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對政治思想的「左」「右」二元劃分?


謝邀。

個人觀點是,相比用多條坐標軸來對政治觀點進行劃分的方式,左右二元的政治立場劃分已經在當今不那麼適用了。

這裡有幾個點,我後面會慢慢擴充,今天先提一下。

一、傳統的左右二元劃分。

最早的左右劃分,也許可以從三條路徑來理解:

進步主義-左vs保守主義-右。因為法國大革命帶來的傳統,「左」被視為激進進步、尋求變革,「右」被視為保守傳統、訴諸穩定。這一划分雖然有清晰的定義和截然對立的兩面,且良好概括了政治行為和訴求,但不得不面對現實困難:在不同的國家,保守有不同的含義,而進步也有不同的方向。變革「左翼」在不同的時間內尋求過開明專制、民主制、激進的人民民主體制,甚至是無政府主義。而保守「右翼」則先後保守過封建君主制、守夜人政府市場經濟、傳統宗教價值觀等。

經濟平等-左vs經濟自由-右。在十九世紀特定的歐美政壇背景下,因為馬克思主義等激進主義思潮的影響,慣常提及的「左」「右」有了固定的基點。意識形態的兩極是以經濟上的觀點為分野的。這種分野的流行某種程度上與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決定論有關。在這種衡量標準下,左翼被視為支持經濟上的平等,為此需要引入政府管制甚至公有制和計劃經濟;而右翼贊成經濟自由,反對管制、相信市場調節是解決經濟問題的唯一辦法。這一划分由於具有普遍性,在二十世紀以來逐漸被廣泛使用,但卻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劃分產物,且將其他政治議題如民主-獨裁、文化開放-保守等視作是非關鍵的議題,這種馬克思主義影響下的左-右劃分法不利於展示整體的政治途圖景。

理性建構主義-左vs經驗自發秩序-右。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後,隨著以哈耶克等人提出「自發秩序」理論,有人試圖整理出第三種重要的衡量左-右的標準——是否相信人類理性對社會的改良努力。以哈耶克為首的經濟學家認為自由的市場是人類社會自發秩序的體現,而自發秩序自有其合理之處。人類理性的傲慢會導致「通往地獄之路無不有升入天堂的美好願景鋪就」。將英美經驗主義與歐陸理性主義比較是十八世紀就在歐洲思想界就有所討論的話題,哈耶克本人其實在這個比較中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情,但是二戰、納粹、蘇聯式極權主義導致的對理性主義的反思,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對這一問題的關切。將理性主義視作左翼,而將尊重自發秩序和傳統視為右翼,成為了與第一種劃分方式有著隱秘勾連的一種提法。

二、傳統劃分的不健全性

上面所列三種劃分方式,都各有短處,要麼整體性佳但沒有固定坐標基點,要麼雖有普遍性的基點,卻沒有整體性,無法涵蓋各類意識形態。究其根源,在於政治哲學本就需討論自由與平等、個人與共同體、民主與權威等多組概念,強行用其中某種概念列為最根本的坐標兩級,就會遮蓋政治中實際值得爭論和分析的諸多議題

近代歐美國家可以用以經濟議題為核心的「左、右」分野政治,是因為歐美國家已經就諸多爭議領域達成了共識。這些代議制自由民主國家普遍贊成人民主權、有限政府、基本人權神聖不可侵犯、司法獨立與程序正義,懷疑民族主義和威權政治。因此,在代議制民主基礎上,值得關注的政策之爭就變成了經濟上的左右分野。即便是這樣一種極為普遍的共識,在民粹主義勢力興起的當下,許多人驚呼極左和極右的政策越來越接近——這只是因為極左和極右都觸及了否認前述共識的議題而已。在中國和許多第三世界國家,政治民主化的不足使得前述的「自由民主制共識」並不存在,在意識形態上就往往呈現出百花齊放、沒有固定主軸的形式,甚至一家之言就能自成一套意識形態。

三、傳統劃分在新形勢下所面對的困難:

1·經濟領域從意識形態之爭被切分為兩倍分,馬克思主義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

效用價值-邊際革命之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遭到嚴重挑戰。蘇東劇變後,其政治學理論也日趨邊緣化。這意味著許多版本的馬克思主義從一種建構性的、宣稱掌握真理的理論退化為一種批判性理論。批判性理論依然是必須的,但不是獨一無二的。現代經濟學則伴隨著數學化而實現了去意識形態化,越來越成為一套具有客觀性的分析工具。(有人肯定不同意這個論斷,但我們估且先認為工具模型本身是客觀的、不帶有價值判斷的。當然,經濟學討論的是「效率」,但是經濟學並沒有試圖告訴你,怎麼樣分配帕累托最優狀態是最理想的。)

這意味著經濟學已經可以被切分成應然-實然討論兩部分。應然討論討論的是需要什麼樣的公平和自由的關係,為了公平/自由願意犧牲多少效率。而實然部分用經濟學模型來討論給定約束下的最優解。而一個純應然的東西,馬克思主義不是唯一能夠促進公平的。羅爾斯、德沃金的東西完全可以是另一種思想進路。

另一方面,這意味著許多傳統上經濟學左右之爭的東西完全可以進一步去意識形態化。我們可以不提公平這個抽象概念,去贊成管制、醫保和某些類型的福利。比如說,單一支付體系的醫保可以避免道德風險;比如說,環保管制和對金融巨頭的監管是為了避免負外部性;比如說,政府規範勞動合同是為了避免勞動力市場上的買方壟斷;比如說,消費者保護是為了避免商家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比如說,反壟斷是為了避免經濟體運行的低效率;比如說,重要行業的國有化是為了創造自然壟斷條件下的最優定價機制……我沒有把握說這些東西完全跳出了意識形態(比如說贊成醫保可能仍然意味著要贊成每個人獲得救助是基本人權。可以看到這裡確實剝離了很大一部分傳統意義上的意識形態之爭。)

2·順著這個應然-實然劃分法,如果隨著科技繼續進步下去,完全有可能形成一種,政治領域討論只針對特定議題就特定價值進行討論、達成共識,而由技術精英規劃給定條件下的最優解作為一種執政方式。這種方式本質上是會繼續消解傳統的二元對立的。在公民關注的議題非常廣泛的國家,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參見荷蘭的例子。

議題捆綁無法繼續

完全有可能因為技術原因特定地支持不同的議題,傳統左-右一攬子支持所有議題的情況很可能裂解。就像我昨天說的,國有化、加稅、管制、福利……每一個議題都需要在特定環境下進行具體的討論。比如說普遍工資制改革。發放全民基本工資,然後減掉一些低效率的福利,(芬蘭改革)我看過有人指責這種方式是新自由主義,但是這個改革實際上是大幅提高福利效率的。不能說尊重市場就是新自由主義。再比如說馬克龍要在法國進行的改革,就是在特定環境下對失業問題的一個特定解決方案。既要增加勞動力市場彈性,又要將失業保險普遍化到所有人身上。看起來這兩條一左一右對吧?然後又有拒絕兩份以上合理工作者失去保險。看起來有些右?但是又要擴充提供普遍的失業培訓。這裡不說他能不能做好這些,這裡的關鍵是,整套方案基於:1)促進就業,提高效率2)保證基本的公平和生活保證這兩個基礎上,然後設計了一套鼓勵就業的激勵體制。這個體制是左還是右,真的能說清楚么?說不清楚的。

傳統左翼和右翼各自出現了分裂

歐洲等國的選舉中體現的比較明顯了。在右邊,經濟自由主義者和社會保守主義者分裂。開放主義者和主權主義者分裂。在左邊,也有所謂的「新左派」和「老左派」的分裂。而老左派和右邊的主權主義者又在開放-封閉問題上接近。

5·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左右敘事面臨危機。我不在這裡討論是不是政治在未來會被消解(這種宏大問題我現在傾向於人類本質上是討論不了的……),我試著給出一些未來可能的政治劃分方式吧:

四、未來可能的政治分野方式

1·基於身份認同的分野。普世的身份認同vs國族(或其他特殊劃分標準)的身份認同。

2·基於政治決策倫理的分野。技術專家決策vs人民直接決策(這裡不涉及民主vs精英治國的問題,而是民主制框架下決策方式的問題。)

3·基於對未來的觀念。進步主義vs保守主義

等等。

個人認為,全球化時代最關鍵的一個分野有可能體現在身份認同問題上。普世的身份認同和特定的身份認同究竟哪一個更具有優先性?可能成為未來政治中關鍵的交鋒點。筆者個人贊同普世的身份認同。


左派右派這些詞的起源,來自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制憲會議,坐在會場左邊的是一派,右邊是一派。

由此可知,左右派的劃分,從一開始就不是關於思想的,而是關於屁股的。屁股坐在一起就是同一派,哪怕雙方觀點並不一致,特殊時期國共還統一戰線呢。所以,如果你想給左派右派下個定義,那簡直是跟自己過不去。

追求平等的共產主義者自稱左派,追求自由的性解放吸大麻人群也自稱左派。根據屁股二分法,平等的對立面肯定是右派,自由的對立面也是右派。於是出現了資本主義美國和納粹德國統統被歸為右翼的可笑場面,雖然這倆國家從理念到屁股從來都是反的。


左是客觀的,現實的。

右是主觀的,理想的。


政治立場坐標(左翼&<-&>右翼)-0.05,經濟立場坐標(左翼&<-&>右翼)0.1,文化立場坐標(保守&<-&>自由)0.1

中國政治坐標系測試(北大未名版) |www.mwjx.com


適用和實用是兩個概念。

「左」「右」放法國大革命時代或許挺適用的,但幾百年來,不僅形勢變了,主義也越來越多,議題也越來越多,理論上可以有無數種排列組合,只讓人在「左」「右」兩個標籤里選一個確實不夠用了。

但「左」「右」實用啊。搞政治,不是搞學術做文章,因為你只需要分清兩派就行了。哪兩派?敵、我。搞政治的人只需要分清敵我就夠了。所以,「左」「右」在這個意義上說,是實用的,有迅速區分敵我的功能,因此這種本該在2個世紀前就該被淘汰的簡單劃分法能夠保持生命力至今。


納粹等於右派,白左等於左派,從最近一次美國總統大選觀察出來的


推薦閱讀:

「中國有13億人,他們越崛起,我們就會越沒飯吃…」 是奧巴馬說的嗎?是直譯還是意譯?
已知「真理會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是真理性認識,真理性認識是否等於真理?

TAG:政治 | 左派 | 右派 | 政治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