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雙唇塞音 [p] 在一些語言中消失的原因是什麼?
在六個最普遍的六個塞音[p b t d k ɡ]中,清雙唇塞音[p]和濁軟顎塞音[ɡ]在不少語言中都已經消失,數量是有這些輔音的語言的百分之十。[p]消失的原因是地域性的影響……
via 維基百科 濁軟齶塞音
上中學的時候,我們是不是經常問「這題是選2B,還是4D」? 問題大概就出在這裡。
最下邊的圖來自Understanding Phonology。
阿拉伯語標準語正好是同時具有兩種典型系統空缺的語言,它的幾個普通塞音分別是:/b/ /d/ /t/ /k/ /q/ 清音里缺了個 /p/ ,濁音里缺了個 /g/,又另外多了一個 /q/。
缺失 /p/ 的原因:/p/ 相比 /t/ 和 /k/ ,調音位置處在最外邊,缺少口腔作為共鳴腔,因此從聽者角度來說,這個音「不明顯」。同時,為了理解口腔作共鳴腔為聽感辨識度帶來的作用,大家可以聽一下調音位置最靠後的 /q/,體驗一下那種「深入」的聽感,這可能也是為什麼阿拉伯語有這個音位的原因。
所以開頭說的現象也有了解釋,官話大多數方言沒有濁塞音,我們說B D的時候實際上說的是 [pi] [ti],而 [p] 這個音辨識度並不高。
另外,阿拉伯語中的普通清塞音(也就是不算頂音)一般是送氣音。如果存在 /p/,也將是送氣音。/p/ 作為送氣量最大的音,如果一句話好幾個 /p/,那就太費氣了,而且即使在有 /p/ 的語言中,/p/ 的出現頻率在 /p, t, k/ 組中也是最小的。(朱曉農先生在《教我如何不想她:語音的故事》好像討論過這個事,誰手頭有這本書的話可以確認一下)
缺失 /g/ 的原因:清音需要調音位置外部的共鳴腔,而濁音需要發音位置以內的口腔,來形成濁音的持阻過程。會發濁音的同學可以試一下,/b/ /d/ /g/ 保持持阻狀態,哪個可以保持的時間長,哪個時間短?/b/ 在聲門和調音位置之間形成的空間最大,可以持阻更持久,發音難度也最小。/g/ 反之,空間最小,發音難度最大。這也說明為什麼阿拉伯語有 /q/ 卻沒有對應的 /?/,因為 /g/ 已經足夠難發,更別提 /?/ 了。
舉一個不算消失,但算退化嚴重的例子吧,即日語的/p/。
畢竟上古時期ハヒフヘホ的子音都是/p/,然後因唇音退化(可能是語速原因),經歷了大致為/p/→/?/→/?,h,?/(詞首)或/p/→/?/→/?/→/?,空/(詞中詞末)的變化過程,僅在促音、撥音後面仍能保留/p/。
後來因為引入外來語,才將不限音系環境下的/p/恢復過來,但也就那些外來語或擬聲詞,或者是帶有促音撥音的和語或漢語辭彙。既然都在瀏覽維基百科了為什麼不多看幾個條目呢?
英語維基百科「Voiceless bilabial stop」條目:The stop [p] is missing from about 10% of languages that have a [b]. (See voiced velar stopfor another such gap.) This is an areal featureof the "circum-Saharan zone" (Africa north of the equator, including the Arabian peninsula). It is not known how old this areal feature is, and whether it might be a recent phenomenon due to Arabic as a prestige language (Arabic lost its/p/in prehistoric times), or whether Arabic was itself affected by a more ancient areal pattern. It is found in other areas as well; for example, in Europe, Proto-Celticand Old Basqueare both reconstructed as having [b] but no [p].
在有 濁雙唇塞音[b]的語言中,百分之十缺少[p]。這種差異出現在 撒哈拉沙漠附近, 非洲赤道以北至
阿拉伯半島一帶的語言。這個差異的原因尚未有解釋。有可能是 阿拉伯語因為 回教的傳播而成為北非地區的正統語言後出現的,因為阿拉伯語一早已失去[p]音素;亦有可能是阿拉伯語同樣受另一種更古老的語言影響,而失去了這個音素。另外,這種特性亦出現在其他地方的語言,如 原始凱爾特語。另一個出現這個差異的輔音是 濁軟顎塞音[g],但原因並不相同。
原因不太清楚,但我知道蒙古語和納瓦霍語都有類似你說的現象,即唇音的塞音或擦音只有一重對立(也就是沒對立),而其他部位都有多重,蒙古語是一比二或一比三,而納瓦霍語能不平衡到一比五~~
我不是行內人,對這個研究也不深,只是粗淺的談談自己的猜測,如果有不當的地方,當然歡迎正真的高手指教
廢話不多說,我們都知道,在語言發音的演變中,一直都是趨於更簡單,更省力,更節約發音成本的方向發展,現代語言發音中一些過於繞口和不符合發音規則的發音組合已經被慢慢淡化甚至淘汰。
其實,根據我的觀察,發音的流行程度,如果拋開文化的影響,和它是否省氣兒有很大關係,一口氣,能說的單詞更多,它的發音規則肯定會越流行,就像很多英式英語的發音在美式英語中的演變,幾乎全都是為了更省氣兒,這樣的例子很多,而回到題主的這個問題,我們是不是也能從這個角度考慮,在不同的語系中的發音,在演變過程中,不符合人們這種習慣的發音組合被淡化,直至一種固定的音節被淡化,這是一個猜測,只是提供一個方向,歡迎大家討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