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存儲容量的 iPhone 為何差價那麼大?僅僅是儲存體的差異嗎?那為什麼要奉行這樣的策略呢?
蘋果 iPhone 16G 和 32G 價格相差 100 美元,簡單換算一下,蘋果把 NAND 快閃記憶體賣到了 6.25 美元/GB。而 2011 年第三季度,NAND 快閃記憶體的市場價格為 0.67 美元/GB。
Bernstein 統計數據顯示,蘋果大約在 2011 年第 4 季度購買了 14.44 億 GB 的 NAND 快閃記憶體,佔全球總供應量的 23%。
Bernstein 分析師 Toni Sacconaghi 在《蘋果:給 NAND 快閃記憶體業輸送現金的列車》中提到:蘋果從供應商那裡購買 NAND 快閃記憶體再賣給消費者,所賺取的利潤達 4.5 億美元,占蘋果 2011 年第 3 季度營業利潤的 20%,是所有 NAND 供應商利潤總和的兩倍。
蘋果這麼做原因很簡單:賺取最大的利潤。我們更應關心的,是蘋果為什麼能這麼做,而其它廠商卻難以效仿。原因有二:首先,最核心的是,蘋果以領先的產品、技術和理念帶來極佳的用戶體驗,產生高溢價:
- 蘋果使用成熟技術及領先理念,打造了至今仍是最佳的用戶體驗,使產品能夠領先其它廠商一段時間。用戶在挑選產品的時候,細分品類是:iPhone、非 iPhone。選擇 iPhone 時,想獲得更高的存儲空間除了付出高價格,別無他選。
- 《致喬布斯的一封信》(Letters to Steve)中提到 Steve Jobs 對市場的看法——市場會為最好的產品掏腰包:
If the market tells us we"re making the wrong choices, we listen to the market. The onus is on Apple to take risks with products and to shape them in a way that is best. They are paying us to make those choices.That』s what a lot of customers pay us to do, is to try to make the best products we can. And if we succeed, they"ll buy them, and if we don』t, they won"t. And it"ll all work itself out.
此外,就是蘋果極優的供應鏈管理和對供應鏈的戰略性投資:
- 早在 1997 年,蘋果以 5 億美元收購快閃記憶體技術解決方案公司 Anobit, 進軍上游供應鏈,進一步整合 NAND 快閃記憶體業務。
- 蘋果將大量現金直接投入幫助供應商建造工廠,或是以超大量的訂單壟斷了供應商的生產線,換取組件的專有供應權,這可以占工廠 6 - 36 個月的產出,專屬權利結束後則轉為以折扣價格獲取組件,比其它廠商成本更低。
資料來源:
- ifanr http://www.ifanr.com/67267
- AllThingsD http://allthingsd.com/20110124/tk-3/
- Bernstein CNN Money http://tech.fortune.cnn.com/2012/01/06/apple-bought-23-of-the-worlds-nand-flash-last-quarter/
經濟學裡面這叫價格歧視。8G/16G的用來低價打市場,那些對很注重產品價格的消費者,低價可以搶奪市場。而且打市場的好處就是保持足夠的市場份額,給應用開發商足夠的市場容量,蘋果可以再應用市場的下載裡面繼續賺錢。32G/64G的目標群體是對價格不敏感,但又想有更好體驗的群體。嗯,說白了就是刀32G版的人。
我想這個問題更涉及定價的藝術。
1、首先需要明白,產品其實不是按成本銷售的,市場才是決定因素。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產品的成本為10$,市場上有3類目標人群,高端人群10人,可接受的最高售價為30$;中端人群20人,可接受最高售價為20$;低端人群70人,可接受最高售價為15$。用戶只會衡量產品給他帶來的價值,從而得出自己願意支付的最高限額,而非成本。這是整個產品定價策略最重要的參照系。
2、其次,商家永遠都在尋求利益的最大化,希望按照每個人心裡的最高預期售賣。市場總有高富帥和屌絲共存,對商家而言,最理想是以30$賣給高端人,20$給中端,最後做$15的低端生意,一個產品對人群做差異化售價,這個意願最大的敵人是市場的價格透明機制。一、在交易之前,買家先問:這東西怎麼買,你給哪種報價?你並不清楚每一個人心裡的價格底線。二、哪怕做成了幾單高價賣給高端人士的生意,但沒有人願意當冤大頭,你透支了自己的信用,長期混總要還的。
3、最後就是,在以上兩大背景因素下,商家層出不窮的定價策略與消費者間的博弈。商家是聰明的,會採用各種手段來漸進達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同時消費者也會給出不同的反饋。提兩種常見的。
手段一:梯度時間價格策略,代表:諾基亞。手機上市賣5000,3個月後4000,再過3個月賣3000:其中的邏輯在於,價格不敏感的人會及早出手嘗鮮(高端人士,5000),給高端人士賣夠了後,降價開始滿足性價比人士(中端,4000),最後滿足低端人群。想想是不是得到了類似,30$*10+20$*20+15$*70的目標? IT行業,尤其遊戲高端顯卡這樣的細分市場經常上演這樣的戲碼。
問題在於:玩多了之後,消費者已經熟知時間曲線,知道你3個月會降價,為何不等等?然後高端人士也逐漸加入了中端,畢竟錢誰都不嫌多。手段二:sku化提價策略,代表:各種奶茶、酒吧。既然人群的期望不同,為何不在產品上採用一點點差異把他們分出來?一杯奶茶賣5塊,覆蓋了目標用戶高中低三類。但同時推出加1塊可以加珍珠哦,親。然後就篩出了一部分高中端人士,他們原本就可以接受6塊的奶茶售價,加了珍珠這個理由足夠讓他們暴露了。至於加1塊這個額度,怎麼定出來的,相信聰明的你一定明白,絕對不是珍珠的成本,而是根據市場不同人群間的心理預期的差異。 所以,一項產品有眾多細分款式的情況,請相信,最基礎款瞄準的是大眾市場(低中),那些高級款式則是為有更高支付意願的同志準備的。比如kfc的各種套餐(+x塊送yy)等
蘋果,當然也是這樣。iphone貴嗎,當然總有一部分人覺得不,所以搞搞支持七彩背殼,刻字,貼膜,金色home鍵什麼的瞄準的就是這個市場,預算就是有剩,咋地願意搞搞特殊化,顯擺牛逼無壓力。所以16G目標是性價比一族,32G、64G則是對價格不敏感的高富帥多收個三五斗。每GB多少錢,誰在意這個。你也可以不買那麼大容量的,蘋果也樂意這樣我覺得,這有一定程度上的價格引導,也應該是庫存和供應鏈管理導致的,同時大的容量將限制用戶停留在既有產品上不願更新。但是Retina確實需要容量大一點。而且,即便是最小容量,蘋果也賺翻了,這切糕的水果...
說個流傳很廣的笑話:蘋果是一個行業領先的內存方案供應商。。
定價策略如此。入門級的16G可以滿足部分崇拜蘋果而手頭不那麼寬裕的人。而高版本的64G的則可以滿足那些有炫耀心裡而且有錢的人,可以同16G拉開檔次,而他們對價格又不那麼敏感,蘋果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內存本身價格相差很小,這是蘋果的一種商業策略而已。
推薦閱讀:
※想購入一款智能手錶,現在看中moto360和pebble 哪個更好些呢?
TAG:iPhone | 蘋果公司AppleInc | 智能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