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在中國很多人有「重理工輕文」的想法?在國外也是這樣嗎?
多數聽說「學不好理工科只能學文科」,很少聽說「學不好文科只能學理科」。而且高中選擇理科的人數遠遠大於選文科的人數。
薛涌的《美國是如何培養精英的》 其中有段話這樣說:
「
甚至覺得一些高度技術性的工作,如數據處理、會計分析、製圖等等,也早晚要外包出去。因此,他們的下一代,必須佔據最高端的、非工具性的工作,並且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最優異的。於是,創造力、想像力、領導才能、人文價值、藝術品位等等綜合性素質,成為他們從小訓練孩子的根本。"
但是耶魯的學生,選歷史專業的竟達15%左右,高居第一。政治學和經濟學(這是純理論性的經濟學,並非教你怎麼做生意)緊隨其後。接下來的熱門專業則是英語。商學這個專業在本科教育中根本不存在。明擺著,這些精英將來是要統治世界的。教育給他們的是價值觀念、社會理想、對未來的遠見、對人類命運的關懷,而不是怎麼在那裡數錢。 」
所以,我不覺得文科比理科差。相反,我覺得每一個理科生都應該去培養文化素養,去學習如何寫作,如何表達自己。尋找到自己的價值觀。idea會越來越重要。科技永遠只是提供解決辦法,但不一定解決問題。
回到問題,那麼中國為什麼重理輕文呢?
中國其實是一個重實利的國家,講究「實用主義」。更重視一些看得見的東西,對看不見的東西的培養往往不足。你做一硬體,一木器,一物品出來。這可以被看見,可以相對準確地被衡量價值。如果賣出去,可以掙錢,可以養活自己。工具性的人才就可以大派用場。
文科相對就是「無用之學」。你學一歷史,漢語言等文科,如果不跨界,基本上就是和自己以後的生活過不去。就算做到特別好,出書,不是暢銷書類型;當教授,有言論管制。文筆好,不是用來寫宣傳文案,可能就是寫官樣文章。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保有自己的懷疑精神,熱愛真理,爭取權利自由,不與時代合謀,會非常痛苦,並且不被周圍人理解。如果你真對事物有不同的認知,很可能還是麻煩的開始。這是一條艱難的路。緊接著,中國的文科教育又非常爛。基本上就是死記硬背。在這些學科,不僅不會讓你熱愛真理,學不到批判性思維,甚至還有損你的創造力,讓你學會胡攪蠻纏,還會讓你從此厭惡知識:背了三年馬克思經濟理論,有多少人願意重新開始去學曼昆或薩姆爾森的資本主義經濟學?背了三年認識論,錯誤的歷史宣傳,你還有多大興趣去看兩岸三地,中日韓各國近代史?如果真正推倒重來,想要有點真正的文科知識,都要靠自己去努力尋找,發現,學習。幸好在互聯網時代容易多了。
以吏為師。看該國權勢人物的教育,亦知社會選擇是什麼?奧巴馬是主修政治學及國家關係,布希在耶魯學習的是歷史系。而我國的政治家,基本都是工程師出身吧?我們社會需要的是機器,是磚頭,不是自我覺醒的人。因為很多人認為理科更難學,需要更高的智力。
我認為①有的人文科理科都能學好,②有的人只能學好文科,③有的人只能學好理科,④有的人文科和理科都學不好。第2類基本選了文科,第3類基本選了理科,這個沒什麼說的。第1類基本選了理科,所以給人感覺學理科的聰明一些;第4類基本選了文科,給人感覺學文科是因為腦子笨。「高中選擇理科的人數遠遠大於選文科的人數」是因為選文科需要一定勇氣。我個人感覺學文科是容易被歧視的,學理科的基本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即使ta學的一塌糊塗)。理科要學好也許需要較高的智商,但是無論文科理科,要做得出色,都需要很高的心智能力。數理邏輯和記憶力強大如電腦做翻譯的時候也做得一塌糊塗,明白這點你就不該小看文科了,智商只是心智能力的一部分。科學知識之於宇宙就如語法之於語言。語法是人對語言現象的規律性總結。很明顯,僅有邏輯、記憶、計算、統計、推理、分析等等是無法學好語言的,僅有科學也是無法理解宇宙的。
只討論高中分科的問題,不討論文理科相互偏見的問題。
就我國的歷史來說,長期以來最需要的是各種理工科人才來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北大的社會學系還曾經被取消過,現在看起來不覺得可笑么。其次,我國很多人,特別是家長們,是特別功利的,一般都是好找工作學什麼。這個不僅體現在高考選專業,也體現在文理分科。大學學文科就是不容易找工作,這是事實,沒什麼好說的。再加上很多家長本身就沒有受到過正常的文科教育,對文科持有偏見也是正常的。即使是現在,全中國也沒多說人受到過正常的文科教育,即使是大學生們,我這樣說,不誇張吧?(其實我覺得高中理科教育也不正常- -)
高中學理科的人多是正常的,因為正常情況下高考理科招生人數就比文科多,你比如說河南2012年高考:參加本科一批錄取的省內外高校261所,計劃招生44450人,其中文科8100人,理科36350人;
7月25日,我省普通高校招生本科二批的錄取工作開始。參加本批錄取的是一般本科院校,共有511所學校,計劃招生112526人。其中,文科計劃招生32725人,理科計劃招生79801人;本科三批355所學校計劃招生76439人,其中文科327個招生單位計劃招生29206人,理科349個招生單位計劃招生47233人。
不管是哪個批次,理科招生都是文科招生的幾倍。再深入舉例,在文科8100名一本計劃中,鄭州大學佔了3264,河南大學佔了3703人,能去省外好大學的名額只有1133人,加上各種報送和自主招生也不會超過2000。
這種形勢下,該重視理科還是該重視文科就一目了然了。好了不再多說了,再說又扯到高考公平了。理科高考招生多,是因為我國社會還處在一個大量需要各種理工科人才的階段。高考招生少,當然學的人少了,這是應該的。我們討論為什麼重理輕文,其實只能討論高中階段,大學階段至少又分成了「文理工商醫」幾個大類,高中學文科學理科都有可能就去學商科,太複雜,不做深入討論。至於哪一科好混的問題,如果只停留在「混」的階段,我覺得文理科都挺好混的。如果說高考的話,我只能說高中文綜已經不是只背書就能考好的時代了,可惜連很多文科老師都沒認識到這個問題,還在用傳統的教學思路來指導高考。這個問題不多說了,從06年之看考高考題就能看出來。
我個人認為,對於實力一般的學生,如果要考80分,文科可能容易一點;對於高水平的考生,要考90甚至滿分,理科可能容易一點。除了某些文綜試題極其簡單的省市,我就不點名了。數據來自河南招生考試信息網河南招生考試信息網以及我省高招本科三批錄取工作8月2日開始我省高招本科二批錄取工作7月25日開始我省高招本科一批錄取工作7月17日開始作為一個文科生,一個哲學系學生,我想說的有幾點,1、馬克思被宣揚以來,唯物論大行其道,特別是那些機械的自然觀被毫不猶豫的保留並擴大了,簡單的說就是人類對於自然是主宰,同時忽略了人的主體作用,主觀性的東西被大大貶低,也就間接導致了人們對於人文類知識和科學的忽視,而我們最近這些年總是在呼籲軟實力,焦急於我們的文化問題,這就是最好的解答,2、正是因為第一點原因,我們的家長,我們的教育,很少為未來考慮,不光是孩子的未來,也是國家和社會的未來,通常來講理科就被視為第一選擇,3、文科比理科好學,這是很大的誤解,我見過太多理科競賽獲獎者在高一時候用更多的工夫去學文科(為了提高平均分),一般都是無功而返,
4、作為一個高考的產品,我想說,文科高考不是那麼簡單的,模稜兩可是不給分的,隨便答更是不給分,
5、最後吐槽一下,有很多的理科生思維上存在缺陷,到了大學還不能形成一個哪怕是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系,這並不是個別現象,但也不是必然的,題主問到國內高中文理分科的問題了,那就只說說高中的問題吧。作為兩年的文科班首席代表(高二班長,高三團支書),來彙報一下我們(05-08年)的情況。
在我個人的觀察里,文理分科偏向於理科,一大原因是理科比文科「貌似好就業」,起碼在大學專業選擇的時候範圍廣很多;另一大原因則是高中文科看似「死記硬背多」,「好學」,所以被輕視。第一條,我算是深有體會。我本科是英語,入學的時候內地生招了九個,七個是理科生,兩個是文科生,除了我以外另外一個妹子是走地震救災合作項目來的,等於正經考進來的就我一個文科生。要知道英語在大學可是典型的文科專業,理科生可以隨意報考,沒有任何門檻;但是文科生想去報個計算機、機械、土木?做你的美夢。
高三填報志願的時候,理科班的同學基本上挑花了眼,連機械類都可以分好多種,精尖一點的、新一點的專業也有,比如我當時曾經特別怨念營養學(因為他們好像不招甲狀腺機能問題的學生,我表示呵呵);文科班的同學最多的選擇,也不過是來自於提前批次的小語種,剩下的就是對著人大的「農業經濟管理」和「TG史」乾瞪眼了。文科在現在的高中,意味著報考選擇有限,而報考選擇有限,也意味著就業有限。高考的時候,理科生可以報考文科專業,而文科生不能報考理科專業,意味著理科生可以在大學的時候殺回來來搶佔文科生的空間,使得文科生變得非常被動。至於大學讀完之後,文科專業基本上就是和「不好找工作」划上了等號;我讀了語言學,回高中見老師,大家第一反應就是「喲小夏那你回頭工作找什麼呀」……國內留給文科生的專業選擇和就業環境普遍有限(當然按照大師姐的說法,「現在咱們專業滿世界不好找工作」),所以在選課的時候也就普遍偏向於理科。我老爹特別愛掛在嘴上一句話,在知乎說了可能政治不太正確,但我覺得還是挺現實的:「文科那是家裡有錢的人讀的!你沒錢讀個什麼文科!」如果把文理比作投資的話,理科會有短線中高收益的類型(特別是工科),文科則普遍是中長線收益不等(好的當教授,壞的啃老),當然看著是理科合算了,特別是為了就業的人。至於第二點……我還是拿親身經歷說吧。大閃光彈注意。我高一的時候跟同學鬧著玩,參加了一個帝都的市級理科比賽,拿了個小獎回來,當時我們學校得獎的差不多一隻手可以數出來。本來有這個獎,就算我高一平均成績考成什麼樣子,基本上都可能被特別調整到第一實驗班(不過我們學校的第一實驗班也沒啥特別好玩的就是了);再加上我平時常年穩居年級第二(年級第一老換人),所以我們年級組長當時已經自動把我劃歸她高二班裡的一員了。就在這個時候,文理分科了。我因為身體不好外加物理略虛弱,在和家裡商量(被我爹攛掇)之後,報了心儀已久的文科。
志願遞交上去的那天課間,我們物理老師、化學老師、數學老師,挨著個來找我聊了一遍。我們班主任沒勸我,是因為她在徵集意見的時候就已經和我聊過了。大家的統一語調都是「你不學理科?你真不學理科?哎呀太可惜了你這麼好的苗子為啥不學理科?你不剛還拿了北京市的獎么為什麼不學理科?」諸如此類的,然後我以萬能理由「我身體不好無法承擔題海戰術」給微笑拒絕了。年級組長知道這件事以後倒是沒來勸我,但也多少表示了「你不學理科真是可惜,我們還以為你會去打競賽呢」之類的話。到了文科班之後,我就發現,周圍真的是覺得「文科好學」的人聚在了一起,大家都認為「要應付文科的高考,不就光背書就可以了嗎」。甚至於我們班五十多個人里有十多個特長生,就是覺得文科班輕鬆好混上課可以睡覺只需要考前突擊一下就可以了。我不知道是誰先發明的這種刻板印象,但它實際存在著,而且一代代傳了下來;不僅是同學之間覺得如此,連老師們似乎也都已經習慣了「文科生不如理科生」的現象,也只能自然降一個等級開始教學,講課也比理科班慢一些。至於學生上課不聽,那也算是家常便飯——就像我最近在寫小說時回憶的那樣:並沒有人偷偷說話,但是顯然有些聽課的人多少有點三心二意:有個男生一直孜孜不倦地踹著前排的座椅,然後被女生狠狠地打了腦袋;有個女生擺弄著手機,不知道是不是剛給誰發了簡訊——本來手機是不讓帶到班裡來的,不過很顯然大家都覺得這不是重要的規矩;在一堆練習冊後面,有個女生大概是一晚上沒有休息好,正在十點多的早課上趴著眯瞪,她還以為自己趴在練習冊後面就不會被發現;有個女生盯著他的臉一直吃吃地笑,他一開始還懷疑自己早上喝的豆漿是不是還沾了一點在臉上,後來才意識到可能是她看到了他的地中海髮型;還有個男生,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拿著一隻香蕉,放在腿間擺弄來擺弄去……
在文科班的刻板印象里,文科簡單 -&> 學生爛 -&> 爛學生也能學 -&> 文科簡單,這是一個死循環。
就題主的提問分析完畢,以下大批量販賣心靈敵敵畏。
我今天想說的就是:第二個原因只是大家這麼「認為」,這種看法他喵的完全就是扯淡,瞎扯淡,化學純的扯淡。靠死記硬背能應付文科高考的確不假,但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讓你學好文科?少年你太天真了。文科班最後普遍栽得最慘的科目,一個是文科數學,一個是地理。偏偏這倆科目全都不要死記硬背,數學自然不必說,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天文、環境的內容推理能力比背誦需求更強。帝都的文綜是1:1:1,也就是說盡量不要偏科才能在文綜上拿高分,所以地理一栽跟頭,班裡經常能哭成一片,哭的全都是覺得光靠死記硬背就能學好文科的人。到高二後期,理科項目逐漸撤出教學內容之後,我就開始給同班同學補習文科內容、提供串講的稿子,一直到二模之後高考之前。然後我每次都能看到那些信誓旦旦說自己把書背下來的妹子們被我換了個問法就說「啊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你問這個是什麼意思,我沒背過」,其中不乏那些曾經問我「你為什麼不背書」的人。
我心裡想:你們不是覺得背書就可以解決問題么?那就背書啊!我政治是苦手,彷彿天生排斥那五本書的內容,所以我就不說了;但是歷史和地理,就算有著不全面的、虛假的、被掩飾的內容,但其間始終隱藏著一線脈絡,這種脈絡是真實的,是客觀存在的。可以說,光背書、不進行推理的人,把課本倒著一個字不差地默寫下來也發現不了這種脈絡。認為「文科好學」,只是因為自己忽視了這些脈絡,只以為文科的內容都是散亂的點。老師上課說了,他們也不聽。可惜每年依然有很多人抱著這樣的想法走進文科班,然後一頭霧水地鑽出來,製造著「爛學生也能學文科」的假象。他們學了嗎?他們只是背書了而已,根本就沒有學——文——科。就好像大家老說「需要理科思維」,同樣我們也需要「文科思維」;其實二者都是邏輯思維的不同表現,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大家就光以為只有理科生需要邏輯了,而文科生並不需要。其實並非如此:高中的例子我已經很難舉了,地球運動算是一個吧;換個熟悉的例子,語言學在這邊還是Arts,算是比較標準的文科了,學了一個學期的句法學,考試給你六句荷蘭語的語料,讓你總結荷蘭語的幾項句法表現以及背後可能存在的規律。這就是「文科思維」的體現,從有限的事實歸納出一個可能的結論以待後續驗證,和理科一樣需要推理、歸納、總結,你可以么?不可以就別覺得文科好學。文科本來就沒那麼好學。在高中階段,文科的「好學」更多只是個「劣等生」在循環的假象而已,大家談論的「學習」只是皮毛,而不像理科生那樣直接從規律入手。有人能從皮毛里扒拉出骨頭,這就已經到了很不錯的地步了,但是大多數學生,甚至一些通過考核的「優等生」,卻還是只抓著皮毛。我後來倒是試圖把我找到的骨頭分給大家一份,可是我帶過的同學裡,抓不到骨頭的比比皆是;她們甚至會覺得奇怪:你說骨頭就在你手裡——可是在哪裡?我看不見!這個惡性循環什麼時候才是個頭,我看不見。我也不太想去看了。(哦以及剛才那個題,其實我們碩士班連理科生都有掛掉的。以及我一直不太明白為啥其中有一個是個荷蘭妹子……)
我覺得這個題目有點歧義。 是指中學的理科生與文科生的比較呢, 還是指大學的專業。 大學的文科專業有些還是有價值的, 中學文科就是渣嘛。
我個人是學文科的, 當時如果高考的話在全市應當可以進前三(後來是保送的), 但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 我的自我效能感一直悄悄地告訴我, 文科讀得再好也沒用, 中學理科比中學文科要有價值得多.
從高考的角度來說, 文理科的語文/英語是一樣的, 數學也不會差很多. 那麼, 就變成文綜與理綜的比較了. 政治當然是屎一樣的學科, 地理部分呢, 那些國別土產的東西, 只靠背誦,要求的差不多是初中的智力水平, 地質氣象那部分, 明明是理科嘛, 又學得很不深入,所以這也是很可笑的一科. 所以就只剩下歷史來單挑物理化學生物了.當然歷史是很有價值的, 我相信歷史學得好的話, 單挑其它所有的學科也沒問題. 問題是我國的中學歷史只是一些死知識和灌輸,在其中根本沒有智慧可言.畢業多年後, 我讀過一本《 美國高中作業-歷史卷》,高一有一個作業,作業內容覆蓋的歷史必須在1898到1945年之間, (即那學期的歷史課的內容),要求包含十種文體:歷史事件表、訃告、歷史人物專訪、電影評論、書評、史評、畫評、假若歷史可以假設、獻辭等。 MAN, 這才是我以前一直夢想的學科, 在中學就學會批判性思維, 學會尋找分析組織材料, 學會表達。 這種學科在智力上的要求, 才是不遜於理科的呀。
我覺得現在中國的教育還是有很多蘇式教育的基因。 蘇聯當時是把教育作為加速工業化的速成手段, 理科培訓工程師, 文科培養教師來做宣傳鼓動,那麼, 對文科來說, 最好的教育成品,肯定就是牢牢記得上級要你記住的東西,再忠實地傳播給別人就很理想了, 跟literal arts 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後來中國再加上自己的科舉特色,也就是考試與其說是一種衡量手段, 不如說是一種淘汰手段, 所以又再加考了一些偏門的瑣碎知識。現在我們捉來張佳瑋,talich / raymond wang,王建雄分別考高考語文,高考政治,高考歷史,未必能拿高分。而陳浩,山醒,趙世奇分別考高考數學,高考物理,高考化學肯定會拿高分。
中國的中學文科不是真正的文科而是閹割的文科。中國的中學理科還算是真正的理科。
沒有人輕視文學,一些人只是鄙視中國的語文閱讀理解;沒有人輕視歷史,一些人只是鄙視中國的歷史教育;沒有人輕視政治,大家只是鄙視中國的政治課。
PS:我認為@采銅 老師的答案才應該排在第一。因為中國根本沒有文科教育。學校的文科,相比國外的文科教育,既不追求思考,也完全不深入討論,甚至連大量閱讀這個基本功都不要求,到最後只剩下死記硬背的考試,不但不是什麼合格的文科教育,甚至能否稱為教育,都要打個問號了。
就我個人而言,除了小時候認字,因為老師比較認真負責,還算所有教益,此外全部的文科知識,幾乎沒有從教科書上得來的。說的直接一點,我朝文科教科書上的東西,質量是非常值得懷疑的,逼得人只能自學,而且還需要大量的其它資料來解毒、清腦子。這樣的東西,有學的價值么?理科至少你可以堅持1+1=2全世界通用,而不需要因為什麼狗屁國情的歪理邪說而婉轉的承認1+1=3之類的胡說八道,作為智力正常的人類,還能有什麼選擇,為了不精神分裂,只能學理科了。我一直希望有人能做個調查,考察一下中國大學理工科/文科/商科學業負擔差別到底有多大。我有一種未經證實的感覺,就是工科比理科累,都累飆了;文科比理科閑,玩兒瘋了。
初中高中的班主任幾乎都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又說,理科一題就二十分,二十分在將來高考得夾雜了多少人啊!能拿到這二十分你的檔次就完全不一樣了。又說,文科你隨便寫點東西,就能拿到點分數,最後的作文最高分跟最低分也不過差了還不到二十分,所以有時候多做做理科習題,文科最後考前複習背背看看就行了……
在應試教育的大前提下,在老師們這樣的渲染下,我們就漸漸產生了「只有理科學不好的人才會去學文科」這種想法了。
那時候我們只顧著高考,幾乎沒有細細明辨這些是非,就算有,也會權衡利弊,發現理科的確高考更能拉開差距,對自己有利……便更加根深蒂固了這種想法。
其實畢業後,成年後,上了大學,有了自己的想法後就不太會有這種思想了吧。
為人師表一定要注重言行啊,很容易影響未成年孩子的價值觀的。
問問題的樓主還確實抓住了關鍵點之一——國內環境,因為問題描述涉及了與外國的區別。國外的中學教學具體我也不是很清楚,不知道有沒有早年去國外的朋友答一下,不過據我所知他們並非像我們這樣來分的文理科,應該是沒法直接比,就不討論了。
樓主所提到的國內文科不受待見確實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尤其是按文/理兩類進行高考的地區更加明顯。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 學科設置本身。不得不承認,國內的中學文科教育受政治環境影響頗深,雖然現在教材編寫部門和高考引導方面有逐漸去政治化的傾向,但這個影響一時難以消除,尤其是一些老教師,從自己學生時代就這麼學,參加工作了教案一直這麼寫,高考一直這麼考,一時還真改不過來。這個影響導致文科教育上存在一定的硬傷,政治立場的重要性超越了對知識本身的探討,甚至導致不少人誤以為這就是文科本身,光這一點引起逆反完就全在意料之中。而過於畸形的學習內容用起來確實會比較棘手,落下無用的口實太正常了,真正有用的思維方式沒有體現在教學中啊,舉個栗子,是不是現在很多人讀史都沒有地圖的配合?而理科類受政治的關聯不大,除了建國初期生物學教育受李森科事件的影響較大外,理科的知識基本保留了原貌,更容易引起好感。所以想學真本事的人在國內是傾向於學習理科的。
另一方面,單就學科本身的特點,文科就比理科更親近人類。文科的學習內容,就拿歷史來說,古代發生了什麼事情,近代發生了什麼,鴉片戰爭、二戰是誰打的誰,政治有一本書講經濟的吧,五公斤大米換四雙襪子,等等,內容是直接與人類活動打交道,大致理解說的是啥還是很容易的,雖然這一聽一過根本不代表學會了這些知識;理科的教學內容是人類理性面對自然現象所做總結,往往比較抽象,與日常生活距離稍遠,甚至與常識格格不入,不學習的人對理科往往是親近不來的。所以啥也沒學會的人面對文理分科會傾向於選擇稍微親近一些的文科。
2 高考的評分特點。不要忘記現在中學教育基本上都是在為高考服務的。目前國內高考文科的評分標準是相對隱晦的,但框在一個基本的立場里,仔細地背書中的要點羅列上去,多少能得幾分,但又不太容易拿非常高的分數,尤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時候,雖然有得分點的羅列,但對於一個特定答案判定的爭議也容易發生,這時候基於當前的兩閱卷人給分差大於XX交第三人裁決的制度,閱卷人傾向於給個中庸的分數;而理科的考試得分點往往非常清晰,對錯的判定爭議較少,真要學不會的話很可能根本套不對公式的,最後一分都沒有。這兩種不同的評分特徵導致了啥都學不好的學生傾向於學文科,至少考試能得一些分數。題主說的「學不好理科只能學文科」真實意思一般是「啥都學不好只能學文科」,因為國內的文科考試稍微混點分數是比較容易的,至少比理科考試容易,何況正因為文理科評分特點上有這個差異,能把文科學到太糟糕的人也比較少,我說的是考試成績方面。
3 高等教育和就業。無論是工業還是實體經濟的發展,對理科背景人才的需求量都是巨大的,而我國就正處於這樣的高增長期。社會的就業崗位會直接影響到大學專業招生的比例,那麼在理工背景人才需求量巨大的情況下,人文社科類招生計劃偏少是必然。而大學的招生計劃設置自然就會影響了高中生的選擇,題主問為什麼文科生總數偏少根源就在這裡。就算興趣愛好大致均勻,學生也會考慮到升學壓力的問題,假如中學的文科生比例過大必然導致競爭非常激烈。.首先,所有文科科目在分科之前是披著所謂副科的外衣的。政治、歷史、地理從我一上學開始就被打上了特殊標籤。這些課是可以不太聽的;這些課是有可能提前放學的;這些課是數學老師、物理老師、化學老師可以要走趕進度的;這些課的分數是家長不太重視的。因此,對於一部分人來說,繼續學理科好像是走在一條直路,正路上。似乎是順理成章,不需要理由的。而學文,則必然是自己要主動積極做出的一個選擇,是人生的一個轉變,自然需要一個很強的理由。例如學不好,例如愛好「文學」。(像我知道有些學校文理分科時,是選理留在原班保持班號,學文打散重新組班的。)對於「文科就是比理科好混。狗屁不通的文章,到處都能看到。bug太多的程序,根本無法運行。」這種看法,我不太認同。學生在面對文理分科時,很少能考慮到以後具體從事的職業,更多的是考慮高考。而對於高考來說,文科固然靠背,解析幾何一樣有三板斧,物理照樣有各種模型給你背,化學背個二十頁輕鬆拿高分,生物就更不用說了。我覺得對於中國高中,大多數文理科學生都是這麼「背著」學習。要是把這個問題抬高到「理性濫用」、「思辨力」什麼的,恐怕是抬舉了我國高中教育。
說得粗暴一點,文科生的最高層次是統治者、管理者、藝術家。理科生的最高層次是科學家。工科生的最高層次是工程師。
試問,您認為我國目前是需要的統治者、管理者、藝術家的數量更多呢,還是需要搞科研和技術的工人、工程師的數量更多呢??答案不言而喻。
其實,我認為,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工科,但凡是能真正把其中任何一科學好的人都是有才之士,都是值得欽佩的。
與此同時,我最反感的是:明明既並不熱愛也不擅長文/理/工其中任何一科,還整天拿著自己的專業引以為豪的偽·文/理/工科生。
作為一個走理科路線的曾經的文科生,說點兒感受:
高中選文科純粹是給老師的面子。班主任找我談話幾次,讓我留他班上讀文科,礙於情面於是也就讀文科了。讀文科並不容易,從升學率就可以看出來。並且文科學起來並不輕鬆,歷史政治全是些沒邏輯的事兒,簡答題和論述題犯難啊。教歷史的班主任告誡我們說,凡遇到「某某朝代為什麼興盛」一類的題目,回答時一定不要忘了加上一條「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可保穩賺2分。還有一個故事,某年高考歷史題目:闡述唐朝衰落的原因。有一個哥們兒洋洋洒洒寫了一篇,都不在調子上。閱卷老師猛然從字裡行間看到「楊貴妃」三個字,於是給了他1分。可見「紅顏禍水」這個觀點在我朝也是政治正確的啊,哈哈大學裡學審計的,算文科吧。作為一門系統性的學科,多少還是講邏輯的,也會用一些數理統計的方法(有一個說法是國外頂尖的會計學家都是有深厚的數學背景的,不過在我粗淺的經驗里,貌似初等數學就足夠了......)。
---雖然我對文史(不是課本)頗有興趣,但也許從內心裡還是有點排斥文科。從大二開始自學計算機,惡補過基礎課程比如離散數學數電模電(以及高中的電學)體系結構編譯原理OS等等,然後就是使勁編程序。在我們系裡我是專業成績強差人意卻以會編程序出名。畢業後在一家事務所呆了幾天,領導們知道我會編軟體就讓我編一個做審計工作底稿的工具。我想在這也是編,何不找個專門編程序的工作?於是就離開了事務所正式轉了行。但是...不知道為啥,時常還是會覺得自己是個文科出身的也沒專業背景。在工作6年之後花光了積蓄去讀了個計算機的學位,從此勉強算是科班了。坦白地說這個學位並沒給我帶來明顯的經濟上的回報,但貌似心理踏實一點兒了。------要說誰更容易?我覺得都不容易。學文科也不是死記硬背就能行的。當然考試的時候,物理化學的題目不會做就只能空白,而歷史政治的題目怎麼也能臨場發揮胡謅幾句博個同情分。這算是一點點文科的福利。中國不重理也不重文 重工具重考試重控制
在學校1)讓學生練習上台演講。2)就一個問題,要學生們組成小組,從各個角度進行討論。3)從圖書館找書、雜誌、報紙,大量閱讀,寫下讀書筆記。這叫做真正的學文科,在美國,學會在討論、辯論中清理邏輯,學會動腦找出不同的看問題的角度。教你的老師,他(她)自己有這水平嗎?即使有,他(她)會這樣做嗎?
作為一個理科生來回答,可能有偏見:
1,絕大多數高中學文科的,都是理科學不下去至少是理科的成績不是最頂尖的----以我狹窄的人際圈和曾在某國家級示範高中就讀的經驗來看。2,中國吃過過度強調文科的大虧,建國後糾枉過正了。順便說一下,很多人鄙視中國的初高中政治課,實際上,我不覺得世界上有比中國的初高中政治課本更為赤裸裸的告訴你這個世界的真相的,舉一個例子,初中政治課本上的:
國家,就是統治階級的暴力工具。因為這個社會的行業分布基本來說是對智商要求越高的行業越能賺到錢的,而所謂智商其實就是快速的學習和解決特定實際問題能力,而文科從根本上說不是用來解決特定實際問題的,而更多的是藝術創造和人類問題的理解。所以從本質上,理科就是為了創造物質價值而存在的,文科即便能創造價值,其本身的目的也不是這個。
造成這種社會現象的原因當然很多,我就說一條:國家建設的需要。
不展開,有需求,再結合歷史背景具體說。理科是生產型的,文科是消費型的。理科生產的知識能夠轉化為技術,從而迅速提高物質產品的生產,滿足人們的需求。文科生產的知識只能轉化為消費品,而且是時間密集型的消費品。現在就連看小說都不能靜下心來,更何況去讀哲學著作、歷史文獻?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無止境的,因而物質產品的種類不斷提高,價格不斷降低,人們更加需要消費物質產品;由於隨著收入的提高,時間的機會成本提高,人們即使消費非物質產品,也喜歡消費那些並非時間密集型的,起碼不那麼痛苦的,聽聽歌,看看電影,捏捏腳吃吃飯,誰去看維特根斯坦。這導致了理科成了人們獲取收入的手段,而文科則成了一個滿足個人愛好的消費品。又因為這世界絕大多數是窮人,消費不起那麼奢侈的文科。所以出現重理輕文的現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