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哈佛女孩」劉亦婷?
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女士顯然比她女兒更為成功,她所寫的兩本書,尤其是第一本《哈佛女孩劉亦婷素質培養紀實》在中國的大賣,其一時間洛陽紙貴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劉亦婷後來直至現在所取得的成就。
同時,這是一本非常變態的書,其中最著名的「捏冰」情節——劉亦婷的媽媽為了鍛煉她的意志,讓年幼的婷兒用手捏住一個冰塊,堅持數分鐘,直到她感覺有「小針在手心上跳舞」(我至今仍然記得這段出自劉亦婷當天日記的描寫),現在看來基本上屬於「變相虐童」,卻被很多家長視為教育典範,書中透露出的一個在教育方面極有野心的離異女人,為了達到自己的教育目標不擇手段最終成功的過程。
儘管劉母雖然是職業編輯,善於行文工筆、潤色加工,儘管全書中從頭到尾她都「婷兒婷兒」的親昵地稱呼著自己的女兒,然而幾乎確定的是:這本書的做了相當大的美化,把一部「虎媽虐童式教育史」+「中國應試教育摧殘史」寫得頗為「西化」,在美好結果「哈佛女孩光環」的掩蓋下,沒有人去深究過程的細節,只有類似「捏冰」的事情會露出一點馬腳。
雖然這本書在2000年的背景下打出了素質教育的旗號,但毋庸置疑,劉亦婷的上位,其本人的素質並不是決定性因素。稍微了解制度玩法的人都知道,推薦人的分量才是最為重要的一環。這是一次類似鄧文迪邂逅默多克的機緣,劉亦婷遇到了大律師拉瑞,並且成功的把俘獲了他的心。劉亦婷的母親和繼父很攻於心計,很充分的做了針對「貴人」拉瑞的功課,並且很幸運的踩准了點位。不過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搞定托福,你得承認是多年高壓教育的功勞,讓一個未成年人經受投行般的強度和壓力,這不是未受過嚴酷考驗的普通孩子可以承受的。
後來的劉亦婷,沒有太好,亦沒有太壞。在書中,可以看出她的數理能力不算突出,其它方面中上的水平,如果走傳統道路,大概可以考一個文科的985...她的長處其實就是勤奮和情商,所以哈佛平台能夠幫到她的也很有限,後面基本上就是很平常的中產階級的職場生涯,諮詢公司,私募基金,快消類500強,在30來歲混了個聽上去不錯的名頭,居然在這之前就找了個白人嫁了。
若干年後,劉亦婷的職業身份可能會被模糊,但是提到中國21世紀的留美熱潮,她應該算是一個標誌性人物——劉亦婷實際上也就此開啟了本科留美的先河,中國的留美人數在2001年911之後停滯了幾年之後開始逐步攀升,終於在2008年迎來了一個爆炸增長的拐點。劉亦婷母親的種種營銷手段也是開創性的,實際上,很多留學中介都借鑒了書中的思路。
最後我想起了劉亦婷高中日記的一段話:
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她踐行這一信念:)
因為受了這本書的影響,初中去了她的母校讀書。那所學校因為出了個劉亦婷,聲名大振。她當年的班主任啥的統統陞官。全校一股劉亦婷風。
當時在初中我成績還是很不錯的,以至於教導主任(當年劉的班主任),還有個副校長(也是當年劉的領導)都認識我。然而,她們對我說的最多的幾句話是,「你比劉亦婷差遠了」,「你永遠也成不了劉亦婷第二」。大概因為我不循規蹈矩練英文,天天很geek地研究看起來與出國申請或者高考無關的東西。
我就納悶了,劉亦婷是很牛,但是我幹嘛要成為她第二?要做我也做自己第一嘛。所以升高中時憤然填報志願選擇了其他學校。當時罵我最凶的副校長還來找我家長談話,終於改口,說讓我直升本高中,還是很有希望成為劉亦婷第二的。聽到這話,我義無反顧地堅決逃離了這個學校。
我想吐槽的是,她很成功,但是她成功後也許殘害了很多後面的小朋友,比如在我初中三年造成了相當的陰影。
人是多維的。嫁了本科同學Scott Sambur.她老公本科是心理學,畢業後在哈佛讀了JD,現在是Seward Kissel LLP,一家律所family law的partner。family law是專門給有錢人打離婚官司的。劉亦婷第一份工作在波士頓諮詢,後來去了百事,再後來在一家對沖基金工作。然後申請哈佛商學院被拒後就自己開了一家公司,睿識資本,英文是vision capital。後來沒開下去。現在跟人合夥又開了一家start-up,叫慧恩資本。這家公司說好聽的是給中國資本提供在美投資途徑,像房地產之類。換句話說就是給有錢人洗錢的皮包公司。有錢的煤老闆或者製造業土boss對美國市場不了解,孩子上學需要買房子啊之類就找這類公司給他們做投資或資產轉移。這兩天查了點資料,慧恩資本情況也不樂觀,在中美兩國都沒有查閱到詳實的官方信息。。。
不知道如何評價,就說說我的事吧
劉亦婷開始火的時候本人還在初中,我們語文老師及班裡的好學生簡直對她奉為神明。每天上語文課之前都要來一口熱乎的雞湯,我唯一還有印象的就是捏冰鍛煉意志力。
當天晚上就把家裡冰箱里的冰鑿下來握在手裡給我親愛的媽媽展示自己的意志力。我記得當年哈佛女孩捏冰的記錄是20分鐘,我非常輕鬆的突破了30分鐘。自以為自己也可以考上哈佛。我母后非常鄙視的看我表演行為藝術,並對我能有哈佛的潛力嗤之以鼻,跟我說少整沒用的,考進班級前10名給我買台電腦。現在想想,當年真是圖樣圖森破,還是我母后知道我的德行。
後來經過2年的努力終於在初二第二學期期末終於考進了前10名,收穫了我的第一台個人PC,從此哈佛法學院少了一位優秀律師,中國多了一個二流碼農。這裡說明一下,在我們班考前10是很難的,我們班是重點初中的重點班,在我們班前25都是穩進全省第二好,全市最好的重點高中的。
再後來,大學畢業我才知道原來我們班有很多官二代,出身比劉亦婷不知道高多少。我們是讀大學,他們都是在外國遊學。我現在真想狠狠抽自己100個耳光,當年為什麼不去跪舔土豪。-
我們初中班主任,教語文,本來多正常一人民教師,該布置作業布置作業,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兒,對學生為人師表,對街坊體面尊嚴,前程似錦一片光明,眼瞅著就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了,你說她干點兒啥不成,自打懷了孩子就開始琢磨各種教育方法,抱著實證的勁頭一門心思要把娃培養成四個現代化的接班人。但老師是審慎的,摸石頭過河階段需要大量其它樣本,而不是直接正面肛自己娃。於是自打從縣新華書店買了這本《哈佛女孩劉亦婷》之後,她就算是跟我們較上勁了。
每天課堂最後十五分鐘,看我們表現,表現好了就開始有感情地朗讀哈佛女孩劉亦婷,大概算是賞識教育罷;表現不好了就開始說劉亦婷怎樣怎樣,而我們是她帶過的最差勁的一屆學生。這麼鬧了三年,鍛煉了自己,亂了群眾,同學們該讀職高的讀職高,該混社會的混社會,剩幾個不開竅的算是蒙著頭讀了縣一高。而本鵝哈佛沒整成,現在倒信仰上蛤佛了。
所以提到這個劉亦婷難免心裡有氣,最主要是氣她媽。你說自己也一大把年紀干點兒啥不成,扯這些育兒經的犢子,直接導致我們老師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正經課不見得多大彩,教育方法倒一天一套,整天跟我們說什麼南學洋思北學衡水,怎麼教育難道不是老師的事兒嗎,跟我們扯這些有個蛋用。扯這些也罷了,出不了成果還要把我們批判一番,生不出孩子不能賴床,教育方法不對路就該怨學生嗎?
現在不知道她的娃怎樣了,祝願能夠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吧。但對於劉亦婷的媽,我總覺得有點像干露露的媽,消費了閨女,壯大了自己。將一些莫名其妙的乾貨投入到大幹快上的群眾洪流中,看他們雜魚一樣搶食兒放衛星,自己一邊兒偷著樂,對自己閨女就跟雜技團里馴猴兒的一樣,整天領著猴兒滿大街地招搖,喊著我善馴猴兒!你萌看我這隻猴兒吼不吼哇?吼哇!大家都資瓷它嘛?當然啦!
嗚呼,其真善馴猴耶?其真把群眾當猴兒耍也。不太懂說劉不成功的答主們:大學畢業進入BCG,然後跳到大企業戰略部門,最後自己做個基金算是比較典型的哈佛畢業生髮展軌跡了,各位還想怎樣?居然還有不止一位拿劉沒申上哈佛「本校」商學院說事的,實在是非常尷尬。
非常理解大家對那本奇書有意見,但是寫書的是她媽,沒必要揪著劉本人的履歷不放-何況人家最後做的也不差。
我覺得這本書還是有一個正面效應的,就是證明了其實根本不用管小孩的情緒,就當狗一樣養,也可以讓他取得世俗的小成功。
很多回答都在討論劉亦婷本人是否足夠優秀,她現在的成就能不能配得上當年的名聲。
但事實上,劉亦婷本人是否足夠成功根本沒有關係。說到底,《哈佛女孩劉亦婷》其實是一本《爸媽寶典》,裡面提供的是如何做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父母)的方法論,而產品就是一個可以考上名校的孩子。
只要劉亦婷本人沒有在入學後畢業後產生系統崩潰性的失敗(比如得精神疾病或破產),然後擁有一個正常哈佛學生可以取得的成就,過上美國白人中產可以過的生活,劉亦婷的產品經理,也就是劉亦婷她媽就是成功的,她的理論就還是經得起檢驗的。
而《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可能是中國式「家長成功學」的開山之作,也讓很多國人接受了「家長是孩子的產品經理」這樣的理念。
在我還是中學生的那個年代,如果一個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大家都認為是孩子自己的責任:孩子不聽話,不努力,注意力不集中,笨,孩子不是讀書的料……很少有人會歸因為家長沒教好或者老師沒教好。
那個時代的家長大部分都不怎麼直接參与孩子的學習,能努力做好後勤工作,讓孩子不把時間花在任何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上,就算是個傳統意義上的好家長了。輔導學習?大部分家長不是沒這個能力就是沒這個意識。至於習慣養成,性格培養什麼的對家長來說更是聞所未聞。
直到《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橫空出世。
這本書堪比一份武功秘籍,並直接告訴你:
1.孩子是培養出來的。
2.我的成功你可以複製。
3.我提供孩子培養從0歲到18歲的解決方案。
4.我的教育方式通過了哈佛的檢驗!
直到這本書的出現,很多家長才接觸到了一些「理論化」的教育理念,知道了在望子成龍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做些什麼。
《哈》強調了在孩子培養過程中家長所起的作用,或者有意無意地放大了這種作用。而孩子本身的天賦和區別則被忽視或者刻意迴避了,給人的感覺是只要家長足夠努力,你的孩子也可以上哈佛。
這種理念,在當時是開創性的。
同時,可能劉亦婷他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當年發現了多大一片藍海。
我不知道她在寫書,出名,到達人生的巔峰時,有沒有想到17年後的世界是這樣的:
17年前,孩子學習不好只是孩子的責任。17年之後,一個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否優秀,已經和孩子無關了,全都是家長的責任。
因為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對,家長沒有給挑一個好的幼兒園,沒有去一個好的早教班,沒有從小培養孩子的某某品格,沒有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沒有構建一個讀書的氛圍……所以才導致孩子不聽話,不讀書,注意力不集中,受不了挫折……
想要讓你的孩子贏在0歲么?
某某胎教,讓你的孩子領先十個月!
知道么,三歲決定孩子的一生!
某某早教,美國/瑞士兒童成長專家設計,讓你的孩子愛上學習。
千萬不要錯過孩子的語言敏感期!
某某英語,真正風行美歐的英語教育,讓英語成為您孩子的第二母語!
不運動的孩子會自卑,自閉哦!
快來參加某某游泳,某某輪滑,某某跆拳道吧。
您會給孩子挑好書,讀好書么?
請加入我們某某讀書班,讓孩子讀經典,學做人!
……
這些廣告,覺得熟悉么?是不是身邊到處都是?
當年《哈》一本書可能就賣十幾二十塊錢吧,以上任何一個培訓班都是萬元起步。
當年的《哈》還老老實實告訴你她採用的方法,現在的機構是放大你的焦慮,然後讓你出錢把孩子交給「專業的」他們。
還有什麼「蒙台梭利」幼兒園,「華德福」幼兒園,一年十幾萬的費用,大家也還是趨之若鶩。就我所住的小區,大概是上海最最普通甚至有點偏屌絲的小區,小區媽媽群里還經常討論怎麼樣找關係遞條子讓孩子去上那個「蒙特梭利」幼兒園。
這讓我無比震驚。
同時也可以看出,孩子是「培養」出來的這個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了。
所以,如果真按大家的答案所說,劉亦婷本人現在並沒有那麼成功,那她真的可以考慮和她媽媽合作,重出江湖,開培訓班,開公眾號。
現在不是網上各種「年糕媽媽」,「湯圓媽媽」,「雞血媽媽」,「千帆育兒」,「家長幫」,「俠客島」,「上書房」么?私以為,如果劉亦婷也來個互聯網加,創立個「哈佛媽媽」之類的公司,定期發公眾號,搞家長培訓班,幼兒園授權,兒童夏令營之類的,估計比在美國呆著強。劉亦婷屬於那種從小接受嚴格(甚至殘酷)教育,最後走上了所謂「人生巔峰」的典型。你會發現,很多這種模式出來的人,他們的「巔峰」貌似都在學生時代,或者停留在二三十歲的階段。(更:對於這一段話,我無意說劉亦婷的高光時代就在哈佛,她現在依然不錯,也很低調,這就夠了。我覺得倒是「哈佛女孩」這個詞給了她太多束縛,讓人誤以為她的巔峰就在哈佛。我不欣賞她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成功」後的大肆宣傳)
我更欣賞那些不是因為考入某某名校而出名的人。蓋茨和扎克伯格不是因為進入哈佛而出名,也不是因為從哈佛輟學而出名,他們的聞名是因為他們幹了一番事業,一番能造福世界並且能延續很久的事業。巴菲特不是因為畢業於哥大而出名,也不是因為師從格雷厄姆而出名,而是因為他創造了伯克希爾的投資神話,並且長久不衰。
我想啊,我們是不是把高考、研究生考試或者其他考試看得太重了,以致於讓我們產生考入清北、考入哈佛就是人生的頂點這一幻象,而忽略了「進入名校只是對你過去努力學習的一種褒獎」這一簡單的事實。
你進入了名校,確實應該為自己感到高興,但這在我看來,遠遠不是「人生巔峰」,更不是值得拿出來宣揚的東西。否則,我們永遠逃脫不了應試教育的魔咒——過分關注於備考的過程和考試的結果,而對之後更重要更漫長的沒有考試的人生產生懈怠。她還蠻經常參加北美各種中國大學的校友會的,見了好幾次了……說話有條理,就是一個事業上升期的溫和親切的女強人形象吧。她不論怎樣都算是美國留學生出去這一代的佼佼者了,能本科去哈佛的現在也不多吧。而且有野心,樂於助人,找不出黑點。拭目以待~希望哈佛女孩越走越好~~
稍微糾正一下幾個回答的點:
1. 職業是不是中產中產路是醫生律師,她搞金融不是想避險穩定發展,恰恰說明有野心。醫生律師起薪很棒,風險極小,但是做到最成功年薪幾百萬的並不多見,大部分人還是拿50萬以下的年薪,是真中產階級。她美國社會融入蠻好的,平台棒,來了很多年。平時積极參加華人活動,幫助留學生和在華多年的人交流,也和美國人social很多,又有野心,以後可能性還是很大的~拭目以待吧。2. 對中國人真的蠻好的
其他的不了解,她的確為北美中國留學生做了一些事情吧,畢竟每次來說話對她來說沒什麼很大的收益,一下子一晚上,有時候還一天一夜。人家social 的點也不是很在中國人這裡,頂多和幾個70-80年代初出來的中年人social一下,但真的沒必要做到真么好。她的確是盡心儘力了。一將功成萬骨枯,只能這樣評價這種教育方法。
成功也好,幸福也罷,有人成功了,大部分死在了路上。我高中時比較崇拜韓寒,但幸好沒有學他,咱沒有他那爹,沒有他那機遇,如果真學他,現在有90%的可能在搬磚。在某次投資大賽上見過,她是作為主辦方邀請的嘉賓。說個八卦,工作後她申自家(哈佛)MBA被拒了!拒了!了!當然人家依舊混得不錯,目前在一家基金做VP,老公老美。感嘆一下,人生關鍵就那幾步呀,走好了再差也不會掉下來的。走不好,就只有掙扎了。
看到大家對劉亦婷的父母出書各種指責的答案,心裡久久不能釋懷。無奈最近事情太多,一直沒有來答題。但剛看完《解憂雜貨鋪》,書中雜貨店老闆竭盡全力,認真回應別人各種人生路上的問題,並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提問者的人生(也許並未解決問題,卻讓提問者了解自己並不孤獨),讓我想起了劉亦婷的父母。雖然還有工作報告要寫,但突然覺得答這道題是更重要的事。
我來自五六線的小城市,小升初時還是一個沒有過普通學校錄取分數線的少年,初一時也是一個弔兒郎當,並不想好好學習,英文得三十幾分也不以為意的人,但是一直很愛看書。某一天父母給了我幾十塊錢讓我去新華書店買書,我卻在新華書店門外的盜版攤上看到了《哈佛女孩劉亦婷》。那時哈佛對五六線城市的我來說是高不可攀非常遙遠的詞,但我居然鬼使神差的買了這本書。
書里詳細的介紹了劉亦婷的父母從嬰幼兒時期到高中時期對劉亦婷教育的具體例子,劉亦婷父母很多教育理念對我影響很大。比如記得劉亦婷小時候對於闖紅燈這件事問父母「要不要隨大流」,母親說「一件錯的事情並不因為做的人多了而變得正確」;比如對於高中準備面試的事,劉亦婷父母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連夜準備面試;比如中學時劉亦婷叛逆天冷了寧願凍著不願意加衣服,書里寫父母心疼卻又明白這是成長必經的階段的心情,讓我也理解到自己一些行為的不應當;另外還有會做計劃,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等等。雖然我的父母很愛我,但是他們並不是完美的人,有一些更好的思維方式可能他們也沒意識到,或者當時的我也聽不進去。總而言之,通過看這本書,我學習到了很多很好的觀念。
被大家所嘲諷的,劉亦婷在申請哈佛的文書里寫的「希望可以為改變中國的貧困現狀而努力終身」,這個也是激勵我的一點。這樣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因為我父母、老師對我期望不太高,入學太早(4歲多入學),和同齡人攀比的心理幾乎沒有,所以我沒什麼努力的動力,我想著也是我成績一直不咋地的原因吧。但是看到劉亦婷寫的話之後,我突然有了動力,因為我也希望「能夠儘可能的幫助別人,推動社會發展」。這是中學期的我努力的原動力,而且那時同學們問我問題,我都會特別努力的回答,老師布置我的班級工作,我也非常的盡心。坦白說,當時報考大學志願時,五六線城市信息閉塞,我在眾多專業間搖擺不定,都不知道它們是幹什麼的。但我看到「經濟學」專業,我想,經濟學是關於社會經濟的學科,學習這個可以推動社會發展吧!懵懵懂懂的就選了這個專業(然而自己不成器,沒學好)。
但是實踐的過程中我還是有很多小的問題,比如說學業上的苦惱,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也覺得進步不大,具體的學習方法,生活上的煩惱(具體的忘掉了???),我居然非常中二的去給劉亦婷父母寫郵件求教了!我並沒有期望作者能回復一個初一的學生的瑣碎信,但是劉亦婷的父母居然每封都回復了,而且給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我記得比較清楚的是「希望不要因為學習而耽誤了睡眠,要有好的身體、充沛的精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雖然是簡單的鼓勵,但是卻是來自一個榜樣的鼓勵,對當時我的我是很大的驚喜。來來往往七八封信是有的,對於一個十歲出頭的少年,劉亦婷父母展示了極大的善意和耐心。
所以,書里一些思維方式、劉亦婷的「高尚的目標」,還有他們父母的來信,都以榜樣的力量鼓勵著我中學時期的我,從一個班上成績中下的人,慢慢的進步到了一個全校的前幾名。但現在回過頭來看,1. 書是有局限性的,比如大家所詬病的捏冰練習,以及對學業的極度看重是否給了劉亦婷太多壓力,是否隱瞞了劉亦婷成就的其它因素等等。 2. 書里表現出的對幾乎所有事情極強的目的性,計劃性,我覺得有時在生活里是不必要的——這樣很容易造成生活極強的緊張感,其實也是一些成功人士的通病。雖然說適度的緊張感是必要的,但人頁應該隨緣一些,輕鬆自在一些,雖然應該努力進取,但得失心也不必太重,畢竟我們不是為了考哪所大學而奮鬥,只是為了更加幸福的活著——幸福是參差多樣的。3. 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看這本書的家長和老師,是否具備足夠的批判能力,能夠意識到一些教育方法是不具備普適性甚至錯誤的,畢竟哈佛的帽子太大了。
但我不能理解,為什麼大家經常嘲諷劉亦婷當時許下的「「希望可以為改變中國的貧困現狀而努力終身」的諾言?認為現在劉亦婷做私募的合伙人嗎,掉進了錢的圈子,沒有按當初說的,去做聯合國的扶貧大使?每當聽到這樣的批評,我就覺得對當事人非常的不公平。且不說你們年輕時關於理想的夢,實踐了多少,是否也是在物質的海里沉浮?當時希望可以「儘可能幫助別人「的我,選擇工作時不也把薪水的比重放得很大,有時面對別人的困境時也會只能沉默嗎?中學時我看到自己十八線城市的貧困和無力,以及中學時老師給與我的非常多的善意和幫助,還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努力,回報家鄉和母校呢,現在我也並沒有實現呀?但這不代表我放棄了當初的願望,只是人生是很長的路,實踐並不在於一時一事;如果人在成長時,對當時的想法做了修正,就應該被嘲笑嗎?
我最不能接受的是說「劉亦婷母親離婚之後還能再婚,還能勸服對方不要孩子,全心全意培養自己的孩子,這是什麼樣的本事」之類的話。人和人之間的感情,是非常的複雜和個性化的,對別人私人感情的評價,真的是要慎之又慎,而且Judge別人是非常惡劣的品質。說書就好好說書,說教育理念就好好說教育理念,為什麼要牽扯到個人私生活?
以上算是對書的一點看法。在知乎答題以來,其實也收到過不少在校大學生,包括剛入職的年輕人關於他們生活工作的問題,但是我總是匆匆掃一眼,很少回答,忙是借口,更因為因為覺得回答別人的問題是很費心力的事,而且自己能做的非常有限。今天看完《解憂雜貨鋪》,突然為自己的自私非常的羞愧。向我提出問題的人,應該是很信任我,才打下幾百上千字,去和我去分享他們的生活困境吧?當時的我,受過別人的幫助,自己對於幫助別人卻這樣的吝嗇。也許我不能給到非常多建設性的建議,但是能夠簡單的回復,對別人也是一些安慰和鼓勵吧?
雖然人難免有意無意的為自己文過飾非甚至有所美化,雖然劉亦婷父母有他們理念的局限,但是我仍然相信當年劉亦婷父母的分享是真誠友善的,而且我敢說,這本書里很多教育方法,領先於很多父母的教育理念很多年,如果批判性的吸收,會有很大收穫。人的成長中如果有一個標杆,往往會主動向標杆靠近學習,也更能發揮自己的潛能。雖然慢慢長大,你對標杆的看法會變化,甚至會不認可,標杆甚至有一些事給了你錯誤的示範,那我們要恭喜自己長大了。向過去的標杆表示謝意,帶著她給你美好的東西,接著走下去吧!(接下來我要學習陳意涵練倒立???現在健身的主要目的。。。)
我亂入一下:我對在美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卻在國內紙媒和社交平台上對著國內群眾裝逼撈錢的行為,是很厭惡的。
除此之外我還想點名羅輯思維里某開「精英XX」的博士,在國內頂著美國XXX大學副研究員的title,利用國內大學研究員與教授相同級別的現狀來造勢,而其實科研圈都知道research associate就是博後的同義詞,在北美跟associate professor的級別相去甚遠。簡單來說,前者是打工的,後者是有tenure的老闆。
我今天又小小地得罪了你們一下。勃學上,其實她成功了,遠高於貴乎平均水平的成功。不信自己算算。
我看見評論區還有人說他應該當科學家。哈佛耶魯乃至普林斯頓這種學校在美國其實不是培養科學家的主力。雖然也有很多。美國培養科學家的,是以MIT,CalTech,CMU,Berkeley,UIUC,GeorgiaTech,UTexas-Austin這些學校為代表的。
想來我讀小學的那個三線地級市(家父當年在那裡任職),很多學校,不給讀英文課文。讓我們早上大聲朗讀關於劉亦婷的書。包括什麼「握冰訓練耐力」都有家長這麼干(小孩考了幾萬本,我也不知道。當時印象中真有家長這麼干。現在想來真是一個叢林般的世界)。還好我的父母是正常人。在校長姨媽的舅舅的小三的遠房侄子家裡的書店買了本書。打了個呵呵就叫我學新概念英語去了。
另外,她的基金可能倒閉了。但是,一家基金倒閉了,和一家郴州米粉店倒閉了效果完全不同。可能失敗人士的米粉店倒閉了,就徹底失敗了。但是成功人士的基金倒閉了,可能成功人士依然成功,甚至不排除故意毀掉基金,套現來讓自己成功的可能。
比如你看,那個去*校,*校中國論壇的,清華畢業的**;他的基金明明債務纏身,問題一堆;跑去主席台上侃侃而談,討論要投資*大的最新科技。北大畢業,*大碩士的美女姐姐在旁邊跟成功人士一唱一和。(真實案例,因為本人當時就是吃瓜群眾)
你們知道諾基亞的前CEO史蒂芬埃洛普么。這個傢伙對諾基亞的倒台和失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人說他是微軟的間諜。以前在微軟的時候做部門負責人依然十分失敗,自己創業搞了一個餐飲(好像是炸雞)依然失敗。可是呢?這大哥依然吃嘛嘛香,吃香喝辣。
順便推薦一本書,優秀的綿羊。各位其實看了這本書也會知道,某種意義上,美國的本科精英教育也就這麼回事。大體上和我在美國讀書,與美國哥們交流所獲得結論相符。劉亦婷的主要問題是,成功程度趕不上名氣。
當年的那本書把她弄成了全國偶像。
雖然她現在的發展,其實已經超越了知乎上絕大多數人。但是這個成績絕對不會有那麼大的知名度。
以至於在大家心目中形成了一定的落差。
這本書在當時的成功,是中國的應試傳統文化和作為編輯的劉亦婷母親良好的文字以及市場眼光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而今天我們感覺到的這個落差,其實也會讓我們對於高考和大學的作用的預估降低一些,變得更加符合現實。
畢竟因為一個人考進哈佛就弄成全國知名的偶像,這實在有些奇怪。
很厲害呀,Harvard本科畢業後去了BCG,然後去了百事戰略部,現在是Ray Shi的聯合創始人。
女兒出生時缺氧,醫生說,除非後天干預,否則可能智力低下。
我哭過,絕望過,但我從未放棄過。
為了女兒長大不會成為傻子,我床頭整天放著兩本書,《卡爾維特的教育》和《哈弗女孩劉亦婷》,女兒睡著了就拚命啃,睡醒了就給她就行早期干預,說話、做操、聽音樂等早期教育的功課。
時常被婆婆罵的狗血噴頭,罵我腦子有病。說一個小屁孩,給她講那麼多,有什麼用。我嘴上說,知道了。可背過她,我還是會認真閱讀,積極領會,學以致用。
一年後,奇蹟發生了。不知是因為當初醫生危言聳聽,女兒的腦損傷根本沒那麼嚴重,還是蒼天有眼,大發慈悲,讓我的早期教育起了作用。
總之,女兒在認知,閱讀,記憶,理解,動作等方面都遠遠超越了其他同齡寶寶。
現在,每當別人都誇女兒優秀時,我腦海中都會浮現出劉亦婷,以及她的媽媽劉衛華。無疑,是她們在我人生最黑暗的時候,成了我前行路上的燈塔,點亮了我和女兒的人生。
每一個優秀的人,都不是帶著與生俱來的光環的,也不一定是比別人幸運。他們只是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對自己有所要求,不因舒適而散漫放縱,不因辛苦而放棄追求。雕塑自己的過程,必定伴隨著疼痛與辛苦,可那一錘一鑿的自我敲打,終究能讓我們收穫一個更好的自己。
對於哪些吹毛求疵,說劉亦婷沒取得留校資格的人,我想說,人生最大的loser,不是我不成功,而是別人沒有我想像的那麼成功。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吹毛求疵吧!
回想初為人母的辛酸歷程,我終於明白,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這本書,我只是看看封面而已,從來沒翻閱過。
別笑,題目倒真是念了很多遍呢!「哈佛女孩」總讓我想起初中最好的朋友。我們相識15年,目睹她從清華到麻省再到哈佛她念哈佛前,我想,她大概會去吧她哈佛畢業後,是的,她也是哈佛女孩然而,我並不會給她貼上「哈佛女孩」的標籤我覺得那個標籤其實說明不了什麼如果非要說成是一套方法論,我只好聳聳肩我們聊的是人生,「哈佛」不是起點也不是終點推薦閱讀:
※家人帶孩子的理念和自己不一致,要怎麼協商?
※在弟弟妹妹出生前,父母預先做什麼有利於引導大孩子接受、照顧新生寶寶?
※是否應該教子女學講方言?
※小孩什麼時候可以打架?
TAG:兒童教育 | 哈佛大學HarvardUniversity | 成功人士 | 劉亦婷 | 哈佛女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