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壟斷性供應商卡脖子問題?
華為P10的問題已經被熱議很久了,余大嘴提到了華為快閃記憶體遭遇的卡脖子現象,網上各種討論都有,但供應鏈這種深層次點的基本沒看到。我們開補這塊如何。
各位活躍的潛伏的供應鏈從業者們,我們先來討論下如何應對壟斷型供應商卡脖子現象吧。@吹牛博士@Andre Lee@程曉華
最近一直在休假,所以沒有特別多關注這個話題,看到這個問題才去找了幾篇報導和討論看了下。 你at別人好像看不到,要邀請才行,我是偶然才發現你的問題的...
從採購的角度來看,講實話…這是個常見得不能再常見的現象。我只能說在當前背景下這是一個完全正確的採購策略,沒幾家知名製造企業不用這個策略吧(不知名的可能更加喪心病狂)…區別只不過是最後有沒有被市場發現或者如何公關而已。
我大學實習那段時間拿了點工資就開始想買輛小車,去關注了大眾某款車型。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一個很直觀的、性質類似的問題,就是這款車有些是米其林的胎、有些是韓泰的。而且就是隨機出貨,運氣好能拿到米其林,運氣不好就只能韓泰了。如果跑過汽車供應商,看到前後保險杠的發展歷程、看到汽車鋼材的發展歷程、以及其他好多好多的部件(包括電子元器件)…華為這真的都不叫事,至少不像三星為了趕項目進程導致的電池事件有安全隱患…
在消費品市場,總體而言不鏽鋼、不銹鐵之類的話題、進口線束和國產線束的話題…核心部件我就不說具體名稱了,太敏感…市場根本沒辦法自己辨別。
對於採購而言,盡一切可能開發和引用第二供應商是天職。只要公司內部實驗室測試數據是沒有問題的,這就是沒有問題的。至於華為會不會撇開實驗室數據來賭自己的品牌形象,這個各自有各自的判斷。
從理論採購的角度來講,對於這種情況,高技術含量高度壟斷的產品,簡單來說採購策略基本只有內部生產/外部採購的互相切換、或者形成戰略聯盟,技術含量略微低點的壟斷產品可以建合資廠甚至收購(國內企業已有多個實例)。但是對於三星和華為這種特殊關係而言,無一適用。要麼向市場認輸,要麼採用目前的採購策略。當然還有一個動動嘴皮子都能說的辦法,就是自己把這個領域的技術發展起來,把外購轉化為內部生產。
難道蘋果不做ratio嗎…不可能的…每個這種公司,蘋果、三星、華為、大眾、賓士、寶馬…都有一個專門的部門來做美其名曰」de-specification」的工作,實際上說難聽點就是「合法化」的偷工減料,華為這種事情也是範疇內。
知道得越少,生活越幸福。(一個苦逼的維笑)
只能通過研發或產品升級,開發新的供應鏈布局。否則店大欺客,客大欺店,沒法改變。
所有的商業問題,最終都是利益問題。沒有買不到的商品,只有賣不出去的存貨。
針對P10的這個案例,(恕我胡亂猜測,因為我沒有仔細研究過這個案例)可以在四象限分析,二個維度分別是產能是否充足,是否履行了採購協議。我大致分析下可能的場景:
- 產能充足,履行了採購協議。為什麼不賣,我不懂。也許就是為了打擊競爭對手?!三星為了保護自己的產品,或者有其他商業策略?
- 產能充足,供應商未履行採購協議。這就是供應商違約,說好的最少供貨3000萬片,現在只能給2000萬片,這不是耍流氓嘛,我要去告你Y的。(但是別人這麼NB,你還要不要以後跟他合作呢!)
- 產能不足,供應商履行了採購協議。 可能是客戶的單價低,規模小,等級不夠。如果像蘋果那樣只能全包,給足價格和利潤,應該是可以買到的。
- 產能不足,供應商未履行採購協議。那還是供應商耍流氓,說好了賣的,現在又不賣了。(我就不賣給你,你能把我怎麼樣?)
從供應鏈的角度思考解決辦法:少做幾款產品,多做幾個爆品,增加採購量。瞧瞧蘋果一年出幾款機型,華為一年出多少款機型。而且蘋果一個型號要賣三年。
推薦閱讀:
※自己在好幾間公司的SCM部門工作過,負責過項目採購,Sourcing,供應商管理。之後肯定想在SCM這個領域發展,問題是:通過什麼樣的途徑可以提供自己的水平(例如通過書籍,認證等等)?
※海外留學,供應鏈管理專業如何擇校?
※快消品行業供應鏈管理的工作內容?
※物流管理專業去英國讀供應鏈碩士怎樣,準備一輩子奉獻給物流行業,花這錢去讀碩士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