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精神在建築行業有什麼作用?


謝邀,我是不喜歡這個詞的。

推崇「匠人精神」,只不過是用多了「假冒偽劣」。
「匠人精神」是基本的職業操守,不需要去推崇,本應如此。
建築行業原本就是匠人行當,你不是,就會自動退出。
匠人精神,可以完成一件合格的產品,但斧鑿痕迹重。
中國自古就對充滿「匠氣」的東西,評價不高,並不推崇。

舉個例子,中國畫大致分兩類,匠人畫和文人畫。
匠人畫嘛,耐著性子磨,時間夠了總能磨出來。成果很規矩,挑不出毛病,就是缺靈氣。
文人畫,靠才華風骨。成果很好,頗具靈氣,生機盎然。
建築也類似。只有大師級的作品,這才是真正需要備受推崇的。建築行業太缺這種了。
如果不去推崇大師級的,卻推崇基本的職業操守,吹成「匠人精神」。
開倒車了。

可話說回來,大多人是付不起大師級作品的。匠人的產品又偏貴。

假冒偽劣只好挺身而出,服務大多數人。便宜,皮實,沒什麼不好。

從來就不缺匠人精神,大師作品也沒有絕跡,只是經濟社會,看你買的起哪個。

如今回頭提倡「匠人精神」,只不過是希望拿著購買假冒偽劣的錢,去享受匠人的產品。

拿著買真石漆的預算去買綠城的全乾掛石材。看看匠人肯干這買賣吧。


廣告和營銷的作用

1、確定什麼樣的客戶群,會需要消費「匠人精神」這個概念

2、確定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客戶傳達「匠人精神」這個概念

3、賺取溢價。

李總理提了一句匠人精神,大家就拿著當標籤到處貼。其實從行業發展和工業化角度,這種說法是不恰當的。產業是個體系,決定產業整體高度的,是產業細分子項之間的關係和子項短板。而不是某個突出的長處。系統整合能力遠遠比單項能力重要。同時產業發展要注意投入和回報的平衡。如果不注意回報與投入之間的可持續,迭代進化是無法實現的。

迭代開發這個概念是從半導體行業借鑒來的,摩爾定律18個月為一個周期,我們可以看下,小米手機從1代進化到5代用了多久,進步多大。萬達的商業綜合體從1代進化到5代,也不過就是6年。在這中間關鍵的是,快速迭代開發進化的能力。這種就是傳統匠人精神不具備的。

為個體,從對本職工作精益求精精神可以借鑒匠人精神。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恐怕找准自己在產業鏈中的位置,然後去適應這個位置更重要。

現在互聯網+的概念,很流行。以為啥都弄個APP放到手機上,就是互聯網+了,其實。互聯網+的本質之一就是,如何實現摩爾定律18個月就進化一代的高效。從算數增長進化到指數增長。互聯網+還是其他概念 ,比如扁平化,變層級化為網路化等等,這些都是新時代工業進化所必須的。

當然你可以說這個就是新時代的匠人精神,但是這顯然和傳統的匠人精神,是不一樣的。


呵呵,建築業以前有很多匠人。

木匠,泥瓦匠,粉刷匠等等等等……

匠人的最大特徵是專業終身化,所以現在建築業的發展要求多樣化,差異化,反而不大需要匠人精神。

當然匠人持之以恆、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熱愛職業、忠於職業的態度還是值得建築業學習的,對提高建築物質量也有幫助。

不過要建好建築,主要還是靠現代化管理和組織,高新建築科技和建材。匠人們如果能在這幾個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那就更好了。


自從出了個鎚子,匠人就是罵人的話了。


謝邀。

中文語境里,靈氣和匠氣常互為褒貶,近些年又和「情懷」一起淪落成了段子手的筆戰利器。「匠人精神」這個詞,要揚要抑,都顯得扭捏起來了。

不如我們撇開「匠」氣,獨談「匠」心——換個語境,即craftsmanship。

定義:專業,專一,極致。

就建築產業而言,匠人精神下了海,水土不服者十之八九——力求極致需要的成本和市場預期價值差距之大,真是要有精神就沒食糧。作為一個被工業化改造得最為徹底的產業,根植在「匠人精神」骨子裡的小手工業思想更是與之風馬牛不相及。

毫無疑問,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看,匠人精神真是沒什麼用。

但是既然談到精神,硬是用實用主義去套,也未免太貶低了雙方。遂竊竊以為,要破解建築作為學科和作為產業的兩難境地,必須探討它實用性以外的意義。是的,作為一名理想癌患者,我仍想為「匠人精神」正名。

畢竟我們有情懷!(打我啊。)

一個概念:建築的自治(Architectural Autonomy)。

在風起雲湧的二十世紀,此概念不可謂不時興。一個極淺白的理解是,將建築從它的外部屬性中剝離出來,去探討它本身。以下這段引文或許能解釋你心中立刻產生的疑惑:

There is a problematic overlap in these positions because architecture supports soci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spects and is their concrete manifestation. Thus, architectural form cannot be considered as a single, isolated event because it is bounded by both the material and immaterial reality in which it exists. However, what the theme of autonomy can do, is open a discussion on what it means to view architecture as autonomous. Thus autonomy refers to notions of separation, resistance, opposition, confrontation, and critical distance, which can be instrumentalised by the architect through the production of images, and texts, as well as buildings.

Notes on the Autonomy of Architecture

三層意思:第一,建築當然無法被當做一個純粹獨立的個體——因此不可能是全然自治的。第二,在承認第一點的前提下,以自治的眼光看待建築仍有意義。第三,這種眼光提供了一種觀念,即建築師可以通過物化意象為實體(表現為圖像、文字和建築物),達到思考建築的目的。

我近來有個不成熟的小觀點——真正的職業,是可以通過它來架構世界觀的職業。建築師必然是有資格(但不一定)成為這樣一種真正的職業的。換言之,通過物化意象為實體,建築師得以在工作中逐漸形成一套(往往非實用的)觀念和體系。而與之相伴的思考和物化的過程,則一定是專業、專一、極致的。注意兩點:一,此種專業、專一、極致(匠人精神),並不單指最終實體的呈現,還指思考的過程;二,Cameron McEwan提到的實體,除了建築物本身,還有圖像和文字。

「匠人精神」有用。它自始至終體現在建築從業者的工作中。它的用處,就是通過思考和呈現的極致,不斷完善自己的觀念和體系。你所看到的呈現,只是那十分之一露出海面的冰山,而這種呈現,又完全出於非功利的自省——有人買單則是附加價值。

於是就不難理解,為什麼Peter Eisenman會作出這樣的圖呢?

Gallery of AD Classics: 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 / Peter Eisenman - 12

為什麼Aldo Rossi會為Teatro del Mondo寫出這樣的文字呢?

While mooring the Teatro del Mondo in Venice, my friend Jose Charter point out a Portuguese saying to me, which says: "everything good comes from the sea." With this he did not only compliment me with my work, but it also revealed a part of the architectonical character of this exceptional construction, which might have been invented for the Atlantic coast, specifically at the location the Portuguese poet calls: "The location where land ends, and the sea begins". Along the Atlantic coast, from Algarve as far as Galicia and Brittany, there are brick lighthouses, originally made of wood or iron, indicating the border between land and sea and belonging to both worlds.

Significance of the Teatro del Mondo by Aldo Rossi

再來,Peter Zumthor那些神秘的,僅僅毫釐的升起和脫離,又有什麼意義呢?

(實拍,由上至下:1 Saint Benedict Chapel, 23 Shelters for Roman Archaeological Site, 4 Bruder Klaus Field Chapel, 56 Kolumba Museum)

* 當時在施工,原本沒有腳手架

最後,用名人名言來結尾,總不會有什麼錯:

成為墳墓里最有錢的人對我來說並不重要。能夠在夜晚準備躺下睡覺時,能對著自己說出一句「我們真的做了一些美好的事」,對我才是有意義的。

——喬布斯

(諷刺的是,老喬可能真的是墳墓里最有錢的人之一。)


是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做事方式。賺快錢的企業不太可能有匠人精神。請職業經理人管理的公司,有匠人精神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經理人只追求短期效益拿獎金。家族式企業和國有企業具備匠人精神的土壤,雖然賺錢不會暴富,但會是優秀,值得尊重的企業。

對職業工程師,技術人員那是職業操守基本要求,不過這個就看個人的三觀了。


匠人是屬於敬業還是愛崗級別的,仁者見仁。愛崗這個真的能做到的並不多吧。起碼敬業還是能的,敬業至少工資有保障。


建築行業其實不太需要匠人精神,更需要的是如何堅守底線


感謝邀請

建築及地產行業提出的「匠人」精神,我印象中是萬科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之後各大地產企業爭相學習。

以我個人對建築行業的「匠人」精神的理解,其實言過於實,所包含的定義也不同。

萬科提出的「匠人」精神來源於2010年開始對日本建築精細化管理的學習,所追求的就是建築結構的高質量成型效果以及標準化的管理動作,但是近幾年有所進步,對設計的精細化進一步追求。從效果來講就是講建築工程的結構成型質量及安全文明施工做到國家質量要求的級別而言,遠遠未達到魯班獎等質量級別。而其出發的本質也並非從質量角度,更多的是從成本因素考慮,所以如果以此就將目前建築業所說的「匠人」精神定位標準極為不妥。

我認為不能追求這種虛假的噱頭(很多地產企業提出「匠人」精神,是為了配合營銷),建築業講究標準、符合要求。我們能真正將國家要求的標準做到,我認為就可以算作匠人精神了


感謝邀請不勝惶恐

本人長期在國外,接觸國內業內文化實在不多,不是很明白題主所說的所謂"匠人"精神具體有沒有什麼特指,我就按我的理解強答一波吧

"匠人"按我的理解就是追求極致的工藝水平,以現有的技術水平及人所不能的設計與施工能力

舉個栗子,比較有名的迪拜塔,雙子塔,比較近的有東方明珠,新加坡的濱海灣金沙酒店

建築行業是個比較特殊的行業,大型工程中,往往有巨額的項目投資(一個失敗的工程項目甚至有可能對一個建築巨頭造成致命的經濟損失),與此同時,建築行業又不可避免的需要不同的建築公司的高度的合作,其中有負責設計的,main contractor,sub-contractors,建築管理公司,specialists,以及各種第三方(third party),可以說任何一方的失誤都有可能給整個工程帶來毀滅性的打擊,而損失將會涵蓋每一方,誰都逃不了,這樣的栗子數不勝數,慘不忍睹

現在來回答,完成"匠人"水平的建築工程究竟對這些建築公司有什麼"用"(利益)

在工程招標中(或procurement),招標公司(或main contractor)對施工單位(或subbies)的審驗除了標書里的工程信息,工期,報價,resource,material,labour, 以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track record和reputation,這些reputation直接影響了各方之間的信任,在那些困難的"匠人級"工程里更體現了這個公司的合作能力,這些經濟收益以外的名譽收益能贏來了更多的業內信任,實則是公司未來的發展的基石

其實很多地標型建築風險大,收益不是很高(甚至可能沒有經濟收入),卻有很多建築公司擠破頭搶標,其實就是為公司贏取未來與其他公司合作的機會,創造partnership,贏取投資商的青睞的重要手段。

補充一句,看了一下其他回答關於"匠人精神營銷"的說法…

和我考慮的角度不同吧…簡單的區別就是我所說的"匠人精神"是業內人給業內人展示的精神

而那些回答里的"匠人精神"是開發商給業主展示的"匠人精神"

前者如我所說,後者營銷無疑


應該是沒啥用。精雕細琢,為了百分之一性能提升多加百分之百成本。甚至更高。結果是啥,社會的總成本急劇上漲。


哈哈哈哈哈哈哈,在建築行業,工程師都當壯工使,還匠人?

講個笑話,我們公司說要讓員工有尊嚴。

一個項目經理的獎金頂二三十個管理人員,新來的大學生到手的工資還沒有幫廚大媽還有門口保安的高。哈哈哈哈哈哈(捶地哭)


謝邀。

說一個我敬佩的老爺子的故事吧:

我在非洲的第三年,靠著自己的不斷努力一路從項目辦公室小跑腿升到了項目副經理兼現場代表。責任大了,擔子也重了,從以前只管辦公室的黑人秘書,到全面管理現場百十來號黑工,日常的勞資糾紛不在話下,最危險的就是去制止黑人偷柴油——這是黑人們最簡便高效的賺外快方式。事實證明,我嚴管了一陣,把他們的財路切斷,也徹底惹惱了這幫要錢不要命的黑人,他們商量著在bush林裡面把我從車裡騙出來,然後殺掉,埋在原始密林深處。為此,當時二十幾歲的我開始掉頭髮、高血壓、竇性心律不齊。

然而,這個故事的主角不是我。和我一起在項目搭班子的老爺子是公司總工程師,在非洲幹了二十多年,管的項目兩隻手都數不過來,為了扶我們年輕人上馬來到項目駐紮——慈眉善目,錚錚鐵骨。

老爺子聽到這個事,怒了,開始親手抓黑工偷油,車裡放著一把獵槍,滿工地轉悠。在他的不懈尋找下,終於抓到了一次收油車(柴油銷售終端),收油車上的人可不是我們項目上的,他們是在非洲各個城市遊盪,發現項目就盯上去的「社會人兒」,見過大場面無數,看到老爺子的車在後面緊追根本不慌張。

但是他們不知道,這次碰到茬子了。

老爺子開車猛別,終於把收油車別到了一個角落裡,收油車裡下來兩個黑人,一個高大肥壯,一個瘦小精神,兩個人齊齊朝老爺子的車走了過來。老爺子毫無懼色,猛開車門,拎著獵槍就出去了,上膛、瞄準一氣呵成。黑胖子和黑瘦子都愣住了,或許他們見過拿槍的,但是應該從來沒見過這種臨危不亂沉著冷靜的人——老爺子的氣場壓倒式取勝。最後的結果是,老爺子把這兩個人都用繩子捆了先拉回我們的駐地,一頓痛打,然後送到警察局,最後酋長當著我的面宣判這兩個人獲刑九個月,還問我滿不滿意。

從此,工地上再無偷油一事,安享太平。

我事後問過老爺子,「我看那個胖子得有一米九,體重起碼二百五開外,你就不怕那兩個黑人?」

「沒想那麼多。這項目就得這麼管,要不然哪行啊!都到你這兒偷一把,項目不就亂套了?」

我所理解的匠人精神,是無論在技術上還是管理上,都有一種執念,心中有著一幅圖畫,在執行的過程中無懼艱險,必然朝著圖畫的方向猛奔;老爺子的項目管理方式在現在的我看來,的確有些落後和可改進的地方,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在我心中「匠人」的形象——兢兢業業,做到心中的最好。


匠人精神在建築行業有什麼用,好問題!匠人不等於工匠,工匠是認真精細的去完成作品。匠人按自己的理念原則認真精細的完成作品。

匠人在建築行業,首先認真精細的工作精神,保證了建築的質量,安全性,和建築的壽命。

而且他們呈現了自己的原則理念,會讓建築更符合人體工程學;並根據建築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因素,調整建築內部細節;外觀上也會美觀而不誇整的呈現。

所以有了匠人在建築業,就有了看著舒服,科學實用,結實耐用安全的建築。

我想這就是匠人精神在建築行業的作用。


匠人精神的核心是個體工匠從頭到尾地完成一件作品,作品能完整體現創造者意志,這跟當前流水線式的建築生產模式是格格不如的。

我覺得體現匠人精神的方法,就是建築師在建築設計施工建造甚至使用的各個階段中施加強有力的干預,這樣才能完整體現建築師的個人意志(或者說,建築師的自戀情結)。

有點像19世紀中葉的莫里斯和羅金斯他們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大抵就是抵抗大工業的生產模式。


看了《匠人精神》這本書,通篇講的都是如何做人,沒提技術,也沒有多少篇幅講刻苦的訓練。

先做人,再做事。

但是,隱隱感覺到的是現實與理想的格格不入。

自從泰勒和福特創造了流水線,對人技能的要求就越來越低。自動化和流水線將複雜的工作分解到最簡單的單元,評價一個生產線的自動化水平的一個比喻是:能不能訓練一隻猩猩來操作,並且不出錯誤,如果能,這就是一條好的生產線。(這裡有產線的工人隱喻)。

這樣,現在的工人(大部分)也不需要什麼專註了,按照標準作業指導書進行操作就好了。安裝3、5個零件,或做3、5個動作,8個小時重複千百次。工廠需要的只是工作時間服從紀律的工人。

在大談特談工業化4.0的今天,還能退回到產生匠人精神的舊時代嗎?無數的產業化工人,變成屈指可數的頂尖匠人?

匠人是舊時代無法進行大規模生產的產物,那時沒有工業品,所有東西都是由少數的一些個人進行生產的,某些人掌握了技藝,便有了脾氣,借用之前說的一句話——zhuangbility到了骨子裡,便成了有文化——就有了所謂的匠人精神。借用共產主義的話來說,他們不代表先進生產力,也沒有革命的積極性,終將被淘汰。

匠人的產品好是好,只是為了某些有情懷的人生產的,不是為大眾生產的。用戶除了皇上和達官顯貴以外,勞苦大眾可以在博物館或者是電視里進行瞻仰和緬懷,估計以後主要是在電視里了。

小時候看的電視劇《苗翠花》里有一個完美的例子。方德與洋人比賽,是國貨好,還是洋貨好?

苗翠花和方德找遍廣州城中的無數工房,選出了精品中的精品。洋人雖然輸了表面,但是最後當苗翠花和方德看到了洋人的機器的時候,是輸了內心的。「不需要六十年的經驗,只需要一個十歲的男童,已經可以織成了」,並且是可以永不停歇的複製出同樣的布匹,如果不夠,還可以再增加織布機。

如果中國還抱著傳統的匠人精神不放,那麼就會和白堊紀的恐龍一樣,嗖地一下就消失了。

現在還在提匠人精神的,是那些買不到個性化產品的人,還是想洗腦生產線工人的人,還是借情懷賣產品的人,「我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中國人」。

在科學爆炸的年代,我們需要的是一種人文關懷,將一些與時代不符的事物,用講情懷的方式放入博物館,或者垃圾堆。

借用的胡先生的一句話,我們應當「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還是那句話——恐龍現在最應該存在的地方就是博物館。


概念里匠人,都是有很強專業性工作人。如果建築行業沒有匠人精神,所築大樓就會完全喪失安全性。


我覺得「匠人精神 」還不賴,只是被用的有點爛大街。。和「降維打擊」一樣,聽多了就覺得厭了。

「匠人」,「匠」在前,「人」在後,說明這個人把「匠」看得挺重的。

記得李達康扮演者 吳剛 提過, "戲比天大"是戲劇大師、北京人藝首任院長曹禺的一句名言,它被懸掛在北京人藝的排練場內,So,這行還在古代被稱為「戲子」。。。

能成為一個好「匠人」不容易。。記得那時玩過QQ遊戲的火拚俄羅斯。

其實,「匠人」的祖師爺是魯班,他說自己是個木匠而已——大巧不工,工程行業的一種境界吧,沉著樸實有靜氣。

特別是在禁止「奇奇怪怪的建築之後」~

P.S.

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創立於1987年,該獎項也是國內建築行業工程質量最高榮譽獎。魯班獎作為全國建築行業工程質量的最高榮譽獎,每年頒獎一次,(自2010-2011年度開始,每年評審一次,兩年頒獎一次)授予創建出一流工程的企業。


謝腰,

還沒想好怎麼回答,剛剛在別處看到這兩句話,有點感慨,先發出來做個開頭吧。

「我們叫囂著「工匠精神」, 卻不能給工匠喘息之地。 心裡想著美妙的月亮, 手中卻緊緊握住了六個便士。」

待續


水平好,可以漲工資


謝邀,我是裝飾裝修的,只能算建築行業的一個小分支,難免有失偏頗。

現在還有所謂的「匠人」嗎?簡單看兩件事:一個是現在的泥瓦匠有幾個能砌清水牆?再一個,有幾個面盆下水管是牆排的?

我們一直以來的標準是多、快、好、省。跟所謂「匠人」的要求是相反的吧。


如果「匠人」精神是我所理解的精雕細磨、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普遍意義的話,那麼對於現階段的建築行業來說幾乎是一點用都沒有。

中國的建築行業存在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大幹、快乾、特干,在盡量滿足設計、規範的前提下越快完成是越好的,所以與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是背道而馳的。所謂的匠人是什麼?泥瓦匠、粉刷匠、木匠、磚匠。。。。。。換到現在來說就是建築行業中的各施工工種,只存在技藝的高低和工作的態度,就「精神」而言是不值得推崇的。現在提得很多的標準化施工就是各個工序都規範操作滿足標準要求,在此基礎上做得越多效益就越低,是很不受待見的。對於一件自己心儀的工藝品可以自己在家裡面精雕細琢、細細把玩都沒有人去干涉,但是處於一個行業、一個工種、一個崗位來說,超出設計哪怕一點點的情懷都是多餘的。

當然,前面的論述是基於建築行業中的施工來說的,整個行業中最可能具有「匠人」精神的就是設計了,作為意圖和思想的體現,在滿足結構穩定性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不管是出於情懷設計出鳥巢還是狗窩,只要有人認可買賬都是可以的。貌似有提過中國現有的建築太過千篇一律要創造出中國特色,也有越來越多的著名建築融入中國元素,也是很好的。

最後,唱首歌 &<(* ̄▽ ̄*)/

我是一個粉刷匠,粉刷本領強。

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更漂亮。

刷了門來又刷牆,刷子飛舞忙。

哎呦我的小鼻子,變呀變了樣。


匠人精神要企業來提倡,企業又必須有一定體量規模才有能力提倡。個人要一定地位才有資格提倡。


推薦閱讀:

山東日照防潮堤壩垮塌事故原因?

TAG:建築 | 土木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