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愛的藝術》這本書?

針對書中一些觀點你有什麼感悟 或者你有什麼獨到的新觀點


《愛的藝術》的確是值得大眾去讀的一本好書,雖然很薄,但是力道很足。

從一開始就說了能否被人愛這個問題,對大眾來說這確實是一個比較致命的問題,就我的想法來看,作為一個可以思考的人來說,哪怕他再不自知,他對自己能夠找尋到什麼樣的伴侶,或者說愛人或者夫妻,心裏面也大致有個譜的。所以當這樣的人遇到一個和自己有一定差距的個體時,就會有心理上的一個權衡,如果這個人比自己低一些,那自己可能覺得沒什麼太大的問題,而當這個人比自己高一些的話,自己往往就會展現出自卑,自卑就有了一個問題,我能否被Ta愛?我能否值得Ta愛?我怎樣才能值得Ta愛?我怎樣才會讓Ta愛我?側面看的話,就好像是在說,只有Ta愛我,我才會愛Ta。如果這個想法一直都存在你腦子裡的話,那麼朋友,我想how to love這個問題你可能真的要花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摸得到一點門道吧?而作者就在這方面給大家指出了明路----學會愛別人。而之後作者也為讀者一一剖析了愛是怎樣的藝術,以及給讀者帶來一些思考,思考在各種情況各種環境下如何去愛才是比較恰當的。

而在後面也說了一些關於愛的影響,我想是作者想要給讀者一些有意義的教訓,因為我覺得,讀者通篇都在強調對周圍事物要儘可能的去理解和思考。給予讀者教訓,也就是給予讀者思考的角度。

其實一開始看這本《愛的藝術》我在想這應該只是一本教你如何去愛,如何去愛人,如何去愛世間萬物的一本書吧?看完以後才覺得不止是這樣,作為像作者那樣有充足的哲學、宗教閱歷的人來說,他的作品裡肯定會有許多哲學的東西,書中也沒有讓我失望,大量的引用了各個哲學、宗教大家的話語。因為哲學這個東西看似晦澀難懂,但其實往往它的起因可以是一個很微不足道的東西。而作者能把各個流派各個宗教的精髓彙集到這本書中來闡釋他所謂的「愛的藝術」,也證明了這些比較正向的思考的互通性,我想更多的是因為目的或者方向不同而產生了這麼多的分支吧。而作者也把各種愛的對象一一做了解釋,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對於一些之前不太接觸心理學的人來說,它能給你帶來視野上或者說心靈上的開闊一定是巨大的。

本身在讀的時候我也順路記了些關鍵詞打算等讀完之後來寫點評價來用。不過後面感覺確實是沒有必要在回答中寫出來,也就沒有用那些關鍵詞了。

《愛的藝術》對於我這樣一個心理學角度出發的人來說,或許並沒有多麼深刻的體會,可以說在我的心海中沒有泛起多少漣漪。在一口氣3個小時把這本書讀完的途中,"沒有意見"這個感覺是一直伴隨著我的,可能也是因為最近個人對哲學或是禪有一些突破和提升的原因。但以上的只是個人就讀書以後所得的感覺的一個評價和分析而已,也並不代表這本書不值得大家去讀。

不得不說,這本書花了我3個小時,雖然對於我來說收穫不多,但它也給我之前的一些想法或者說思想帶來了一些可以用於定義的名詞。

所以無論你有沒有接觸過心理學,花3個小時讀這本書,還是值得的。


用了幾個小時看完弗洛姆《愛的藝術》,作者用一種探討正確的口吻敘事,邏輯較弱,缺乏對結論的推理論證。正確閱讀順序應該從末章作者生平開始再了解他思想的形成。閱讀快感弱於赫爾德《論語言的起源》。除了某些經典的句子,其它內容缺乏探討和閱讀性,有些內容雞湯文都會寫。不過早期的經驗和研究作為指引,非常期待後面的相關作品。更直接更犀利更大膽的內容可能更有吸引力。思考作者思考過的問題,才是讀這本書的意義。

mark一下下面的書單

②《第二性Ⅰ》波伏娃

③《烏合之眾》龐勒

④《性、愛情與婚姻》李銀河

⑤《自卑與超越》阿德勒

⑥《人格心理學》蘭迪拉森

⑦《親密關係》羅蘭米勒

⑧《觀看之道》約翰伯格

有看過的,歡迎交流


豆瓣上已有幾百篇書評,出於對作者版權保護,就不轉載了。

愛的藝術的評論 (316)

評論版權屬於作者,並受法律保護。除非評論正文中另有聲明,沒有作者本人的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轉載或使用整體或任何部分的內容。


是一本值得去讀的好書,但是吧,如果讀完陷入對愛的思考中出不來的話就太對不起這本書了,愛是什麼,什麼是愛的能力,這些都不是憑看書就可以教給你的,有些大字不識的人或是小孩照樣可以擁有巨大的愛人的能力,所以去愛吧,去談戀愛吧,去實踐吧。


剛看完,以下是我自己的思考以及總結

愛是什麼:愛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聯繫,一種積極的聯繫

愛的目的:在幫助對方成長的同時也自我成長(別以為當了爸媽了就不需要成長了)

愛的狀態:分享自己生命的喜悅,相互治癒悲傷

愛的基本原則:尊重,了解,關心,負責(順便說一下,段正淳不負責任,鄙視)

怎麼得到愛:用愛來呼喚愛

最後是我思考得出來的愛的定義:

愛,因對方給自己帶來的益,會常常把對方掛在心上,盼著對方能幸福,如果有能力會願意親手給對方幸福。

這本書引發了我對愛的一些思考,書還是值得一讀的。

另外,老生常談,盡信書不如不讀書。

2017.10.28更新

最近看了一些書,對愛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上面說的愛是世俗的愛。

世俗的愛是有條件的,而世界上有一種愛是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是,不論你是誰,是陌生人還是親人,是善人還是惡人,都一樣去愛,沒有偏見,沒有分別

舉例:作為醫生,不管你是罪犯還是好人,親人還是路人,在我眼裡都是病人,都是一樣的,我都會盡我最大的努力去幫助你恢復健康。

作為老師,不管你是聰明孩子還是笨孩子,還是XX家的孩子,在我眼裡都是學生,都是一樣的,我都會盡我最大的努力去幫助你學習。

很遺憾,作為凡人我沒辦法做到無條件的愛,不過可以慢慢趨近,比如沒有種族、地域歧視,不歧視窮人,不歧視長相不佳的人。這些大家都是慢慢能夠做到的

有條件的愛和無條件的愛,有一些相同的原則,可以先用著:

1、尊重:允許對方做他/她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標準,我們的標準都不一樣,允許對方用他/她自己的標準,不要強迫他們使用你的(當你想著,他不應該怎麼做,應該怎麼做怎麼做的時候。你就要警惕了)

2、關心:做與他人相關的事的時候,考慮對方的感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想。比如:有的人家境不好自尊心很強,那麼幫助他的時候要考慮到你的方式他能否接受

暫時這樣吧


按照習慣,我先總結一下《愛的藝術》的內容。

縱觀人類歷史,人類為了擺脫疏離感而尋求了一些方法,諸如進入狂歡狀態,進行創造性工作,在同群體中保持一致。而愛,是人類擺脫疏離感的最優解。不僅如此,愛也是一種藝術,可以通過學習理論並且實踐來掌握。但是,「愛」的真正高手是不僅做到學習其理論和實踐的,還要把愛看的高於一切。

愛是什麼呢?愛的特點中包含了給予、尊重、了解、責任、關心。母親的愛只要滿足是母親的孩子這個條件就能獲得,而父親的愛需要孩子滿足父親的要求才能得到。母愛的消極在於不可控,父愛的消極在於帶來的不是因為我自身,而是因為我能滿足需求才被愛的痛苦感。一個成熟的人同時是自己的父親和母親。

到這以後,弗洛姆還分析了當代社會對於愛的影響。他認為,要想有愛的能力,就要擁有創造性的性格。而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充斥著商品的消費和交換,甚至於精神的東西也成為交換和消費的對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投身於物質享受,以及在人格市場上獲得成功。對於宗教,也像個三歲的孩子一樣,當我們遇到競爭生活的壓力挫折的時候,就求助於上帝,當我們不需要上帝的時候,就妄自尊大,無法無天。顯然,現代生活的這一背景不利於發展人們的創造性性格,也就不利於人們去愛。

好了,內容總結完畢。現在說一說我的想法。

首先,我認為,弗洛姆說人類從古至今都在想辦法擺脫疏離感,這一點就有點值得懷疑。其次,如果愛真的那麼嚴苛,那它也就不那麼現實了。我看的那本《愛的藝術》最後對弗洛姆的一生做了梗概,並且有對他的評價。這也說明了,縱然他的思想很偉大,也還是有局限性的,不必奉為聖經。不過,弗洛姆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洞察,我很認同。現在也有一些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感情問題,我認為,這也許就是弗洛姆觀察到的社會現狀的折射。唉,感情這種東西處處分析利弊,好像很理性,不過,人太理性也不好吧?

嗯,總之,個人認為《愛的藝術》值得一讀,但是一定要結合作者生平和時代去讀。


說一點批評意見

什麼是愛?曾經年輕激進的時候相信《愛的藝術》中給出的斷言。現在覺得佛洛姆的思想還是過於形而上學了,用他建立的體系,把很多東西擠到角落、邊緣,擠出體系之外,但是很有可能這些也是不可缺少的東西。這樣的體系建立,其批規範性的意味過於濃重,有價值絕對主義的嫌疑。

而且他對愛這個概念的分析也不符合語言學的要求,其所使用的「愛」這個概念,並不是我們通常使用中所體現出來的「愛」的意思,無怪乎作者弗洛姆會得出「世上的人大多沒有愛」的結論。

以前一段時間一直覺得林夕的《神話情話》這首歌把「愛」說得最形象、最能體現「愛」究竟是什麼。最近讀了陳嘉映老師語言哲學中對於隱喻(metaphor)的解析,才明白所以者何。

推薦歌曲《神話情話》;不推薦書《愛的藝術》,有毒。

也可以讀讀《霍亂時期的愛情》,都是愛情,只是未必是我們想要的愛情


上海譯文出版社,譯者李健鳴,新版。

順便安利一首與此書相同感覺的BGM: Revolve

書中涉及大量宗教、社會形態結構等方面的討論,本人經歷淺薄,故相關部分不於評價。

第一次讀相關書籍,不敢評價具體好壞,只能說一些簡單的看法。

從總體來看,十分值得一讀,並且值得時不時重溫回顧。語言平實有力,某些地方能給人以溫暖的感覺。

思想觀念上,正如附錄中萊內·芬克所描述:

當人們面對提問和追究真相時,儘管會覺得自己受到了挑釁和被擊中要害了,但如果感受到提出這些問題是為了認識事實真相的話,就不會認為自己受到了譴責和感到羞辱。……其結果就是,人們不僅會認識自己,同時也會感到自己受到他人的理解了……

——《愛的藝術》 p169

此書中「愛是可以學習、可以掌握」觀點的安撫能力MAX,而其他許多觀點確實切中要害、打動人心的,並且在不同類型的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共鳴感。也許這就是此書廣為流傳、奉為經典的原因?

初讀能感覺到邏輯鏈的不完整。很多觀點並沒有給出論證過程,而是以敘述公理的口吻直接插入文中。但是仔細審視觀點的邏輯,還是能隱約看見作者的思考過程。(特別好奇作者的內在邏輯)

書中驚艷的句子不少,但是有點碎片化;此書並不是井井有條、可以視作指導性綱領,恰恰相反,《愛的藝術》更像是隨筆,拋出一些看似無足輕重的問題卻引人深思。

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但又帶來了新的一些疑惑。在充分消化之前,我先嘗試整理一下自己基於經歷以及此書得出的觀念:(以下不考慮愛的對象的差別)

愛不僅僅是一門藝術,也應當是一種貫徹終生的生活態度。沒有最完美最成熟的愛,只有不斷的砥礪精進。映射到日常中,可以是一套行為習慣或價值準則等。

要判斷一個人博愛(≠成熟)與否的標誌,可以列舉一些事情(譬如:關心身心狀態、隨手幫助、付出一定代價去幫助等),看看哪些是只能為伴侶做、可以為所有朋友做、給街上任何一個陌生人做。三者重合度越高,一定程度上說明更博愛。

(此段暫時不確定,欠缺深入思考)

從一門藝術或者能力的角度來看,(伴侶之間的)愛應當是金字塔尖端的鑽石

金字塔底層是一些最為基礎的基石,譬如:自由的意願、有行為能力、有見面認識的機會、外部環境允許、有正常溝通的渠道、不讓他人厭惡的理由……條件太過平常,大部分人都能輕易達到。

從中層開始要求逐漸提高:有興趣愛好(或其他足以支撐聊天的話題)、能正確處理好內外人際關係、能察覺隱含的信息、了解、關心、尊重……這一層也不算太難,普通朋友之間可以無難度的達到要求。但是從金字塔整體來看,任何一層的「磚塊」越堅實越牢靠越好,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撐起高聳入雲的塔尖。

而金字塔的高層難以用語言描述,更多的是一種精神、思想狀態上的要求。參考《愛的藝術》,個人覺得比較好的例子是自愛和博愛。愛自己,才能更好的愛他人。倘若連自己都不愛,那很難相信會(有能力)愛他人。自愛帶來的自信、成就感可以轉化為追求(嘗試 愛)他人的勇氣,並且這種勇氣不會隨著失敗而耗竭。自愛也使得人更坦然更願意接受他人之愛。

博愛更多涉及到對外部世界的理解認知。很難想像一個對他人從來都毫不關心的人會有能力去照顧「意中人」——這種照顧往往是無源之水,甚至是想當然的「為你好」。對陌生人越理解越包容,對自己的朋友乃至伴侶才有可能更溫和——這裡指的不是語言或行為上的粗魯與否,而是發自內心的理解他人的想法、尊重他人選擇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意見相左之人以及曾經攻擊過你的人。

僅從自愛和博愛來看,條件就已經十分苛刻:拋開邏輯思辨能力、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高度自洽且不依賴於他人的世界觀等,僅僅是自愛中愛自己身體——(長期堅持)按時作息、運動鍛煉就已經篩除了許多在校大學生;而愛自己的精神——讀書、自省、培養審美等更是難以在這個快節奏碎片化信息爆炸的年代得到滿足。

現實往往並非如金字塔般規規矩矩。人,生而能接受愛,但不會愛。赤裸裸來到世間,我們連自我都尚無認知,又如何區分他人呢?

金字塔並非三層完整、磚塊貼合壘實才有可能誕生愛。多數情況下,愛都是悄然而至而使人措手不及。若把愛看做一門藝術,類比於音樂,一個無知的孩童隨機在鋼琴琴鍵上"砸"出的聲音,就不能認為是音樂嗎?一個能彈奏萬千曲譜的人就一定比一個終生只彈一曲的人更懂【音樂】這門藝術嗎?嘲笑鄙夷初學者和粗暴評價比較他人是在任何領域都會遭到唾棄的行為。

由此,愛也如此。少年少女之間的初戀雖然青澀,雙方的金字塔都可能只有勉勉強強搭好的第二層,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擁有並使用愛;任何一段戀愛關係中的雙方都應當能得到進步,堆高砌實金字塔,否則這種關係只是利益交換。愛不因對象而異:愛妓女、愛癮君子、愛一個暴君甚至愛上一個面具都應當值得我們正視、理解和包容,因為就感情和實質而言,這與普通人之間的愛戀並沒有任何差別;正如【音樂】這門藝術並不會因演奏者的身份或者水平高低與否產生任何變化。

要培養愛的能力,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全身心投入談一場認真的戀愛(我作為單身狗心情複雜)。然而緣分可遇不可求,平時可以照著金字塔模型先自我補充完善。

最重要的莫過於改變自己的心態。挖掘並欣賞生活之美,試著去承認肯定他人身上的優點,包容理解他人的缺點;(同理)自然大方地接受他人的讚美和好意,直視、接納自己各類(負面)狀態。最終能接受各種生活的突變和各種可能性。

最後送兩句話吧:

如果他認識從前的你,那麼他就會理解現在的你。

生活從來不會讓你準備好。在我們學會走之前,隨時做好跑的準備吧!

以上。望討論、指正!


暑假快結束了是么……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如何學習X | | 愛情 | 愛的藝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