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人怎麼起名?
不請自來。
這問題蠻有意思,就說說我個人的淺薄觀點,肯定有錯,隨時(可能)更新。
關於滿族人怎麼起名字,要分時代來看。
在現代社會,漢族人怎麼起名字,滿族人就怎麼起名字。多數人在名字方面沒什麼區別了。像英達兒子(們)叫「巴圖」、「巴顏」(雖然不是大名)這種傳統滿語名字的(據悉是吳元豐吳老師給起的),都是極少數。
清代滿人起名,也分為漢語名和滿語名兩種,這兩種都比較有特點。
1.
滿語名滿語名,嚴格來講,滿語名也分為「有含義的」和「沒啥含義的」兩種。所謂有含義的,就是滿語中的一些詞、詞的語法變體等。
比較常見的、有含義的滿語起名方式有以下幾種(不限於此僅舉常見):- XX額/XX阿 (ngge/ngga/nggo)這一類通常是名詞的形容詞變體。比如說 「mutengge穆騰額」,就是名詞 muten(能力)的變體,意思是「有能力的」。再比如說 「jalafungga 扎拉豐阿」,就是名詞 jalafun(壽)的變體,意思是「長壽的」。這一類名字是非常常見的。通常詞根都是含義比較好的詞。
- XX泰 (tai/tei/tui)本意表示「把某事做到極致」,動詞詞綴。作人名時通常在前頭加n,比如erentei(erentai)——erembi(希望);yendentei(yendentai)——yendembi(興起、旺盛)。
- XX齊
表示「第幾」,序數詞。比如比較著名的「sunjaci孫扎齊」,意思就是「第五」;《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上還有叫ilaci(第三)、ningguci(第六),等等。
- 數字以數字也很常見,但是跟序數詞不一樣,數字起名中的數字通常比較大,比如叫「ninju六十」,還有歷史上一些叫做「五十四」之類的名字,都是以數字起名的。
- XX布這一類名字通常是動詞變來的,是動詞的使動形式(詞根)。比如說,《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有很多人叫「mutebu 穆特布」,這個詞就是mutembi的使動形式mutebumbi的詞根(命令式)。意思是「使有能力」。再如「mukdembu 穆克登布」,是mukdembi(興盛)一詞的使動命令式,意思是「使興盛」等等。
- 以動物起名猛獸類,比如niohe(狼)、tasha(老虎)、yarha(豹子)等。早期還有動物的衍生詞,比如nurgaci(努爾哈赤——像野豬一樣勇猛的人)、yarhaci(像豹子一樣勇猛的人)等等。狗類,比如niyahan(狗崽)、indahūn(狗)、yolo(岳樂,藏獒——也是一種鷹)鷹類,比如damin(雕)、giyahūn(鷹)等。
- XX圖表示「善做某事」,可能是從蒙古語來的。比較有名的「minggantu明安圖(蒙古語來的)」——千夫長,minggan是「千」的意思;再如「songgotu索額圖」,songgo-是「哭」的詞根……恩……想來這名字大體上反映了父母的怨念吧。
- XX海 (hai/hei/hoi)表示「一直做某事」,從動詞變過來。比較著名,比如「dahai達海」,來源於dambi(風吹、火燒、雨下),意思是「風一直吹啊、雨一直下啊、火一直燒啊」等;再比如「fahai法海」(不,不是被漫了金山寺那個,我是說胤祥的老師……),來源於fambi(乾涸、枯竭)……別說,跟水漫金山寺還挺配的……囧rz
- 名詞、形容詞等
這個……什麼樣的詞都有。我看到有一大堆人叫Giohoto(乞丐),還有一堆人叫Hūwa?an(和尚),還有一大大大大堆人叫Yatu(丫頭!)——《通譜》上都是男名吧?都是男名吧!
確實想不明白這些名字怎麼回事。當然也有好詞,比如batu(堅定的)、baturu(勇士)、alin(山)、mergen(善射手、聰明)、muten(能力)等等等等,一切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名詞形容詞。
沒啥含義的「滿語」名,通常是別的語言過來的,或者滿語中一些詞的變體,比如:
蒙古語過來的詞,「Jirgalang——濟爾哈朗(幸福)」、「amin——阿敏(生命)」,「bombogor——博穆博果爾」
藏語過來的詞,如「g"anjur——甘珠兒(弘曉乳名)」等。滿語變體,如「sartai」,或許是 saratai 的某種變體。再如清初obooi(鰲拜,這個可能是蒙古語),abai(阿拜),再如後來的各種「保」,什麼「滿保、菩薩保、guwaimboo」等等等等。
還有一種情況比較難放到滿語名,也比較難放入漢語名。那就是似是而非的、以tai/dai/tu/hai/bu/ci/boo/bai結尾的一些詞。比如yastai這種,有個滿語樣子,但實際上沒什麼含義的辭彙。這類名字很多很多,包含但不局限於以上提到的字尾(比如還有na尾、ba尾、ra尾),不一一列舉了。
2.
漢語名清代有一些旗人漢語名是比較標緻的,但更多的是諸如「某格」、「某保」、「某福」、「某珠」(可能是因為滿語從60開始都是ju尾遺留下來的)。相信這一點 @橘玄雅 研究的比較多,他應該能舉出更多的例子。
即便是起了漢名的滿人,名字跟漢人的漢名也是有些區別的,比如當年乾隆就曾這樣曰過:乾隆四十八年六月丁亥諭:現任甘肅永安營游擊光明福乃正黃旗蒙古人,以旗人而名光明福,竟類漢姓人名,觀之殊覺不順。旗人名曰明福、光福俱可,又何必曰光明福耶。著交八旗滿洲蒙古都統嗣後旗人內有類此命名似漢人者,著永行禁止,將此通諭知之
那是一個漫天飛花的日子
一個小小的草房以片不大的土炕俺阿瑪盤腿坐在炕上問俺額娘「咱大兒子叫『相』啥呢」
因為家譜上說我輩兒是『相』字輩兒俺額娘說「俺哪知道 翻字典去」於是 俺阿瑪拿了本 新華字典隨便翻了一下於是我就叫做 舒穆祿相坤 了其實 都是瞎起的……鄙人姓劉,純漢名,父母也亦然。只知道祖母祖上是正白旗,族姓佟佳氏,至於母親那邊對滿族的民族認同就僅僅停留在身份證上的民族一欄了。 個人感覺滿族基本上是已經漢化的民族,至少在我的家鄉黑龍江東部是這種情況。就以我的初高中同學為例吧,如果說有的人在名字和姓氏中能明顯看到滿族古風的痕迹,故意修改姓名以達到彰顯個性(提升B格)佔主要的可能性,而像題主所期望的那種真正因為少數民族傳統而造就的特殊姓名,恐怕已隨著不可阻擋的時光軸,逐漸淹沒在人海之中了吧,只有偶爾的一星光璨,提醒著人們除了在清宮戲和歷史書中,似乎真有這麼一些人叫過一些很特殊的姓名而已
母上家隸正黃旗,赫舍里氏,漢姓赫,起名按家譜,男女都一樣,平時用的也是這個名字。
滿語名字家裡人不會認真給起啦~~各個時期不一樣。我姥姥家是滿族,小時候聽姥姥的長姊(我叫大姨姥姥,清末出生)說起過,沒有考證也不知是否準確:
滿清入關漢化以後,取漢語名也是類似漢人,每一輩有一個共用的漢字,男女不同。比如我姥姥輩男子用「哲」女子用」珮」。讀書的人家還取字。
滿人平時稱呼不用姓,所以共用的字聽起來象漢人的姓。比如納蘭成德(後改性德),姓納蘭,名成德,字容若,當時也稱「成容若」。貌似這種習慣為滿人特有。漢人朋友間尊稱字的時候用姓+字。
因此一習慣,後來時有混淆,有滿人每一代取不同姓的誤傳。特別是民國初年,滿人紛紛改漢姓,有人把滿語的姓翻譯簡化,也有人就用了自己名字的第一個字做姓並且固定下來。我姥姥和她的一個遠房堂兄是同事,但是因為兩邊改的姓不一樣,一般人不知道他們有親戚關係。
民國以後,滿人普遍既不通滿語亦不知自己的風俗習慣,取名完全漢化,廣泛和漢人通婚,湮沒在漢人中了。我姥姥是民初生人,對這些滿人歷史和其它風俗就不了解。其實大部分都漢化了,用漢族人的姓 名字和漢族人差不多,沒什麼特別的
唔,我家世代姓宇文,聽我爺爺說我們是正紅旗,不知道什麼變故,從我曾祖開始,家裡便全部改名為宇,現在我在上高中,和周圍人沒有任何區別不說沒有任何人知道我是滿族人
我爸媽都是滿族旗人,老媽家原姓愛新覺羅,現在都用漢姓金,因為愛新覺羅在滿語中的意思是像金子一樣高貴的覺羅族。我家給我起了兩個名字,一個是平時用的,另一個是姓金,用我這輩的兆加了一個琳。這個名字平時不用,只有回老家滿族自治區的時候用,但是就叫兆琳,不用漢姓金,也不說愛新覺羅。
這麼說吧,據我了解很多滿族人名字來源於一些形容詞或者動物名,比如tasha(老虎)sure(聰明)之類的,至於姓,如果有些人是姓失傳了自己給自己起,可能就會選一些奇怪的(就和複姓一樣)
我認識兩個滿族的姑娘,名字都和普通的漢人相似,如果不是她們告訴我,我還以她們都是漢族。一個叫彭靜琪,一個叫趙鑫。
少數民族起名字,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起名字,都是有些象徵意義,很少與自己的姓氏相聯繫的。
作為滿族的我想說有些滿族人並不是不想起諸如愛新覺羅xx的名字,而是他連自己自己是不是愛新覺羅氏都不確定。你讓他怎麼起
滿族人的取名都是姓加名,我們也有家譜,也有每代必須帶的中間的字。身份證上是漢族名字,滿族名字都是滿族的發音,自己記得就行了。比如我的名字是瓜爾佳·格辰,確實是自己家人記得就行了。
推薦閱讀:
※海南島800萬海南人,100萬東北人,客觀公正的分析下這個現象?
※黑吉遼瓊東北四省是什麼梗
※娃哈哈的格瓦斯和東北的格瓦斯味道一樣嗎?
※如果現在用manchuria這個單詞形容東北有歧視性色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