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無為和當下,請智者解惑?
都說無為和當下,無為是不強求而順勢為之,當下是不執著於過去和未來,那麼修佛修道者們能解答我的疑問嗎,這樣是不是就沒有了精進心?每天就僅僅是遇事而去做之,心念於萬事過而不留,感覺好像少了些那種奮鬥和精進的感覺,這是其一;其二是某天很清閑,如果這一整天我以覺知心去打遊戲,或者學習和工作相關的業務知識,這兩者以覺知心去做都能使自己內心愉悅,那麼是不是做什麼都是一樣呢,關鍵是怎樣去做?每當類似於這個時候總保持不了當下心了,因為回去思考打遊戲對未來無用,而學知識都未來的提升可能有點用。困惑,智者解惑。
《道德經》中並沒有武斷地肯定無為和反對有為,而是說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和無是互相配合,缺一不可。一味地強調無為,是錯誤的。不過現代學者總是把道家和無為划上等號,但是古人卻不這麼認為。《悟真篇》中說:
始於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為眾始知。
但見無為為要妙,豈知有作是根基。
這與《道德經》中有無之論相合。道家主要是出世的學問,講的是修鍊上的道理。這些並不能完全照搬到現實生活中來,如果一味地死抓著「慈、儉、不爭」,那麼張良和劉伯溫何必出山輔佐帝王爭天下呢?入世還是有為居多,出世則偏向無為,但是有無二者相輔相成,只知道無為或一味地有為,都是錯誤的。
其實這種問題,只有能真正住於(無論時間長短)無為和當下的智者才能回答準確,且信手拈來。
大部分人對無為的理解是不作為,守株待兔。其實無為的真正意思是---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順應規律沒有牽掛的全力去作為。
有為是指(違背規律而)造作的去作為。都是中性詞。有為不是不好。比如,違背「水往低處流」的規律而把水往高處抽,就是有為,是一種方便,是因為(居住)條件限制的一種迫不得已。順應規律(無為)是能耗最低的,效率最高的,一勞永逸的。
我因對這個問題也思考了好久,現在覺得自己已沒大疑問了,也來針對題主的疑問說說見解。
1.奮鬥。對有智慧(無為)的人來說,奮鬥一定是指在正確的方向上奮鬥,離開正確方向的奮鬥是徹底的背道而馳。
凡夫大眾的奮鬥目標要麼是由社會定義或流行的價值(名和利),要麼是自己的喜好,總結起來都是「貪」。即,凡夫大眾的奮鬥目標是未經過仔細分析的,是盲目的,是由「貪心」驅動的。修道者或悟道的人,因為明白了宇宙萬物的真相,清晰無比的知道世俗的奮鬥目標和價值的缺陷:1)目標是欺騙性的。是否達成目標,不是被目標本身而決定,而是由事物的本有規律決定(無為)。即,人們不是獲得他想得到的,只能獲得他應得的。例,賺到了100萬,不是因為定了「要賺100萬」這個目標決定的,而主要是因為做對了符合商業規律的事情而獲得的。目標起到的是路標的「指示」作用。
[活在當下,就是因為,目標沒用,為目標擔憂更是沒有意義,所以,集中注意力把目前的事情或動作做好才是對目標最大的幫助。所以活在當下反而是真正的積極。]
2)不持久。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都是無常的。名和利更是典型---無法由誰持續控制的。3)副作用巨大。因為驅動力是貪心,必然是鼠目寸光,盯著一棵樹而丟掉整個森林。偏執的追逐不平衡的目標,最終後果只能是苦--鹽水必定解決不了渴,所以名利能帶來一時的滿足感,最終卻必定把一切都陷進去。---追著名去的,最終要不是大惡人就是偽君子,都是身敗名裂的下場,追著利去的,要麼因為盯著利(蛋)忽略了基(雞)而無法持久[這樣倒下的公司和個人多了去了],要麼是不理解或不認同其不持久性而太過執著,導致意外情況(其實是一定會出現的,遲早)出現時自己一同被摧毀。南轅北轍和飲鴆止渴這兩個成語最貼切不過了。2.精進。真正的精進不是頭懸樑錐刺股,而是指在奮鬥過程中有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喜悅。
追求世俗的目標和價值的人,因為是隨波逐流(被社會主流價值強迫推著)而定的,必然不符合大多人內心真正追求的目標(否則就不會那麼多人事業穩定後喜歡旅遊喜歡放縱喜歡登珠峰喜歡做慈善)。在開始時被目標或為獲得社會認同而激勵(而不是由內心喜悅激勵),可能動力無比激烈。慢慢的,
當境況順利時:容易被滿足而失去繼續前進動力(因前期喜悅不大,達到一定目標時都會犒勞自己,在物質上在時間上在精神上。。當目標徹底實現時就會徹底失去動力---要麼轉而尋找新的目標如登珠峰做慈善,要麼墮落如吸毒。這也是為何企業第二代接班人遠比第一代創始人無能無魅力的根本原因),當境況不順利時:前期在內心積累的苦楚容易爆發,從而有強烈的挫折感,質疑目標的可能性乃至放棄。即,世俗目標不符合人內心本性追求的特性,決定了追求世俗目標的人的精進註定是波動的,短期的。修道者或悟道的人,因為明白了宇宙萬物的真相(萬物都是一體的,共源的),清晰無比的知道了世俗目標的
欺騙性(把路標當目的地),
不持久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和巨大的副作用(因小失大。好比,人類進步必定導致「熵」增加,並最終毀滅世界--物理學第二定律),從而徹底悟到了:作為人,真正有意義的行為是做值得做的符合宇宙規律的事情。其中最有意義的必然是---幫助人們暫時和長久的脫離痛苦(此處不細解釋為什麼了)。他們行動的動力因為是來自於行為本身(行為跟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是一致的,而不是分裂的。一致性會把威力幾何級數的提升。如激光,共振)和實踐行為時的內在喜悅(不是被社會主流價值強迫),所以是更穩定的,更強烈的,更長期的。一般人看見修道人很清閑,其實是不理解修道人的價值觀。(當然,也有些些清閑的修道人並不是真修道人,而是為了逃避或領工資的非修道人)3.方便。以覺知心打遊戲和以覺知心做事業(包括學習),從覺知的角度看,看似一樣。實則有本質區別。喜歡打遊戲----知道那沒有意義還是脫離不了,實則是被貪心和痴心支配的。所謂的以覺知心打遊戲的情況幾乎不可能發生。因為沒有覺知到自己貪心和痴心的覺知是自我玩的一個把戲。被自我支配時不會有覺知不會有智慧,只能有思維和小聰明。方便是指,從本性上說,一切行為平等,都是空性的,但從暫時的角度看,不同的行為對「幫助人們暫時的脫離痛苦」有不同的效果,或對「幫助人們長久的脫離痛苦」種下不同級別的可能性。有覺知的時候,本能的就能選擇出最有效果的方便行為,就像鏡子自然而然照出物體一樣。請把無為和當下理解成:
無為:做你能做的事,當下:盯著眼前5米。請勇猛精進的無為和當下。有生有滅就是有為。不生不滅就是無為。然後再看精進的一個定義
如果你能在每個當下都能觀察明了,什麼是有生有滅的,什麼是不生不滅的,這就是一種精進的方式。優婆塞戒經毗梨耶波羅蜜品第二十六
善生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能修六波羅蜜。誰為正因。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已生惡法為欲壞之。未生惡法為遮不起。未生善法為令速生。已生善法為令增廣。勤修精進是名精進。如是精進。即是修行六波羅蜜之正因也是勤精進能脫一切諸煩惱界。善男子。若能受於三惡道苦。當知是人真實能修毗梨耶波羅蜜。平等修集不急不緩。精進二種。一正二邪。菩薩遠離邪精進已修正精進。修信施戒聞慧慈悲名正精進。至心常作三時無悔。於善法所不生知足。所學世法及出世法。一切皆名正精進也。菩薩雖復不惜身命。然為護法應當愛惜身。四威儀常修如法。修善法時心無懈息。失身命時不舍如法。若能到於六事彼岸。悉是精進之因緣也。若自讀誦書寫思惟十二部經。名自為法勤行精進。若能以是轉化眾生令調伏者。名為他法勤行精進。若為菩提修菩提道。布施持戒多聞智慧。修學世法供養父母師長有德之人。修舍摩陀毗婆舍那。讀誦書寫十二部經。復能遠離貪恚痴等。名為菩提勤行精進。如是悉名為正精進。是名六波羅蜜之正因也。善男子。懈怠之人不能一時一切布施不能持戒。勤行精進攝心念定。忍於惡事分別善惡。是故我言六波羅蜜因於精進。善男子。有勤精進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勤精進。有亦精進亦波羅蜜。有非精進非波羅蜜。精進非波羅蜜者。如邪精進善事精進。聲聞緣覺所有精進。有波羅蜜非精進者。所謂般若波羅蜜。有亦精進亦波羅蜜者。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等五波羅蜜。有非精進非波羅蜜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布施持戒忍辱禪定智慧。及余善法。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勤精進是不為難。在家修進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推薦閱讀:
※為什麼道家提倡清心寡欲?
※庖丁解牛的技藝如此高,為什麼沒有形成科學方法呢?
※有了空閑,如何為修身打下初步基礎?
※有什麼道教飾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