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

諸君體悟何感?


這個問題是個好問題。

很久以前,我在讀華夏歷史書的時候,曾深深地感慨,人的一生,看上去其實如此平等。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一滴水。少數人或許能濺起一點浪花,大多數人,則連一點漣漪都沒有激起。然而,又讓人無比驚艷的是,總有那麼極少的一部分人,竟能超越出這條長河,放射出萬丈光芒。他們真的只是碰巧嗎?

老子,孔子,王陽明,無疑是其中典型的幾顆。當然還有許多,只是能注意到的沒有那麼多人。

論語是這麼寫的,史記.孔子世家裡也有此句,但略為不同: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聞也;夫子言天道與性命,弗可得聞也已。(請忽略字體顏色)

天道與性命之學,也就是身心性命之學,這是儒家得以教化,讓人得以自我超越的核心,也是得以超越普通一神教的關鍵。有此,方有顏回說,道之不修,是吾丑也,道已大修而國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

王陽明說,此乃千古相傳,儒門一點真骨血。

無此,則無儒之真意。

那具體是啥呢?

子貢確實不如顏回,起碼在顏回說出上面那句話的時候,是這樣的。顏回已經能夠體會道之存在。子貢沒有。

孔子問子貢,賜,汝以為我博學多聞乎?子貢曰:是啊,難道不是嗎?子曰: 非也 吾道一以貫之。

吾"道"一以貫之。

此所以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

道不遠人。。。此心光明。

孔子的道由何而來呢?在孔子的口中,我們可以發現,道,並不是一個虛幻想像的存在,反而是一個更為確實得存在。也就是,道比物質,更真實。這無疑是反直覺的。這是為什麼子貢的問題反而是普通人會問的問題。您難道不是博學多聞嗎?答案無疑是一個大大的否定。

顏回是剛毅不屈的。因為他知道,是道予人以意義,而不是苟安和富貴。對於這少數人來說,道是超越的存在。

顏回固然可以學之於夫子,夫子又從何而得呢?

不錯,夫子是幸運的。在那個年代,和他同時代的,有一位五千年來的頂級存有,以區區五千言演化大道之源,賦予華夏文明內核的大修行者,被尊為大道化身,存世之基的老子。

夫子見老子,猶龍。可以想像,老子大人的存在給了當時不到四十歲的夫子以怎樣的體驗: 原來,世間竟有如此之存在,人竟然可以到達這個地步。

大道廢,有仁義。此話爭議很大。所以我們不展開了。這個問題是夫子,那麼我們避免引向其它。

道心唯微,人心唯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些原來都是共通的啊。七十而知天命的孔子,不知道給他的後代們口授了怎樣的認知。達摩東來一字無,全憑心意下功夫。

於是後人們,有幸能夠在中庸里讀到這樣的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每每以心讀此,常有浩然之氣,自頭頂灌入。

有此三句,按我看來,便已經超越了夫子三十歲時對於仁義禮儀的追求,上升到了修道的層次。

佛有顯密,儒亦有之。道德其先,文藝其從。此道非彼道(道非常道),此德非彼德(德非常德)。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君子何以不器,何以守中,何以致良知? 君其思之。

是道,而不是得失成敗,富貴名利,最終引領人穿越混沌,走向智慧與性靈。人心可以欺人,可以自欺,然而,終究,道是在那裡的。仰之彌高,鑽之彌深。

於是,少數存在,終能打破盤中迷局,貫通天人之際,將人所具備的自由意志之光發揚到一個如此的程度,以至於跨越時空而依舊光芒萬丈,照耀著後來者前進的道路。他們的存在,就是對人所具備潛能的最好註解。

故,唯精唯一,百折不回。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知道易,行道難。君子其勉之。

樓觀深深無處尋,靈台只在方寸間。


謝邀。

這句話是誰說的呢?子貢,孔子對子貢怎麼評價的呢?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瑚璉乃是宗廟禮器。在孔子眼中,子貢是很厲害的啦。他能億則屢中,能以三寸不爛之舌救魯。

但是,子也曾經曰過:君子不器。瑚璉再華美,終究是器。所以,孔子眼中的子貢並未達到儒道修養的最高水平。

孔子還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矣,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矣。人類應該承認,人的認識能力是有差別的。你和厲子卿之流的講 氣、五行,他們肯定接受不了,所以可以講講華佗麻沸散嘛。好的老師就應該像孔子一樣,因材施教,對於水平差的學生講得太高他容易迷惑。對小學生講lim,人們不會說這個老師知識豐富,而只會說這個老師腦子有病。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夫子並沒有不談性與天道,但是子貢由於自己的原因未能與聞。

這些東西在哪言的?十翼裡面每個字都是呀。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謝邀。

我還沒來得及仔細學習《論語》,不敢隨便發言,我會關注這個問題,等我對這句話確實有所心得再回答。所以現在只能抱歉了。


雙人得,就意味著其人人可及。


謝邀。

我尊夫子,但反對將夫子偶像化、神化。

在傳統中國,知識是非常昂貴的,有知識和沒知識在能力上就是天差地別,所以有法不輕傳的說法,所以重傳承、尊師道,這種思想甚至至今還讓我們有隱隱的崇古尊古,對很多東西難以正確評價與批判。如前些天的太極之戰

但當下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知識獲取的成本已非常之低廉,所以創新性思考、獨立性思考、綜合的思考更重要了。

所以這樣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話,根本就沒必要多在意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論語里的三家:仲孫、叔孫、季孫和伯仲叔季的排行有一定的聯繫嗎?
《論語》中有一些有爭議的東西為什麼沒有被刪掉?
論語中有哪些有趣的段子?
《論語》是心靈雞湯嗎?

TAG:論語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