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僅憑愛好,而非職業從事研究,就把學問提升到學術界前沿的人物,比如費馬、陸家羲?
學術界,尤其數學領域,普遍認為需要經過本科、碩士、博士階段的學習訓練,才能達到學術前沿,可是鼎鼎大名的費馬,職業為律師,他在數學方面的研究,已經達到了當時的最前沿。中國業餘數學家是陸家羲(1935-1983)在組合數學領域取得重大成就,被追授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些又該如何理解?希望大家從學術、學問、科研製度、科研環境、職業科學家培養、愛好、努力等方面展開討論,而不是簡單的從民科、官科的主觀分類上討論。
補充幾個最近50年、中國的案例:
中國業餘數學家是陸家羲(1935-1983)在組合數學領域取得重大成就,被追授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陸家羲,1935年6月10日誕生於上海市。1983年10月31日在包頭病故,中國現代數學家,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獲得者。
1961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物理系。歷任內蒙古包頭市第二十四中學、第九中學物理教師。包頭市組合數學專家。
陸家羲長期從事組合數學研究。1961年完成《柯克曼四元組系列》論文,後專攻「斯坦納系列」,創造出獨特的引入素數因子的遞推構造方法,完成總題目為《不相交的斯坦納三元系大集》等七篇論文,解決了國際上組合設計理論研究中多年未解決的難題。
劉路,男,1990年出生,遼寧大連人。筆名劉嘉憶,中南大學數學科學與計算技術學院應用數學專業2008級本科生,高中就讀於大連育明高中。
2010年10月,劉路破解國際數學難題「西塔潘猜想」,向數理邏輯國際權威雜誌《符號邏輯雜誌》投稿,這一研究成果得到權威認可。
2011年10月,中南大學學校特批劉路碩博連讀,為其「量身打造」培養方案,將其作為青年教師後備人才,進入數學家侯振挺教授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2012年3月20日,中南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破格聘任攻克國際數學難題的在校學生劉路為中南大學正教授級研究員,並給予100萬元重獎。時年22歲的劉路成為中國目前(截至2012年3月)最年輕的正教授級研究員。
斬獲2017年「物質科學獎」的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去歐洲留學的兩個小故事:
有一次,我到阿爾卑斯山大峽谷,一個很少有外國人到的地方去遊歷。我見到一個大概80多歲、滿頭白髮的老太太坐在輪椅上。她非常高興看到一個外國人,聊起來她就問我是幹什麼的,我說我是做量子物理的。
然後她進一步問我,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我說是量子信息、量子態隱形傳輸,用英文就像時空穿越裡面的東西。
本來以為這段對話會就此結束,沒想到,這位老太太繼續說:「我讀過你在《自然》雜誌發表的那篇文章。」
不過當時,潘建偉覺得這只是個例外,直到過了幾年之後,他在海德堡大學做了切除息肉的手術。做完手術,潘建偉醒來之後很痛苦,正好一個護士站在床前。
她說:潘教授,你是不是就是研究跟時空穿越類似的東西啊?我說是啊。她說你能不能給我講講。但因為我當時鼻子裡面插著兩個管子,非常痛苦。我說現在我講不了,我將來送給你點資料吧。
在歐洲,一個護士會對科學感興趣,一個鄉村老太太也感興趣,而在中國,潘建偉認為:「如果大家對科學沒有這種原始的衝動,沒有興趣的話,我們就不可能變成一個真正的創新的國家。」
如何評價?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人家在「愛好」上的天賦和付出的努力,遠超過我們在「專業」上的天賦和努力;人家在「業餘」上積累的知識與經驗遠超我們在「職業」上積累的知識與經驗;人家在「興趣」上走過的學習路徑比我們在「本業」上走過的學習路徑還要遠,還要紮實。
所以民科們不要用他們的「非科班出身」自我安慰了,除了看到人家「非科班」的背景外,更應該注意的是人家是如何付出比科班出身的人更多的努力,更應該注意人家是如何比你更謙虛、踏實。總有些人的人生是開了掛的。
大概率來講,起到劃時代意義的科學家,基本不缺錢。
以前在發展還不那麼完善的時候可能還可以達得到,,但是現在,,個人愛好看看就好了,千萬不要隨便定什麼目標。。。
組合可能還能出幾個業餘高手,其他數學方向想都不要想。
忽視一切技術細節翻了一遍陸家羲的「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區組設計的存在性理論」,幾乎沒有使用什麼大的工具,可以說和現代數學離得比較遠,如果這篇文章出現在200年前也是可以接受的。
對於現代數學不經過系統培訓是不可能得到好的結果的,業餘數學家也只能做做相對初等的東西,而現代數學可以說初等的都已經做完了。
學術界前沿?不評價。以前可以,現在難。
推薦閱讀:
※美國文理學院的教授能否算是科學家?
※程序語言理論學術界的工作在工業界有哪些應用?
※如何禮貌地向文獻作者索要源代碼?
※科研工作者們是否會感覺自己的工作很簡單,但論文不得不寫得晦澀難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