是普通的庶人。庶人以下是奴隸。公士有田1頃、1宅、1奴隸,因為1頃相當於現在80市畝,一家人,休耕一半,也還是耕不完,必須再加上一個奴隸才能耕40市畝。 西周實行的是伍長(天子下士)、兩司馬(諸侯下士、天子中士)、卒長(諸侯中士、天子上士甸長)、旅長(諸侯上士、天子下大夫鄙長)、師長(諸侯下大夫、天子中大夫都長)、軍長(諸侯中大夫、天子上大夫卿)的體制。 而隨著晉國這樣的超級大國的出現,和人口的繁衍,開始發展為伍長(晉國下士)、兩司馬(晉國中士)、卒長(晉國上士)、旅長(晉國下大夫甸長)、師長(晉國上大夫鄙長)、軍大夫(晉國下卿都長)、軍佐(晉國中卿縣長)、軍將(晉國上卿郡長)的體制。 商鞅變法初期,只有十二等爵,大良造是第十一等爵。一級,公士,伍長,二,上造,什長,三,簪裊,屯長(也就是兵馬俑里戰車上帶冠的那三人之一),四,不更,百將(也就是兵馬俑里戰車上帶冠的那三人之首,百夫長,不用參與夜間巡邏),五,大夫,五百主,六,公大夫,曲軍候5千人,七,公乘,部校尉2萬5千人,八,五大夫,將軍12萬5千人,九,左庶長(左翼帥)25萬人,十,右庶長(右翼帥)25萬人,十一,大上造(副帥)25萬人,十二,大庶長(主帥)。商鞅一開始只可能是左庶長,公元前354年佔領河西後升右庶長,公元前352年佔領安邑後升大良造。商鞅變法初期秦國只剩200萬人口,十二等爵制對應大概是75萬男丁,沒必要設置那麼多等級。 公士:兵馬俑中身穿鎧甲、戴著黑色麻布頭巾的步兵就是「公士」。 上造:兵馬俑中身穿鎧甲、戴著紅色麻布頭巾的步兵就是「上造」。 簪裊:「裊」有馬具的意思,簪裊就是給馬帶上馬具。顯然這是和車騎相關的兵種獲得的爵位,周制一車百人,兵馬俑里車上兩個副手就被認為擁有這個爵位,他頭戴單板長冠,身穿的鎧甲也更厚實嚴密。這一等級算是50人屯長。公元前186年漢代的《田律》和《戶律》規定受田數額為3頃(300畝),受宅數額為3宅(宅地的標準是以30步見方的土地為一「宅」)。出土秦代竹簡表明:在軍中,每頓吃的飯菜因爵位不同而不同,簪裊可以有精米一斗、醬半升、菜羹一盤、乾草半石,乾草也說明其與車騎相關。 不更:戰車上三人中的車長。因為一個夜間巡邏隊只有50人,所以百夫長不必參與巡邏。 《史記 ? 商君列傳》記載: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鄉邑大治...於是以鞅為大良造。 此時是公元前346年。後期秦國地盤增大,人口也因為推廣牛耕而增多,增加到二十等爵,大良造是第十六等爵。一級,公士,伍長,二,上造,什長,三,簪裊,屯長(也就是兵馬俑里戰車上帶冠的那三人之一),四,不更,百將(也就是兵馬俑里戰車上帶冠的那三人之首,百夫長),五,大夫,五百主,六,官大夫,二五百主(也就是千夫長),七,公大夫,曲軍候5000人,八,公乘,部校尉25000人,九,五大夫,將軍12萬5千人(王陵以5校尉攻邯鄲,後增加為10 校尉),十,左庶長(左翼帥2將軍10校尉),十一,右庶長(右翼帥2將軍10校尉),十二,左更(2將軍10校尉),十三,中更(2將軍10校尉),十四,右更(2將軍10校尉),十五,少上造(中軍副帥),十六,大上造(大良造)(中軍帥),十七,駟車庶長(後勤帥2將軍10校尉),十八,大庶長(主帥),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二十等爵制對應400萬人口、150萬男丁,而因為奴隸眾多(公士階層30萬、上造階層30萬、簪裊階層9萬、不更階層6萬、大夫階層1.5萬、官大夫階層1萬),則總人口大概能達到500萬人口。 只有伍長、什長、屯長級的甲首才算軍功,無甲小兵是要俘虜作為奴隸的,不然公士、上造 、簪裊、不更的奴隸哪裡來? 周朝是用耳朵記功,秦國是鼓勵用腦袋,因為可以嚇人,誰敢和腰間一圈腦袋的秦兵對戰?
是法製得到成果之後。大良造之後,領兵河西與魏國戰勝,收回失地。回來加官進爵為商君!!!!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法家?
※商鞅的師傅是誰?
※電視劇《大秦帝國裂變》中,商鞅為什麼娶瑩玉公主?
※商鞅,白起,王翦,李斯,誰對秦朝的統一大業做出的貢獻最大?
※為什麼從商鞅變法中得到莫大好處的秦國,會這麼恨商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