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生物材料領域有哪些知名研究者或課題組?

1. 生物醫用材料相關領域即可

2. 現在仍活躍在科學研究前線

3. 有一定國際影響力

4. 補充,最好能介紹一下主要研究領域,有最新的突出成果或者趣聞軼事更好


對大家有用就好。

———

1.Robert S. Langer 組織工程老大哥(沒有之一),多年來生物材料的大多數大牛都來自於他的實驗室,他作為第一人應該當之無愧!也是美國最有錢的科學家之一。「他在生物技術領域,尤其是藥物輸送系統和組織工程領域享有很高的聲望,他在麻省理工的實驗室是世界最大的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專利1100項,先後參與創建了超過20個公司(我所知道的能將生物材料市場化以及賺錢的第一人)對他來說,一流技術做專利(賺錢),二流結果發science和nature,三流渣渣發頂級期刊。(讓大多數科研狗哭暈在廁所)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Charles Stark Draper獎、Lemelson-MIT獎和Albany醫學中心醫學與生物醫學研究大獎。此外,他還是當選美國三大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院和醫學院)年紀最輕(43歲時)的人。」

Langer Lab: Professor Robert Langer

2.David J. Mooney,哈佛大學教授,通過水凝膠(hydrogel)等材料模擬天然細胞外基質最早的一批科學家之一,將他排為第二,主要是根據web of science統計結果,他為Langer的學生,我排除不了Langer的光輝,只能排除了他和Langer共同合作的成果。雖然他是做生物出身,但是他和他導師一樣聰明,他把Langer的材料學與自己的生物學更好的結合,(證明做生物也可以做好生物材料),通過改善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使其廣泛應用在組織工程、免疫學以及藥物傳遞。其亮點主要是:合成不同物理化學環境調節細胞特性。

Mooney Laboratory

3.Nicholas A Peppas這也是biomaterials的鼻祖之一,他的貢獻也很大,文章CNSP很少,但是在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Biomedical engineering; Biomaterials; Tissue engineering; Molecular modeling of protein structures in contact with biomaterials and tissues; Modeling of biomedical devices; Bionanotechnology; Molecular recognition processes; Polymer physics;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engineering; Diffusion in polymers 等多個領域刷文章(這就是嚇唬大家一下,讓你知道他也不遜色),可以多讀一讀他的review,科普牛文(有基本概念講解,藥物釋放還有些函數,算是比較難得有深度的好文,特別是關於hydrogel的),老人家獲獎100多項,只比Langer(130項)差一點點,文獻專著量極大。美國工程院院士和法國國家藥學科學院院士, Fellow of AIChE, APS, AIMBE, BMES, SFB, AAPS, and AAAS.

Nicholas Peppas

4. Molly Stevens教授 女!!!Langer組的是帝國理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生物醫學材料科學研究室的主任,科研界公認的模範人物(TED2013茉莉史蒂芬: 培育骨骼的新方法),2010年被時代周刊評價為40歲以下科學家世界TOP10。本科就讀於巴斯大學(Bath University)藥物科學專業,博士就讀於諾丁漢大學,研究方向是生物物理,關注於特定生物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單個生物分子的結構,其後在麻省理工學院Robert S. Langer 從事博士後研究,2004年,加入帝國理工學院,建立了一個非常大且非常成功的研究組,她主攻生物醫學材料和再生醫學方向。組大,多學科交叉,主要為基礎研究,1、幹細胞分化,新型生物活性支架設計和組織工程新方法。2、生物分子識別和自組裝機制製備納米材料、生物感測器以及藥物釋放系統我覺得做組織工程可以多讀一讀她的review(深度好文)。如果你做組織工程支架,強烈推薦她的Review!!!

Welcome to The Stevens Group

5.Ali KhademhosseiniLanger組的,MIT和 Harvard Medical School (HMS) 教授、;其研究成果獲40多項國家及國際大獎和榮譽。主要做組織工程支架,他的成就在於當組織工程研究研究無力的時候,被他玩出了新花樣,對材料進行修飾改性後,利用材料的特性製備出具有微米或者納米結構的支架,使其能夠適應複雜多變的環境或者是利用其特殊結構來幫助組織的再生。在仿生這一塊,他比前人更進一步。雖然這只是一小小的進步,但是讓很多人玩出了很多新花樣,也讓更多的人考慮到組織工程從材料到支架所面臨的實際問題。(PS:問題沒有大小,只取決於你研究深入的程度)

Tissue engineering Network

6.Antonios G. Mikos以前Langer組的,現任美國生物材料學會主席、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生物工程與化學、生物分子工程Louis Calder教授,及該校生物醫學工程J.W. Cox實驗室和組織工程「卓越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組織工程支架、控制藥物輸送載體,和基因治療非病毒載體的新型生物材料的合成、製備和評估。他的研究成果引領了新型整形外科、牙科、心血管、神經和眼科生物材料的發展。他發表過550多篇文章,擁有發明專利27項。他編輯了15本書,撰寫了教科書《生物材料:生物學與材料科學的交叉》,該書2008年由皮爾森出版社出版。

The Mikos Research Group

7.Anseth Kristi , Langer學生,主要是做利用生物材料支架的做細胞的3D培養。通過生物材料的生物化學性質以及結構來調節細胞的生長分化,如果是做水凝膠的話,研究組織工程支架可以關注一下這位大牛。

Home | Anseth Research Group

8.OKano teruo,主要做水凝膠,現在致力於做3D生物組織。 是日本女子醫科大學先進生物材料與科學學院院長,日本官房廳科技諮詢委員會委員,兼職美國猶他大學控制性化學傳遞中心教授,美國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生物醫學材料與工程學國際聯盟高級會員。其當前的研究內容主要涉及在組織工程、藥物及基因傳遞、微流控技術、細胞晶元分析技術等多個領域進行智能生物材料的應用研究。已撰寫發表了360篇同行評議期刊論文,書寫了109本專著和章節,多次獲得來自國內外的科學榮譽獎。

Teruo Okano - FIRST Program

有興趣的話可以關注一下Masayuki Yamato ,這是OKano teruo教授的小夥伴

Researchers | 東京女子醫科大學 先端生命醫科學研究所

9.Kazunori Kataoka是日本東京大學工程學院生物材料的教授。自2004年以來在東京大學醫學院擔任了職務,成為疾病生物學和綜合醫學中心的臨床生物技術教授。他從東京大學獲得工程學學士(1974年)和博士學位 (1979年),曾獲日本高分子科學學會學會獎(2000年),美國生物材料學會克萊姆森獎(2005),以及獲得由教育、 文化、 體育、 科學和技術部大臣的科技嘉獎(2010)。現為日本高分子科學學會主席、可控釋放協會副主席、美國  醫學和生物工程學會會員。主要研究興趣包括細胞特異性聚合物的分子設計、新型聚合物載體體系特別是用於藥物靶向的嵌段共聚物膠束的發展,是功能聚合物藥物傳遞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主要是用聚合物納米藥物載體,合成以及應用都做的很完善很系統,在這一塊這個小組,如果你是做納米藥物載體,那這個組你可以多關注,(由於我這方面做的很少,所以不好評價)

Faculty | 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 School of Engineering, The Univsersity of Tokyo

10.Seeram Ramakrishna教授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納米纖維和納米技術中心的主任,機械工程系的教授,也是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印度國家工程院院士,東盟工程技術院院士,是新加坡歷史上被索引最多的工程師。研究興趣包括高分子複合材料、生物複合材料、靜電紡絲納米纖維的加工和表面功能化他積極推動聚合物納米纖維在材料科學、製備技術和設計方面的發展,以實現在醫學、生物學和工程科學等方面的最廣泛應用。在生物複合物、靜電紡絲技術、組織工程支架和親和性薄膜等領域獲10餘項美國專利或國際專利。

Seeram Ramakrishna

11.John A. Rogers 院士任職於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生物工程、化學、計算機工程以及機械科學與工程系。幾年前由於柔性可穿戴材料材料關注他,他主要研究柔性材料(高分子、液晶或者生物組織)的納米或者微米結構,柔性電子與光子器件的材料與成型技術,主要面向生物醫學與仿生系統方面的應用。已發表近400篇論文,其中50多篇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Nature和Nature子刊。授權發明專利80多項,其中50多項已經被產業化開發和工業應用。2011年獲得了由MIT主辦被譽為「發明奧斯卡」的Lemelson獎(全世界每年僅頒發一位獲獎人)、被Nature Group評為「Top 10 科學家」,四次被MIT《Technology Review》雜誌評為「改變世界的十大科技之一」。2011年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柔性電子材料或者可穿戴材料這幾年非常火,目前這個新興領域文章質量普遍都比較高!

Rogers Research Group

12.Matthias P. Lutolf教授是組織再生的大牛,主要研究室幹細胞的生命,通過對生物材料的性能來研究其對幹細胞命運的影響。主要偏生物,他的文章能幫助我們對材料的性能有一個更好的設計,對一些幹細胞分化做出一個合理的解釋。比較偏愛他的review,思路清晰明了

LSCB - Laboratory of Stem Cell Bioengineering

13.Harald C Ott哈佛醫學院的助理教授,這是個胸外科醫生,做組織工程也是很厲害的,醫生現在都很流行用脫細胞基質來解決組織工程支架的問題。目前他已經將心肝肺腎等器官再生了,非常牛可以關注一下,幫助你開腦洞,從生物學和醫學角度來設計自己材料的性能和結構。

The Ott Laboratory for Organ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on

14.夏幼南這是材料界的大牛,主要研究納米材料,不細介紹因為他在生物材料是打打醬油,主要是研究無機納米材料如納米藥物對細胞的影響(靶向傳遞、控制釋放、分子成像以及癌症治療)。另外就是納米材料在組織工程的應用,主要是利用有機高分子設計納米機構支架來幫助細胞分化、組織再生。如果你做是做納米材料或者納米支架設計可以關注一下。

Xia Group at Georgia Tech

————由於自己精力有限,只關注了這些,還有更多組都不是大組被我刪去,最後關注哪些組還是需要根據自己的方向來確定。歡迎大家指正!(時間原因,略粗糙,見諒)

————前段時間我一直找不到如何修改答案,直到今天早上發現是搜狗瀏覽器的問題。

————其實關注大牛課題組只能幫你了解一下動向,你follow大牛永遠會落後,初期可以跟著做做,後期還是要有自己想法,最重要的是對問題的深入程度,以及你能不能洞察到自己研究課題的目的與意義!多與大牛交流,多看牛文會幫你站在更高的起點,(也會讓你更會吹牛,畢竟大牛做的這麼渣,最後都吹上天了),最後腳踏實地多做實驗,多關注nature,NM,AM,AFM,(這些期刊關注材料性能,看看人家如何做材料性能的,可以follow,可以思考)NChem,JACS,ANGEW,(這些期刊是幫助你設計材料,從化學角度來解決材料問題的)NN,ACS NANO(這些是讓你做納米結構或者仿生結構會用到,或者說納米納米意義的時候會用到)以及NComu等等期刊,發現與自己類似的或者相同方向的文章要精讀!!!有這些期刊就夠了,畢竟大多數做實驗的時候,學會google scholar就可以了。

在後期,明白文章的意義比你會做十個表徵測試或者重複別人的試驗更有意義。


感謝 @阿里山長大邀請。

牛人那麼多,肯定是羅列不過來的。

給大家推薦些找知名的牛人的比較方便的方法吧:web of science上找生物材料關鍵詞按引用排列;NCS上相關文章的綜述,一般能在這上面發文的得有些手段;還有就是去國際生物材料大會找邀請報告人,一般都是大牛。

大致就這樣。

當然不能就這麼結束了,不然怎麼騙贊!

我給大家介紹一位神奇的人吧~(去翻下當年seminar資料)

Source: http://www.che.caltech.edu/groups/med/index.html

Mark E. Davis,Warren and Katherine Schlinger Professor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Caltech.

Member, City of Hope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老爺爺來自我們都想去但都去不了的Caltech(就是Sheldon在的地方)。

先來幾個Title,省的你們不服。1997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2006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1

Institute of Medicine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意思就是說,他是美帝的三院院士,分別是(注意順序!)國家工程科學院,國家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

嗯,估計大家都被唬住了~

他的副業(我真的沒打錯)是做納米載葯輸送系統的抗腫瘤研究。我知道小同行們可能已經略微皺眉起來,不就是做nanoparticle嘛,換換靶頭,換換藥,發發文章,沒啥用的。

我需要再送出幾個他做的東西,省的你們不服。

Source: Davis ME, et al. Evidence of RNAi

in humans from systemically administered siRNA via targeted nanoparticles. Nature 2010,

464(7291).

Ps. 我知道這個示意圖畫的實在沒有什麼美感,可人家是院士啊,不能任性一點嗎?

這個東西代號叫CALAA-01,是第一個進入臨床腫瘤治療實驗的RNA納米載體,作為治療黑色素瘤(melanoma)療法進入到臨床一期,可惜因未公布的原因後續停止了。

(這張圖是不是不錯哦~)

圖中內部紅色部分是載有的抗癌藥(喜樹鹼,Camptothecin),灰色的毛毛是可降解聚合物,藍色的蟲子是靶向腫瘤組織的分子。其化學分子式是

Source: Wright J. Deliver on a promise. Nature

2014, 509(7502): S58-59.

這個代號為CRLX 101毛絨絨的東西,現在屬於Cerulean公司,聰明的大家一定知道Mark參與創立了這家公司(其實還有好多家)。

CRLX 101截止2014年的進度為(這兩年我沒關注,感興趣的同學可自行搜索):

Source:

http://ceruleanrx.com/clinical-trials/crlx101/://ceruleanrx.com/clinical-trials/crlx101/

其二期臨床已經完成,是非常有希望實現臨床的一類納米粒子。而抗腫瘤納米粒子研究這麼多年,現在FDA批准的不過才寥寥十種(印象中數字)的樣子。

另,我印象中他曾經開發出的一種載葯環糊精的納米粒子已經被批准了,他的學生Cheng Jianjun(UIUC教授,工作做的非常好)參與了開發工作。

前餐差不多了,下面開始正餐。

Davis老爺子的教育經歷是這樣的:拿著田徑的獎學金去了University of Kentucky(不知道有沒有炸雞專業)就讀Chemical Engineering, 對的,他是體育狂人,後面有證明。大學裡,他會經常穿越整個校園去醫學院蹭課。專一的他一年後在本校就拿到本專業碩士學位,3三年後拿到PhD。

他的日常愛好是這樣的

拍拍鯊魚什麼的。。。

空閑時間會去跑跑步,別忘了,我當年可是體育特長生啊!

2011年,55-59歲年齡組400米世界錦標賽冠軍(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比賽,但也是世界冠軍啊。。。)

Source:

http://www.che.caltech.edu/groups/med/index.html

這樣一個肌肉男,他的研究主業是什麼呢,當然是和化學工程相關啦。

他是分子篩催化領域的開拓性人物,研究主方向有:分子篩合成與催化,熱化學催化水分解,甲醇催化制烯烴等等。

Source: Davis ME, et al. A molecular sieve with

eighteen-membered rings. Nature 1988, 331: 698-699.

這篇文章開創性地將分子篩的孔徑從0.2-0.8 nm增加到1 nm以上。其重要性,Davis這麼解釋「人們早已預測這樣的結構能夠存在,但從未有人將其實現。事實上,孔徑的瓶頸已經存在了超過數個世紀。」更大的分子篩孔,意味著能夠穿過分子篩的分子可以更大,例如催化裂解反應,就可以使用更大的碳氫化合物,從而可以從原油中產生更多的汽油。

相信非化學專業的同學也能夠體會到這個研究的重大意義了。

於是,1990年,NSF毫不吝嗇地頒給他Alan

T. Waterman Award,這是美國35歲(對的,有年齡要求)以下的最高榮譽。而Davis打破了該獎項從未頒給工程師的歷史,first engineer to

win the award,就是這麼任性!

嗯,我想大家的膝蓋應該都碎的差不多了。我也要開始升華了。

1996年,Davis的老婆Marry Davis罹患乳腺癌,阿黴素化療的副作用差點讓Davis「守活寡」。她的老婆明智地(拉進坑)問他老公:Dear,你能將你的科學研究轉向開發出更好的癌症治療方法嗎?這化療臣妾實在撐不住了啊...

於是,你們就看到了開頭那些新型劑型的開發。

對此,Davis只是微微一笑

「I was never afraid to go out of my area to learn new stuff, even as an undergraduate.』』

與君共勉。

以上。

pps.有答主提到Harvard的David J. Mooney,私心給母系打個廣告,今年十月復旦高分子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次國際會議將召開,請了高分子領域諸多大牛來做報告,其中就有Mooney。歡迎大家了解,擴散。

ppps,對了,關於Davis的八卦,記得有人曾在小木蟲上寫過一個沒後續的帖子,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搜索。


Professor Frank Caruso

RESEARCH INTERESTS

  • Materials science
  • Nano and biomolecular engineering
  • Nanotechnology
  • Polymer science

PERSONAL WEBPAGE

http://www.chemeng.unimelb.edu.au/nano/

BIOGRAPHY

Frank Caruso is a professor and ARC Australian Laureate Fellow at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 Prof Caruso is also Deputy Director, 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on Convergent Bio-Nan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 is also Leader of the Nanostructured Interfaces and Materials Science (NIMS) Group. He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1994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nd then moved to the CSIRO Division of Chemicals and Polymers in Melbourne. He was an Alexander von Humboldt Research Fellow and then group leader at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Colloids and Interfaces (Berlin, Germany) from 1997 until 2002.

His research interests focus on developing advanced nano- and biomaterials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He has published over 300 peer-reviewed papers and is on the ISI most highly cited list, ranking in the top 20 worldwide in materials science in 2011. He is an Editor of Chemistry of Materials and is on the Editorial Advisory Boards of ACS Nano,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Biomaterials Science, and Nano Today

He was elected a Fellow of the Australian Academy of Science in 2009. Prof. Caruso is also the recipient of the inaugural 2012 ACS Nano Lectureship Award (Asia/Pacific) from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for global impact in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In 2012, he was awarded the Royal Society of Victoria Medal for Excellenc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Physical Sciences, and after being a 2012 finalist, was awarded the prestigious 2013 CSIRO Eureka Prize for Leadership in Science – this category recognises an Australian individual who has demonstrated an outstanding role and impact on science. He was also part of the team that won the 2013 UNSW Eureka Prize for Excellence i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tific Research.

RECENT PUBLICATIONS

  1. Ceraulo M, Papale E, Caruso F, Filiciotto F, Grammauta R, Parisi I, Mazzola S, Farina A, Buscaino G. Acoustic comparison of a patchy Mediterranean shallow water seascape: Posidonia oceanica meadow and sandy bottom habitats. Ecological Indicators. Elsevier BV. 2018, Vol. 85.
  2. Sanchez AMA, Caruso F, Girardet F, Martirena F, Wangler T, Flatt RJ. The decay of the historical site of malecon in Havana, Cuba: Salt crystallization damage at repair interfaces. RILEM Bookseries. 2018, Vol. 16.
  3. Ke PC, Lin S, Parak WJ, Davis TP, Caruso F. A Decade of the Protein Corona.. ACS Nano. 2017.
  4. Fu C, Yi D, Deng C, Wang X, Zhang W, Tang Y, Caruso F, Wang Y. A Partially Graphitic Mesoporous Carbon Membrane with Three Dimensionally Networked Nanotunnels for Ultrasensitive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CHEMISTRY OF MATERIALS.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7, Vol. 29, Issue 12.
  5. Caruso F, Mantellato S, Palacios M, Flatt RJ. A powerful tool to better understand cement hydration. Chimia. Schweizerische Chemische Gesellschaft. 2017, Vol. 71, Issue 3.
  6. Caruso A, Rossi M, Gahn C, Caruso F. A structural and computational study of citrulline in biochemical reactions. Structural Chemistry. SpringerLink. 2017, Vol. 28, Issue 5.
  7. Liang K, Richardson J, Doonan CJ, Mulet X, Ju Y, Cui J, Caruso F, Falcaro P. An Enzyme-Coat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Shell for Synthetically Adaptive Cell Survival.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Wiley-VCH. 2017, Vol. 56, Issue 29.
  8. Bertleff-Zieschang N, Rahim M, Ju Y, Braunger J, Suma T, Dai Y, Pan S, Cavalieri F, Caruso F. Biofunctional metal-phenolic films from dietary flavonoid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2017, Vol. 53, Issue 6.
  9. Bjornmalm A, Thurecht KJ, Michael M, Scott A, Caruso F. Bridging Bio-Nano Science and Cancer Nanomedicine. ACS NANO.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7, Vol. 11, Issue 10.
  10. Dai Q, Guo J, Yan Y, Ang C, Bertleff-Zieschang N, Caruso F. Cell-Conditioned Protein Coronas on Engineered Particles Influence Immune Responses. BIOMACROMOLECULES.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7, Vol. 18, Issue 2.
  11. Viola S, Grammauta R, Sciacca V, Bellia G, Beranzoli L, Buscaino G, Caruso F, Chierici F, Cuttone G, D"Amico A, De Luca V, Embriaco D, Favali P, Giovanetti G, Marinaro G, Mazzola S, Filiciotto F, Pavan G, Pellegrino C, Pulvirenti S, Simeone F, Speziale F, Riccobene G.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noise levels in the Gulf of Catania (Ionian Sea). Study of correlation with ship traffic.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Pergamon-Elsevier Science. 2017, Vol. 121, Issue 1-2.
  12. Bjornmalm A, Faria M, Caruso F. Converging on the future of bio–nano science. 8th International Nanomedicine Conference. 2017.
  13. Kempe K, Xiang SD, Wilson P, Rahim M, Ju Y, Whittaker MR, Haddleton DM, Plebanski M, Caruso F, Davis TP. Engineered Hydrogen-Bonded Glycopolymer Capsul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7, Vol. 9, Issue 7.
  14. Tardy B, Tan S, Dam HH, Suma T, Guo J, Qiao G, Caruso F. Formation of Polyrotaxane Particles via Template Assembly. BIOMACROMOLECULES.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7, Vol. 18, Issue 7.
  15. Caruso F, Mantellato S, Palacios M, Flatt RJ. ICP-OES method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ement pore solutions and their modification by polycarboxylate-based superplasticizers.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Pergamon-Elsevier Science. 2017, Vol. 91.


首先還是感謝邀請,國外的大牛很多,但是不熟悉,國內參加過幾次全國生物材料大會,也有幸見識了國內的大牛,生物材料的院士有張興棟教授(四川大學,骨誘導提出)和王迎軍教授(華南理工大學)。川大還有顧忠偉李玉寶趙長生錢志勇教授等等(川大大牛挺多的)……西南交大黃楠等,其他的就不一一列舉了去中國生物材料學會上面看看吧,大牛都在裡面


第一次被邀,好激動呢!樓上幾位說的都是傳統大牛、院士,再此就不贅述了!我說幾位年輕的學者吧!全國確實做生物材料的牛人很多,我的想法是以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中,以論文引用量作為評價標準。

生物材料我覺得可以分成兩部分討論,一種偏向於材料的設計,正如幾位前輩在前文所述的,本熊補充幾家偏向材料研究的機構,武漢理工的生物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高分系(國家重點實驗室,丁建東、彭慧勝等大牛),當然,生物材料只是人家的一個研究方向,材料的創新性我個人覺得在國內國際是佼佼者。再次不多說,畢竟我也是一知半解···

另一種方向是臨床轉化,即組織工程學。該領域側重於動物實驗,使用生物材料替代組織功能性。在此的評價標準是論文的引用情況,據愛思唯爾統計的華人領域的生物醫學工程Sci論文引用情況來看,生物材料中比較突出有中科院硅酸鹽研究所的吳成鐵教授、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歐陽宏偉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文學軍。sci的引用頻率在華人中是佼佼者,這三位教授都是閃閃發光的新星,估計年齡都在30、40歲左右。這三位的研究方向均側重於骨組織工程、神經修復的研究,目前也在3D列印生物材料領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生物材料學最頂尖的雜誌《Biomaterials》中,這三位也是經常能看到他們的論文。

臨床轉化的相關研究中,目前科研比較厲害的,上海九院、華西醫院的研究機構也是有很多的科研成果,很多研究人員都是臨床醫學背景出身,在醫院專職從事科研工作


前面已經夠詳細的啦,我補充一下國內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第一應該是東南大學,他們的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和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很不錯的。具體做生物材料的有:顧寧教授組(磁性材料)、顧忠澤教授組(比較雜,啥都做,包括石墨烯)、呂曉迎教授組(主要是無機齒科材料)等等。


謝邀。

我想我最了解的就是我們自己系裡的導師了,我現在就讀的UCL- Tissue engineering and Biomaterial 號稱是UCL 唯一一個跨三個領域的專業,我們系的professor Mohan Edirisinghe 據我所知屬於世界比較前沿的研究學者了(經常跟我們show off 說自己這裡那裡的邀請講座balabala)。就目前而言,他的 team 主要有三個課題:

(i) Novel materials processing and forming techniques with manufacturing as the focus

(ii) Generation and Encapsulation of biostructures for prevention (e.g. food engineering) and cure (e.g. drug delivery) therapeutics, e.g. contrast agents, magnetic vesicles, carriers for 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 and fibrous structures

(iii) Preparation of coatings (for implants), inserts, scaffolds and new biomaterials for variou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ectors

而我目前以及今後主要會跟第三個方向,也就是移植物的表面材料處理這類。

參考資料:Greetings


前面的帖子對Langer那條線挖掘的不錯,但是biomaterials領域還有一條重要的線,那就是Jeffery Hubbell,徒子徒孫也有不少,做得也很棒!


看在第一次被邀請的份上就來回答下吧。我身邊做生物材料的一般都是做蛋白膜膜,水凝膠,微針還有很火的納米微球(ps哈哈應該是自己做這方面的所以會更接觸這方面知識多點會覺得是廣泛)。一般都是作為藥物載體應用於藥學上。剛好前幾天聽了幾位專家的報告會,真心覺得四川大學的顧忠偉教師一整套系統做的很 !主要還是納米微球作為藥物載體,進行一些細胞實驗和生物研究。記得還有個東北大學的老師用液晶做納米顆粒模仿生物材料,不知道為什麼要用液晶,但是足以說明生物材料還是很有前景的


推薦閱讀:

TAG:科研 | 大牛 | 材料 | 生物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