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與「臺」是異體字、通假字,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字?
wiki上說是異體字,又有人說是通假字,還有的說是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字。
於此類似的還有「杯」與「盃」,如果可以的話希望可以一併作答。
謝邀。
「台」作爲「臺」的民間常用的俗字,由來已久,是明淸時期的常用俗字。《宋元以來俗字譜》引〈目連記彈詞〉(淸初刊)有收錄「台」作爲「臺」俗字用法。「台」在表示「臺」的俗字之前,他本身也是一個含有獨立字音字形字義的正常漢字。有「怡/yí」、「胎/tāi」兩音。
- 「怡/yí」音表喜悅義,爲「怡」之本字:《史記·卷一三〇》:「唐堯遜位,虞舜不台。」
- 「胎/tāi」音主要用來表示地名,如天台山、台州等。
同時「台」也是一個構字能力很強的聲旁,「胎」、「怡」、「殆」、「怠」、「始」、「治」、「冶」、「笞」等字均以之爲聲。(均爲收於東漢《說文解字》的字)
可見「台」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和「臺」無關的字。作「臺」俗字是很晚的俗字用法。
關於「台」與「臺」更詳細的辨析,請參攷 @波斯基 老師的這篇專欄文章:「臺」「台」之辨 - 漢字 - 知乎專欄
補充 @波斯基 的評論:針對題主的「異體字,又有人說是通假字,還有的說是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字」來補充一下。 @石鵬
我們談所謂的異體字、通假字等概念,都不能脫離一個「時代性」。
「台」「臺」原本就是相隔千里、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字;後來,人們嫌「臺」繁,就用「台」代之,在那個時代,這叫作 錯別字;後來漸漸流行開,這又叫 假借、通用、通假;再後來慢慢地「台」竟然還有取而代之的趨勢,人們慢慢就認為這兩個字是「異體字」了。
筆者按:我不認爲「台」與「臺」是異體字(狹義上)關係。異體字(狹義上)一般是字形上要有聮繫(如「羣」、「群」,「著」、「著」這種),而「台」代「臺」完全是俗字借用,字形字義上統統沒聮繫。這種俗字替代,在文字學上視爲同音假借更妥當。
※※※※※※※※※※※※※※※※※※※※※※※※※※
「杯」與「盃」,本身是全等的異體字,均爲形聲字,只是形旁有差別。
「杯」從「木」,表示的是杯子的材質(木製)。「盃」從「皿」,表示的是杯子的用途(作爲器皿)。事實上「杯」的異體字不止這兩種,
比如又比如
「?」字,算是「杯」與「盃」的雜交品種。「杯」與「盃」本是含義無差別的異體字,所以大陸這邊在上個世紀對全等異體字進行合併,「盃」合併至「杯」。(詳見《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在臺灣的現代用法中,這兩個字有分化。「盃」專表獎盃。如「世界盃」、「歐洲盃」等。另外,從文字學角度來看,「杯」、「盃」都是後起字,其正字作「桮」。《敎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盃」同「杯」。今獎杯的杯字多用「盃」。
《說文解字》:「桮,?也。從木否聲。」(「?」爲小杯)
梳理一下脈絡就是:杯子的「杯」,最早使用「桮」字。後來「桮」省作「杯」,後又換形旁作「盃」。
原本是兩個不同的字。
現在我們使用的「台」字,是由台(第一聲)、臺、檯、枱、台(第二聲)、颱這六個字簡化而來的。這六個字本來的含義是:
台(第一聲):作地名,台州、天台山,都在浙江省。
臺:1、平而高的建築物,便於在上面遠望,如瞭望臺、塔臺。後面所有的釋義,除了臺灣外,都是從這裡延伸而來。
2、公共場所室內外高出地面便於講話或表演的設備,如講臺、舞臺。
3、某些做座子用的器物,如鍋臺、燈臺。
4、像臺的東西,如井臺、窗臺。
5、桌子或類似桌子的器物,如寫字臺、梳妝臺。
6、量詞,用於整場演出的戲劇、歌舞,或用於儀器、機器。
7、地名,如臺灣。
檯、枱:從木字旁,即桌子或類似桌子的器物。
台(第二聲):1、敬辭,如兄台、台鑒。
2、姓氏。
颱:從風字旁,颱風。
所以台、臺是兩個本意完全不搭邊的字。簡化後,凡是地名中念第一聲的,台州、天台,本字都是「台」,凡是念第二聲的,台灣、烏里雅蘇台,本字都是「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