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哈峰的HWeek、XWeek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HWeek給我最大的感受,來自於我身邊的每一個HWeeker,也來自於哈佛這個學府給我的整體感受——是的,僅僅過去了半年有餘,我在哈佛參加的一些課程我已經只能記得一些了,但是這個活動帶給我的,我想我永遠不會忘記。
我們可能是會「被歷史銘記」的一屆HWeek——畢竟,不是每一屆都會在機場延誤上五六個小時,然後直接取消航班送回酒店。而這個非同尋常的開始,就已經讓我看到了HWeeker們和很多人的不一樣。最初大家都安然的呆在自己的座位上,和周圍還不算熟悉的同伴聊天——從哪個場的哪個house來,是申美國英國德國還是高考黨,也算是一個「自動的」破冰活動。待到三五個小時,開始有了焦急,有人在群里發了張航班延誤截圖,引來一串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MJ看我們閑得無聊,居然在群里給我們發了一套海淀的英語模擬題——是的,現在我想起來都還覺得荒謬而有趣。而直到最後通知我們我們這班飛機不會起飛了,我們拖著疲憊的身子走回候機廳的時候,我聽得到有感慨,有念叨自己的脖子太痛了腰太累了,卻從沒有聽到一句抱怨——而這足以讓我驚嘆了。而在之後我們被迫分為幾批前往波士頓時,無論是無帶隊老師的一隊同學安全有序的轉機到達,還是認真地每人看好2-3個箱子保證同伴行李安全的隊伍,都是有序的、乾淨的。而在哈佛參加的活動之中,我發現了世界可以那麼的不一樣——HWeek讓我真正接觸到全國各地的同齡人,那些和我不同,但都在自己的領域裡閃閃發光的同齡人。它讓我接觸的人,不僅僅是身邊朝夕相處的同學,或是模聯商賽里同市同省的朋友,而是來自天南海北,經歷、夢想和規劃和我完全不同的人。而與這樣的人的碰撞,是自我提煉和提升最快捷的途徑之一。天南海北的他們她們,以及在和HWeek之後我們的交流和溝通,是這段旅途帶給我最重要的東西。

那哈佛本身呢?哈佛帶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每個人都在為了心之所向而努力」。風景如畫的校園裡,與我擦身而過的人,或許行色匆匆,或許抱著一本書在閱讀,但是無論如何,都可以分明的感受出他們在思考著什麼,在創造著什麼——就像張愛玲所說的那句話,「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哈佛給我的感覺,不像異國,更像久別重逢的他鄉。HWeek的經歷,讓我看到的哈佛不只是微信公眾號里那些灑滿雞湯的「哈佛凌晨三點半」,而是那個有松鼠跳躍的、那個學術自由的頂級學府;它讓我看到的美國學者不只是研討會上演講的視頻或者 Nature上新發表的論文,而是在Professor Luncheon面對面交流時的真實、自信以及可以感受到的,他們們_在學術之外看到的更大的世界。在那裡我體驗了真正的一流學府給學生提供Fresher Seminar時的廣度和多元化。那時恰好時值總統大選落下帷幕,在酒店pub里和老闆一起看直播,第二天一早便在電梯里開始和Mentor討論結果,以及當天參與課程幾乎都放了Hillary或Trump演講並鼓勵我們討論的經歷,也讓我真正看到了另一種制度下的民主和自由。

作家江南曾經說過一句話,「這個世界很大,在我不知道的地方,很多大事正轟轟烈烈地發生,而那些大事跟我毫無關係。這讓我感到悲涼」。而HWeek的意義之一就恰恰在於,帶你走進那個「關係」去,讓你不只是看著別人的耀眼/別人的經歷,而是讓自己真的去參與,去接受,去體驗。


我是第一批XWeeker,來自杭州學軍中學,高考黨。

去XWeek之前自己心中也有很多疑惑,外界也有很多不解:為什麼一個高考黨要去參加出國的活動?且那年我是高三,是浙江省新高考改革第一屆,11月的行程開始前我的選考剛出分。選考的時候我感冒,成績非常不理想,帶著已經定了的極差的物理(且是擅長科目)分數,我飛向了美國,去探索與我鮮有交集的三所全球知名學府。

有一句話很好的契合了我當時的想法:We should embrace the challenge, not the success.

這句話是我在高考考後想到的。絕大多數人在說,我們要擁抱挑戰,擁抱機遇,但事實上呢?他們擁抱的是成功。也許我們不止是擁抱挑戰,我們更應該擁抱改變,擁抱不同。湯玫捷老師偶遇我們之後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如今仍印象深刻。對於我們高考黨而言,XWeek是沒有負擔的體驗,能讓我們更好地去擁抱這樣一種完全不同的大學文化。的確,沒有包袱,沒有任務,我張開雙臂,三所學校就在那裡。這段旅行,換句話說,這段冒險,是從挑戰自己,擁抱一個不同的自己開始的。也許我的心態與其他同學不一樣,但我知道我該捨棄坐上飛機時的那個自己,回國時我應該脫胎換骨。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這一場戰鬥中,不僅是所謂broaden your horizon 更多的是你獲得了意志品質,你知道了身邊的人竟然如此厲害,你有了前進的動力與方向。

那接下來,除卻綜述,我想講幾點細節。

第一點,很重要,就是休息。

耶魯的第一天,始於與時差作戰,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在哪裡睡著……時差擊敗你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你有沒有付出努力只有你自己知道。你能不能熬住一整天知道晚上再睡覺,而到晚上該睡覺的時候你能不能捨棄手機乖乖鑽進被窩,這一切也許沒人能監控,但第二天的課堂表現會說明一切。同樣的,沒人打分,沒人會因為這段旅行中你的表現而改變你的錄取情況,但是你在其中的表現是你自己人生的縮影,慎獨二字請謹記心中。充足的休息保證了一切,當然也會有時差反覆的情況。我基本調整好了作息時間,可到後來hackathon的時候三點睡了一次第二天就八點睡著了……哦還有一點就是盡量別和國內的小夥伴聊天→_→我等回復等了一整個白天……

第二點,講講飲食吧。

well,我是一個熱愛吃的孩pang子zi,所以我很在意飲食呀!在XWeek的話,每一餐都不帶重樣的(如果去國外大學讀書的話可能會遜色很多),領隊老師想了很多辦法給我們換著東西吃,還教了我們很多「生存技巧」,我們也基本把三所學校範圍內的招牌美食吃了個遍。不得不說,雖然很好吃,但是還是導致了以下兩個結果:1.我回國大吃了一通 2.我堅定了在國內讀大學的想法。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最後一餐吃的越南米粉,現在想起來深夜打字的我都還有點餓……沒記錯的話就在Harvard Yard里 大概就在coop邊上? 反正很好吃就對了→_→還有就是第一天在yale某個餐廳(大概叫Commons)吃到的自助餐。那個餐廳說是yale最棒的了而且後來要翻修,估計這幾年的XWeeker無福享受啦!感覺學生主食基本上是披薩和沙拉了,而且和國內吃到的還是差別很大的,怎麼說呢,必勝客那個感覺已經和披薩距離有點遠了hhh 沙拉基本上都有大塊的cheese,反正吃不慣是常態啦。飲料也很奇怪,我在yale吧尋尋覓覓找到一家珍珠奶茶店,來自台灣,風味正宗就是有點貴。在探索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很多美食,當然也會踩雷,比如難以下咽的blue cheese,我還買到過大得嚇人的corned beef sandwich……總之,帶著自己健康的身體去探索總不會吃壞的吧。

第三,愛情。

不多說了,這趟旅行有著婚姻介紹所般的魅力,成了3對(而且大都是異地),願他們終成眷屬。

第四,住與行。

在Yale我們當時住的是motel。和電視里看到的還是區別挺大的,條件還是不錯,兩人一間兩張床。到Boston之後情況變得有些微妙,4人住在套房裡,仍然兩張床。環境其實一流,設備齊全,冰箱、咖啡機、微波爐、酒杯……應該是那種一家子來住還可以燒飯做菜的設計。但是四個大老爺們擠兩張床總有些尷尬hhh最後經過探索我們用沙發疊了張床,墊子做了張床,大家倒還睡得蠻開心的。住的地方還有一些其他設施例如健身房,旁邊也有個Target,很方便,最後一天還進行了大採購hhh買了些專輯什麼的。

有關行的話,一定要聽指揮,什麼時候集合,報數的時候也一定要全神貫注。剩下的自由活動時間就靠兩條腿啦,一切都做好預留時間。接送基本都有校巴或者大巴不用擔心,只要做到準時到就好了。如果需要做出租或者其他交通的話一定要注意目的地是否準確,有兩位夥伴就回錯了酒店,因為當地有不止一家resident inn。

第五,衣。

我們第一批出發的時候是冬天,因為教室內一般會開空調,所以建議搭配是夏季或者秋季的衣服外面裹上幾層容易穿脫的冬衣。會有一些情況需要bussiness casual,所以就裡面穿好到時候脫外套就行了。也不用準備太多,畢竟也可以到coop買一些紀念衫。

第六,買!

不建議買很多亂七八糟的,推薦幾家紀念品店吧。Yale Bookstore和它旁邊的一家官方店都是不錯的,在MIT和Harvard都是Coop,最好能找當地的中國學生借用一下student ID,能便宜不少hhh我個人的想法的話,是不建議買很多亂七八糟的東西吧,總要找一些有特色的……我比較推薦各個學校的筷子hhh又便宜又有紀念意義!土豪自便啦~反正別買太多東西……沒什麼意義的,別花太多時間,你的重點應該是在課堂,而不是花大把大把時間在shopping

第七,課堂。

把課堂放到最後講吧。在每個學校我們都會拿到可以參加的一些課程的時間表,大多是初級課程,建議多選一些進行參加,有lecture也有seminar,如果是前幾天的話還有時差在影響,不建議參加seminar(除非你能挺得住),因為在seminar上睡實在是太不尊重了……當然seminar的互動能讓你清醒也是可以的。選的課程盡量不要專業性太強了,要不然你會魂飛魄散……舉個例子,我在哈佛聽了一堂統計學的課,有關不確定性,老師又有口音,聽得我神魂顛倒……同一天,我沒吸取教訓,邁入了2015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發言現場……一天內第二次魂飛魄散……當然,物理學的那場講座聽的人本來就少,也有不少人中途離席,我想表明的觀點就是,你來XWeek是尋求體驗的,不是尋求知識的。聽不懂課是不要緊的,重要的是你要嘗試著去聽懂,不要聽不懂就抓緊這一點牆外時間刷刷ins和facebook……另外的話,要給予教授和他們學生足夠的尊重。再舉個例子,我們當時在Yale的最後一天是大選過後……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Hilary輸給了Trump之後整個Yale一片寂靜(Hilary是Yale畢業的),當時美國很多大學的很多教授也停課了,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一個seminar沒停課,結果連我有6個prospective students坐在seminar room,1個很老(聽介紹很著名)的教授在講課,旁邊三個教授旁聽(同系資歷稍淺),三個學生(沒錯,只有三個!)。你可以想像得到他們7個人看到6個中國學生時候的驚訝!這時候就要主動解釋啊交涉啊,他們是不一定知道有XWeekers的存在的,但是只要友好交涉的話一般來說總是沒什麼問題的,但人家要你離開你也得離開,別死皮賴臉……他們是有權利請你離開的。當然啦,即使不是大選也會碰上停課的事件的,那就換個教室好啦,總之,在校園的行為你要表現的得當,要自信不是自負,要自在而不是隨意。

那麼大概就講這麼多吧,還有其他的問題歡迎隨時提問,之後我也可能會做適當的補充的。

下面貼幾張在各個校園拍的美照,經過prisma做了濾鏡,原圖也是好美www

希望大家在美國有自己的無可替代的經歷~


剛剛考完試,看到這個問題就馬不停蹄趕來回答。我去年參加的XWeek, 是第一屆。之前都是只有HWeek,叫做哈佛校園行,HWeeker可以在哈佛大學浸潤式學習一周,一開始聽說的時候真的特別羨慕。所以聽說自己被XWeek錄的時候有點猶疑和小小的失望。不過後來真正了解了才知道,XWeek真的要更適合我

(想知道自己是更適合HWeek還是XWeek移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282801 錄取了今年的HSYLC,然後想申請H/XWeek,但不知道哪個項目更適合自己,有沒有牛人幫忙解答一下?

大概說一下吧,XWeek與H不同的地方在於相比H浸潤式的哈佛一周體驗而言,我們會去三所學校,Harvard, Yale, MIT。因為行程更多,所以時間會長一些,大概十天左右。當然,相比而言價格也會稍高一些,不過絕對物超所值。這其中因為Harvard和MIT會有cross-registration(就是Harvard的學生可以去MIT上課,MIT的學生也可以去Harvard),所以其實課程方面XWeek和HWeek只是耶魯這一塊會不大一樣。在活動上面其實XWeek會更多,比如說就兩者都有的MIT這一行程而言,我們會有MIT-CHIEF論壇(MIT中國創新與創業論壇)。

這個論壇剛好在我們去的時候開展,所以給了我們XWeeker一些入場名額。論壇會有很多中國的創業大佬去講一些自己的經歷和想法,我們那一年嘉賓之一是真格基金創始人王強老師,而且論壇過後王強老師也專門和我們XWeeker一起來開了晚餐會,講的東西真的受益匪淺。(記得他當時說了一句「我的心只比宇宙大一點點」,當場就激發了我一顆迷妹的心......)

(這裡插播一張王強老師晚餐會照片,請忽略右下角拍晚餐的小哥哥)

不過MIT-CHIEF的東西我也講不了太多,因為答主並沒有去(滑稽)。我去的是在MIT同時開展的另一個活動——MIT HACKATHON,黑客馬拉松。所以現在重點來了。

(圖源Energy Hackathon - MIT Innovation Initiative)

Hackathon,編程馬拉松,又稱黑客松。官方的解釋是「電腦程序員以及其他與軟體發展相關的人員,如圖形設計師、界面設計師與專案經理,相聚在一起,以緊密合作的形式去進行某項軟體專案」。MIT Hackathon的全稱其實是MIT Energy Hackathon,由MIT Energy Club主辦,所以主題是為各大國際能源公司解決他們所面臨的真實問題。往年參加這個比賽的都是MIT以及周邊美東地區大學的大學生、研究生甚至已經工作的專業人士,這次也是第一次有來自中國的高中生參賽。當時知道我們有機會去參與,有點慌張,有點不安,但也有一丟丟的期待和興奮吧。

呵呵,當時的自己太年輕。真的經歷了才知道,這個活動,除了免費美食和長見識這一part之外,包你參加過一次就絕不想再體驗第二次(並不)。但是當然,如果一次都沒有試過絕對會後悔。賽制和內容真的很兇殘,我只記得當時對自己的實力產生了巨大的質疑。因為能一起入選XWeek的一定都是十分優秀的高中生(自誇一波),所以其實每個參與者都有一種自信吧。別人不敢妄加揣測,但至少對我來說,參加hackathon的48小時深刻讓我意識到了學術世界的偉大和自己的見識短淺。開始時間是在11.11,周五下午,所有的參賽者聚在一起聽題目。一共13個題目,答主非常羞恥的只聽懂了兩個。並沒有什麼語言障礙,真的只是學術水平上的聽不懂,非常絕望了。所以最後我們組從這兩個裡面選擇了一個關於電力市場交易公司進軍中歐市場的題目。其他的XWeek小組大多也選了這兩個題目中其中一個。賽程非常intense,從選題到最後present,準備時間只有不到48小時。雖然是編程馬拉松,但其實也不強制要求參賽者進行編程,畢竟我們本身能力有限。不過即使是這樣那個周末還是很難熬。

(本圖攝於周六凌晨一兩點鐘的酒店某處,拍攝者是被Annual Report折磨到精神錯亂的答主)

因為當時連最基本的什麼是電力交易市場都不知道,對於那個公司也沒有一點了解,所以工作要從基礎的research一點點做起。一步一步的查閱資料,查找論文文獻,商討方案,製作ppt, 最後決定presentation的順序和內容。時間真的很緊張,但至少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盡了力。白天的時候所有人都聚集在MIT的一個hall裡面趕任務,中午會有官方提供的無數pizza,蘇打飲料,零食堅果。周六早上的bagels和煙熏三文魚真的是吃過最好吃的沒有之一(我是不會說到現在記得最清楚的就是hackathon的飲食的)。

好的,上圖。

除了吃的之外,印象最深的其實是周五周六深夜的酒店大堂。因為時間緊任務重,所以大家都不得不熬夜,從MIT回到酒店並不意味著休息而是夜晚新一輪戰鬥的開始。為了更好的分組討論,很多組都把場地選在了酒店大堂。周日的凌晨三點,酒店大堂燈火通明,實在熬不住的時候我去接了一杯續命咖啡。我端咖啡的時候抬起頭,看到的是一個個儘管被題目虐到體無完膚也並沒有放棄的我的同伴們,那一波真的非常穩。其實後來也能知道,Hackathon組委和XWeek官方,甚至我們自己,都並沒有指望來自中國的高中生可以在這場學術精英的比賽中奪得名次,進總決賽都很難,但是不得不承認,這場體驗真的很難忘。

我記得hackathon結束後,我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

Always have the passion to learn, and never be afraid of failure.

永葆汲取知識的熱情,永不懼怕失敗。

這是XWeek十天行程中的短短兩天教會我的道理,我把這句話送給看到這的每一個你。

2017.06.26 01:08

附圖:

(比賽場地Ray and Maria Stata Center)

(攝於比賽場地地下,可能是一間LGBT組織的活動室,門口貼了許多活動公告)

(這個大概算是地標了吧)

所以就先到這,有時間會來更下一段。

--------------------------------------------------------------------------

話說我今年又去參加了HSYLC,嘖,比去年帶給我的衝擊還要大。哈峰真是可怕,一年一度的雞血打的讓人慾罷不能。

「每年開到一半的時候都說明年再也不來了,結果轉一年又屁顛屁顛的來申請。」

可以說是我的心聲了。

不過今年HX的錄取結果好像下來了,那我就再來說點啥。

剛剛有個妹子問我:「XWeek的哪一方面讓你最受觸動啊?」

我回答說:「當然是遇見那些非常非常非常優秀的人啦。和那些人相處過後,你就知道自己還是應該好好努力。不管能不能上哈耶普斯麻,至少不能放棄對學術的追求。因為我們見到的那些人,真的因為知識的魅力在閃閃發光。」

嗯就是這樣,別問我什麼是哈耶普斯麻,也別問我為什麼聽起來這麼土,都怪麻省理工 :)

不過我說的真的是發自肺腑的大實話了。

生活和升學的壓力大家都懂,「保耶沖哈」離普通人到底有多遠其實也不用我多說。但是為什麼還是要抓住這個機會去「這輩子可能都不會去那上學的地方」聽幾天課,見一見學術與知識的前輩和大佬呢?那大概就是,因為心裡的那一點點光亮還始終存在。沒有因為考試的高壓放棄探尋知識真正的奧秘,也不想放棄做更優秀的自己的機會。

那裡的人真的能告訴你什麼是理想主義,什麼叫做extreme excellence。不管是我們去年在哈佛見到的曼昆教授,還是在耶魯初見後來又在北京遇到的Stephen Roach,他們都是那種學識深湛,氣度不凡的前輩。可能很多人這輩子都沒有機會在現實生活中見到這樣的人,更別說面對面的交流。甚至在XWeek已經結束九個多月的今天,回想當時的場景仍然能鼓舞到我,告訴我「我曾經坐在全球頂尖的課堂,感受最妙的思維碰撞,所以我不能被眼前的困難打倒,前方路還很長」。嗯可能真的是一種高級雞血吧......

反正很值得就對了。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就去吧。

但是還是要認真考慮一下,別忽略掉「條件允許」這四個字。

還是祝大家「保耶沖哈」吧 :)


Hweek2017

「一如既往的美好」

這是唯一一句我認為足矣形容從HSYLC到Hweek的時光的句子了。

以下是Hweek完了以後的微信原稿:

我以前不喜歡用手機打很長的文字,鍵盤太小,想說的太多,過於狹小的空間真的會抑制住很多洶湧而來的感情。

現在卻迫切希望能被外界抑制住,不至於走在路上被突如其來的想念衝出淚水。

上海的夏天有墨鏡可以遮擋哭紅腫的雙眼,可波士頓的深秋沒有,成都的初冬也沒有,所以我強迫自己笑著說再見,你快告訴我,怎樣才能做到呀?

「不就十天的活動嗎,太誇張了吧?」

我知道,我無論用怎樣的文字都無法讓除了HWEEKers以外的人體會到現在的心情。我說過的,漢字的博大精深總在此時顯得蒼白無力。

H4到Luxury6每天都做精緻女孩,甚至精緻過度起晚自己坐Shuttle Bus 去上課;在雜亂的一堆口紅香水圍巾里用拍立得照騷艷的照片;寫著寫著reflection趴在桌上睡著;唱遇見你的時候所有星星都落在我頭上唱到超級走調;Last Chance Dance一起瘋狂蹦迪;手挽手走在隊尾說關係會被懷疑;因為被燕京圖書館館長拒絕氣到滿臉通紅;Free time去各種哈佛網紅店吃吃吃拍拍拍;被四川話的「仙人板板」戳中萌點…… 自來熟這件事我不擅長,卻和你們打成一片,無話不說。最後一晚說好的通宵,結果H4一回酒店就倒頭大睡,這樣挺好呀,留一點遺憾,要不然憑何思念?

如果你喜歡一個東西到十分的時候,你就會像個倉鼠一樣把所有美好都填在腮幫子里,一個也不願分享了。所以,就到這裡吧。

十天的美好一定一定勝過十年的?

眼淚已經留給Last Chance Dance 上的See You Again啦! 所以,等真的See You Again的時候再流眼淚吧??

我還是會繼續履行自己的承諾呀!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然後再更加美好的未來與你們相遇?

「Luxury 6,只單飛,不解散」

Omega會很想很想你們的?

Hweek, the Best week in my whole life?

給你講講後來發生的故事吧——

後來啊,

後來我就是一個人了,

故事已經結束了

晚安?

好夢?


知乎上重逢首屆X-week的小夥伴又是怎樣一種體驗w

在美國如火的楓葉下遇見 @BloodyXSM 覺得不虛此行


喜歡波士頓。

喜歡公園的風琴手,街道邊的賣唱藝人。

喜歡肥肥的松鼠,冷冷的風。

喜歡用google map穿梭在哈佛校園。

喜歡每次在widener steps集合時的咫尺遠近。

喜歡當我看向你時你看回來的眼睛。

喜歡上完一整節課發現你坐在我後面。

喜歡那些小小的孤寂,失落,無奈,和不甘。

喜歡last chance dance時你笑著邀請我跟你一起跳舞。

喜歡那天凌晨的吻。

喜歡機場我紅著眼,你笑嘻嘻替我拭淚。

非常非常非常,喜歡你。

-----

祝你我餘生安好。

我還是,會很喜歡波士頓。


我是通過HSYLC峰會申請面試參加的11月份的HWeek。HWeek的行程是8天,但其實對我,HWeek遠遠不止8天。

其實從申請HWeek開始我是很茫然的。作為一個在國內高考的高考黨來說,我從來沒有寫過那麼多的英文essay,也沒有太多的面試經驗。Hweek最開始的四篇申請文我寫了大概兩個多個禮拜,就是那種絞盡腦汁想證明自己是個很優秀的人的那種感覺。再到哈峰的面試,15分鐘的面試其實氛圍沒有那麼嚴肅,但我真的是只能通過對外散播微笑來假裝我真的一點都不緊張。收到application decision的時候開心的快要蹦起來了,很驚喜,也很榮幸。這似乎預示著8天的HWeek註定會是一段充滿驚喜的旅程。

我並不是第一次去美國,Harvard的校園我也不是第一次踏進,只是之前我只是一名遊客,陶醉於Harvard學生拿著一杯星巴克抱著幾本書的充實,可這一次,我卻有幸成為了一樣拿著一杯星巴克在Campus裡面到處找課上的學生。所以HWeek一定是特殊的,因為我所經歷到的全部都是特殊的。

其實HWeek對於我來說最重要的,可能並不僅僅是我在seminar上學到的知識,亦或是能夠與教授交流的那份充實,因為我並沒有對學術方面那麼強烈的渴望,當然能聽到自己喜歡的很棒的生物課與社會醫療方面的課我真的超級滿足,我認為於我,我收穫到的更多的是學會從別人身上學習的能力。Harvard的學生們非常優秀,而與我同行的HWeeker們也非常優秀。所有在8天HWeek過程中幫助過我們的Harvard學生們都像是一個自己想要努力成為的翻版,而自己在HWeek過程中認識的朋友也都是非常棒的存在。8天的HWeek,說來你們可能不信,但似乎讓我開始明白了自己與Perfect之間的差距,以及自己今後能夠努力的方向。

總之HWeek是一個有趣又有意義的地方,希望今年的申請者,以及以後的申請者能夠如願去到Harvard,親自去體驗超棒的HWeek!!!


推薦閱讀:

身邊幾個朋友的孩子,在玩湯姆貓的時候玩的方式都驚人的一致,就是不停的打它到湯姆貓完全暈倒為止,好玩的說話功能卻提不起這幫小孩的興趣,能否有育兒行家解釋下這種行為的原因,家長如何應對,制止還是順其自然?
如何評價張堯學任校長以來中南大學的變化?
國際象棋在世界上非常流行,為什麼在中國很難推廣普及?
「好為人師」是不是我們的國民性格之一?背後的深層動機是什麼?

TAG:教育 | 哈佛大學HarvardUniversity | 國際遊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