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思維總是很跳躍?

和別人聊天別人總說我思維很跳躍,尤其表現在和別人聊天的時候,一般聊不了幾句就沒的說了,這是一種病么?

看來是中二晚期癥狀::&>_


謝 @方十一 邀。

第一點,

雖然很多人把這種情況歸結到讀少了或者讀窄了,但是其實只是很多概念網的拓撲結構不同而已,你的概念網的獨特結構並不說明你讀的比你的同學少或者比你的同學窄,反而可能是你讀的比較多的緣故。如果模式之間的競爭抑制模型可以應用的話,即使你讀的很多,如果你的一些概念更容易被激活,那麼其他概念更容易被抑制,如果這個概念是踢牙老奶奶的話,你就不會使用大家更熟悉的奇丁和喜瑞兒來描述翻譯錯誤。啊,剛才另外一個例子被抑制了,雖然在編輯中途湧現出來,適宜閱讀的例子應該是,如果你學過量子力學的話,你就很難在討論時提出量子玄學或者量子佛學的概念。

也不一定是刷存在感或者想得太多,這種現象可能大多數僅僅在於概念網比較奇特,或者你的思路很容易就考慮到一些東西。比如我在聽到有些人說『AAAA的本質是AAAA』的時候,我就會去考慮,這人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否隱含了分析問題的層次(時間尺度是什麼,群體是什麼,針對什麼行為,空間尺度是什麼之類的)。對於沒有讀過『命名與必然性』也沒有思考過「椅性」,也沒有類似的科研經驗(比如21世紀增暖為什麼考慮CO2但是不考慮太陽輻射呢?因為天文軌道變化之類的都是萬年尺度以上的東西),是很難理解這種考慮的。

推薦閱讀: 海德沙龍(HeadSalon)海德沙龍(HeadSalon)

基因組 (豆瓣) 這本書中有一個比較有趣的實驗:科學家將某種果蠅一代一代的繁殖,每次交配都是同一代果蠅之間的交配。然後科學家將第89代果蠅和第一代的母果蠅進行交配,第一代母果蠅被精液毒死了。

另外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是,歐洲殖民者和澳大利亞土著結合之後,流產率比正常情況高很多。

上面剛剛舉的兩個例子說的是長期地理隔離導致的交流隔離。我這裡並不是說題主和其他人長期的交流隔離會產生生殖隔離(雖然,某種程度上說,一個人常常不和人交流有沒有帶光環的話,是會和他人產生生殖隔離的。) 我是說,長期的交流隔離會強化交流隔離。尤其如果你長期不和同學談一下 the big bang theory(TV series),來自星星,淘寶節日優惠之類的東西,而且如果你長期也不看來自星星, the big bang theory之類,你很可能把談話話題一不小心轉到 Monty Python之類對方不熟的東西上面。

類似於長期的地理隔離導致了長期的獨立的生殖系統的演化一樣,一個人的概念網的拓撲的發展也受到了環境的影響。如果一個人長期不與身邊的人交流同調概念網的組織,尤其他在和一群同(qi)好(pa)交流很多,自己又讀了很多書的情況下,概念網和他人不一樣是很正常的。

另外一點是,我先講一下我的朋友。

我有一個朋友,他是土豪,很有善心但是很節儉。比如某次剛剛從國外回來,他看到路邊的乞丐乞飯,於是他提出請他去他的帶花園的別墅中吃一頓,甚至他還答應了把乞丐的家人也帶上的請求。在車上,那一家非常的感激,說『我們很長時間沒有吃過東西了,真是太感謝了。』我的朋友說:『這是我應該做的,估計院子裡面的雜草已經很高了。』。在之後的一路上,該乞丐家庭依然非常感激,直到到了該人的院子裡面開飯。(我這裡就不需要寫我的朋友請那家子吃草了吧。)(我應該不用說這個是虛構的,是從sickipedia上面改的吧)

大多數人的日常討論都是不帶腦子的,就像上面的乞丐一家在談話是也是不帶腦子一樣。一般而言,除非你能講的和梁邊妖講的一樣有趣,平常言談中包袱稍微隱晦點也是思維跳躍。不過,何必如此關注日常談話呢?


——————

你和一個人聊天,對方覺得你思維跳躍,其實往往是信息不對稱(啊這個詞好酷,加粗顯得有文化√ )所致。

借和 @王淵亭 小哥聊天的評論一用:

在這裡我的瞬間聯想腦迴路是:在夢裡夢到世界級發現?啊我以前看到過一個類似的段子,段子的內容是,一個人認為自己在夢裡總能夢到世界真理,於是在半夢半醒間將夢到的東西抄了下來,醒來後發現自己抄下的是:香蕉大則香蕉皮也大。

王小哥也知道這個段子,就能瞬間明白我的本意是「這種事太不靠譜啦」,說不定還會覺得我機智(*′▽『*),但換了個不知道段子的人,就只會想「這二逼說啥啊,聽懂我意思了嗎……」

所以與人無法溝通的話,重點往往不在思維跳躍,而在換位思考、識人斷物方面出了問題,導致客觀上的「表述不清」。

另一個例子,如果一個人跟我說:「你這個邏輯不對啊BLABLABLA而且沒有注意到XX的漏洞和XX的局限性……」

如果那人是我基友,我會吐槽她說:「你是瓦肯星來的嗎……」

熟知各種星際迷航梗的她腦中就會瞬間反推我的聯想思路:瓦肯星人是個很講邏輯的種族=&>你和瓦肯星人好像=&>你過於講究邏輯啦!

她就會反吐槽:「奪命剪刀腳弄死你啊!」

熟知周星星梗的我便會瞬間反推:她要弄死我……

好吧我們只是兩個中二而已( ′_ゝ`)

但如果那個是我對科幻不感興趣的舍友,我這樣吐槽的話,她的腦內思路就是:瓦肯星人……挖坑?……啥?這個人在說啥?

所以面對我舍友的時候,我就應該直接說:

「你丫是處女座嗎!」

另一種情況是,確實自己跳得過分了……比如一個腦迴路例子如下:

「你吃過飯嘛?」

腦內展開——1、我吃過。2、吃的是烤鴨。3、今天吃的烤鴨好肥啊。4、艾瑪我本來是打算減肥的。5、減肥不就是為了找男朋友嘛……6、沒有男朋友好心傷哦……

然後你直接回答「沒有男朋友好心傷哦(′?_?`)……」對方肯定想這人到底多饑渴啦……

或者你已經考慮到6了,但是直接回答3,或者直接回答4,一般人也是跟得上的√

如果你抽其中幾個步驟拼在一起回答,對方就能比較容易還原整個思維過程,比如256:

「啊今天吃的烤鴨好肥啊,減肥不就是為了找男朋友嘛,沒有男朋友好心傷哦……」

雖然還是有點跳,但是完全能夠明白你的思考路線√ 而且也展開了對話,接下來話題就可以源源不斷地一路狂奔到「張涵予怎麼那麼帥」了。

當然抽步驟請多抽點關鍵節點,和不方便還原的部分啊,如果是「我吃過,沒有男朋友好心傷哦……」

對方只會覺得「卧槽這神經病吃了自己男朋友!?」

——————

以上兩者的綜合體病症,可以看看被我誘捕的 @朱晉玄 在本題中的回答:為什麼有些人思維總是很跳躍?

此君就是各種展開懶得收回來,也不願意抽關鍵節點的血淋淋的例子……導致明明是個帥翻天的人,結果粉絲數還很少,小朋友們你們願意成為這樣的人嗎(「不——願——意——」),那就要仔細按照英俊的方十一大大上面說的來做!

這種「我管你們看不看得懂」的疏狂范兒也很酷炫啊,前提是,一定要提到踢牙老奶奶(系統提示:您遇到了信息不對稱)。

( ??ω?? )


謝謝邀請 @李笑天

看了題主的描述,我看到了「一般聊不了幾句就沒得說了」 ,這句話代表了「話不投機,半句多」。真的。還請接受事實。

真正的跳躍者是可以掌控話題走向的,他們有無窮無盡的話題。另外,聊天的兩個人需要有「聊天的慾望」才能長久聊下去。

————————————————————(分割線)

(以下內容僅個人觀點)

下來根據我的理解來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思維總是很跳躍?」

1 、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我們每時每刻都有很多很多想法,普通的傢伙會過濾信息,把一些奇怪的想法濾掉,只挑選有意義的部分表述給聊天的另一方。

然而跳躍者會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不過,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什麼都說)。

舉例: A(同伴):哎,你要不要考研?

B (跳躍者):考,我打算考xxxx

A: 這個專業好像很難考,聽說balabala

B:哎!給你看我們宿舍的荷蘭豬。超萌的!

結果一:A糾結於B居然於是他的話題,陷入糾結中。

結果二:A 回答:「哎!!!要看要看!!」

分析:你問我,為什麼B突然冒出這句?? 因為他剛好看到宿舍的荷蘭豬在喝水,覺得很萌。

就是這樣。

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就直接說,不顧上一個話題是不是還在進行中,不在意上個話題到底什麼意義。

快速切換話題,如果聊天的另一方也能跟著他的節奏快速回應「哎!要看荷蘭豬!」,那麼聊天的話題簡直「無縫」切換。 如果聊天的另一方很糾結,「哎… 我在問你那個專業的事情哎!」,跳躍者會覺得奇怪,明明已經切換話題了,幹嘛還要扯著上一個話題不放??

(以上針對相對輕鬆且隨意的私下聊天場景)

2、無邏輯或者說邏輯思維不太符合常理。再或者說腦洞很大。

其實,作為跳躍者,我是說我。對,我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差,並且腦洞很大,極其容易聯想。

開啟聯想模式,意味著腦袋中所有的素材在用一種不合正常邏輯的方式進行排列組合。

電視劇里的梗、動漫里的梗、現實生活中的梗在進行組合。當我輸出這個組合的時候,也許裡面很多梗你並不清楚,那麼=_=你就不懂我在笑什麼。

並且因為這些梗的組合不合正常邏輯,所以即使你聽過所有的梗,你還是不知道我在笑什麼。

3 話癆

這個方面,作為話癆,表達欲很強,很多很多的事情想要說。可是,話癆並不能保證這些事情都是有聯繫的。

我會跟你說「我要養一隻傲嬌的貓」 ,「今天我要吃涼麵 」 「其實我曾經想要走憂鬱路線」。我可以一口氣說各種各樣的事情,當你聽到,你會疑惑,因為這些事情沒有聯繫。

可是作為我,這些都是我想過的事情,我作為話癆,我只是想表達出來。而且我本身又沒有邏輯,所以我才不在意我講出來的事情本身是否有聯繫。

而且,其實這些事情也可以聯繫起來,比如「 我想養一隻傲嬌的貓,因為我喜歡那種感覺,就像喜歡涼麵一樣,而且我覺得貓略微憂鬱,其實說實話我以前也想走憂鬱路線」。

OMG 給我的邏輯能力跪了。

4 如樓上提到的,跳躍者會省略中間的思考部分。

———————————————————————

其實,真的就是想到什麼就說了,沒有在意太多而已。

聊天的時候,因為對象的不同很多人時常猶豫,在糾結「哎呀,接下來要說什麼才好?」 ,「要不要凸顯一下逼格?」 ,「還是走「親民路線」?」 ,「我這樣說她會不會不喜歡?」 ,「哎呀,我這樣說會不會暴露我其實一點都不文藝?」。

因為糾結,時常很久都回不了一句話,並且很生澀,小心翼翼像是踮起腳尖走路,生怕踩到雷區。

可是,為什麼要這麼糾結??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不就好了?(另:分寸還是要注意,記住 no zuo no die就好)刻意關注聊天本身,刻意凸顯不屬於自己的風格會得不償失,並且會很累。

—————————————————

————

哎,感覺整個風格嚴肅了好多。最近看書快把我看傻了。

晚上感覺好睏,腦洞不活躍了。該關閉了。

就這樣吧。

謝邀。我已經儘力了。


同意十一姐姐的例子和觀點。

對於一個思路容易跑偏的人來說,和一個能跟得上思路的好基友聊天,的確是一種幸福啊。

否則,就像在《生活大爆炸》最初章,一群科幻宅男在水科幻電影時,胖妮路過,她的感受大概得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先來看看記憶的儲存。

先來看看我們大腦的樣子:在我們的顱骨里,最重要的居民大概是數以千億計的神經元,它們的細胞體大多居住在大腦皮層的表面,擠擠挨挨地,形成了一層
叫做「灰質」的區域。這些神經元的細胞體上,又長出長長短短的觸手——軸突,它們深入大腦內部,互相糾纏,形成「白質」。這些神經元們,就靠著各種各樣的軸突與彼此接觸,形成錯綜複雜的神經網路。

(在這個網路里,一種被稱為「神經遞質」的化學物質,它就好像古時驛道車馬上的信件、後來細細電話線里的電波、現在互聯網中的即時消息一樣,是神經元彼此聯繫、傳遞信息的重要介質。

想像神經元小張,有事情要告訴神經元小王,小張便會通過接觸小王的的那條軸突末端,釋放出特定的神經遞質,而小王收到這些信息,把它們轉化成特定的電信號,這就完成了一次神經元之間的交頭耳語——突觸傳遞,我們神經通訊最基本的機制之一。

新說法:靠動作電位傳遞,利用電壓差和滲透,不一定利用神經遞質;而因突觸信息的傳遞機制不同,可將其分為化學電傳遞性突觸和電傳遞性突觸。)

記憶的本質,是靠加強特定的神經元之間的交流和耳語來完成的——也就是增強神經網路中特異的「節點」。如果你曾在江南煙雨中遇到過那個正當年齡的人,記憶將被刻寫得如此深刻,以至於多年之後,當一滴小雨落在皮膚上,那微涼的感覺通過感覺神經元傳入腦中,竟能準確無誤地擊中那個在很久以前就變得異常敏感的節點,於是那人的模樣又歷歷在目,猶如親見。這,就是記憶。

……


象一面橡膠牆,如果你出拳撞擊,將會在牆上形成一個拳頭大小的坑,但如果橡膠彈性較好,很快這個小坑就自動平復了。可是如果你在好幾天、好幾個月甚至好幾
年的時間裡,天天出拳撞擊橡膠牆的同樣一個位置,那裡一定會出現一個永久的坑——牆發生了結構性的改變,而這,正是我們形成長時記憶時發生的事情。

如果某一個信息在神經元中不斷被重複——如果小張不斷告訴小王重要事體,小王大約會面向小張長期建立一個敏感的接聽器。從此以後,小張的耳語能夠毫無遺漏地傳遞給小王,激起合適的電信號,這兩個神經元之間,形成了一個被長期增強的交流節點。而這節點的長期性加強的過程,便是將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的存儲過程。


這個過程里,許多基因被表達,蛋白質被合成,還有特異的酶長年辛勤工作,負責維修被增強的節點,保證它們一直高效。這是一個複雜而又長期活躍的過程。如果說,短時記憶靠的是稍縱即逝的化學信號的改變,而長時記憶的基礎,則是在短期記憶的基礎上,對神經網路里節點的物理結構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而現在,隨著研究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多的「特例」被發現,現在形成了一大類被籠統稱為「非陳述式記憶」(non-declarative
memory)的記憶方式。這些記憶在海馬外的腦區中悄悄成形,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在日常生活里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卻因為並不向我們提供明晰的事件與概念而極少有人能夠意識到他們的存在。

這種記憶模式逐漸形成了你的認知網路。這也是你能從一,想到二的原因。

那為什麼你會從一想到三呢?除了主觀上刻意對二的省略(比如倆仙人對弈),也是因為你對1-2-3這一過程實在太過熟悉,最終導致1-3也形成了連接。

倘若你的小夥伴

(A) 不知道2這個梗或者說信息節點;

(B)不知道1和2之間或者2和3之間的連接;

(C)不習慣鏈接123的話,大概是很難立刻從1跳到3的,也就很難「跟得上你的思路」。

在說話之前,我們要進行記憶中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和復現。

在大腦進行信息處理時,雖然我們認為思維先於語言而產生,但人類在此基礎上產生了語言之後,語言就緊密地與思維相連,成為思維的最重要的工具。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可以靠語言之外的其他形式進行思維,但語言無疑,是很重要的一種思維工具

頭腦中的思維活動是憑藉簡化的內部言語進行的……語言是思維得以實現的工具,是思維存在的形式和表達思維的形式。

這就是為什麼《最強大腦》中的義大利的記憶大師還來不及記完一半的數字,中國選手就完勝了。因為義大利的數字表達比起中文來說,音節實在太多了昂。那啥記憶大師只靠語言為思維工具,實在是虧大發了。有興趣可以看看【語言相對性】的內容。

啊哦,話說你注意到簡化的內部語言沒有。有些孩子在說話時沒辦法同步思考說的話以外別的東西,所以就直接靠說出來的話來當思維工具了。這個時候,你縮粗來的話,就是你的大腦思考過程啊啊啊啊啊。如果腦子裡一團漿糊的話,自然就^。^大事不妙了嘛~

----------------------------------------------------------------------------------------------------------------

那麼,如果你一定要說話的話,該怎麼辦

1、結構化你的語言,適當補充跳轉的邏輯和步驟(雖然常常那樣,就不好玩兒了啊哭)

或者說清清腦子,留足夠的時間,慢慢說。

2、適當考慮談話對象,降低逼格。

關於第二點,或者說在形式上解決信息鴻溝的問題,貼兩個別處的精彩回答當例子:

@首先,@方十一 「你要保證你的東西足夠有逼格,但是又不能有逼格到超出大家的接受範圍。」

來自在知乎上如何回答才能答出獲得幾千個贊同的答案?

……

甩乾貨路線,重點是逼格之間的平衡。

你要保證你的東西足夠有逼格,但是又不能有逼格到超出大家的接受範圍。

提問:「麻麻你看那顆星星好漂亮喔~」

如果回答:「嗯,是挺漂亮噠~」贊很少。

如果回答:「是哦,那是XX星座的XX星,它的亮度等級是XXX,關於它有個美好的傳說BLABLABLA……」贊就很多了√ !

如果進一步地回答:「它和XX相距約XX天文單位。在天球上的坐標是赤經 XXXXXs赤緯-XXXXX"(曆元XXX),赤經百年自行XXXX,赤緯百年自行-XXXXXX(數據取自FK405星曆表)。 物質主要處於XX態,平均密度約XXXXXXX立方厘米」……

小朋友聽了還怎麼吃零食(╯‵□′)╯︵┻━┻

其實大家都熱愛,或者裝作熱愛第三種回答,但是第三種回答的贊數往往就是不如第二種高。它們往往屬於被放入「以後有空慢慢看」收藏夾的答案,然後被遺忘在收藏夾的角落,上面是一層的灰……沒有多少人為你宣傳,沒有多少人會認真看完,喔——這個世界是多麼的殘酷啊Q口Q!

……

@然後,@朱晉玄 製造」一種正在討論的表象「。

來自 研究哲學是不是會降低幽默感?變得嚴肅死板?

雖然日常基本無話可說的我似乎沒什麼立場,不過你可以看看這本書:《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 (豆瓣)

……

我認為日常對話只是人類版本的理毛,而不是去求知。所以,如果僅僅是理毛的話,那麼以理毛的標準要求日常對話吧。

如果你不僅僅滿足於理毛,而是想要找一些比較合理的東西來討論。也許你還是應該看看上面那本書。畢竟這樣的話,你可以讓別人能夠聽一下你說的話,有一種正在討論的表象

1. 學會迅速寫出一個具體的故事

2. 學會寫預測

3. 學會變換角度

但是,即使這樣,別奢望你能影響任何人,讓他們用哲學的方法,或者某種更嚴密的方法思考。

……當然,讓他們跟你一起跳脫的方式,同樣也是不可強求的啊。

PS:好基友果然是可遇不可求的呢(倒地打滾)

PPS:我要評論啊就不能匿了555555


這個現象還是很普遍的,不奇葩。

從心理學上說,一個人的絕大部分行為,都是潛意識支配的,有意識的行動和思考所佔的成分遠比你認為的小的多,和別人聊天時因為一個詞而引發的一系列不自覺的聯想其實都是無意識的。

舉個例子,比方說女朋友跟我講電話,我提到成都這邊榴槤好貴啊。

她的一個「跳躍性思維」可能是這樣的鏈條:

成都榴槤好貴-&>太原榴槤也不便宜-&>在太原和閨蜜過暑假太開心了-&>閨蜜現在在北京一個人過的好辛苦好心疼她-&>上次去北京看閨蜜我媽比我還上心-&>我和閨蜜哪個才是我媽親生的我媽怎麼一點都不關心我-&>大姑就不會不關心我-&>大姑關心我的例子1234-&>嗯我大姑真好

結果就是我說完成都榴槤好貴,她的回復不是正常的節奏「是嗎我很愛吃榴槤啊」,「哎呀我們這邊榴槤也好貴」,「成都榴槤貴到多少錢一斤啊」

而是非常奇葩的「嗯,我覺得我大姑對我實在太好了!」

在她的聯想鏈條中大家可以看到,前一環和後一環完全沒有邏輯上的承接關係,後一環經常是從前一環無關緊要的一個詞引發起來的,所以三繞兩繞,最後得到的結果就會「非常有跳躍性」。以上的聯想鏈條,儘管她可以意識到自己的聯想過程,但這個行為本身是無意識的,她只是觀察到自己是這樣的聯想順序,但在聯想時並沒有有意識的選擇「下一步要聯想什麼內容」

這種跳躍性思維沒什麼不好的,也不是什麼奇葩,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讓自己說話有條理有邏輯,這裡是幾個建議

1、多辯論。

這裡的辯論不是辯論賽那種辯論的意思,而是更普遍更隨意的一種辯論,比方說我們家經常會就某一個共同關心的議題討論,在表達觀點/反對對方觀點的過程中,邏輯性很容易培養起來——因為你不能指望用你的跳躍思維說服對方什麼。

2、多寫文章。

議論抒情記敘均可,尤其是議論文,那酸爽,誰寫誰知道。

特別指出,既然是要鍛煉自己的邏輯性和條理性,就不能對寫文章太隨意。平時自己想寫,碎碎念什麼的完全無所謂,但是想鍛煉自己的話,還是一定要有目的的,觀點要有層次有深度,表達要清楚,說服力要強。寫完以後要讓讀者有「卧槽說的很有道理啊」這種感覺。

3、找一個有條理有邏輯的男朋友/女朋友

其實就是和有條理的人多交流的意思,你周圍是什麼的樣的人,你就容易變成什麼樣的人。@琪琪不用謝我這都是我應該做的。

---------------------

最後給個終極solution,不想讓別人覺得你思維混亂跳躍無條條理?

那你不要說出來不就完了!!

我說榴槤很貴,你不要把真實想法「大姑對我很好」講出來不就好了嘛,自己不要作死就不會死啊親愛的!!


難不成說你思維奔逸?多聽聽別人怎麼說話不就是。


1、信息不對稱(社會性因素)

前面已經有很多論述,不重複,只做一點補充。(不好意思拽一下哲學,後面會說人話)

按照維特根斯坦的觀點,他人對我們理解的範圍標示著我們的世界的範圍。翻譯過來就是說,當別人不能理解我們的語言時,他們就被排除在我們的世界之外了。這裡的「世界」是指,由語言文字標示出的符號系統,也是我們真正生存其中的世界(世界也是種概念,在語言框架內)。

維特根斯坦說「一種表述只有在具體的生活之流中才有意義"。也就是說,語言不能脫離特定的生活情境(或語境)。他認為創造一套嚴格的哲學語言是不可能的,日常生活的語言是生生不息的,哲學的問題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在遊戲中理解遊戲。

我的理解是,人類的自然語言也是一種廣義的哲學體系,這種語言系統也會不斷的流變,根據不同的群體也會完全不同,就像是兩個人或者群體之間專門設定的一種溝通密碼。所以,如果你不在這個群體(世界)內,你是無法理解這種語言的。

舉例來說,就像生活大爆炸裡面,物理學家們在一起說的很多話penny她們是聽不懂的,他們的很多玩笑戲謔外行也無法聽懂。因為他們的群體在知識背景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大腦神經活躍程度不同(生物性因素)

這部分@金慧中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你是專業的吧,怕怕),原諒我想用外行的語言描述一下。

阿蘭德波頓說,人類是使用象徵和隱喻的動物。。好吧,還是回到心理學:

按照《思考快與慢》裡面的說法

「…一切反應都是循著一個名為「聯想激活」的過程發生的:事物在你的大腦中喚起的想法激發出許多其他的想法,而且這些聯想的行為在你的大腦中迅速擴展開來。連貫性是這種複雜的思維活動的重要特點,其中每個環節都是緊密相連、相互支持的。」

「聯想記憶的工作原理是什麼?當前的研究中有這樣一種見解:一瞬間會發生很多事。思維活動喚起一個看法不僅會引發另一個看法,它還會激發出很多其他看法,而這些看法還會讓我們想到另外一些看法。此外,只有幾個被激發出來的看法是有意識的思維活動,多數聯想思維都是無聲的,隱藏在有意識的自我之後的。」

上面兩段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思維機制就是聯想,而且這個過程是自動的,並不受意識控制。(前面@金慧中已經從大腦神經活動運行機制解釋過了。)

神經活躍程度高可能會造成注意力缺失,這方面比較有說服力的事實是,治療多動症的藥物(神經抑制類藥物),像利他林,能夠提高人的注意力讓人變得聰明。事實上現在西方很多高校,包括專業的研究人員都在服用這種藥物,比例非常高。因為效果十分明顯。

上面只是我了解的一些少量的信息,我不敢得出結論說,神經活躍程度決定一個人的智商,但的確是與注意力有關係。而且好像與創造力也有關係。


大概是MBTI性格類型里的 xNxP 吧。

特點是:

  • 思維跳躍,容易冒出很多新點子;

  • 但不擅長制定計劃,尤其是長期計劃。


思維跳躍作為言行表現出來,是思維感性化和自我中心的表現

思維跳躍作為思考活動,經過整理才說完整的句子出來,是思維理性化和同理心感受成熟的表現

我也是個思維很跳躍的人,曾經是前者,現在是後者,就拿今天的事情來說吧(我會說下面這段話是為了湊字數么):

  • 吃晚飯的時候,同學看手機淘寶說dell的venue 8 pro 的海外代購價格最低只要1250了,現貨一千七八也可以買到。然後我想起了年初的時候它的海外代購價格需要1700多,國內現貨兩千兩百多,然後想到了V8P 的CPU是atom bay trail 3740D。接著就想到下一代了Cherry trail 是14nm製程,會不會更省電,V8P的下降空間更大吧。然後想到了製程對成本的降低的作用,猜測可能是因為一塊晶圓因為製程降低可以生產更多枚CPU賣的可以更多,所以降低成本。想到製程的提升需要投入很大的開發資金,如果提升製程不能提高利潤,是很有風險的行為。接著想到了英特爾公司的產能問題,感嘆商業競爭越來越激烈,越來越困難,稍有不慎就是破產或至少退出某市場。這裡有一個大跳躍,我一下子想到了社會問題,然後開口和同學說:
  • 「從古自今科技不斷發展,知識不斷提高,人的幸福感卻並未有太大的增強。所以我們一直在追求自由、平等,是為了幸福。「
  • 「對啊。「
  • 然後閉嘴,繼續吃飯,心裡想,這是為什麼呢?
  • 想了一會我開口說:「這需要提升整個人類的受教育水平來達到,以往的普及性掃盲式的教育並不是真正的教育。「
  • 這句話說出來的前提,我已經想過了如何解決真正意義上的幸福感增加的問題,並不需要追求自由、平等。我已經想到了自由、平等其實只是表面現象的表面現象,觸發了我前些日子所思所想自由平等的定義以及解析(這裡還能寫很多字出來),把這些想法都加入到當前的思維中來,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政府不必保障人們的自由平等權利,而且不必在乎是獨裁還是民主,能讓人民幸福的政府就是可以持久存在的政府,之所以這樣說,我可以分解自由、平等等觀念到更低的層次,以發現他們與政治的不相關性。最後我說:
  • 「群眾因為無知導致的哄鬧是幸福感不能增強的最根本原因。」然後對話就結束了,同學啥都沒說(當然這是常態,他喜歡沉默我喜歡訴說)。

這是我最近的跳躍性思維的自我約束,在說話中,我盡量不說得太上文不接下文,也同時在心中整理好我所思所想,避免思考【毫無意義】。

  • 之所以要這樣,因為你一旦離開了那個情景,你就很難理解當初自己為何會這樣說,你需要回憶並且推演,那還不如在當時就整理好這一些發散著的不可收拾的思維線路。
  • 也就是說,如果你不停地和別人進行你所謂地跳躍式的聊天,如果你不是天生一直都在跳躍著思維,最終結果將會是沒過多久你就無法連貫地記起當初聊天的內容。
  • 你當時肯定覺得跳躍著想,而不用顧及聽者能否跟上你的思路,這樣很爽,信馬由韁,但你這樣做的同時也為以後回憶增加了困難,除非你就是習慣在任何時候都跳躍著思維的人。
  •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不過是不負責地(對今後的自己,對當時的聽者)在消遣過剩的思維,而變成支離破碎的回憶。

舉例子說:

我當初寫一篇關於合作學習的綜述的時候,我的結語說,合作學習的思想應是高於課程標準的,教師應該優先於課程標準去執行。

最近的課題需要用到這篇綜述,同學問我為什麼要這樣說,我卻很難講出個所以然來,我不知道我當時的想法到底是要否定課程標準,還是有別的想法,前言不搭後語,讓人看不懂,讓自己也看不懂,開完會才明白過來自己想說的是,合作學習的基礎意義更強,所以需要優於課程標準先執行。

經過一些時間的思考訓練與交流訓練,我漸漸意識到:

  • 必須加以限制思維,才能讓思維為我所用,而不是讓大腦變成「思想的跑馬場」。

如何訓練?反覆與人交流,反覆寫寫過的思考過的爛熟的那些論證過程,企圖達到表達與思維同步清晰。

另一方面,

  • 未經訓練的跳躍性思維會影響做事時謀篇布局的恰當性,容易默認地忽略某些細節,容易重結果而輕過程。因為你會帶有一種思維:哎呀,這些東西我都不用想了,直接跳到結尾好了。這樣其實不好。

我以前是寫小說的,在萌芽也發表過幾篇,同學看了小說評價,思維跳躍得厲害,結局往往與前面的鋪墊毫無關聯,不過看起來一點也不違和。

我後來放棄了寫小說,因為在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寫小說其實很痛苦,知道為什麼痛苦嗎?因為我思維太過跳躍,想到一些話題和靈感,先寫下來的往往是結局,然後要慢慢回憶著倒推著寫(有點像柏拉圖的回憶說),回憶的時候,覺得好煩,明明結局都已經寫定了我卻還要去回憶前面的情節,寧可在心中想像那些人物情節是如何演繹到結尾,也不想把他們都寫到紙上——太痛苦了。

而另一個寫小說的朋友,她卻不一樣,她能夠從開頭寫到結尾,她很享受在其中布局文字的感覺,當然我不認為她是一個缺少跳躍性思維或發散性思維的人,因為這些思維是寫小說不可缺少的條件,否則小說就會變得沉悶死板,沒有創意,這說明她對自己的思維控制得很好,可以理清思路,所以她才能一直寫到今天,而我卻停了三年。

  • 因此跳躍性思維是一個難得的天賦,但是需要經過訓練,才能加以利用,否則只不過是在口頭上能作為一種炫耀而毫無用處的雞肋天賦罷了。就像中國的四大發明一樣,說起來很自豪,然後呢?

詩歌是高度凝練的語言,一句話能暈染開很多意象,行行詩句又通過這些意象組成更高層次的意境,給人強烈的通感。

我覺得詩歌的這種特點也是種跳躍性思維在起作用,因此我覺得缺乏跳躍性思維的人應該是很難寫出有「仙氣」的詩的。但跳躍性思維過強,而未經訓練的人,也難以寫出受大家歡迎的詩歌,只能是曲高和寡(如果你的價值觀就是如此,那也沒辦法了)

那些流傳千古的詩句,詩句之間聯繫性不會太弱,易讓大家都受到其中的思維跳躍方式的感染,體會到作者的思考,要寫出這樣的句子,就需要讓跳躍思維符合大眾的思維跳躍方式,同時又能有自己的體會。

  • 我說這些是想證明,與他人溝通也很重要,自己思維跳躍,然後挑剔別人跟不上,這樣的自我中心,真的很舒服嗎?

終於兩千字了。。


分人,聰明人叫思維跳躍,一般人那叫注意力不集中。


你們只是聊不到一塊兒去而已 別多想。


我也是被別人說成思維跳躍的人。經過我看書,學習其他人的思維方式之後,覺得思維跳躍在於你的

「思維聯想」

「語言組織」

一個內在,一個外在,雙雙出現了與外界其他人不同步的狀態,所以導致了他人覺得你思維跳躍。

先說思維聯想,我很喜歡思維的聯想。這就好像開著車賓士在各個道路上,人們在鑽到被窩裡面以後,不停地做著聯想。如果將聯想畫在紙面上,我覺得就像從一個小圈圈分出許多分支,每個分支的末尾也連著一個小圈圈,有點像腦子裡面的神經了。通過這個就能很清楚的理解什麼是「大跨度的聯想」了。在某一支上,對於常人來說這一支很長,也被隱藏的很深,很難構成聯想,而說話又是一個需要快速反應的活動,所以你在說話的時候,常人難以有反應時間,跳躍由此而來。

解釋一下上面常人的概念,圈圈與圈圈之間生成的連接有一部分靠自己琢磨,還有一部分靠外界提供,就好像你能從外界學到,穿水手服的不是大叔而是少女一樣。可能有的時候我們太過於拘束於自己的世界,沒有多與外界溝通,沒能夠建立一種「平凡」的聯繫,所以會產生這樣的一個現象。

再說語言組織,這個是我從看書裡面學習到的。儘管語言能讓我們很好地溝通,但是人語言中過多的瑕疵和漏洞,會導致接收方沒法有效處理你的信息,所以也同樣會導致他人覺得你思維跳躍。人會的語言,有一部分是人類通用的,如同語法,如同發音,還有一部分是屬於自己的,是有著個性的。有的人的個性能夠讓他們成為溝通大師,還有的人的個性能夠讓別人覺得雲山霧罩。

希望我的個性對你有幫助~


現有答案缺少了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會有人把思維跳躍作為怒刷存在感的一種方式

大家都希望在自己所關注的領域獲得別人的認同吧~

舉個例子:

你可以誇程序猿程序寫的拍案叫絕,它也會很開心,不過如果你去誇它的腳趾甲長得好看,它可能頭也不回地繼續扒拉鍵盤。

思維的連續性與思維的跳躍性,在當下宣傳創新思維的大環境中,後者在一部分人心中佔據了主導地位,這也導致了很多「拍腦瓜」想法的產生。對於這一部分人來說,思維就是他們想要向眾人展現的地方,而且他們會把思維的跳躍當成一種卓爾不群的標誌,並期許得到認同。

有的時候,所謂的思維跳躍並不需要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只需要左右而言它

「我覺得今天的球賽很精彩」

「是啊,用切牛肉的刀子來寫切乾麵包總是會掉那麼多的麵包渣,真是太煩人了」

如果你得到了:「你思維能不能不那麼跳躍」的回復,加上你認為思維跳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那麼你有什麼理由不繼續下去?

不久之後,你就有可能在於別人討論問題的時候得到這樣的評價:

"他思維太跳躍了,我們跟不上,別管他了"

他們這樣說不是在誇你思維快啊,而是在提醒你:

你TMD再說這樣我們聽不懂的話就給老娘滾蛋!

不管怎樣,你的確完成了怒刷存在感的目的(〃 ̄︶ ̄)人( ̄︶ ̄〃)


人家習慣了O(∩_∩)O。1.要創意工作的,每個時候都要有很多想法,他能說那麼多,他自己理解的了,別人不能而已。


2.性格也是個原因,性格急,希望短短几句話就把事情說完。


3.最後,不得不承認跳躍式思維的人比較聰明,你不承認嗎?你跟他一樣思維敏捷,你會發現,其實這沒什麼特別的。


利益相關,我也是說話跳躍性很大的人,不過漸漸地我會考慮聽的人的水平,學會尊重傾聽者O(∩_∩)O


…思維跳躍是因為腦補多又快唄。

但我覺得這問題的重點有兩部分,一是「思維很跳躍」,另一個是「聊不了幾句就沒的說了」。同意 @琪琪 「不要覺得自己和別人沒話聊是因為思維跳躍」的觀點。聊天的時候話題轉移本來就是非常快的,一定程度的思維跳躍有助於拓展話題。

比如 @方十一 說的第一種情況「信息不對等」,香蕉梗我知道,挖坑星人就不知道了。但對話不會進行不下去呀,接下來我會問挖坑星人是啥,之後我們大概就可以開始討論星際了(要不要切回去討論邏輯問題可能看緣分)。

所以這裡我想討論阻礙對話展開的跳躍思維… 借十一的例子改編一下:

A:「你吃了嗎?」

B:「吃了好肥的烤鴨啊??????? ...等等,男朋友被吃沒了好傷心…?_?」

正確的展開太多,B的兩句話都做回應然後適當添加新信息,對話就能繼續,不舉例了。

萬一A想得太多

也許不合適的展開:

1. 烤鴨多肥算肥?(重點錯)

2. 我小姨父是做烤鴨的…(就算我知道你小姨是吃烤鴨認識他的可是還是重點錯)

3. 卧槽你吃的是男朋友?!(理解錯)

4. 哦。話說井岡山的纜車…(我不管中間腦補省略了多少,就結果來說,反正跳過頭了…你故意的吧)

感受一下上面A的回答,我覺得對話無法繼續的核心原因其實不是思維跳躍,是【缺乏對話技巧】。

1-3的情況是A沒明白B到底想說什麼,回應不合理,除非A是在搞笑,笑完之後再回到原來的話題;4是十一給的第二種情況極端化,A根本沒聽/不打算聽B給出的信息,而且完全沒有回應,而且添加的新信息與之前的對話完全無關,導致第一段對話失敗了,讓B很尷尬。

思維跳躍本身挺好的,是好好說話就可以展示出來的優點.-.


我記得特德·姜的科幻小說《領悟》里有這麼一段:

他提議。想交流六個月來咱們學到的東西嗎?

他知道我的回答是什麼。

身體語言缺乏專門術語,於是我們出聲交談。雷諾茲說得又輕又快,只說了五個詞。短短五個詞意味深長,超過任何一段詩節:每一個詞都提供一個邏輯立足點,弄清楚前面的詞所隱含的全部意義後我便能登上這個立足點。這五個詞加在一塊,簡明扼要地概括出社會學領域具有革命性的新觀點;他用身體語言表示這個觀點是他最初獲得的成果之一。他所認識的我也領悟到了,但組織形式卻不一樣。我立刻發出七個詞回應,其中四個詞概括了我們之間的觀點區別,另外三個詞推導出以上區別所闡明的一個隱含結論。他也做出回應。

我們繼續談下去。我們如同兩位吟唱詩人,互相提示對方即興吟唱另一詩節,共同譜寫一首知識的史詩。片刻之後,我們加快交談速度,同時開口,又能聽出對方話中每一個細微之處。漸漸地我們開始吸收、下結論、應和,連續不斷、同步並舉。

也就是說,如果兩個人在交談的話題中有相似的知識儲備,那麼一個詞對於這兩個人有相似的作用;但如果一方對某個詞的了解(包括外延和內涵)遠小於另一方,那可能會導致聽到一個詞,說話的人方認為這個詞足以回答問題,而聽的人覺得這個詞和話題毫無關係。

一個現實的類比:

你的朋友打算從城市A旅行到城市F,來向你詢問該怎麼去。你們活在同一個世界,但你旅遊經驗豐富,很清楚該怎麼從某地到某地。而你的朋友對此了解很少。當你想著走ABCDEF路線(BCDE是途經城市)的時候,可能會說ADEF,因為你覺得從A到D應該經過BC是常識。但你朋友不知道的話,會感覺怎麼從A到D還沒說呢就開始說D到E了,思維太跳躍了……

這就是知識量不同導致的。話又說回來,在這個例子上,也可能你的朋友知識比你更豐富,比如你朋友知道ABCD這條路,但BC最近因為禽流感或者埃博拉或者地震山崩海嘯泥石流火山爆發飛機失事輪船觸礁火車相撞司機酒後駕車外星人入侵……而無法通行,你卻不知道。


怒了。為毛不反思自己的知識面狹窄。每次把話題範圍縮小到思維沒法跳躍的時候很痛苦好嗎(╯‵□′)╯︵┻━┻


過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忽略了對方的反饋,特別是在一些重要的話題沒有展開,就流到下一個想法,沒有掌握交流的節奏和比重


我覺得是現在碎片化的閱讀習慣所致。


我說話很跳躍,而且跳躍的方向很詭異。

看,

〈案例一〉

今天的苦瓜好苦~

是嗎,我沒覺得苦才好吃。

我覺得極品飛車片尾曲好有feel啊,……

案例分析:

怎麼就從苦瓜跳到極品飛車片尾曲去了呢?→_→因為我在聽到苦瓜這個詞的時候,大腦就開始發神經。

苦瓜?陳奕迅那首苦瓜大愛啊,陳奕迅不是唱過海闊天空嗎?原唱beyond 是搖滾樂隊,聽搖滾怎麼能不聽林肯公園呢~哇塞,前幾天看的極品飛車飛車的片尾曲剛好是林肯公園唱的,哇塞,這個話題很有意思,我要把他拿出來聊!

〈案例二〉
在打上面一段話的時候,我發覺我突然好想來一首周杰倫的歌,然後我就跑去洗澡了。

案例分析:(這什麼案例…)

不要問我為什麼去洗澡,洗澡的時候才有唱歌的氛圍好么(其實是剛打完球,而且寫完第一個案例就卡殼了),啥,問我為什麼想唱周杰倫,因為我上邊寫「哇塞」這個詞的時候想到,哇塞,哇塞這個吃是語氣助詞,「哎喲」也是哦~哎喲不錯這個吊,瞬間想起周杰倫了好不!

其實我這「思維跳躍」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性格就是那種三分鐘熱度的,也可以說是因為我跳躍思維導致我三分鐘熱度(剛剛總結的)。

曾經(這一秒之前)很多人說我說話很跳,我還在暗喜,你們這群愚蠢的地球人啊,跟不上我的思維了吧,你看我邏輯思維多少強~

後來(剛才那一秒後)發覺,這根本就是病好不!之前(幾個月前)看到知乎上討論「天才為什麼情商低」裡面討論到,因為別人一開口就會暴露智商的不足,所以很多天才都懶得和普通人交流

。我以為這是自己邏輯大腦運算快才導致這樣的(不是說我天才,我一直感覺自己其實不聰明),其實不是,這反而是邏輯思維差的表現,一個會聊天的人是很自然地引導話題,順著別人的思維去找出話題。

我突然明白為什麼我高中的時候為什麼那麼討厭寫議論文了…

回到題主說的思維跳躍導致聊天很短的問題,我發覺我有時還是挺能聊的的,因為什麼,即便我思維跳,但是我會話嘮啊!!別人就一臉呵呵糊裡糊塗雲里霧裡地聽我扯,耶~又或者可以參照知乎上的大神@劉念, (等我,我去搜其他人的名字)用什麼「引導法」,例如多以別人為話題,不要聊你自己,把話題擴展交給對方,自己只是引導;

還有可以用「斷言法」來引起對方的好奇心,例如:我猜你今天一定要吃苦瓜。為什麼? 因為林肯公園的歌很好聽。滾!

上面說的都是只能用於一時,想要思維跳躍這個問題解決,估計還得從更深層次去考慮,三分鐘熱度?(對於我),社交經驗不足?(對於我)…
我的答案估計沒給題主帶來多少幫助,可是對於我自己,卻有讓我對自己的行為更深認識。


推薦閱讀:

反諷何時被利用貶斥大乘?你認為知乎哪幾位運用反諷貶斥大乘的高手?怎麼識破?
如果寵物會說話,你想和它聊些什麼?

TAG:心理學 | 思維 | 邏輯 | 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