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大陸藏家在拍賣市場上的大手筆?

王中軍以落槌價5500萬美金買下梵高《雛菊與野罌粟》,劉益謙以落槌價2.8億港幣買下明成化鬥彩雞缸杯,近些年來大陸藏家越來越頻繁的在拍賣市場大手筆出手,大家怎麼看?


謝邀。

首先我並不認為中國藏家的大手筆是這兩年的事,這兩年真正的變化在於藝術品投資概念普及後,媒體和社會輿論將藝術品買賣行為放大了,而一些大佬們也樂得將自己收藏家的身份放大,以期產生相應的虹吸效應。簡單來講,他們就是藝術收藏領域的網紅。

以下主要說書畫市場:

大陸早期在書畫市場的購藏主要是政府行為,比如1950年花6萬港幣購得的《五牛圖》,1995年以1800萬成交的《十詠圖》,2002年以2999萬成交的《研山銘》等,幾乎每一次的豪擲都是打破當時中國古代書畫的拍賣會成交記錄,當時互聯網不發達,人們又幾乎都在辛辛苦苦奔小康,每天操心的都是中央政治局人事變動問題,哪有心思考慮這個。

改革開放後,一批企業家先一步完成了資本積累,才總算在拍賣市場上以個人名義展露頭角,隨著隊伍的龐大,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也逐漸繁榮,05年的拍賣市場是個小高潮,那一時期專門的投資客進場、炒作以及藝術品抵押等金融業務的健全,基本上是怎麼賣都賺錢,怎麼炒都有人接盤。

隨後08年金融危機,12年藝術品市場反彈,14、15年實體經濟不振,藝術品市場又開始回落。

。。。

有一些做金融的朋友和我說,一定要相信周期,但這一次藝術品市場的衰落,和周期影響不大,真正的問題在於兩點,一是藝術品進入嚴選時代,二是投資向消費轉型。

關於第一點,15/16年的拍賣市場最大的問題其實是藏家不願進場,這時候我們才發現,投資客賣給投資客已經很難玩了,而投資甚至投機心態的人越多,真正終端的藏家越不願意進場,因此,這已經不是那個買什麼賺什麼的年代,藏家對於藏品未來趨勢的分析,嚴格的篩選一定是未來的主流,而藝術品越珍貴越穩定的特性也會更加凸顯,對於劉益謙王中軍這類藏家來說,成交價格的飄高根本不是重點(雖然也會肉疼),重點是這些藏品只要是在藝術品各細分領域的頂端,就不可能貶值,並且在股票、房產或者其他實體經濟都低迷的時期,他們的藝術品投資更具價值投資的基礎。

第二點不說了,再說偏題了。其實想想看,寶強離婚事件後,有人扒了扒寶強後發現,人家也有幾億的資產吶,中國的上流圈層累積了多少的資本,願花幾億賣藝術品的大有人在,也確實是應該。真正的問題在於你能不能買好,而不僅僅是買貴。

順便說一句,最近龍美術館的宋元大展開始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

ps:關於我說的虹吸效應,我之前的回答曾說過五代趙喦的「趙家選畫場」,其實原理類似,收藏圈子其實很閉塞,越高端的圈層越是如此,但收藏市場上一個優質的藏家是各方競逐的對象,所以出手闊綽、眼光高標再加上媒體的造勢,可以很快的籠絡相匹配的資源,姜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這對於收藏圈子的「新人」,其實是非常好的方式,有一位大佬說:「錢能搞定的事兒都是小事兒。」,誠然。


拍賣圈兒內有時候討論這個問題,都挺驚訝劉益謙的錢兜有多深。無論買多貴的畫/瓷器/掛毯,準時付賬,童叟無欺,良心買家啊!而玩過拍賣的知道,如果初次拍賣的話你交個一定額度的保證金,如果是老買家,直接進場拍,不用任何擔保。這樣就導致很多拍了不付錢的,也不說不要,也不付錢。你跟他說算了這件東西我們另外聯繫賣家,他還會跟你急「不差錢明天就打錢」之類的,結果錢的影子也沒有。追債是拍賣行最大的辛苦活兒

回來說中國買家大手筆這件事情(其實中東買家更壕...以後開篇八)。首先定義一下什麼叫大手筆,根據TEFAF、ArtPrice等行業報告,我們認為超過100萬美金的是high-end sale(尖貨);超過1000萬美金的是Ultra high-end sale (超尖貨)。尖貨的銷售總額從2005年到2015年累計增長400%;超尖貨的數量在2015年的全球拍場只佔了0.1%,銷售額卻佔了總額的28%--四兩拔千斤啊!下圖是劉益謙莫迪里阿尼《側卧裸女》1.7億美金,2015拍場第二。第一是(傳言)被中東買家買走的畢加索阿爾及爾的女人O。

定義講清楚了現在來分析現象:

1. 在經濟下滑的環境下,購買頂尖的藝術作品是一種經過精細考量的資產配置

根據TEFAF2016年報告,尖貨和超尖貨在過去10年銷售額累計增長1000%,每年的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達到27%,比買金子合算多了!

其次,去年中國藝術市場銷售額下跌23%屈居世界第三,與之相比的是位列第二的穩定的倫敦藝術市場,以及仍舊穩步增長的紐約藝術市場(43%位列第一)。為什麼?因為中國藏家都去歐美購置藍籌股了!(歐美現當代是藝術品藍籌股,原因請見:為何後印象派主義畫家的作品最受收藏家青睞?拍賣價格最高? - 狐sir 的回答)。

不僅僅是中國藏家,全球藏家都有這個趨勢。只不過中國藏家2008年開始高調,媒體曝光多,給人一種大手筆的印象。而且拍賣在歐美18世紀就開始了,購買藝術品的渠道又成熟又多(相比之下,國內可靠的賣尖貨的畫商還是少,只能拍賣上買),所以在拍場上歐美藏家貌似更冷靜。但是其實碰到喜歡的也不淡定,比如2013年Steven Cohen從Wynn手裡以私人接洽方式買到的壞了又重新修復過的畢加索《Le Reve》,花了1.6億美金。

中國藏家購買力(深紅)VS西方藏家購買力(錢紅)對比圖。2011年登頂,之後逐年下降。轉載圖片請註明出處。謝。

2. 轉移//////資金的需要

近幾年國內資金限制非常厲害。生活在境外的小夥伴們知道國內人民幣轉外幣每人限額5萬美金。壕們大筆資產困在國內,怎麼辦?在蘇富比/佳士得/邦瀚斯刷卡啊!境內境外都無上限,刷完卡貨放在拍賣行新加坡的倉庫裡面專人保管(所以不用交稅),或者借出來在國內自己的私人博物館展覽一下(也不用交稅),然後就坐等他升值。過三五年在紐約/倫敦轉手賣出去,錢也轉了,美元也拿到了。好生意啊!

3. 金錢購買文化權利

這個古已有之了,董其昌仗著自己家大業大搞南宗北宗,其實有些偏頗,但是架不住他有話語權啊。乾隆非說手裡的《富春山居》是真的,還瘋狂蓋章題字,當時明白人也都哄著他,乾隆一走就有人跳出來說真的《富春山居》在這裡!這些都充分說明一個問題,就是錢是可以買到文化話語權的。

在這方面做得最好的就是劉益謙,你們就看到老劉花錢,不看見人家賺錢呢。人家一手高價買藝術品上頭條,另外一手投資了匡時貌似還有搞藝術基金,左手炒作右手賣,賺得滿缽。還有上海之夜夜總會老闆老橋,通過買藝術品成了權威,之前據說外地出租司機之友的上海之夜現在成了辦藝術能量之夜的指定地點了...總之,兩位極其精明的人現在已經是各路有博士學位、頂級博物館、頂級拍賣行等等全球高級知識分子的好朋友,藝術家爭相結交的對象,藝術論壇上的座上賓。拿了這個身份,再和政府合作搞點大生意,做點文化金融那妥妥得厲害啊..(不敢多寫,不知道會不會被和諧...)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中國藏家精著呢!看起來傻呵呵花錢,其實悶聲發大財!


我記得有一個詞叫做「盤內滾珠」


又沒花你錢


推薦閱讀:

拍賣行業是如何盈利的呢?
如何看待「美國大師黑板上畫 6 行圈圈拍出 7053 萬美元」?

TAG:藝術 | 拍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