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字是何時出現的?
01-11
中國、日本、朝鮮的古籍文獻中都沒有出現過「盧」字,相關文獻中也指出它是現代的新字,因此初步理解為新字。(甲)《簡體字原》頁54:
第八類 備用新字
以上七類,共計七百二十一字,都是通行了的。但有些字極須改簡,而在已經通行的字裏,找不出一個合理的簡化字來用,這裡也貢獻一點意見,留待使用文字者採納。
字是由『約定俗成』來用定的。先『約』,後『定』,再『俗成』。第一要約,但約有一個要件,就是不能字多。這裡只有五個字,仍不能違背『識字的人容易懂,不識字的人容易學』的原則。……U+22AD8(擄) 擄字有以護代者。今以廣泛應用之擁護作擁護,則擄只好採用草書加點作分別符號辦法,於戶上加一點作盧,擄作U+22AD8以為分別(如土士易混,土加一點作圡,又王玉,行X……)。瀘(瀘) 滬已作滬,用途比較廣泛,盧旁前簡作戶,今瀘不能作滬,依上法應作瀘。
Δ盧(盧)
『盧』是形聲字,形符是皿,本義為盛火器。宋元時期多把偏旁寫作『戶』,見宋刊《祖堂集》、金刊《劉知遠》。為避免與『戶籍』的『戶』混淆,現代群眾創造了新形聲字『盧』。它是把『戶』字的首筆換上『盧』字首兩筆而構成的,它保留了盧字的輪廓,最早見於1936年陳光堯《常用簡字表》。台灣沒有簡化。
(丙)《簡化字源》頁165:
可以看見,出自中國的研究者一律堅持「盧」為現代新字的說法。然而,我翻閱越南的古籍的時候,竟然找到此字,還發現它在越南是個較為常見的俗字。(甲)《金雲翹傳》1866年版,頁18、32(右→左):(乙)《雲僊古跡新傳》1916年本,頁30、31、49(右→左):『盧』字是一個新簡化字,最早見於陳光垚《常用簡字表》(1936年)。它是把『戶』字的首筆換上原字的首兩筆而構成的。這個字不難記認,因為:一方面,它在字形上很容易讓認識繁體字的認聯想起原字來;另一方面,它在字音上與『戶』韻母相同,便於讓人從『戶』聯想起讀音來。
- 「盧」聲旁的字,聲符部分在俗寫被省略為「戶」,出現了「馿爐蘆」等等俗字,但單獨的「盧」不與「戶」混淆。
- 「馿爐蘆」等俗字的「戶」部分後來被寫成「盧」,因此「盧」或許本是「戶」字因筆畫變形而出現的訛寫※。
- 「戶」字因訛寫而替代了「盧」聲旁的字,逐漸被民間以為就是「盧」的俗字。
- 被群眾認成是「盧」的俗字之後,「盧」不再是「戶」的俗字。現在,民間已經把它看作是「盧」的俗字。
- 群眾從此根據「盧」簡寫「盧」的習慣,仿造了「?馬盧」「?火盧」「?艹盧」等等俗字。
〔注〕
※《金雲翹傳》等等較早期的越南古籍,記載的「盧」字字頭第二畫很像一撇,反而不像一短橫。因此,它的演變過程是「戶→盧」而不是「戶→戸→盧」,而訛變的起因或許就由「戶」最後一撇過長而造成。結論
「盧」最早見於《金雲翹傳》(1866年),推斷當時僅在越南通行。雖然俗字的實際用例,極大可能在 1866 年以前已經有,但結論還是以有文獻為據的時間作準。但是還是有個問題,為什麼目前只在越南古籍找到「盧」字?它是不是也曾經流行於中國大陸、日本、朝鮮?解答問題所需要的線索,我認為可以在南方的古籍文獻找到。
※補充「盧」字在《古今雜劇三十種》頁 22 出現過,是「廬(廬)」字的俗體類推。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