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戰後,孫權留備不遣的可行性如何?
看當時吳國一票人勸孫權趁機扣留劉備,只有魯肅反對,多年以後孫權自己回憶起來,覺得當年沒有扣留劉備太虧了。確實如此嗎?如果孫權想要扣留劉備,劉備方能有什麼辦法么?曹仁乃至曹操還有能力得漁翁之利嗎?
謝邀。
刨去呂范獻策,此計主要出於周瑜密表:
江表傳曰:先主與統從容宴語,問曰:「卿為周公瑾功曹,孤到吳,聞此人密有白事,勸仲謀相留,有之乎?在君為君,卿其無隱。」統對曰:「有之。」
單就策略而言,此計可行。
眾所周知,劉備集團實際成型於赤壁戰後,當此草創之際,政治集團的凝聚力高度依賴於領袖本人的聲望及手腕,一旦中樞缺位,極可能一朝瓦解,何況劉備集團繼承人孱弱。雖然歷史證明諸葛亮是不世出的政治領袖,但此時尚屬初出茅廬,無論是政治經驗,抑或政治聲望,都註定其很難在建安十四年扮演章武三年的救世主角色。
可以推演一下,倘若劉備被扣在東吳,劉備集團的應對策略為何。
首先,參照其後劉備入川時的布置,以劉禪為政治象徵,成立諸葛亮、關羽攝政體制是個大概率事件,且極可能是劉備入吳前布置的應急措施。
其次,劉備集團將面臨周瑜的調遣,所謂挾與攻戰。對此,若從命,則劉備集團徹底淪為東吳馬前卒,再無崛起機會。東吳將實控荊州南部,得到一支精銳團隊,實力大增,真是一本萬利,可喜可賀。倘若抗命,劉備部下將不得不考慮主公的安全,所謂投鼠忌器,處處掣肘。
故而,此計是把准了劉備集團的命脈,可謂穩、准、狠,一劍封喉。對此,不但周瑜明白,諸葛亮同樣也明白:
備嘆息曰:「孤時危急,當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時孔明諫孤莫行,其意獨篤,亦慮此也。
易言之,倘若孔明站在周瑜的角度,一樣會動起殺機,而且看架勢時任周瑜功曹的龐統也是點贊的。就算劉備本人,也認為親身赴吳,此誠出於險塗,非萬全之計也。
由此可見,無論根據史料所做出的推演,抑或當時頂尖政治人物的預見,挾持劉備都是一條可行之計,那麼孫權一票否決的考量又從何來?
先看兩條史料:
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
先主與統從容宴語,問曰:「卿為周公瑾功曹,孤到吳,聞此人密有白事,勸仲謀相留,有之乎?在君為君,卿其無隱。」統對曰:「有之。」備嘆息曰:「孤時危急,當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時孔明諫孤莫行,其意獨篤,亦慮此也。孤以仲謀所防在北,當賴孤為援,故決意不疑。此誠出於險塗,非萬全之計也。」
風險首先來自於孫劉集團共同的強敵——曹操。倘若對於此計的可行性,諸葛亮、周瑜是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那對於其不可行性,劉備、孫權就是天下英雄所見略同了。
孫權集團在荊州的政治根基極為淺薄,世家大族多採取不合作態度,正如魯肅所言,曹公威力實重,(孫權)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倘若扣留行動導致劉備集團因中樞實控而一朝瓦解,以東吳的實力極難迅速填補空檔,更有甚者,若荊州大族因為劉備的退場而求其次,找曹操重修舊好,東吳立馬將面臨內外夾攻,一敗塗地的局面。
再者,即便劉備集團穩住了局面,也很可能拒絕周瑜的如意算盤,挾曹操以逼孫權。對此不妨參酌日後的鄧芝逼盟:
芝對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脣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權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
此時的劉備集團吞江東不能,配合曹操砸孫權的鍋足夠。倘若擺出玉石俱焚的姿態要求孫權放人,這道選擇題可是難做得緊,鬧不好就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當然,以上是檯面上的考量,台下的博弈更有意思。
須知,劉備明知冒險,還要跑江東迎親,這當然不是孫家妹子的魅力,而是為了求都督荊州。鑒於此時的劉備已實控了荊州江南四郡,所謂的求都督荊州,實際就是求都督南郡。
問題就來了,此時的南郡太守是何許人也?
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倘若劉備真都督了荊州,借問南郡太守周公瑾何以自處?
更有意思的是,依據周瑜的上表,顯然孫權壓根沒有和當事人周郎商量的意思,找魯肅核計了一下就把這南郡給借了。
劃拉一下劉備娶親前後的時間線——
1、劉備勢力壯大,孫權進妹固好
2、劉備親身赴吳,提出都督荊州
3、魯肅進言,孫權拍板,同意借荊州
4、周瑜聞訊,上表反對借荊州,要求扣留劉備
5、孫權駁回周瑜上表,劉備滿載而歸
6、周瑜親身赴吳,突然要求率兵伐蜀
一目了然,所有的衝突矛盾都圍繞南郡的歸屬展開,即便是末了的周瑜建策伐蜀,也是為了實際撕毀孫劉達成的借南郡之盟。試想,這周瑜都率軍入蜀了,南郡作為後方根據,還能交給劉備么?
更有意思的是孫權駁回周瑜之計,放劉備西歸後的花絮:
劉備之自京還也,權乘飛雲大船,與張昭、秦松、魯肅等十餘人共追送之,大宴會敘別。昭、肅等先出,權獨與備留語,因言次,嘆瑜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面對孫權動機不明的追送,劉備終於拋出了殺手鐧,直言周瑜有不臣之心!
以劉玄德政治眼光之老辣,曹操都要讓三分,自然不會無的放矢。倘若孫權對周瑜毫無猜忌,處危險之地而貿然進讒,豈非自找沒趣,甚至節外生枝?
孫權待周郎究竟如何?刨去紙面上的甜言蜜語,且看實際待遇。
赤壁之戰,周瑜請兵五萬,孫權聲稱五萬兵難卒合,給了三萬,末了赤壁剛打完,孫權就帶著十萬大軍去合肥開練。
周瑜人緣極好,唯獨與程普不睦,孫權卻偏偏以這二位為左右督,搞周程配,最終陣前開撕,遂共不睦,幾敗國事。
試想,倘若孫權對周瑜完全信任,大敵當前,何必只給偏師,更捎帶著哪壺不開提哪壺,找個獨門冤家搭班子?
更有意思的是,周瑜一亡故,其奉邑四縣悉數被孫權劃入了魯肅名下,周瑜剩下的獨苗周胤更因罪流放,經過東吳群臣一再上表說情,孫權這才鬆口赦免,好巧不巧,周胤恰到好處得掛了。全琮為周瑜侄子周護求將,亦遭孫權駁回。總之,在孫權穩住了政權後,周氏家族獲罪的獲罪,賦閑的賦閑,真是一片蕭條。
由此可見,孫權對於周瑜有著猜忌的一面,其同意劉備都督荊州,恐怕有著利用劉備牽制周瑜的考量。劉備的進讒同樣是對症下藥,提醒孫權,要阻止周瑜在荊州自立,他劉某人的存在至關重要,更捎帶著誘導孫權去質疑周瑜獻策軟禁劉備,挾持關羽、張飛開疆拓土的用意。於是乎,這二位一堂晤對,惺惺相惜,喝完小酒,熱烈擁抱,一個向西,一個向東,唯有周郎妙計落空。
綜上所述,北有曹操的威脅,更兼劉備集團自身實力不容小覷,玩脫後果可慮,捎帶打著猜忌的小算盤,這條或為可行的大策在孫權這兒就成了必不可行了。劉備這步棋雖險,卻是看準了才下的,真是藝高人膽大,佩服佩服。
孫權這輩子恐怕從沒真正信任過誰。看看張昭,再看看陸遜,東吳居,大不易,在孫權手下討生活,活得長實在未必是件好事。
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諸葛亮給此公下的診斷書可謂入木三分。
不要邀請我這個耷黑來回答這種問題啊。
笑,謝邀。
以及不懂裝懂學裝逼,歡迎啪啪啪打臉。
一、史載寫的清清楚楚:【《三國志 吳書九》: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至於所謂孫權事後追悔,隨便翻幾段案例好了。
《隋唐嘉話》:
【江夏王進曰:「高麗傾國以抗王師,平壤之守必弱,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本根,則數十萬之眾,可不戰而降。」帝不應。既合戰,為賊所乘,殆將不振,還謂衛公曰:「吾以天下之眾,困於蕞爾之夷,何也」靖曰:「此道宗所解。」時江夏在側,帝顧之,道宗具陳前言,帝悵然曰:「時匆遽不憶也。」】
【鄭公之薨,太宗自製其碑文並自書,後為人所間,詔令仆之。及征高麗不如意,深悔為是行,乃嘆曰:「若魏徵在,不使我有此舉也。」既渡遼水,令馳驛祀以少牢,復立碑焉。】
李世民對李道宗、魏徵等事後表現如何?時過境遷,人之常情,沒啥好特殊化的。讀到此段的同好有一位算一位,隨便回想下都不乏當時覺得so easy現在覺得哎!當初我為何如此蠢萌的案例,好吧。
二、真執行了,劉備自然會被軟禁在孫權大本營里,那我亮這幫人能咋整?學《水滸傳》眾將劫法場(誤)?還是學馬超?當然了不管我亮他們是學前者還是後者,曹公都要咪咪笑了。
楊嘟已經說的很好了。
我再補充一點點淺見,可行性上,可以肯定的是,有的。
擒賊擒王,很容易,事實上劉備也確實深入虎穴了。關鍵是大耳手下的一批卧虎藏龍的人才怎麼辦。如果柯基能夠想起我的話,關張我和呂蒙大人一人分一個制著問題不大,孔明那邊有公瑾制著,其他的小蝦米我吳都有足夠的人手和精力管著,不出意外理論上是能在大體的形式上「兼并」劉備集團的,只是問題在於,周瑜和孔明的考慮與柯基和大耳的考慮確實是不在一個層面上的,孫劉共抗曹賊之後隨即火拚,即便我吳能吃掉劉備但是實力體量依然無法和曹操抗衡,表面形勢上還幫曹操搞定了一個敵人,你們說最受益的會是誰?我覺得這個計策如果能順利實施,就當時的情況和條件來看時機是恰好適當並且可行性極高的,然而除了可行性之外,也意味著其中的容錯率卻極低,就當時實力對比孫權吃掉劉備沒問題,眼界只看到這一步的話確實完美,但是赤壁之後本已能夠看到的孫劉合縱讓曹操一時無法吃下的格局瞬間就能夠改變,這就意味著我吳以後的戰略方向上很大可能不會以曹操為優先方向(公瑾提出的方案是取蜀,全據長江,利用長江天險和曹操水軍實力不足的弱點和曹操劃江而治,然後相機而動),然而曹操想要統一剩下的選擇目標並不多,而孫權則很有可能重新成為曹操首先消滅的目標,那麼格局推演到這裡就顯而易見了,孫權並沒有多少把握獨自對抗曹操,哪怕加上已吞併的劉備的力量。正如戰國時期齊國即便吞併了宋國也難以對抗五國聯軍一樣,說白了,實力對比擺在那裡。你們想想孫權磕黃祖磕了多久,磕合肥又是個什麼情況。周瑜磕南郡的效率放到磕益州上面又會在哪個區間當中浮動?再說了,孫權想吃掉大耳並成功消化掉他們還得將自己手下的人才才盡其用儘可能發揮到位才行,也要費上很大一番工夫。他當時想不想的到我,放不放心用我,我願不願意跟他合作這些都還難說呢……再說了,根據楊嘟的分析,我搞不好有機會跟皇叔勾搭上,起碼下場會好些,伐開心……哇哇大哭,皇叔你為毛不聯繫我做你的內應啊!最後補充一點 以上都是建立上柯基能順利吞併劉備勢力的最理想的情況下推演的,看官們不用就劉備方面的容錯率刻意發難,因為即便劉備這裡能不能吞下去都不好說,這個計劃仍然是具有很高的可行性的,只不過是後續的收尾和影響以及孫柯基的政治信用和政治前途等方面會如何發展這就當真不太好說了。
如果周瑜不死 可能是會實施的
許多人就是不承認劉備在赤壁之戰時只是孫權的附庸
其實正因為是附庸 才顯示了劉備的厲害
奮鬥半生一事無成 在赤壁之戰後還能翻盤
就好像下圍棋 只剩左下角還有空地了 還能做活
周瑜死後 孫權在荊州無合適的鎮守人選 劉備是無奈的選擇
唯一的機會在劉備去見孫權借南郡的時候,此時,劉備已經有四郡數萬人馬的實力。且在荊州很有聲望,要是這時候扣留劉備,唯一的結果就是,諸葛亮關羽奉劉禪為繼嗣,出兵直接剿滅周瑜程普部。周瑜程普熬兵南郡年余,損失消耗消不了,壓根不是諸葛亮關羽張飛的對手。大概率要被全殲。要是再加上沒點節操的話,可以投靠曹操,兩路直接消滅了孫權。所以,這是一招外行人才會下的臭棋。至於誰出的餿主意,自行看史書。
可行,當然可行。然後呢?可以奪荊州,然後呢?入蜀?北伐?
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
又是一個翻版隆中對。但隆中對可是破產了。夷陵之後蜀國靠諸葛亮逆天手腕才慢慢穩定了局勢。這其中還有孫權被曹丕集火的因素在。周瑜要是失算了怎麼辦。靠張昭穩定局面?還是靠馬超當擋箭牌。
腦袋裡整天想著PV=nRT是不行的,遲早會被范德華方程教做人。隆中對也好,兩分論也罷,都是典型的理想型方案。唯一的區別是劉備沒得選,而孫權有得選,選得自然是那個穩妥的方案。
這是一個比較簡單近似初等數學的題目。
孫權沒有扣留劉備,劉備為了取四川,部隊一分為二,史書上有大名的,劉備龐統法正黃忠入川,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守荊州。取蜀之後,所有人入川,關羽獨鎮荊州,一年後爆發襄樊戰役,看看曹孫兩家聯手搞掉關羽的陣容:曹魏:曹仁、滿寵、于禁、龐德、徐晃。孫吳:呂蒙、陸遜。假如孫權扣留劉備,那時候曹操忙著對內鎮壓縱火案、殺名士、對外征西涼,要打肯定是劉備孫權單P了,減一個陸遜,加一個周瑜,劉備邊除了法正全員到齊,你覺得這仗誰贏?扣劉備簡單,但是安撫劉備手下的荊州集團和死忠部下難度卻非常大,分化劉備集團,大不了再迎曹老闆來一次,東吳這邊好的能再打一次赤壁之戰,而這時候已經沒有劉備來安撫「荊州四郡」,對於曹操和東吳,正是因為雙方都敵人,所以荊州集團選擇了劉備,而且孫權早前在荊州大肆屠戮,更是有仇於荊州,那投曹歸順朝廷的可能性更高。到時候這劉備是不放也要放,孫權不可能為多曹操一友而增自己一敵。最慘的是劉備集團跟東吳一翻兩瞪眼,直接捅東吳一刀,不但這再打一次赤壁之戰不可能了,連東吳都有被曹操吞併的危險,因此囚禁劉備簡單,劉備也自願去,但是囚禁劉備後的不確定因素太多,劉備集團成員複雜,更不是酒囊飯袋,要安撫好劉備集團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此計雖然歹毒,但是實則是非常冒險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曹丕終制中說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
※關羽失荊州是必然還是偶然?
※為什麼曹叡也不重用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