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2004 年的電影版《歌劇魅影》?

我看很多人都說電影版不好,音樂劇版的我看過25周年版拉麵唱的魅影,我也沒覺著好到哪裡去?請告訴我電影版哪裡不好?


1)電影版的主演演唱水準不夠:Emmy雖然小時候曾在大都會歌劇院合唱團里混過,但是音樂劇的演唱是需要有很強的表現力的(當年Sarah Brightman都被批評只是唱得好,演的不行),而她的聲音表現力就很弱;Gerard雖然在搖滾圈裡混過,但是他的嗓音偏沙啞,不夠高亢激昂,很多處飯桶的獨唱部分就顯得力不從心,比如Music of the Night和主題歌里的幾處飯桶亮嗓的地方都被他用沙皮紙嗓子給偷懶帶掉了,讓飯桶的「魅」字變成了「媚」字。

2)一些細節設計失當:很多的情節設計,成了給飯桶「祛魅」的過程,比如在卡洛塔的茶水裡下藥,和布凱在劇院柵頂打鬥;甚至和子爵在墓地里比劍還失敗了......原版音樂劇這幾處都是充滿了神秘感,充分體現了「魅影」的「魅」的特色,如今在電影里就徹底沒了光環,按照國外的一個phan的說法,就是把飯桶變成了一個spoiled teenager(沒家教的娃娃)。

我個人很不喜歡這部電影,主要就是以上兩處。


讓我們先弄明白幾點事實

為什麼一部音樂劇可以讓人百聽不厭?

如果你只是把其當做普通歌曲來聽,你很快就會對調子膩煩,但音樂劇獨有的唱腔是把所有感情糅合在裡面,你聽的每一遍都是在體味人物的情緒,很容易產生代入感,每一遍感受都不同,所以百聽不厭。

弄明白這個,你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對電影普遍評價不高了。

受限於情節設計,在音樂劇電影里,那些複雜的衝撞、凝結於內心糾結細膩的變化,靠單純表演是不足以完整展現的。(更不用說這部電影男女主角演技差的不行) 唱腔演技二者不可缺一,而這部電影可以說什麼都沒佔到。(悲慘世界2012電影版做的相對就要好些,沒唱功至少演技都在線)


百老匯的音樂劇似乎在國內常被與歌劇混為一談。殊不知百老匯音樂劇正是「通俗」這一紐約的精神的象徵之一,與陽春白雪的歌劇大相徑庭。簡單地說,音樂劇的歷史要短得多,音樂的表現形式更多樣,唱法通俗,可以加入對白,目的都是為了突齣劇情;而歌劇誕生於義大利,源於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只能有詠嘆調和宣敘調兩種唱法,重點是欣賞音樂。很明顯音樂劇的特徵是更貼近大眾。所以百老匯不是一個古典軒昂的聖殿般的地方,而是休閑而充滿激情,同時具有藝術水準的地方。

最著名的音樂劇自然是《歌劇魅影》了。為了防止現場看不懂,在家預習了一遍電影版的《歌劇魅影》,每首歌都悅耳而飽含感情,還能朗朗上口,可以說都是充滿誠意的真情之作。在角色設計上也頗下功夫,如幽魂般又充滿激情的魅影,如天使般靈動的Christine,年輕痴情的子爵,以及花腔誇張的Carlotta,詼諧的兩個劇院經理,老成的Giry夫人,和清純青澀的Meg等配角,各種不同的音色交織在一起,配上凄美又帶有神秘色彩的愛情故事,絕對是視聽的頭等享受。

雖說電影版是舞台版改編而來,但顯然發揮了電影的所有優勢。其實事後光聽原聲並無如此出色,但是配上畫面就感染力爆棚,幾乎無可挑剔,尤其是魅影那如另個世界來的一般的嗓音。此外還加入了一些電影能夠發揮優勢的成分,比如魅影和子爵的決鬥,回憶往事的色調,以及一個更令人回味的結局。相比之下我在Majestic Theater看的這個現場版,魅影的特色嗓音能和電影版並論,而女主角和子爵的形象和唱功都要差一些。但現場版更有電影無法給予的激動人心之處,首先是劇院樂隊現場演奏的音響效果沒話說,其次看小小的舞台的場景調度和變換如魔術般迅速、精準、巧妙,以及下墜的大吊燈,魅影地下城堡那數不盡的水中蠟燭的夢幻效果的現場感,無不令人賞心悅目。

總之,這是值得兩個版本都看的劇目。

肥嘟嘟看電影 -- 知乎專欄

微信公眾號: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


先列觀點:

在看過原版音樂劇之前,電影版《歌劇魅影》憑藉它驚艷的音樂水準,在我心裡有著極高的地位。可能沒有別的音樂類電影更好了。

在看過原版音樂劇之後,或者說,當我以歌劇魅影為引子,看過了許許多多的西區,百老匯,法語,德奧地區的音樂劇之後,回頭看電影版《歌劇魅影》以及《悲慘世界》的唱功,幾乎不忍直視……

儘管許多人不喜歡並且詬病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的種種缺點,但不可否認的是,音樂劇電影是許多沒看過音樂劇(尤其在中國)的觀眾入坑的極好方式。如果不是中學音樂老師給我放的這場電影,也許我現在也還和許多小白一樣,歌劇,音樂劇搞不清楚呢。

其次,每個人對於不同的刺激,感受力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就喜歡視覺刺激,有的人喜歡聽覺刺激,有的人喜歡情節的跌宕起伏,還有許許多多各種偏好,我也不一一列舉。歌劇魅影,這部劇,音樂水準無疑是頂尖的。但是當我安利給我姐看以後,她說:唱啊唱的,不知道在唱什麼……

無語……

有的人就是喜歡電影那種華美的場景,鏡頭切換(如la la land)帶來的視覺刺激。可能對於音樂來說,旋律相同,電影版和音樂劇原版的長得差不多,甚至,還可能因為喜歡(或者說習慣)聽這種 並沒有太多唱功要求的唱法,而對原版音樂劇,那種對唱功有著較高要求的唱法感到排斥(或者說和電影版在感受上沒什麼太大的區別,又或者感覺高冷),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把音樂劇和歌劇混淆的原因吧。

回到題目,如何評價2004年電影版《歌劇魅影》

以我個人為例,

從一個喜歡音樂類電影的愛好者來說,《歌劇魅影》的風格是我從未聽過,十分驚艷的,以至於儘管情節和主旨有著明顯的缺陷(與優秀電影相比,缺乏深度),但由於其音樂的高水準,可以說,瑕不掩瑜。

從一個音樂劇愛好者的角度來看,《歌劇魅影》的唱功不忍直視,演員的唱功極大的抑制了樂曲本身的魅力和表現力。

跳開對於電影本身的評價,電影版《歌劇魅影》是音樂劇小白極好的入門方式,也是宣傳音樂劇的一種極好的方式。

我個人覺得音樂劇本身並不具有快速刺激觀眾的能力。想達到相同的視覺震撼力,舞台表演比電影難的許多,我也覺得,音樂也不是一種快速的刺激方式,音樂劇需要對情節有一定認識之後情感的融入。對我來說,音樂劇最好看的時候,往往不是第一遍,而是第二遍,甚至第三遍。


我可能無法告訴樓主電影版哪裡不好,因為我覺得電影版,還挺好的

我其實是為了防止自己直接看現場看不懂,所以先在家看了電影才去看的現場,當時看完電影覺得挺好看的。

唯一的問題是,看完電影再看現場會讓我有點先入為主。

比如說,看現場前,我以為魅影的顏值是這個水準的:

結果現場魅影是這樣的:

(西區現任魅影Ben Forster)

講真我當時看完現場還是有一丟丟失望的,然後我又補了25周年版,還是覺得魅影不夠帥(拉麵粉絲不要打我),所以我之前一直更喜歡電影里的魅影。

直到最近又看了兩次現場然後看了無數遍25周年後,我覺得並不是電影版不如舞台版,而是這兩個版本的闡釋角度不同。

就像前面一個答案提到的,電影版《歌劇魅影》其實更像童話,裡面浪漫的成分刻畫得更多也更細膩,所以魅影不僅顏值高,而且至始至終風度翩翩,沒露出真面目前簡直就是個神秘王子的形象好嗎??!!

對比來看,無論是我現在看的西區現場還是25周年,舞台版的魅影都有許多「失態」的地方,比如被戳穿真面目時大喊「NO」,會跪在地上祈求Christine還他面具,會在天台上聽見情歌時崩潰……這些「失態」都讓魅影顯得沒那麼瀟洒帥氣,這也是我一開始對現場版有一丟丟失望的原因。

(25周年裡的拉麵版魅影)

但這就是電影版和舞台版的區別,《歌劇魅影》是一部哥特小說,舞台版非常注重裡面「哥特」的成分,所以舞台版的魅影會經常展現他的陰暗面,性格層次也更豐富,他戴著面具時驕傲自負,摘下面具時自卑暴躁,就拿past the point of no return這一出來說,電影版根本看不出Christine究竟是什麼時候發現魅影的,所以最後表白部分的戲劇性也就有所削弱。

現場版的演繹則更有張力,魅影的情緒也有著強烈的對比,加上子爵和警察已經堵死了魅影逃跑的路線,這裡的魅影其實已經處於一個非常狼狽的境地了,但他依然孤注一擲,絕望地表白,所以舞台版魅影唱那句all I ask of you時非常有震撼力也非常心碎。

可能這就是為什麼好多人詬病電影版的演技不好,其實我覺得電影版不是演技不好,而是人壓根沒想那麼演,電影版要的就是把魅影塑造成一個才華橫溢浪漫多情的「王子」形象,所以我個人很喜歡電影里那朵貫穿全劇的玫瑰花,這朵玫瑰充分展現出魅影的痴情,也很好地掩蓋了「魅影陰暗面展現不足」這個缺陷。

至於演唱方面,私以為GB低沉的嗓音唱music of the night很好聽,因為很自然很溫柔,和整個電影的色調很搭配,現場版亮嗓的魅影自然更具感染力,但我沒覺得GB唱得有多糟 (但是GB最後那句I love you真的唱的一般!!!這是唯一一處發自肺腑覺得他唱得不好的地方)

最後想說,拿電影和舞台版比較對電影和舞台版都不公平,因為有太多限制因素(比如假面舞會那齣戲,現場版就是震撼,畢竟那麼多人在那麼小的舞台上一齊爆發這種震撼力是電影很難做到的,而電影對主人公面部的特寫也是舞台版不容易展現的),所以就把04版《歌劇魅影》當成一部電影看就好,作為一部電影(或者音樂電影音樂劇電影歌舞電影whatever),我覺得它很好看很唯美

(PS. 我覺得豆瓣評分8.5IMDb7.4這個成績就足以說明這是一部質量上乘的作品)

(PSS. 之前Bilibili彈幕里老有人說muscial最重要的是唱得好不好而不是演技啊blabla,其實我想說,既然叫音樂劇,就不可能把唱功從整體的背景效果演技等等這些元素中剝離出來看,那樣我直接聽CD不就行了……)


電影版你們應該看它美術效果,它的重點不在於刻畫song to me, voice fill spirit, angel of music的怪力亂神,而是強調唯美(學術名詞的那個意思,不是網路語言的那個意思)。表現的是怪獸的那種phantom而不是幽靈的那種phantom。

  影版也沒有去表現一些包含性暗示的劇情。

  當然,我覺得phil先生分析得很有道理。

所以我給的評價是好評加吐槽。好評是即刻的真實想法,吐槽是為了引起聯想和搞笑。

  按照文藝電影的角度來評價,對比同樣狗血(誤)的故事,比如Cyrano de Bergerac(還真的找到一個情節類似的)——裡面也有斗劍,男主角容貌也不好,還一直賣可憐。

  其實這樣比你會覺得04版的電影拍得很好(笑)。

  問題在於影版定位和劇場版的有差別,如果有先入為主的偏好,拿電影版照著音樂劇版比較情節、內容和表達哪裡有偏差,電影就難以讓人欣賞。

Cyrano de Bergerac劇情介紹: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NDA2NTI4Mg==mid=208656876idx=1sn=0912ce91e5ecbb0b476092389f9af8f9scene=7#wechat_redirect

=====================================================================

(以下內容和我不久前想法不同,如果和我其他答案有出入,不是因為前後矛盾,只是因為想法有所改變)

  不管怎樣,我覺得這種風格當成一種類型接受就會感覺好。

  影版的《劇院魅影》其實很像童話故事。很純情。(但是太蘇了。)

  還原了十九世紀末各種浪漫的東西。美術效果做得很好。

  比起音樂劇版,影版表現的就是三個少男/少女,做事不出於特別的原因或者很仔細的考慮,青澀唯美。

  包括所謂的「演員面癱」「眼神發直」「不假思索」「膚淺多情」,其實算在青澀唯美的定位裡面,也就都可以解釋。

  還有一個細節看上去是故意的處理:克里斯汀和音樂劇版比起來並沒有那麼害怕魅影,表現得比起音樂劇版更為多情(並不知道是多情還是發矇,我看不出來)。這樣的角色定位實際上是必要的(故意的),否則在影片結尾,克里斯汀也就不敢去揭唐璜里phantom的面具。

  所以情節邏輯實際上能夠保持流暢。

  它隱藏的世界觀能自圓其說:兩個男性專情於一個女性,三人不停地冒冒失失,有過失,不完美,一直到死。

  題外話,這樣說來25th版實際上也是說得通。並沒有大的毛病。雞血投入的表演和細節簡略的處理算不上不經考慮。那是慶典,不那麼演沒有氛圍,壓不了場的(真不明白為什麼會有人覺得用Ramin不用其他演員是因為Ramin和韋伯、麥金托什關係好)。

  說不定細節太多還擋直播鏡頭和觀眾視線呢。

  正題。實際上以前的歐洲就是這種價值觀和世界觀。至少在文藝作品裡是,有不少人覺得就是這樣好,什麼酗酒夜不歸宿,騎士精神,為女人決鬥至死——這個和百老匯早期的音樂劇里十幾歲的少女的言行單純得不合現在的人的價值觀和邏輯,特別活潑喜歡很誇張的動作,給人感覺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小女孩臉譜化……其實是一樣的道理,不是因為有錯或者不真實(當時確實不少少女就是那個樣子的,那些狗血歐洲愛情故事同理)。

  所以放在那種世界觀里的歐洲(請在腦海中回顧我上文提到的狗血——哦。請原諒我反覆使用這個詞——電影),就算影版《劇院魅影》故事結構或者說故事內容蘇得、純情得、人物沒有太多太仔細的考慮得有點膚淺,實際上放在眾多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的故事裡,也算不上違和。(不能接受可以把它當成情懷,就能迅速理解了)

  不過如果你不認可「為了藝術而藝術」(就是王爾德的那種),對無力、綿軟的夢幻感到不滿足,那麼裡面的唯美可以算電影腳本最大的問題。但是這不是一種過失。

  此外,這個電影倒霉的地方在於音樂劇版本給人的【衝擊】力大於電影,所以如果觀眾同時看了兩個版本,就會照著更喜歡的那個版本去挑另一個版本故事情節上的「毛病」。我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也如此。

  現在想來,電影的創作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

單獨解釋它的【衝擊】:

phantom在劇情里有很多不合常理的認知,比如克里斯汀能賦予他作品意義。

顯然音樂有美感,能渲染情緒,所以它「看起來」(而不是「事實上」)神秘。

phantom那個很有迷惑性的世界觀,基本上因此而起。

由此,那些超愛這齣戲的人,不僅僅是喜歡裡面的賣可憐和性暗示,還共鳴於那種有宗教奇幻涵義的偏執。

因為這些是對觀眾很深的衝擊。

此時,音樂劇版除了唱功有感染力,我覺得音色也是原因,Ramin洪亮的音色能突顯偏執,Michael Crawford唱腔的冰冷能突顯苦情。

影版不看重這些,所以顯得溫馨,即使唱得很有感情。

  還有一個強行解釋哦:男主角之所以「唱得不好」(評價我是按照上面的評論寫的,我中立),是因為他浪漫。

  不,也不算強行解釋。觀察影版的美術、燈光,效果都相當明亮,與之相配,自然也不會用那些有穿透力的聲音、惹火的動作和表情、或者過於賣弄神秘。作為比較,所有舞台板偏暗黑的燈光和布景,實際上配合這些效果,才能自洽。這些差異是它們定位不同引起的。並不帶來不和諧感。

  這是製作的定位不同,不是一種過失。比對影版連克里斯汀死後的故事一樣交代清楚、而且這三角關係里的三人本身不成熟的定位;實際上舞台板phantom在一系列過於激烈的表演後,被親十幾秒就放克里斯汀走,給人說不通,這個故事並沒有結束的感覺,在情節上反而是不完整的。當然電影版在墓前放玫瑰的橋段實在太蘇了。我也不好這口(但是有一些人特別喜歡)。可是如果要judge不同定位所依託的價值觀,實際上舞台板同樣有類似的問題。電影版phantom不太明事理,而音樂劇版phantom嚴重偏執。


主角們在演技沒比舞台版演員好多少的情況下唱功實在捉急………把主角聲音替換掉倒可以算一部不錯的電影,比如各個小語種配音版………………沒記錯的話這部電影德語版魅影配唱是《伊麗莎白》里的死神扮演者Uwe Kroeger,法語版魅影配唱是今年剛剛結束的《搖滾莫扎特》韓巡薩列里的扮演者Luaurent Ban,這兩位也是唱功很贊的音樂劇演員,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就我個人來講,很差。

唱功差勁其實就已經否定整個劇情的合理性了。這是一部以歌劇院為背景的電影,兩位主角的唱功真的是不敢恭維......

唱功差,然後就開始賣臉秀身材了。看04版的時候很多彈幕都在說;「啊啊啊啊飯桶好帥好帥!」「飯桶太帥了!」「飯桶這麼帥為什麼不選他啊!」

人物造型這裡完全違背了飯桶這個角色最初始的特點。飯桶的外貌在原著中的設定是毫無吸引力的,但是。他有很多讓人著迷的地方。比如;神秘、無所不能的形象,甚至掀掉面具後給人巨大的震撼和同情。說實話,飯桶這個角色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不止是外表本身。音樂劇中很多帥氣的男演員去演飯桶之後給我的感覺就是【如果不是天生的畸形他就是個真正的音樂天使。】而GB版的飯桶並沒有給我這個感覺,天使的面貌,惡魔的歌聲。很多人看完都是這個想法「那半張臉就夠看一輩子的了(花痴狀)」足夠說明這部電影的失敗了。

然後,卡洛塔發出青蛙的叫聲原來是被飯桶調換了爽喉水【原著和音樂劇里青蛙叫聲貌似用的是腹語】、在墓地和子爵斗劍還被打敗。

調換爽喉水和斗劍徹底把飯桶無所不能的形象和神秘性撕了個粉碎。斗劍被子爵擊敗,如果不是小C阻攔子爵差點就把他殺了,原著和音樂劇哪有這種機會?從頭到尾都是飯桶在掌控大局、決定他人的生死,最後放走了小C和子爵讓人覺得震撼。電影版只會讓人覺得「WOC好無恥,人家都饒你一命了你還有臉變本加厲???」下藥我就不多說了。

毀容妝化的也太不敬業了,飯桶的面貌也沒有那麼扭曲了,還能坦然地唱出;「This face, the infection which poisons our love!」這根本沒說服力啊?觀眾又不是瞎子......

最關鍵 是,原著和音樂劇都凸出了飯桶是個天才這個設定。電影版只靠吉莉夫人和子爵的對話說了下飯桶是個天才。這種關鍵的設定不能只靠對白,必須要演出來,讓觀眾們感受到這點。電影版根本沒感受到飯桶是個天才,只是個扭曲的BT。

另外電影版小C的面癱真的是無力吐槽,神情基本上就是「啊」「哦」「咦」。而且卡洛塔這個角色塑造的也是很失敗,電影里卡洛塔似乎很不受歡迎,出門的時候被圍著的人群要求把鮮花轉交給小C,而且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被寵壞的刁婦,而不是音樂劇里那個優雅高貴的首席女高音。

還有一點我不能理解的,唱The point of no return的時候,音樂劇版是披了一件黑色遮臉斗篷,電影版的直接就是一個黑色的面具。然後電影版的小C開口的時候還對著子爵。此處什麼邏輯????不懂。

04版的飯桶嚴重OOC和老不死有得一拼。音樂劇版著重描寫飯桶從一開始無所不能神出鬼沒的音樂天使淪落為悲慘的畸形、黑暗生物,對觀劇的人來講,很容易對飯桶產生同情憐憫之心。

電影版唱的不怎麼樣,故事本身一般再加上槽點太多。當然差勁了。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


原著、電影、音樂劇現場、莎拉布萊曼演唱會現場pto都看過,其實我很喜歡04電影版,不管多少人噴我都不噴。其實是因為電影入飯桶坑的,又是因為飯桶和韋爵爺入音樂劇大坑的,韋爵爺和舒馬赫的合作多唯美啊,布景服裝道具場景那麼精美,開頭劇院重現輝煌的那個場景第一次看的時候完全被炫到了啊……(後來再看西區現場版的服裝,有種從精品店走到大減價區的既視感……)小c好美飯桶子爵好帥,天台定情的橋段蘇炸好嗎,飯桶子爵斗劍帥炸好嗎……說電影演員唱功差的要怎樣啊,悲慘世界電影版安妮海瑟薇和阿曼達塞弗里德唱的一個像野貓嚎一個像斷了氣,百老匯老資歷的AT唱大E高音跟萎了一樣,全程捂耳朵,片子不是照樣拿了四項奧斯卡?la la land高司令石頭姐唱功都被黑出翔了還拿了六個小金人。拜託大家電影不是音樂劇,電影不只是給音樂劇迷看的,對唱功不要要求太高同時對不同電影還雙規好嗎……pto電影沒像前面倆一樣拿獎一部分重要原因是劇情真的很普通,三角戀+霸道總裁男主+傻白甜女主+溫柔體貼富二代男二+美女與野獸,這個程度的格局要是能攻下奧斯卡評委我把手機吃了。音樂劇也是吃劇情和思想境界的虧,以韋爵爺開掛的作曲和pto逆天的人氣,硬是沒搶到88年托尼獎最佳音樂劇。

還有說女主演技差的,原著小說里女主本來就蔫不拉幾表情不豐富,只看小說恐怕沒多少人會喜歡的設定,誰規定一個沒爹沒媽寄人籬下的十六歲少女一定要開朗成熟熱情勇敢???不跟林妹妹一樣敏感矯情不錯了就。而且電影女主演的時候也才十六,高音無壓力彪,小c的優柔寡斷和彷徨演的也很到位,看似面癱其實聲音里情緒涌動,這才是符合原著人物形象好嗎,有些人不知道哪來的對女主一定要如何如何的意淫……

還有忘記在哪看到說電影飯桶太帥是個大敗筆的,簡直醉了……這是個愛情電影哎哥們,男主一點沒魅力哪來的話題和熱度,憑什麼要看熱鬧的普通觀眾對他的悲慘經歷產生同情,怎麼賺迷妹?邪魅總裁追女主是可憐可愛,變態醜男追女主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做電影的人知道,大眾是看臉的。就算是音樂劇里,也從來沒聽說哪個演飯桶的演員是真正的丑,拉麵麥叔的人氣是什麼概念?底下迷妹照樣意淫。

以及不喜歡莎姨的版本,覺得她年輕時候演出的錄像少女感就弱,而且她的瞪眼演唱法簡直一生黑,跟天使大寶貝有一拼。。。然而不能否認她唱功簡直太牛逼了簡直不是人……去年看現場的時候膝蓋全碎了,當場黑轉粉,不愧是韋爵爺愛的女人。

25周年的版本。。咳咳,小夥伴們不要手撕我……其實我真的對肉排的子爵一生黑。。人魚拉麵形象還是很符合的,人魚高音花腔也是666,然而肉排他真的不適合這個角色……每次跟小C說情話語氣那個兇狠,講真嚇著我好幾次,以為家暴現場要來了……


雖說表演主觀性很強,但還是有硬指標可以評判的,尤其是像聲樂演唱這塊,25周年裡拉麵的魅影雖然算不上典範級,但他聲音的控制力上秒爆電影版那個唱歌哼哼唧唧的魅影了。

肯定有人說,電影版那位長在表演上,我忍不住翻白眼了,既然叫音樂劇,聲樂技巧也是呈現表演塑造人物的關鍵因素嘛,唱不好還談什麼表演啊?況且電影版魅影除了耍帥外,也沒有什麼靈光閃現的地方啊!

同理,我也很不喜歡電影版的音樂劇《悲慘世界》。


我真的不明白吐槽電影版表演的。。。唱功這塊電影不作評價(要明星出演什麼的也沒辦法要求),但是這版魅影的確是最能體現性格的,那種扭曲、絕望、天使與魔鬼的結合,熱情以及被熱情灼傷的痛苦,你能看到他在最火熱的時候發現了戴安的真心於是絕望放手的時候,即使拉著戴安不願意放手,眼神已經逐漸冷下來,但是內心仍然是對愛情的火,那種糾結沒有任何一版魅影能夠做到。電影版只是因為是電影看起來沒那麼值錢才會被吐槽吧。。。但是這部的電影版確實拍得不錯,情節硬傷劇院版也有,而且也不能怪演員,不一定劇院就比影院好的,比如說25周年版在知乎被捧上天,但以我十幾年的音樂專業經驗來看,演員這一塊實在是找不到什麼可圈可點的地方尤其是戴安滿眼的欲求,還不如乾脆就不專業呢。。。嗯,除了Ramin的確長得帥


我就單答電影不好在哪吧。

1.演員的演技太致命。電影的問題是女主太呆了,面癱表情看得人一頭霧水,這個Christine到底在想啥,到底是怕還是愛?三個主角中我感覺只有魅影和子爵在飈戲。拿《point of no return》唱段舉例,艾米C全程合不上嘴一臉痴情地望著魅影,掀面具那段的表情也很微妙,彷彿內心毫無波動甚至還笑了出來,我??對比之下,比如25周年版,情感流露自然真切且富有層次,小C從入戲的嫵媚活潑到齣戲的驚恐迷茫,你可以清晰地從他們的表演中感受人物內心情感的變化,領悟這個唱段的悲劇暗示。

2.唱功不太行。我不懂音樂方面,但GB魅影有幾句是肉耳可聞的唱不上去,飄飄悠悠毫無力道,以前只看過04電影時完全沒意識到這點,等後來刷了各舞台版本,回來一聽,非常尷尬,並發出了殺豬般的笑聲…陰柔的唱段尚且還聽得過去,需要力量需要爆發的部分就實在尷尬了。其他人唱功如何我不清楚,我只知道GB給我留下了非常喜感的印象。

3.選了一個太帥的演員演魅影,毀容妝不醜,這大概是電影最大的敗筆。這個故事很大一部分是基於「魅影很醜」這個設定發展出來的,但看看電影版,看看彈幕,「魅影好帥」「摘了面具也好帥」,這也太OOC了,觀眾的目光被吸引到了顏值上去,一切因「丑」引發的情節就講不通了,原本能引發人思考選擇的三觀問題也被一個「長得帥」秒殺,讓這部本來思想深度就不太高的劇徹底淪為狗血三角戀之霸道魅影霸道子爵愛上我。看看音樂劇,個個毀容妝化得跟喪屍似的,偶像包袱不存在的,寥寥幾根頭髮,扭曲變形的半張臉,就算有演員本身的帥臉底子在,總體上也還是給人以驚悚感。試想想,如果魅影並不帥,而是丑,甚至是驚悚,長得如原作一般猶如一具行走的骷髏,(實際也應如此)你是否還會下意識地偏袒、可憐魅影而忽視其他方面?我認為只有「魅影丑」這個設定存在,片子的情節才說得通,才能發起一點點思考。

4.改編很雷。正如有些回答所提到的,魅影能讓人沉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神秘和無所不能的形象,電影中打架打輸那段尤其雷,我的魅影不可能這麼zz且弱雞∑(?д?*)

關於我,因電影接觸,因音樂劇入坑。看過原著、一版原著向的古早電影及一些相關的舞台劇表演。是25周年的粉,喜歡面爺的魅影,非常喜歡人魚的C,不喜歡莎姨的嗓音,不喜歡韋爵爺本人(感覺韋爵爺拍04電影不走心,榨取音樂劇剩餘價值,隨便撈一把就走)當初音樂課上放的就是04電影,還沉迷了一段時間,後來想更深入了解於是便去看了25周年音樂劇,從此踏入音樂劇深坑,當時簡直相見恨晚,世上居然有感染力這麼強的東西。25周年刷了一遍又一遍,高峰時一天看兩次,從高一到現在已經兩年多,痴迷的時候兩天看一次,現在時不時還會拿出來品,音樂劇特別多細節,演員的每一個小動作小表情小音調都有巨大的信息量,感情飽滿張力驚人,音樂醉人,有時我還能品出新的感悟……這個是04電影完全做不到的,電影的演技撐不起細膩充盈的感情,唱功撐不起音樂帶來的感染力,設定撐不起情節邏輯。

可能題主多看看舞台劇版本,就能感受到差距在哪了吧。


誠然跟舞台版存在差距!

但是意義重大,沒有電影版也許很多人根本就沒入坑,有些人對電影版評價很刻薄,可笑的是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聽的第一個版本就是電影版。

個人覺得電影版對魅影形象的刻畫很不一樣,而我非常喜歡舞台版的人物設定。唱功差距我覺得還好,頭幾次聽感覺不出多大區別,況且舞台也有唱功不咋滴的組。


這個電影我很喜歡,看了很多遍,每句都會唱。

並不覺得唱功不好,反而覺得音樂水平很高。也看了很多音樂劇版本,覺得各有千秋吧。

沒覺得電影版(在音樂上)哪裡不好。


兩版都看過,先看的電影,然後看的忘了哪個紀念版,最後看的現場。

總感覺電影版和劇場版其實講的是兩個故事。劇場版的克里斯汀很懦弱,但不糾結,她就是一個被命運捉弄的小演員,在立場上,她堅定地站在大眾(或者說勞爾)這一邊,魅影出現,她會害怕,而且單純地,就是很害怕。

但電影版不同,電影版克里斯汀的態度很搖擺,一方面,她肯定對音樂有所追求,所以當魅影開嗓唱歌的時候,她的表情是沉醉的,在抓魅影的時候,她會糾結。但另一方面,她也需要安全感,需要世俗的地位和物質的生活。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選擇了一個就意味著放棄另一個,所以她會糾結。

最後一個鏡頭,在墓碑上,墓志銘完全沒有提到克里斯汀曾經是轟動巴黎的一代名伶,說明她最終還是放棄了對藝術的追求,不得不說,有點可惜。

所以,個人在設定上其實反而更喜歡電影版設定,有點像文學理論中「日神」與「酒神」,更立體,更能引發(可能是部分)受眾的深層次情緒。


感覺作了一些,還是更喜歡1989年的暴力版


(多圖)

首先要申明,答主沒有搜過相關資料,也不專業,只是單純說自己的感覺。

然後,電影版在視覺效果,時空切換上面比音樂劇更有優勢,但是整體效果在我看來並不如25周年。我就不比較唱功了,畢竟術業有專攻(但是的確電影版的唱的差了很多)。然後我也不比較拉麵,因為我是他的迷妹╮(╯_╰)╭。所以就簡單比較一下,女主吧。

我覺得電影版最大的短板之一,在於女主的演技是在捉急。我一直覺得自己看不出來演技好壞的,但是影版的給了我直接的衝擊?_?。

首先我們做一下對比。(有劇透哈)

1.在表演唐璜的勝利的時候

女主發現和自己對戲的是魅影前

發現是魅影后

(基本沒有變化╮(╯_╰)╭)

看一下音樂劇版

之前

之後

2.看情郎

看魅影(這裡c對魅影更多的害怕(濫殺無辜),但魅影在這裡又給c告白)

(你的恐懼驚嚇呢?你的複雜呢?)

劇版

3.唐璜的勝利前半部分的爛漫風騷少女

(劇版這裡是蹦噠+甩裙子,而電影里,就是,literally,走出來的)

3.當魅影劫持Raoul然後只有c和他在一起才不弄死R

4.還戒指,並看魅影的最後一眼

總結一下,電影版的女主表情變化很少,而且有一種迷之微笑的感覺,讓我特別想使勁揉一下她的臉好讓她沒有那麼僵硬_(:з」∠)_

結果就是,讓我代入感很低。

作為電影,其優勢就在於鏡頭的切換使空間時間上的靈活(多角度同時推進)以及演員的演技(據說當年莎拉布萊曼就被詬病唱的好演的不好),但是04版的電影在後者上不那麼令人滿意。

(ps知乎的排版好難用啊啊啊)

以上


真是個看臉的世界,所謂的精神伴侶跟顏值比都完,看完後太傷感了


場景一流,效果一流,唱功。。。。恩小C唱的還行但是面癱,GB帥到爆炸但是唱得我真是呵呵噠。。。。嗯大概就這樣,看看還是蠻不錯的。。。


寫完發現完全歪樓了,要摺疊就摺疊吧。

單個拿出來是部很好看的音樂劇電影版。但是要是去看11年的周年紀念版04年就不想在看了,個人覺得11年唱的更好舞台上故事也講的更清楚。去年,跑到紐約百老匯坐第三排又看一邊,現場和錄音沒有可比性就是了。場景非常贊雖然沒有11年的大但是沒有硬傷,最後是劇院裡頭頂上大燈掉下來,魅影坐在椅子上一塊布上來就消失了。

所以看到這裡就知道04年已經不知道被嫌棄到哪裡了…

POTO就是個很糾結的愛情故事嘛…除了美醜還是有其他的,話說放到現在魅哥去趟韓國不就可以了。

最喜歡的就是整部劇里的這裡,聽的心都碎了。

All I ask of you 這首裡面說

"I give you my music.

Made you song take wing.

And now how you have repaid me?

Denied me and betrayed me..

He was bound to love you when he heard you sing. "

魅影哥把伴舞妹拉出了她的社交圈,她就去找有錢有聲望年輕的高富帥了。要知道魅影哥可是她爸爸的年齡,而且還性格乖僻,亂殺人可不是把圖樣圖森破的伴舞妹嚇尿。而且伴舞妹明顯是爸爸以前是名音樂家死後女兒沒靠山了活得各種艱苦,當然想找伯爵這樣的啦。但是想想從小缺父愛的魅影大叔要是自身條件好的應該還是很有潛力嘛。

這就是所謂的,找一個潛力股,等她出人頭地了。

她就會去找別人。


我覺得一分錢一分貨,肯定是電影比舞台好。

音樂劇不只是聽,反正我同樣看中視覺方面。

電影的某些長處是舞台絕對做不到的,比如兩場戲:

1.大吊燈拉起來的時候破敗的歌劇院時光倒流。

2.唱think of me的時候練習到表演的切換。

都是非常美的鏡頭,舞台上做不到吧。

另外,電影有比較多的外景和合格的動作戲啊,這些東西舞台上怕不是只能意思意思。

最後無論是布景還是服化道電影都強多了啊,相比之下電影版那麼多優點難道就輸在一個唱功?就算是不如舞台版,電影也一個不錯的補充,何況我覺得電影版唱功也沒有那麼糟糕。


我發現除了一部分人是真的不喜歡電影版之外,有部分人貶低電影版是為了抬高自己,顯示自己不俗的品味和音樂鑒賞能力。我承認這些人成功了,的確很大一部分人沒有鑒賞唱得好壞的能力,他們心裡只有一根及格線,只要你不是唱的特別糟糕,在及格線以上,他們都會認為是還不錯的作品。

可問題就是這些人到現在沒有弄清楚什麼是電影,那就很尷尬了。

我寧願把電影版的《歌劇魅影》看作是一部入坑的作品,而事實上有一部分人接觸到他就是在高中的音樂課上。你要一個沒有經歷過太多專業訓練的學生去鑒定歌唱水平?沒有的事。

電影是04年上印的,當時的艾美才18歲,看看現在一線小花18歲的時候都在幹啥?30好幾的唐嫣現在離開配音還有半點演技么?

電影版在將音樂劇改的更通俗,更能讓不喜歡看音樂劇但喜歡看電影的觀眾接受這部作品。

你們能找到一部電影去和音樂劇比唱功的?《悲慘世界》的電影版又如何?

舉個栗子,明明原著的東西最好,為什麼別人還是要拍成各種影視作品?87版的《紅樓夢》雖好,與原著還是有那麼些不符合的地方,可拍出來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普及二字,讓那些懶得碰書的人在用通俗的形式表達之後激起他們的興趣么?

另外,由於舞台的限制,音樂劇在很多場景的表達方面會出現很多問題,25周年的版本,連大象都消失了。之後魅影帶走克里斯汀的時候只能在索道上來來回回走。拍電影版也正是為了彌補這方面的缺憾。詳見電影版的地宮。

我個人覺得傑拉德的唱功雖然比不上拉麵,但絕對沒有以下評論里貶得這麼差。他的聲音其實非常符合電影版的要求,有一種流行的感覺,非常性感,更能被電影觀眾所接受。加上傑拉德的顏值,戴上那一半面具的時候,誰又能不同情可憐魅影?

說到底問題不出在演員和唱功上面,問題出在,一個是電影一個是音樂劇。


我覺得電影里的past of the point of no return這個歌,完爆所有其他版本


推薦閱讀:

歌劇魅影里,Christine愛魅影嗎?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音樂劇 | 音樂電影 | 歌劇魅影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