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冬晗的時間記錄表有哪些優缺點?


看來絕大多數知友對學習狂人能到什麼程度並沒有明確概念。

我本科有一位室友畢業時是清華一二九獎學金獲得者(清華最高榮譽是特等獎學金,然後是一二九獎學金),他的時間安排,雖然沒有列出一張成形的時間表,但是實際執行上和馬冬晗不相上下。

這位兄弟連續兩年年級第一名,微積分3門 298分,被我們全年級尊稱為「宇宙」,現在在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念博士。

清早自習室開門之前開始排隊佔座,晚上自習室關門時才回家,周六周日無不如此,這只是學霸最基本的定義。11點熄燈,佔據團委學生會辦公室等通宵有電的辦公室學習到凌晨的也大有人在。尤其是在準備考試、Project Deadline等時候。

除了學習之外,在清華學霸們的時間還要分給另外兩件事情:1)社會工作 2)科研工作,所以一天下來,真的是忙得團團轉。

關於「學霸」,其實這只是一種人生選擇而已,憑什麼我們要鄙視一群為著自己所信仰的東西而不孜不倦努力超過常人的人?也許你不同意他們選擇的方向,題材,但是我不會不尊重努力和拼搏本身。

本科時我和宇宙並不喜歡彼此,我右他左,我聽黑金屬他聽交響樂,我嚮往西方文化他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但是我欣賞他。是的,在大陸的大學本科,學習的大多數內容本身並沒有多大意義,但是在我看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很多時候就在於能夠用多認真的態度對待一件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

當年我很高興的是在大三學年我的成績終於超過了這位「宇宙」同學,而這,也是用長期學習到凌晨4點換來的。You reap what you sew.

=====特別針對Yolfilm認為這位馬MM是造假自我炒作撒謊的意見=====

首先,我沒有和馬MM打過交道,所以以下內容來自於我在清華四年所見,並不拘泥於馬同學這一個人。

在我看來,Yolfilm認為這份表是造假,有幾個主要理由

1)表格上沒有吃飯拉屎,電話煲粥,掃地洗衣

2)質疑馬同學的體育隊長資格

3)認為這是馬同學,或者是清華宣傳部門的炒作。

4)認為沒有人會把自己的作息這樣安排下來/記錄下來

1)表格上沒有吃飯拉屎,電話煲粥,掃地洗衣

首先,我認為沒有正常人會把這些瑣事列入到自己的時間計劃表中去。除了Sheldon。爭論這個問題本來就是在抬杠。

然後,請明白時間表裡面的時間節點是」第幾節課「到」第幾節課「,而課與課之間本來就有空餘時間。例如清華第五節課和第六節課之間,其實是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的(否則晚飯什麼時候吃?)

再次,大企業的戰略和計劃都經常更改,為什麼要求一個二十歲不到的女生一定會嚴格按照計劃執行?制定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然而其實只完成其中一部分,這難道不是每天每個人身上都發生的事情嗎?

2)質疑馬同學的體育優秀資格

正如Yolfilm您自己在這一條答案的評論裡面所說:」誰說學霸,就要過著非人的學習生活?」。那麼單憑一張一個星期的時間安排表,為何您又會認為她就不能在體育方面有所特長呢?

3)認為這是馬同學,或者是清華宣傳部門的炒作。

馬MM的事迹我在1年多以前就已經看到(那個時候是她們雙胞胎姐妹特等獎學金答辯的時候),那時候傳播範圍大致就是在校內網清華學生圈子裡,不知道為什麼最近突然又被拿出來。

清華人多種多樣,但是學霸幾乎都有個共同特點,就是謙虛。是的,因為他們太知道在學習這件事情上,清華永遠不缺更牛逼的人。

我不能判斷馬同學本人如何如何,但是以我對清華學霸們和清華宣傳部門的理解,去網上炒作宣傳這件事情,和他們通常做法完全不符。

4)認為沒有人會把自己的作息這樣安排下來/記錄下來

我也曾經記過,不用紙用Onenote而已。對於剛進大學的同學來說,用筆紙記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清華時,我屬於和學霸格格不入的人,但我敬佩每一位清華獲得特等獎學金的同學,發自內心。


引用一句知乎名言: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無意批評題主,但這個問題並不符合事實。

本科期間就聽聞馬冬晗的大名,她比我大一屆,我當時就很敬佩她的時間表。但敬佩之餘,又深深懷疑人類能完成那麼細緻的計劃表嗎?難道真的有如此牛逼,超凡脫俗的人嗎?

研究生期間,有一次馬冬晗師姐給我們做關於時間管理和計劃的小講座,還是挺有收穫的,而且感覺馬師姐也很正常。

結束後我問了問她本人,時間計劃有必要細緻到小時為單位嗎?

她告訴我,完全沒有必要,精確到上下午晚上已經可以了。

我又問了她網上那張計劃表的事情。

她告訴我那張表不是計劃表,而是記錄表。是在一天結束後,她會把今天做了什麼事情填進去。和寫日記一樣。她覺得如果這是張計劃表,幾乎是不可能有人可以完成的。

我又看了一下,確實像是完成情況記錄表,而非網傳的時間計劃表。


好像這個回答下面的答案火藥味十足啊。我也來說說我的看法。

針對問題的部分:

(1)緊湊的時間表和執行計劃是延遲滿足和自我控制能力的體現。對於是否存在一種 在大部分選擇和活動中都起作用,並最終影響我們成功 的能力,心理學家也是見仁見智。但如果有這樣的能力,延遲滿足和自我控制能力應該就是。所謂延遲滿足和自我控制能力,其實抵禦誘惑、忠實執行目標的能力,通俗點說就是意志堅定。心理學家米歇爾的一項著名的縱向研究發現,孩提時表現出來的延遲滿足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僅影響孩子成年以後的成績,也影響孩子成年以後的人際關係、情緒狀態、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今天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延遲滿足能力和 智力的核心:大腦的中央執行系統 有密切關係。所以,從這個意義上,馬氏姐妹緊湊的時間表和優秀的執行力,至少反映了聰明和意志堅定。很了不起。不服的人去試試就知道有多難了。這種執行力對做事向來心猿意馬虎頭蛇尾的我來說,只有敬佩的份。

針對知友爭論的部分:

(2)價值觀。有些答題者的意思是,重要的不是執行力有多強,而是用這麼強的執行力幹什麼。執行力本身是中性的,執行什麼才是價值觀問題。這當然也對。很多人因此對於馬氏姐妹把精力用於符合主流價值的學習、社會工作和體育,不以為然。Y叔甚至引用了納粹標語來說明自己對這種價值觀的強烈不認同。我覺得這過了。對於大學生而言,專註學習即使不是成功的唯一標準,至少怎麼也算不上失敗。容我直言,雖然我也在立場上也自由偏右,但我一點都不喜歡Y叔這種極端的論調。這種感覺就像回到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時代,只是判斷敵我的標準由是否遵循當時的左派價值觀,變成了是否遵循Y叔的右派價值觀。以至於為了區分敵我(當然不是故意為之,是自動為之)歪曲解讀,這很無聊。

回到題目。拋開價值觀,這個時間管理策略很牛。牛在背後所體現的意志力和一般意義上的智力。至於值不值得,見仁見智了。


我和馬氏姐妹的妹妹馬冬昕同系同屆,算是做了7年的本科研究生同學,雖然平時交集不多,但對她們的了解也比外人多那麼一些。

不評價其它的,單從對課業的態度上來講,本科期間,我沒有見過比馬姐更認真的,所以當這張表幾年前在我們小圈子裡傳開的時候,我們的態度也是「這種事放這倆人身上,很正常」

從還能想起來的本科期間幾個小例子說一下。每節課必坐第一排中間,向老師提問次數最多,作業寫的工整詳細的我自慚形穢,期末借馬姐一份課程筆記來看兩天就基本不用看教材預習了。人家曾經因為一門物理課沒考到90分而重修這門課(沒錯,主動重修),人家每份實驗報告都有彩打的設備儀器照片,字寫的和鉛印的一樣,內容是一般人的幾倍,而且裝訂成冊(沒錯,隨便拿一份人家的實驗報告出來你都有一種看本科畢業論文的錯覺)

我不評價認真到這種程度有沒有必要,是好是壞。但這麼一張表,也只有把事情做到這種程度的人用得到,把表和這樣的學生聯繫起來,你不會有絲毫的違和感。而對於我們這樣的一般人,也就看看就行了,學不來,用不上。

我曾經也懷疑過這樣是不是很虛偽,但和馬姐交流過幾次之後,發現她很真誠,是打心裡為了做一個「別人家的又紅又專的好學生,未來為人民服務的好D員」而努力著。自由散漫的我的三觀收到了衝擊,雖然不太認同,但我很尊重她這種理想和生活方式。

雖然不同路,但人家也是在奮力前行啊。


  • 單從一個時間安排表不太能看出來她的時間管理辦法。並且寫下來的不是事實的全部。可以看到寫得很滿,有些瑣事可能就沒寫進去。或者記憶中的時間點不是很準確。有時候這個表是預測性的,有時候這個表是記錄性的。這個她在訪談中也提到了。

  • 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是最好的。如果她自己對這個滿意,就可以。不過這對於其他人沒什麼特殊意義。
  • 如果想從這份表中學習人家的時間管理方法,首先得意識到你所理解的「時間管理方法」不一定是人家實際使用的方法。然後你得明白,從現在自己的狀態,到達和人家同等的狀態,不是下個決心,表個態,換一個方法,印一份表格就解決了的。必定是個循序漸進,可能有曲折倒退的過程。
  • 很重要的一點:與其在知乎問這個辦法好不好,不如自己親自嘗試一下。建議閱讀下面這段李笑來《把時間當做朋友》中的話:

常常有學生問我,「老師,這個方法真的有用么?」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我對

這樣的問題極為不耐煩,總是皺著眉頭的同時盡量顯得心平氣和地說「那——你

覺得呢?」學生通常都是愣了一下,轉身走掉——估計是帶著失望呢。我幾乎都

能感覺到他們心裡的那個小人肯定是緊閉雙眼使勁搖了搖頭然後睜開眼睛還是

一臉迷惑。

那時候,我覺得自己真的無能為力。不管什麼方法,都要通過實踐才能獲得效果。

有沒有用,不去做怎麼會知道呢?問題在於,實踐需要花費時間,而每個人的時

間都是因有限而寶貴。當我看到這樣的學生,不得不打心眼裡替他們著急:「你

怎麼還在浪費時間想這樣沒用的問題呢?要是你早就開始實踐的話,現在不就能

知道那方法是否真的有用了么!」

我想,估計有很多的老師都會面臨與我一樣的困境吧?我肯定不是唯一一個遇到

學生這樣問的老師。終於,我還是再次掙扎著努力了一下。在其後的相當長一段

時間裡,我總是在講一些重要的方法之前或者之後,甚至乾脆於之前、之中、之

後反覆告誡我的學生:「仔細聽清楚,無論我講得多麼有趣、多麼有用或者是多

么有道理,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當且只當你按我說的做了之後,對你來說,

才算是真的有趣、真的有用、真的有道理。」

然而,終究我發現自己的這番說辭作用並不是很大。因為還是有很多學生——我

很懷疑其實是大部分——根本不按我說的去做。最要命的是,我發現當我在盡我

所能把那些方法、那些道理講的既有趣又透徹的時候,我明明看到他們在點頭表

示認可啊!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幾近絕望。甚至講課的時候,聽到學生的笑聲、

掌聲,看到他們點頭、記筆記,都頗有些懷疑我當時所見所聞並非真實,只不過

是我的幻覺而已。

問題出在哪兒?千萬次,我問自己。

當答案突然有一天從我腦子裡冒出來的時候,我多少有些震驚。過去,當有學生

來問我「老師,這個方法真的有用么?」的時候,我竟然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些

學生之所以這樣發問,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居然是徹頭徹尾地出自於理性!他們

的邏輯是這樣的:

我覺得你的方法頗有些道理,但我不是很確定。問題在於,如果我決定使用你的

方法的話,那麼就好像是投資一樣,是需要投入時間、精力,甚至金錢的。如果

在我根本不能確定我的這個選擇究竟能給我帶來怎樣的結果的情況下,我就投入

時間、精力和金錢,那我不就是連傻瓜都不如了么?所以,你必須告訴我,你的

方法到底是否真的有用?如果答案不是確定的,我才不會採取行動呢。

這個邏輯非常完整,乃至於他們對此堅定不移,更至於我從來沒想過竟然還有這

樣一種「合理」的可能性。仔細想想,幾乎所有拒絕學習的人其實都正是因為他

們覺得自己的這個推理準確無誤,才那麼理直氣壯地選擇拒絕學習。

後面我的就不引用了。但是我想說一些李笑來沒說的話,那就是:既然有人用某種方法可以獲得你想要的成功,那麼它必然有其合理性。然而它是否會適合你並不是網上的任何人甚至身邊的任何人可以替你做出判斷的。更何況如前面所說,從一張表根本看不出來人家的時間管理方法。如果你浪費時間來問這個問題並期待能得到一個「是」或「否」的確定答案,本身就有些不對頭。即使把時間管理做好了,也不能保證達到你真正要達到的目標。

另外,高效的學習往往來自於讀書。因為書籍是智慧的精華。妄想靠一個視頻、一個段子、一個小故事、或是知乎上不會超過一萬字的回答來學到什麼,本身是在走彎路。這些東西只能是給你一個提示,告訴你應該尋找哪方面信息,可以從哪些角度開始思考。或許你會說時間管理不是一個你打算看書學習,專門鑽研的內容。那麼上面引用內容的後續篇章會對你有用。

順便說下,果殼那篇文章雖然引經據典,但是槽點也很多。我覺得問題就出在:果殼對馬同學時間管理的理解,和我對它的理解,和yolfilm對它的理解,還有其他很多高票答案的理解,其實都不一樣。所以我不厭其煩地再重複一遍:你不可能從目前披露的信息完全了解她的時間管理方法,更不用說學習。與其大家都對著自己想像中的一個時間管理方法甚至一個人的行為去做評判,不如多從自己的實踐中,從系統知識的學習中去提高。


設問是具體的人

那麼就不可避免要談這個人

不,這對雙胞胎。

在保守的人眼中,改革派太激進

在激進派眼中,穩妥的選擇太迂腐

所以網路上詢問甚至咆哮所謂關於這樣做的價值意義何在?

然後迅速定向到書獃子云云

這類發言,大可以不看

意義是發自內心的

追求卓越,永爭第一當然可以成為人生目標

你可以不屑。

但馬冬晗也可以對你說不。

價值觀的事情就是---沒得談

回到問題

從時間管理角度,這份時間表直接脫胎於課程表,空餘時間嚴格利用,頗有高中軍事化的意味,應付高考都尚有餘地,何況大學?

從應試角度是完美的。

但問題是什麼呢?

一在於這份表只能應付應試,它教不了你知識,不能讓你領悟生活,享受不了人生。看不了列維坦,聽不了李斯特。

二來這份表對於執行力的要求太高了。時間的利用幾乎是沒有間隙的,嚴絲合縫。

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這樣高的執行力,什麼樣的時間表不會成功呢?

再談深點,什麼是真正最好的時間表呢?要確定自己一生究竟要幹什麼,那麼時間表都是圍繞著個目標來的。在大學階段,,目標是績點學分科研馬冬晗的時間表堪稱完美。但不代表人類不可以有別的選擇,真正好的管理應該是不設限我今天一天要幹什麼,但是我知道我一生的目標,所以我總結我今天幹了什麼。比如我目標是活捉林志玲,那麼我只需要強化這個目標,我不預計我今天幹什麼,但無論幹什麼我都要為活捉林志玲服務

柳比歇夫就是一個例子

柳比歇夫通過他的時間統計法對自己進行了研究和試驗:試驗在寫、讀、聽、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幹多少?干多少?怎麼干?他不讓自己負擔過重,力不勝任;他總是循著他能力的邊緣前進,他對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確無疑。

參見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15353/

《奇特的一生》詳細記錄了他的時間管理

這種以畢生事業為藍本的管理,是真正成功的時間管理。精確的紀錄,超強的執行力。造就了鐘錶一樣的柳比歇夫。

大致如此


既然題主要求不討論馬氏姐妹其人,那本人就姑且討論一下時間安排好了。

先來全方位分析一下這個表,個人指出一些問題:

1.睡眠時間太短(考慮睡前兩小時的時間工作量不算大,估計她會提前一段時間睡覺);

2.細節實在是太細了;

3.課餘活動不多,主要是社工和班級活動;

4.課外讀物好像只有了一本《飄》......(當然這只是一周的計劃,但據本人估計,「自習」應該都是學習和深化課程內容,因而作出如此判斷)

當然也有優點:

學習情況、生活狀態和一天總結這些項目設置得還是挺不錯的,有利於自醒。

計劃表一類都是次要,關鍵在於執行。也就是說,你的計劃詳細與否,你是否書面上制定了一個詳細的計劃,這些都不是緊要的,重要的是最終的結果,你是否最終完成了當初所設定的目標。誰都可以寫一份十分詳細且看上去十分合理的計劃,本人就分別在小學、初中、高中的時候整理出來幾份讓我十分滿意的時間表計劃表,並自信滿滿地認為自己會在漫漫假期里有所提高,最後的結果,大家都懂的......

設定過於精細,並堅決完成,是典型的工科思維。學習生活中設定計劃表從沒有錯,但個人反對過於「精緻」的時間表,通常這樣的時間安排只會落得兩個結果:一是完全無法完成,索性放棄執行;二是將自己打造成了機器人,實現了程序化。

相反,具有相當彈性的時間規劃,就允許自己有即時支配的時間,如若我遇到了一個我很感興趣的問題或事物,我便可以即時地去研究學習,查找各方的資料,而不必為了完成原先的規劃而將其無限期擱置。

(在這裡反對一下yol叔所說的,有關設定好大便之類的時間的言論,因為在計劃表時間表中這個完全就是不用管的,時間表本來的意義就是通過一種形式上的約束,讓自己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

最後要說的就是,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要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時間?

大家在初高中的假期以及大學的時候應該也都多多少少地對自己進行過時間規劃,但最終完成了自己給自己定下任務的,肯定沒有幾個,箇中原因在於,我們是為了規劃而規劃,為了管理而管理,還有就是惰性使然。

因此在對自己進行時間管理的規劃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明確:「自己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想成為一個活在學校的評價體系里的「學分大神」?

想成為一個造詣深廣的學術大牛?

想成為一個校園籃球高手?

想成為一個精通樂器的文藝少年?

......

認定了你想要去做的事,就無怨無悔地做吧,時間管理是次要的,那只是一個形式上的約束,你會在一周周的不斷嘗試之中獲得經驗,對自己的時間安排有一個清晰的思路,然後慢慢地成為習慣。

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有沒有為此付出過,請捫心自問。而馬家姐妹做到了,成為了她們想要成為的人。

但諸位卻總會以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他人的行為。


大家的答案大都看了一遍,我盡量從這個計劃表的角度來說:

這個計劃表並不是好的時間管理,但單靠一個計劃表也很難判斷出來她時間管理的方法是否好是壞,還需要進一步了解才行。 大家對時間管理的誤區在於認為時間管理目的是管理好時間,儘可能提高效率,但時間管理的最終目標是讓自己變成更加幸福、保持平衡、多花時間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

這個時間表上有一些問題,最主要的就是不平衡,有些地方都是我在盡量避免的事項

1、睡覺時間少,每天只睡覺5小時,這並不是什麼好事。她現在是學生,而且屬於精力最充沛的年齡中,短時間或者幾年之內都不會有太大問題,按這個時間表長期做下去,早晚有一天會付出足夠的代價

2、運動時間過少。裡面有些鍛煉、跳繩的字樣,但沒看到明確運動計劃和時間,但強度這麼大的學習,光靠習慣來支持並不是好事。

3、從計劃表來說,過於詳細,缺少彈性。從計錄表來說,按小時來記錄,時間跨度還是太大,如果是再小些效果會更好,或者完全按事務完成情況來看。計劃的再好,但她並不是一個機器人和時鐘分秒不差,而且就算自己可控,但環境和其它人、事不可控。計劃的越詳細,就越難執行。

4、個人總結過於簡單,不實用,處於喊口號的程度,不利用發現自己的問題。

她的自控力很厲害要比我強,我做不到這樣,但這種方式我不喜歡也不推薦 。從這個計劃表來看,我只覺得很悲哀,中國最好大學裡好學生的所有時間安排就是全力學習、考個高分,而且官方大力宣傳並以此為榮。

在我看來大學裡最應該做的事就是大量閱讀。大學教育的主要活動就是批判性思維和智力參與:這一嘗試的大部分背景工作都是通過閱讀來完成的。從根本上來說,大學就是一個學生憑自己的力量閱讀資料或著 作,然後再和教授與同學一起討論該材料的模型,不斷深入思考。另一點,大學差不多是一生中空閑時間最多、壓力最少的時候,應該充分利用大學時間來海量閱讀,開闊眼界,增強思維能力。

在前面的答案中有人說柳比歇夫就是一個例子,她的時間表比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差遠了,時間統計法是純記錄各項時間的花費,可以精確到分鐘,然後做統計和進一步優化。


  一開始我也以為是個時間管理表,後來仔細一看,這個好像不是什麼時間管理表,表中有三分之一還多的內容在做總結;還用了紙中空白的內容做回顧和總結。這個表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自己做一天的回顧,是一個標準、老實的學生妹的作息表,很「乾淨」。但其中的東西是值得學習的:

  整個表格中比較厲害的是MM的「野心」和「執行力」。

1、先看錶格之外的內容:

  • 知道結果影響:「學分成績排前20,前10可以拿獎金金」、

  • 知道排優先順序:「社工要少做、做精」、「英語水平夠用即可」

  • 極強的規劃性:「大一成績前十」、「當組長」

  • 信息收集能力:「思源計劃」

2、再看錶格內的內容:

  • 極強的「回顧」能力,能夠每天做總結,不知道還有幾個人每天按GTD的思路做回顧。

  • 持續性的對英語聽力學習,注意是持續性,每天晚上聽半小時英語。

  • 懂如何學習,睡覺前學習是會加強記憶力的;早起做複習的課程。

  • 抓住問題,連續追擊。比如周一對「大物」的態度,影響了後續6天對「大物」的安排。

  • 時間分配合理。只在周五、六、日晚上做社工,有選擇性參加社工和團隊活動。

  我認為,這些是表中非常優秀的部分,足可以讓一個平凡的人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季羨林也說過,是自己的勤奮和偶然性才有了今後的他。

  這個表就像Yolfilm說的一樣,除了學習、就是學習,沒有玩的時間。唯一和」玩「能扯上關係的就是開會的時候比較欣賞一個叫張珺的男同學;還有非常有目地性的「社工」和看《飄》。但對於一個有目標性強的人來講,她會把玩的時間放在功成名就後,只所以有所得,也有所失。這個MM讓我們學習的東西很多,加油吧!


同事在Q群里貼了張馬冬晗的時間表,一石激起千層浪,反應形形色色:有人關注她一星期只洗一次澡,睜大眼睛在表裡尋找洗澡時間,有人關心她將來是不是嫁得出去,什麼人敢娶啊?

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時間管理,可能是極好的(如果你能做到的話,它能保證時間浪費最少,但不能保證利用效率最高),但我敢說不適合大多數人

首先從管理時間的終極目的說起。

管理時間,為的是約束自己,讓自己把時間用於完成有意義的事。

是一種對時間有意識的投資。所謂投資,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時間消費,例如把時間用於吃飯睡覺閑聊等消遣,每個人都會,但不屬於你計劃內的事情,除了當下的愉快,沒有對未來的貢獻。

沒有時間管理概念的人,時間過去了,沒有做成什麼事。有時間管理概念的人,能把同樣的時間榨出更大的價值,為未來的自己儲備更多的精神財富。《奇特的一生》里的一個數字讓我至今還記得——柳比歇夫一年看了五十六場演出。一般人就算天天坐著玩,也未必達到這個數字啊。

我認為,管理時間有兩種方法:

1、從時間入手,指定時間做事;

2、從目標入手,以終為始,分解目標為可執行的事件,在指定時間段內完成。

同人於野的文章《以事件表取代時間表》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281 非常清晰地指出了用時間表在指定時間做指定任務這種方式的局限性:

1、固定時間過於大塊,只適合學生、退休人員等生活中主要活動基本固定的人;

2、只適合以固定長度時間為單位的事件,如上課。

同人於野是這樣說的,「每天工作結束,我們要問自己的問題不是這一天投入了多少時間工作,而是這一天干成了幾件事。」

不要為管理而管理,時間管理要為投資服務。

我的實踐是從目標入手。按月記錄並總結。

目標忌空泛。要把大目標分解成小任務。小任務才可以執行可以記錄可以觀測。

一、引進大目標

我舉個例子吧。減肥。

二、計劃目標實現方式,細化為可執行的具體任務

我以減肥為目標,那麼需要做些什麼呢?直接任務:計劃跳鄭多燕健身操20天。

注意,目標制定要實際,執行時間要彈性。我沒有設定這一個月30天要天天跳,也沒有設定要哪一天跳。如果設定了要天天做,而哪一天沒有做到的話,在表上會呈現空白,視覺上有挫敗感。

表格左邊,我寫下這個目標。表格右邊,我畫上一個4*5的表格。

三、行動並記錄

每完成一天,我就塗綠一個格子。當這個月結束時,會是滿眼的綠色。

用這種辦法,你的成就感不會僅僅來源於目標實現時,而是也來源於每個小任務完成時。(把一個格子塗綠的時候)

你的行動跟記錄同步,你也要真的在乎那個表格里的顏色變化。

有的事情,我列了表,卻遲遲沒有相應的行動去完成。這時候就問自己:我真的想要完成這個目標嗎?

四、總結回顧,調整制定新的計劃

每個月結束時,我會做總結,這個月的任務制定和完成結果對比。如果有制定得過高過多的,下個月制定計劃時就調整。

剛開始時,我只列了一件事。但當這件事逐漸融入我的習慣後,我再引入其他的事。這個方法,是輔助建立好習慣的方法。它的意義是,把時間從瑣碎中,一點點奪回來

這個管理方法同樣需要時間,但你可以彈性地掌控實施進度,並直觀地看到你做的每一件事對目標的貢獻。在你看不到成果的時候,看一看自己的付出是否足夠,相信天道酬勤,功不唐捐。

這適合一些長期的事情,需要堅持的事情,有意義的事情。也適合用在習慣培養初期,幫助把習慣穩固下來。

它對我真的很有用,我從今年5月開始用,7月開始引入細化表格塗格法,每個月所列的目標越來越多,完成的事情越來越多,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也越來越好。人生只有900個月,這幾個月是我有生以來過得最充實的幾個月。在這個過程中,意志力得到了極大的鍛煉。

有精確的時間記錄方式來管理自己生活的人,我很佩服。有清晰的時間概念,是一個更高的境界。但我想,入門的時候還是從事件表入手,更加容易掌握一些。


我高三的時候就是這樣列時間表的,對於應試來說應該是很有效的。別說我自己了,經過高考的,努力考過研究生的,玩命考過GT的,對於馬冬晗這種生活狀態,都有體會吧?馬冬晗每天還能睡5個小時呢。

y叔的觀點實在不能贊同,明明答非所問,被一群不知道什麼心態的人贊到最高。

想要批判人家不懂生活,不近人情,機器人,書獃子,自己開個新問題自問自答啊,在這個問題下「操」什麼。

題目是"是否是好的時間管理」,夏昊的答案已經很不錯了,我本來也不想再說什麼。

但是總歸得有個「但是」。對於你根本不了解到人和事,用自己的經歷去判斷,可能對也可能錯。對於跟你不是一個世界的人這樣判斷,很可能錯,因為你不了解,也不願意去了解,更不用說你的偏見了,即使你的答案充滿了理性推理和邏輯思辨。

牛逼的人,自有牛逼的地方,也許會超乎想像,比如當年北大星際雙槍之一的王若度http://bbs.gter.net/bbs/thread-1459334-1-1.html。

以下是吐槽,並不針對某個人和某個答案。

我的親身經歷可以說明她的那種計劃表是完全可以存在的,對於應試也是有效的,是不是最有效的,因人而異。

巧的是,一次摸底考考了年級第一之後,我的學習計劃表被年級長複印下來給了所有文科重點班的同學看,按y叔的道理,我列表也是為了出名?

你要光看我的時間表,你也看不出來我是一個會上課用手機看NBA直播,也會談戀愛的人。

某些人,只看了人家一個視頻,一張表,心理厭惡也好,嫉妒也罷,什麼污言穢語都說出來了,對一個20出頭的小姑娘,至於么?

精儀在清華的地位,即便不是最牛逼的,在清華這個以工科擅長的學校來說,也是極高的,要在這個牛人滿地跑的地方脫穎而出,要付出的努力自然是不可想像的。很多大陸的同學高三不就是這樣過的,如果也列個表出來,也是很牛逼的。馬同學「牛逼」的是,她把大學按高三過了,過得還更牛逼。

這個視頻我去年就看過了,誰知道為什麼今年才火,人家08級的,你算算人家評獎的時候是哪一年?人家那時候想出名,現在才出,是不是太晚了?

再談談時間表,列了計劃,要100%完成,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我說下一個小時寫作業,如果中間我去了一次廁所,就不能說是100%完成。我自己列的時間表,只是為了不在題海中盲目做作業,提高複習效率而已,我自己也100%承認真正的行動不可能跟計劃100%重合,能有80%-90%已經算執行力相當好的狀態了。但這並不能否認時間表的意義,特別是在科目多,作業多的時候。最後的衝刺複習階段,文綜十幾本書,哪天晚上複習哪本書的哪一章,幾天能複習完,我當然要列個表出來了。馬冬晗一周那麼多課,列個表出來實在是太正常了。有些人喜歡用表,有些人不習慣用表,用不用表,跟牛逼不牛逼沒有絕對相關,執行力不高的人,再牛逼的表,也沒用。但是習慣列表的人,對於自己一個小時能幹多少事,肯定是有掂量的。

想要牛逼,需要付出努力,這麼簡單的道理沒人會否定吧,現在有一個特別努力又特別牛逼的人出現了,各種批評聲就來了。書獃子?學霸?

NBA球員刻苦訓練的視頻我想很多人都看過,納什的名言「如果這個聯盟里的人都跟我一樣努力,我就會失業了」(具體怎麼說的記不清了)也流傳已久。科比保羅早上7點不到就去訓練了,人家也是機器人?人家的訓練計劃表也是雞巴?人家把訓練拍成視頻也是裝逼?

人家喜歡籃球,人家是職業球員,刻苦訓練天經地義。

某些人就真的不理解馬冬晗,非要把一個普通的女大學生妖魔化?

我自己也不喜歡馬冬晗那樣的生活,你說她那麼多95分,98分,她稍微不那麼努力,每一門少得個5分,績點還是高的嚇人,她還是個牛人,何必那麼辛苦呢。

不喜歡歸不喜歡,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過好自己的就行了。

人這一輩子總會有一段時間要玩命的,我還記得以前一個有名的帖子叫「大家進來說說自己最玩命的時候吧」,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不想像科比一樣年薪千萬,該努力的時候也得努力。


來自果殼網http://www.guokr.com/post/362872/

  • 心事鑒定組
  • 《其實,清華學霸詳細學習計劃可能會不利於學習...》

對於比自己牛B還比自己勤奮的人,我們只有膜拜的份兒。。。

如果你想向學霸學習,我勸你還是算了吧。因為如果堅持不到幾天就放棄,那又會是一次對自己的打擊和不信任。不過,最關鍵是,這種詳細的學習計劃和明確的日程安排真的有利於學習嗎?

讓我想起@tadayima 曾經翻譯的一篇文章真想學習?扔掉你詳細的計劃吧!

經驗說:計劃越詳細,執行越高效。

實驗說:計劃有利於任務的執行,但是卻不利於學習。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論做什麼事,要事先有計劃和目標才能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誰還沒定過個計劃呢?個人,企業,政府機構,不設幾個目標就怎麼跟老闆交代?怎麼跟投資人交代?怎麼跟上級領導交代?從經濟指標,到年齡指標,到高考招生指標,凡是可以計算的,都有指標。什麼十一五規劃,十二五規劃,再過940年,等我們回頭審視這些計劃時,它們的意義在哪裡呢?

該設定個詳細的計劃嗎?

心理學家對目標設定這個熊熊時尚亦有貢獻。他們在七、八十年代開展了有大量研究以指導人們如何應對目標。 著名心理學家 班杜拉和西蒙 (1977) 很早就做過一個減肥實驗。他們招募了一些超重人士,平均大約超重50%。跟世界上所有其他的胖子一樣,這些人也很難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好多人從小胖到大。

實驗中,一些人被告知要盡自己最大努力減少其食物攝入量。而另外一些則給他們定了詳細的目標。四周之後,那些設定了詳細目標的參與者減去的體重是另外一些人的兩倍!

詳細的計劃看來確實更有效,這在後來的很多領域也都得到了證明。通過給員工設定詳細的目標,食品製造工廠降低了工傷的數目;呼叫中心減少了員工的病假;提升了工作表現。在以工程師和科學家為樣本的研究中也發現,設定明確具體的目標比告訴他們「儘力搞吧」更明顯提高工作績效。

通過設定詳細的目標,生理機能和認知能力似乎雙雙得到提高。

詳細的目標可以使任務的每個結點更清晰。要求下屬盡最大的努力,其實是告訴他們不必很努力。因為無論結果如何,他們都可以說「我們儘力了啦」,「輸球沒輸人」。他們認為的「儘力」可能跟領導期望的完全兩樣。

先別急著設定詳細的目標!

詳細的目標也有副作用。亞利桑那大學的奧多涅斯和一些其他高校商學院研究者認為,它扭曲了人們的風險偏好,損害了完成任務的內在動機,甚至導致人們做出不誠實的舉動。他們列出了詳細目標的副作用:

太詳細了 :太詳細的計劃容易使人固著在某一個目標上,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導致缺乏全局的考慮。

太多了 :面對很多目標時,人們傾向於將注意力集中在容易的目標上,而決定項目質量的又往往是那些不怎麼容易實現的目標。

太短了 :任務分解得越細,實現每個目標的周期就越短。著眼短期的目標限制了你將眼光看得更長遠。為什麼雨天很難打到車?因為計程車司機雨天的工作時間較短。這又 是為什麼?因為許多計程車司機每天工作的時間長短根據賺錢的速度決定。他們往往有一個預定收入目標,一旦達到目標就收工回家。下雨時,計程車大部分時間在 載客,達到目標收入需要時間較短。為什麼利潤高的時候反而減短工作時間呢?因為階段性的目標已經實現了。如果他們把收入目標制定的更長遠——比如1個月 ——情況就不一樣了。

有道理呢!但是常看果殼網的你,怎麼會這麼容易陷入「 證實思維 」呢?這麼乾巴巴的理論會不會不太靠譜啊?

但是,我的好朋友波鴻魯爾大學教育心理系的沃思(Joachim Wirth)先生和他的同事們做了一個靠譜的研究。他們讓200多名15歲的學生在電腦模擬的實驗環境中做一個物理實驗。實驗中,學生們可以把不同大小的立方體放入不同密度的液體內,觀察它們的浮沉情況。經過反覆嘗試和記錄,最後畫出一張體積、密度、浮力等變數之間的關係圖譜。這個實驗里一共存在著14組變數之間的關係(比如,立方體體積越大,浮力也越大),學生需要把它們都找出來。

沃思將實驗任務分為兩類:一類設定了詳細的目標(14個具體目標,比如「立方體的體積跟它受到的浮力有何關係?找出問題的答案並記住它」),另一類沒有設定詳細目標(3個目標,比如「為什麼有的立方體放在水裡會下沉呢?找出問題的答案並記住它」)。

結果,沒有設定詳細目標的學生表現出了更好的學習能力和更低的認知負荷。這些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能同時採用問題解決和學習的策略。而那些設定了詳細目標的學生們則僅僅聚焦於解決問題,對於實驗中學到的知識記憶並不好。 沃思認為如果希望讓孩子們學到一些東西,就不要給他們設定過於明確和詳細的目標,這可以降低他們的認知負荷,使他們更輕鬆的從任務中學到一些知識和技巧。

我們該如何設定目標?

也許你已經發現了,那些主張為任務設定詳細目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組織管理心理學的領域,通常以績效來評價目標設定的效果。它認為領導應該給員工設定具體詳細可操作的目標,才能發揮員工最大的價值。毫無疑問這是有益於企業效益的。

但對於個人卻不盡然。當你為各種目標拚命時,其實已經變成了一台機器,只是被用來完成任務。任務完成得很順利,績效考核也通過了,但是你最後得到了什麼?你的執行能力得到了鍛煉,也許還得到了提拔,但是真正學到的東西卻很有限,你也很少感受到輕鬆愉快——總之是有得有失。

所以為自己設定目標時,先想一想你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為了高效的完成任務,為任務設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和期限會很有幫助;如果你是真心想學點什麼的話,那完全不必把事情劃分得太細,設一兩個模糊的目標,這對你自己不是什麼壞事。看你是重在效率 還是重在學習了。

參考文

Ordonez, Lisa D., Schweitzer, Maurice E., Galinsky, Adam D. and Bazerman, Max H., Goals Gone Wild: The Systematic Side Effects of Over-Prescribing Goal Setting (January 23, 2009).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NOM Unit Working Paper No. 09-083. 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1332071

Wirth, J., Künsting, J., Leutner, D. (2009). The impact of goal specificity and goal type on learning outcome and cognitive load.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5(2), 299-305. doi:10.1016/j.chb.2008.12.004來源: The Dark Side of Goal-Setting

來源: The Dark Side of Goal-Setting


轉個題外,一個美國學生眼中的中國考試製度。

"16歲第一次到中國南京留學的時候,我接觸了一種更加激烈和可怖的考試製度。在南京上中學時,考試變成了一件必須每日經歷的事情,而所有的考試都通往世界上競爭最殘酷的考試——高考。

在我這個外國人的眼裡,高考就像一個會噴火的巨大怪物(你可以想像伏地魔和白雪公主後媽生下的孩子),令我怕得發抖

...

如果考試可以如此不重要,那麼也許我從小一直害怕它的原因是無道理的。"

-———

以下全文

一個美國學生眼中的中國考試製度—潘亞當我是一個很典型的恐懼症患者。我從小因為常做惡夢,特別怕一個人睡;在紐約上高中時我怕在地鐵遇到流氓被打劫;而我最近很擔心我父母的健康,尤其是因為身在國外的我很少有機會回去看他們。但我最害怕、從來沒能夠戰勝的事情是——考試。我還記得小學時,我經常為了逃避期中期末考試的「恐怖日」、為了避開老師像鮮血一樣可怕的紅筆而假裝生病。16歲第一次到中國南京留學的時候,我接觸了一種更加激烈和可怖的考試製度。在南京上中學時,考試變成了一件必須每日經歷的事情,而所有的考試都通往世界上競爭最殘酷的考試——高考。在我這個外國人的眼裡,高考就像一個會噴火的巨大怪物(你可以想像伏地魔和白雪公主後媽生下的孩子),令我怕得發抖。

一年後當我回到美國,很多我高中的老師常常試圖讓我比較中國和美國高中之間的差異。他們都問,「我們怎麼能趕得上中國的高中?」連我的父母都開始拿中國高中學生的例子來鼓勵我更加認真學習,用華人用功的學習態度給我施加壓力,讓我學數學。我父親當時總是問,「亞當,在全球化的經濟狀態下,如果你不懂微積分的話,你畢業後怎麼能找到好的工作?」

在2010年底的PISA(國際學生評估目的)測試中,上海學生取得了閱讀、數學、科學素養第一的佳績,引發外界強烈關注。在很多考核點,中國學生的成績遠遠領先於排在第二名的國家,如在科學部分,中國平均得到了575分,但排第二名的芬蘭只有554分。美國則平均排在世界第23或24名,完全不符合一個」超級大國「的定位。

之前當過美國里根(Reagan)總統教育部長的查爾斯芬在接受《紐約時報》記者採訪時說,「這個事情應該成為這一代美國人的一個轉折點,就像蘇聯1957年衛星一號進入繞地軌道時。」

PISA考試的結果非常明確,而它也提高了我對考試的恐懼感。

不過,我一到了大學,這些擔心就減少了。我大三時在清華讀了一學期的進修課。我當時的同學確實很聰明和友好,求知慾也很強。但不管我有沒有參加過高考,我跟他們一起學習從來沒有覺得吃力,同時也沒有覺得同學比我聰明得多,而上課和寫作業時用的都是我的第三語言——中文。我在清華上的課大多都是歷史系的課,而我很快發現我可以利用我在美國做獨立歷史研究的經驗來對我們班的討論作出貢獻。

近幾個月出版的一些研究報告對考試的重要性提出了質疑。保羅·圖赫(Paul Tough)寫的一本叫《孩子怎麼能成功》(How Children Succeed)的書總結了相似的研究成果,批評美國教育幾十年以來越來越重視考試成績的趨勢,還提出考試體現不了學習的各個方面,只能體現出認知性的能力,如閱讀和算數能力。

《孩子怎麼能成功》里還講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關於美國普通教育發展證書(Gener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簡稱GED)的研究。GED是針對非高中畢業的美國青少年的考試,如果通過的話,考生就能夠拿到結業證。考試內容的難度和普通高中畢業考試一樣。赫克曼發現持有GED的青少年平均總共只花32到40小時在準備考試,但一般的美國高中生平均每年花1000小時在課堂學習,而赫克曼發現兩組考生的能力在伯仲之間。

赫克曼在接受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採訪時說,「從一名經濟學家的角度來分析,這就是一個奇蹟!」如果考試的成績真的沒有實質性的區別,為什麼不早幾年讓孩子進入勞動大軍、使整個教育過程變成流線型呢?

但事情一直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赫克曼跟蹤調查了那些拿到GED的青少年,發現他們在很多方面遠遠比不上普通的、上了四年高中的人。為了更好地比較這兩個子集,赫克曼使用了一個非常廣義的「成功」定義,其中還包括工作持續性、婚姻成功率、平均收入、房產情況等等。

赫克曼覺得研究的結果明顯地證明GED不能替代普通的教育之路,「拿到GED的人一貫地表現不佳,不管在工作、婚姻,或社會其他方面。」

這些結果在表面上不應該令我們很驚訝——能夠高中畢業的人必然都能遵守學校的規則,跟其他同學合作,他們也很可能來自比較富裕和穩定的家庭。但是在考試的成績裡頭,這些因素和差異完全沒有體現出來。按照考試的定級,這兩個子集應該差不多一樣成功。

我知道很多中國人認為美國的教育制度優於中國教育制度的一個方面,便是美國教育不以應試為目的。但實際上,美國教育制度也存在強調考試重要性的一面,也十分重視可計量的數據,因為考試結果能更容易地用數據表現。當然中國的考試結果在最終的選擇佔有更大的比重,但兩國考試製度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而赫克曼的研究結果證明,考試只能衡量個體才能差異的一小部分。換句話來說,考試絕對不是決定人將來是否成功的唯一因素。

既然是那樣,到底什麼能決定人成功的可能性呢?成功是一個靠很多方面的因素來定義的概念,而這些因素很難客觀量化地計算。有的專家認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最重要,還有其他專家覺得合作能力和道德培育最該受重視。

我上月從一個中國的朋友那裡得知,北京一所幼兒園取消了給大班小朋友的戶外活動時間,官方說是為了集中精力來多準備幼升小的考試。但是在我眼裡,戶外活動時間最能激發孩子上述的那些其他才能。通過和夥伴玩,學生可以自然而然地探索自由的興趣,接觸自選的朋友。

如果考試可以如此不重要,那麼也許我從小一直害怕它的原因是無道理的。

潘亞當(Adam Century)來自紐約,目前作為美國富布賴特(Fulbright)獎學金學員在北京生活。

紐約時報中文版

http://cn.nytimes.com/article/china/2012/10/20/cc20adam2/


有一點很重要的:你自己一個人能完成的重複性勞動你可以大概估計個時間(比如掃地擦桌子),但如果是創造性活動(比如:解一道知乎上看到的,自己沒見過也不大會的題目。),或者是多方協作的活動(比如和男朋友商量一下假期的旅遊計劃。)是無法估計時間的,而這兩項才是生活豐富多彩的基礎,否則,只是個流水線工人。

她的時間表裡基本上沒有後面這兩項,所以她基本上也是個流水線工人水平。


有一陣子經常在三教三段自習,恰好馬氏姐妹也經常到三教三段一層的教室自習,當時她們才大一,沒現在這麼有「名氣」,我那時並不認識她們,但因為姐妹倆長的一模一樣,穿同樣的運動服,又總在一起,所以也知道有這麼對雙胞胎。後面火起來之後因為我們實驗室有哥們恰好是她們高中同學,還有一朋友是馬的大學同班同學,所以聊天的時候或多或少也聽他們談過。

她們到了大四得了特等獎學金,答辯過程被錄成視頻放到網上,那時她們已經在清華眾所周知,但網上沒多少人知道。又過了快一年她們大四畢業前,學校某社團辦了一次對她倆的訪談,那次我也去聽了。活動主要以問答形式進行,當聊到時間安排時,馬冬晗說她有做時間安排表的習慣,並且這個習慣保持了四年對她幫助很大,當時她也帶了其中一張。這時下面學生要求看一下計劃表內容,所以計劃表就被拿到下面被學生傳看了一遍,也有一些學生拿手機拍照來著。之後不久她們在網上火了起來,估計就是這次活動哪個學生把照片傳到網上(僅僅猜測)。

至於表內容,她們受訪的時候說過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要嚴格計划去生活,只是記一下要做什麼,好讓自己在什麼時間做什麼心裡有個數。另外好多內容都是事後才填上去作為備忘錄,填的時候也沒有完全記錄所有細節。至於@yolfilm 提到的參加體育活動什麼,僅僅在這一周的時間表裡沒有出現不足以懷疑作假,她也完全沒有必要為了參加一次很小的活動,還要做一個假表來忽悠大家。

在清華學習很拼的孩子挺多的,成績好學生工作做的也不錯的也不在少數。她們倆學分積都是各自系裡一名,又是學生幹部,系裡的運動員,大四的時候通過層層選拔拿到了特等獎學金,做到這些確實不簡單,不過在清華絕不是就她們這樣,如果有什麼絕無僅有,那就是她們是一對雙胞胎又同時拿到了清華本科生最高榮譽(否則本人也不會記得她們)。至於後面火到網上,我覺得並不是刻意宣傳或炒作,只是因為後來相關的視頻和照片被放到網上,和現在普遍的無聊頹廢的大學生活形成了對比。

以至於她們是不是書獃子,這種學習方式對不對,個人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她們願意這樣做並且樂在其中,我覺得沒什麼不好。對其他人合適不合適,人有自己的選擇權,和她們關係也不大。寫著寫著怎麼覺得答非所問,想表達的就是,對錶本身真實性以及炒作的懷疑可能是多餘的,以及認為這種方式太極端的,我也認為其實沒有什麼特極端的,也壞不到哪去。


其實我高考成績也不錯。我現在GPA 3.8+ +honor成績也不算差吧。

我很不喜歡這類的時間表,我也不贊同。

一般來說中期進度其實是最重要的,我的大部分計劃都是「這種要做完什麼」或者「這個月要做完什麼」。精確到某一天的事情我無法保證,而且也缺乏足夠的彈性。

例如我在學習有12章的A教材,我不太可能把A教材平均每天一章按照進度完成,因為教材的制定也不完全能夠按照時間劃分。並且這裡面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關聯知識問題,例如A教材的第三章涉及到了我不懂的B教材,可能我要去看那個。

所以其實我的calandar大部分內容都是,「今天完成391作業」,「把某個八叉class寫完」,「今天搞定A教材的這個知識點」。另外我也會具體劃分學習和其他分配時間,例如明天早8點到中午11點是必須的學習時間等等。但從來不規定具體這幾個小時做什麼。

我很好奇的是,如果真的這麼詳細的寫計劃,看到某些地方但是時間到了,是繼續還是不繼續?繼續可能頂了下一個的時間,不繼續嚴重影響思路的流暢度。

而且我一直是比較贊同在某個時間段內儘可能保證做事的單一性。

例如這段時間要突擊數學,就把這個星期至少50%的時間放在數學上,剩下的部分放點不需要大量連續時間的內容做調劑,這類內容不做硬性限制。


有人拿運動時間說事,有人拿睡覺時間說事,殊不知運動和睡眠在腎上腺素的層面上都是辣雞。

你說這表有什麼問題?那我問你,博爾特奧運前一天吃了十幾個漢堡有什麼問題?毛澤東抽了一輩子煙瘋狂吃辣椒有什麼問題?

傻瓜都知道有什麼問題

但這並不影響他們的身心偉大而健康,為什麼?

因為這使他們快樂啊小屁孩們!

快樂加速了新陳代謝,比睡覺運動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哼哼


不明覺厲

比自己聰明的人,還比自己勤奮


看到各位的評論我就給跪了!至於么,在法律道德約束之內,人家願意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們管得著么?大學是一個多元的圈子,有的人願意當學霸,有的人相當社團達人,有的人科研牛逼,有的人遊戲打遍天下無敵手,有的人庸庸碌碌渾渾噩噩,總之一句話:人各有志。

PS:至於說兩姐妹炒作的,人家的答辯是在一年前,要炒也該那時候炒,再說清華牛人少么……至於什麼說什麼學校炒作並接著抨擊大學的,清華還用炒作么= =。

PPS:樓上的某人,就事論事,別搞人身攻擊。話說從樓上某人的用詞挺有意思的,「網路」,大陸的習慣用語不是「網路」么?樓上是台灣的?看到別人有堅定的目標就妒忌了?酸葡萄心理?

動不動就到處亂噴,不管什麼事兒都能扯到批判社會批判國家,給別人扣帽子帶標籤,好像只有自己是正確的,這癥狀難道是傳說中的「文革遺風」?樓上的某位,去天涯註冊個馬甲吧,然後把回答整理整理髮到雜談上去,說不定會被首頁置頂哦,會有很多很多的「人」支持頂貼的,說不定就成了「草根磚家」了。


1. 我想這位同學並不是真心喜歡現在的生活。

時間安排得很緊,如果是做自己喜愛的事情,那沒什麼,即使 2、3 天不睡覺又如何?但是我看到時間表裡大量的感嘆號,各種給自己鼓勁、催眠的短句,可見她實際上活得很難受。

2. 不認識她的人,沒法對她的生活做出評價。

既然她也在煎熬著,那她的目標是什麼?為了目標,她願意犧牲那麼多東西,無論如何值得佩服。

她的目標是否值得這些犧牲?如果失敗了又會怎樣?那是她的事情。

=================================================

睡眠時間 5 個小時沒什麼,你不是她本人,真不好判斷她的體質究竟需要幾小時睡眠。巧的是我的睡眠時間也是 5 小時,剛考完 GRE,目前沒啥學習壓力,每天各種玩,也是睡足 5 小時自然醒。

把背單詞的時間放在臨睡前,這樣真的有效率?我覺得全天任何一個時段都比這個好。


推薦閱讀:

在中國為什麼男女分校不流行?
作為教師如何阻止學生因為丑/胖被欺負?
為什麼學生時代女生的家長對她們花錢都特別闊綽,而男生的家長通常比較摳門?
MOOC 課堂能取代傳統課堂嗎?如何實現師生互動?

TAG:時間管理 | 教育 | 清華大學 | 學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