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讀書給你帶來的生活感悟?


「世界之所以完整,唯繫於我在讀書,書的邊界即是世界的邊界。」——書獃子的世界觀

這句話是從梁文道的《做世界的讀者》一文中看到的,說盡了我想說的話。

順便把這篇文章轉帖於此——

最近買到一本書,書名叫做:無敵大衛及其古亞美尼亞文《亞里士多德〈前分析篇〉評註》研究。我敢大膽地肯定,光憑這套上兩層書名號的繞口標題,百分之九十九的讀者都不會知道這是本什麼書。所以買下這本書,並不是因為自己學問大,對這麼冷門的領域感興趣;恰恰相反,我就屬於那百分之九十九完全搞不懂這個書名的讀者陣營。雖然我喜歡亞里士多德,可我沒有讀過《前分析篇》,更沒有聽過「無敵大衛」這麼無敵的名字,就別說他用古亞美尼亞文寫的《前分析篇》評註了。但是這個書名就像扣中了某個開關,一見到它,翻了幾頁,我便毫不猶豫地抱住了它。說來可笑,原因只不過是我很想去亞美尼亞,所以只要見到任何一本和亞美尼亞有關的書,我大概都會把它買下來,覺得它會有助於我那不知何時方得實現的旅行。你知道誰是「無敵大衛」,難道會使你在亞美尼亞的行程變得更加方便、有趣,而且豐富嗎?這,我倒沒有想過。

這就是書獃子的處世方式,總是以為世上一切還沒有提出過的問題,書里早都有了答案。他出門旅行,最重要的問題不是應急藥物有沒有備全,不是換洗衣物是否足以應對各種場合,而是書夠不夠看(還好現在有了Kindle,半夜兩點都能隨時隨地買到想看的書,讓人安穩)。就連他為什麼想去某個地方遊覽,緣起也都和書有關。

我第一次動念要去亞美尼亞,就是因為看了波蘭大作家卡普欽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的《帝國》(Imperium),他筆下的「亞美尼亞手稿資料館」(Matenadaran)是這樣的:

In Matenadaran one can see the ancient books of the Armenians. To me they are doubly inaccessible: they lie in cabinets behind glass, and I do not know how to read them. I ask Vanik if he understands them. Yes and no, for he can read the letters but cannot discern the meaning. The alphabet has remained the same for fifteen centuries, but the language has changed. The Armenian walks into Matenadaran like a Muslim into Mecca. It is the end of his pilgrimage; he is moved, overwhelmed. In Armenian history, the book was the national relic. The comrade who is our guide(so beautiful!)says in a hushed voice that many of the manuscripts that we see were saved at the cost of human life. There are pages stained with blood here. There are books that for years lay hidden in the ground, in the crevices of rocks. Armenians buried them in the same way defeated armies bury their banners. They were recovered without difficulty: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hiding places had been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rmenians have a measure of time different from ours. They experienced their first partition2,500 years ago. Their renaissance occurred in the fourth century of our era. They accepted Christianity seven centuries earlier than we. Ten centuries before us they started to write in their own language……

我想這是一個任何書獃子都抵擋不住的誘惑。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一個古老文明,人們崇拜古籍有如聖跡,古抄本文獻館就是他們的聖地。然後我又找到了其他的書,讓我一窺公元四世紀亞美尼亞「黃金時代」的風華,原來他們從那時候開始就有了自己的泥金裝飾手抄本,而且和西歐的風格完全不同。另一本書則告訴我,這個國家曾經是歐亞大陸的知識寶庫,書籍生產與流通的重鎮,早已消失在其他地方的古代文書皆有可能在此覓得。於是我的想像越加立體,似乎在我還不知道何時方能踏足這片土地之前,我就已經借著幾本書構築了屬於我自己的亞美尼亞。

問題是既然你已擁有一座你腦海中的共和國,你還真的有必要動身勘察那具體存在於這個世上的現實主權國家嗎?今天這個時代,讀萬卷書,或者上一萬次網,是真有可能取代行萬里路的。所有你要去的地方,都已經有人去過了,他們拍回來無數照片、影像,他們寫下了各式各樣容或自相矛盾的描述與感慨,一切盡在你指掌之間,一點就開。臥遊豈不可以取代真實的行程?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看了那麼多的圖像和文字之後,你會不會因此喪失最直觀的感受,被他人左右你對一個地方的切實認知。

這本來都是些不必要回答的問題,因為它們天真,不是太過相信他人的眼睛,就是以為自己未經反省未經訓練的眼光真是「自己」的。不過,我們也可以因此天真地回答:看了書,不去印證,怎麼知道書里說的是真是假?

印證是要冒險的,甚至以生命為代價。

詹宏志在《旅行與讀書》裡頭談過他自己的經歷。在一次瑞士少女峰附近的旅行,他被隨身攜帶的旅行指南上的一段話吸引住了:「全瑞士最美麗的景緻出現在少女峰區域,……人們的注意力太常聚集在當中的三個巨峰:少女峰(Jungfrau,4158公尺)、僧侶峰(Monch,4099公尺),和艾格峰(Eiger,3970公尺);……但閃閃發光的皓首雪峰只是一半的真相,鄰近山丘與溪谷以綠色、棕色、金色交織而成的景色其實更為美麗……。」敏銳的讀者詹宏志在這段描述讀出了言外之意:「只知道遊覽少女峰的旅客並非真的『行家』,懂得在『鄰近山丘與溪谷』尋求旅遊目的地的人才是真正懂得這個區域的隱藏之美。怎麼辦?照這樣說,我也即將變成一個『外行人』。」

正如所有旅人,絕對不甘只當外行觀光客,他決定一探那「山丘與溪谷」之間的隱密聖境。又像一切書獃子,他在書中尋找線索,找到了一條語焉不詳、標識不明的文字通道。沒想到,接下來卻是一次差點有去無回的絕境穿行。

首先必須明白,詹宏志可說是一個書獃子中的書獃子。而「書獃子相信凡事書中都有答案,在旅行一事也不應有例外,所以他們通常會以一本書或幾本書做為旅行的依據,我當然也是這種人」。我當然也是這種人,所以我完全懂得,為什麼單憑一本旅行指南裡頭幾句幾近於暗示的引導,他就可以充滿信心地帶著夫人計劃一段預估六小時路程的登山之旅。

其實起步沒多久,他就該意識到問題了。因為一位一看就是運動健將的登山客光是瞧了瞧他倆的行頭,便主動建議把自己的手杖讓給他們;但詹宏志拒絕了。然後呢?然後一路翠綠,瑞士國花edelweiss沿途相伴,他倆只覺自己身處標準的風景明信片當中,儘管山上行人漸少,但也渾然不當回事。直到眼前亮出一整片陡峭的雪坡,唯一的路徑是一個個踩出來的足印,足印一旁是「直下數百公尺的山谷,最底下則是淅瀝聲響的溪澗,只要一個失足,你就要滾下數百公尺,撞上各種巨石,……」。可他們還不回頭,一方面是賭運氣,以為過了這坡又是一片田野好風光;另一方面大概是相信書本不會犯錯。於是他們再走,等待他們的卻是一座又一座的雪坡甚至冰壁。終於,輕鬆的健行變成了艱險的登山,二人爬在盛夏不解凍的高山峻壁之上,掌心劃滿裂痕,掌背曬到灼傷,腳下是鞋底傳來的透骨冰寒,心裡是不知命運何往的恐懼。天色近晚,最後的一班纜車早已開走,他們卻還不曉得自己到底要面對多少座險坡,眼看就要在這雪山上過夜了,可他倆衣裝單薄……。

很多年後,詹宏志聽到一則新聞,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青年失蹤在台灣的中央山脈。從搜救人員找到的遺物看,原來那個年輕人生前是想根據一本旅遊指南,走一趟傳說中的古道。指南並沒有說明,這條古道荒廢已久;而這本指南,恰好和詹宏志拿去用在阿爾卑斯山上的指南,出自同一知名系列。

新一代的旅人大概會壞心眼地暗笑,今時今日,還有誰會依靠旅遊指南書呢。你不必熟悉阿爾卑斯山,光上幾個網站便能發現夏天的高山一樣有成片的冰原,而且網上的遊人一定還會告訴你,行前該有的裝束配備,一路上時間的計算方式(比方說以瑞士人的腳程來看,他們的六小時起碼當是我們的八小時)。書本過時,尤以旅行為甚。難道詹宏志竟連這點都不知道嗎?畢竟,他是台灣,乃至於整個華文世界的「互聯網教父」。早在馬雲的淘寶之前很多年,他就開創了雄霸一方的網購平台「PChome」,台灣三大入口網站之一。還有《明日報》,這份最終失敗的實驗「報紙」,在報刊等傳統媒介還是新聞資訊主要來源的時代,詹宏志便籌辦了這份至今仍然叫人懷念的網路媒體,形式創新,內容紮實,他最大的失算,其實可能只是他走得太快,沒想到時代與運勢自有自己的步伐。無論如何,詹宏志絕對不可能是位不通世事的書獃子。並且我還記得他和我說過他打工生涯的心得,真是職場金句:「絕對不說現任老闆的好話,絕對不說前任老闆的壞話」。

饒是如此,他還是會在印度上當,高價買下一張其實用不了那麼多錢的地毯,中了明眼人一看就知底細的局;而原因,只不過是因為那位地毯商人能用古波斯語吟誦奧瑪.伽音的詩句。這實在是典型書蟲才會犯的錯誤。但另一方面,書也會讓他變得聰明,知道許多一般遊客不清楚的內行門道。例如,就為了「伊斯坦堡人為兩個羊頭哪個比較好吃而爭論不休」這句話,他把兩位本地作者合作的《吃在伊斯坦堡:探尋巷弄中的美食》當成柱杖,丈量伊斯坦堡的美食地理,效果竟然遠勝大眾旅行網站的集體智慧。

《旅行與讀書》裡面總總因書誤事,因書得福,以及在書本和世界之間的距離摸索出的省悟,又讓我想起了詹宏志很多年前說過的另一番話:「我很幸運,讀書能懂,這個能力使得我不害怕,要是遇上什麼我不懂的,我就找書來看」。這確實是一個凡事都是自己靠讀書學會的人;轉過那麼多次行,做過那麼多的事,靠的就是不斷地讀,似乎全無例外。以他今日的成就來看,這簡直可以編成一鍋心靈雞湯,說明讀書會令人成功騰達的道理。又或者把他包裝成一位時下流行的「儒商」,奉之為全華文世界讀書最多的商業奇才。不過就像我們之前看到的那個故事,一個很會讀書,閱讀量驚人的書獃子,並不一定就能在旅途上頭一帆風順;在他這幾乎改變了台灣面目的精采人生當中,也並非所有事功都是那麼地光輝無垢。我還記得,多年前在他遇到一次事業危機的時候,有記者拍到他在路邊埋頭專心讀書。然後記者還要加上按語,大意是你看這個老闆,到了這當口還有閑讀書,並且讀到入神,他的生意怎麼能做得好?

我想大膽地以一個平凡書獃子的身份去替這位了不起的書獃子回應那張照片的指控。在我看來,它恰恰指出了一個書獃子怎麼讀書其實和他的俗世成就沒有多大的關係,書既不會弄垮他的生意,也不一定保證他能出人頭地。憑他在馬路邊上看書斷定書是毀掉這個人的理由,就和想當然地推論書讀得好是他發財致富的原因一樣,都只不過是同一種陳腐俗見的反映;這個俗見就是不斷地去問:讀書究竟有什麼用。

對於一個書獃子而言,這從來不可能是個問題,因為讀書簡直就是他進入世界的方法,一條不由自己選擇,更加接近天啟召喚的路徑。又好比真正的匠人,讀書是界定他這個人的技藝。由於具備這種方法、路徑,以及技藝,所以他才能夠不害怕,因為不論遇上什麼事,都自有一套安身立命之道去應對。正如一個把生命耗在某項技藝上的匠人,以自己的手藝感知整個世界,在自己的手藝里琢磨出一套處世哲學;他安穩,不是因為對世界很有信心,而是他對自己的手藝有信心,知道自己始終可以回到原點。借著書,一位把讀書精進成一門技藝的書獃子能夠學到所有他想學的事情,登山、覓食、買地毯、辦刊物、做唱片、拍電影,甚至開創企業。書的確會誤導他;甚至就算讀對了書,讀得如法,也不保證這一切功課都將結出美好的果子。然而外人不能代他否認,這真是一套方法,而且還是一套使他自在的方法,乃至於即便遭逢困境,他仍能自得其樂地在大街上讀書。

旅行與讀書,一對何其古老的互照行動與觀念。就算不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老話,不提聖奧古斯丁「世界是一本書,那些不旅行的人只讀過其中一頁」那句西洋名諺。我們也該明白,在把世界理解為一本大書這種隱喻裡頭,可以開掘出多少豐富的義蘊。詹宏志讀書何止萬卷,走過的路更是遠邁萬里,他這部《旅行與讀書》讓我看到,也許在歌德的浪漫主義典範,和艾柯(Umberto Eco)所說的秘教式詮釋傳統之外,世界作為一本大書這個經典課題,也許還能添加多一重題解。那就是把世界看成閱讀的借口,於是旅行往往因讀書而起,同時又成了讀得更多的理由。將全世界看成一本書,與世界因為我的閱讀而存在,遂成了一體兩面的事。故此,透過讀書進入世界就不是管中窺豹了;相反地,世界之所以完整,唯繫於我在讀書,書的邊界即是世界的邊界,萬一世界真的還有一些角落仍未被任何現存書籍覆蓋,那就意味著我得開始考慮是否應該得寫一本書了。這,會不會就是一個書獃子的世界觀呢?


1932年,阿道司赫胥黎出版了一本書,名字叫《美妙的新世界》。對的,這個有著赫胥黎姓氏的人,是托馬斯赫胥黎的孫子,他的爺爺是達爾文的戰友,自稱是達爾文的鬥犬。

在1930年代,這位赫胥黎的書里就寫道(假設)一種場景,即:在兒童成長發育的過程中,通過電擊的方式,訓練兒童的條件反射,讓他們討厭、畏懼和不接觸鮮花和書籍。這樣,這群兒童就可以成長為低種姓(低劣分工、低劣智商和低劣生活方式)的那個階級。

因為兒童喜歡花朵就會喜歡大自然,喜歡書籍就會喜歡思考;而喜歡大自然就會去接近大自然,而接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在大自然里奔跑和享受大自然的天然樂趣,比如陽光海浪,不是消費行為,就無法產生消費,不消費就不能被消費力脅迫,就不能推動生產——大部分生產工作也是他們種群的人在做。

而圖書,則會讓人長智,長智的結果是,影響階層穩定,尤其是低下階層。因此低下階層的人最好不需要圖書,不需要思考,不需要長智,最好按照社會設定的模式去生活,去消費,就好了。既能維持社會的運轉(消費推動生產),又不會造成社會動蕩和階級鬥爭,甚至階層變遷這種事情也不出現是最好的。

這本書我是2012年買的,武斷如我,把它當成」大同世界「之類的作品了,一直沒看,前兩天看時,一身冷汗。

這本書中,把未來世界的神,以福特的名義命名為「福帝」,因為這本書的產業背景是,福特公司的誕生和發展,造就了大批量的產業工人,這些因為汽車而誕生的產業工人,觸發了世界範圍內(當然美國很明顯)的城鎮化運動,太多的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工廠,成為裝配線上的工人,跟隨著這種產業變遷,背後是經濟結構的變遷,同時也影響了社會階層的變動。

比較簡潔的例子是,底特律這樣的城市出現---後來又在新世紀走向崩潰;比較繁複一點的是:消費推進生產,促成社會的分工和「進步」。

書中描述,低種姓的人住大營房,身上穿著不同顏色區分的制服,高種姓的人住小住宅——

社會中保持穩定和諧的方式叫唆麻,心情不好了,來一份;累了來一份,甚至所謂的假期,也是唆麻假期——這是一種致幻劑,通過致幻劑(毒品)去娛樂,去度假,去休息,去減壓,去排解。

多像我們現在的生活呀。

我有點懷疑,很多人,其實,在按照,這本書(其實是社會題材的科幻小說)的設置,去設計,社會的結構、經濟的形態、對人的麻痹、對壓力的排解方式。所以,讀書能帶來什麼生活感悟?看看身邊的人,新聞里的人,想想我們的生活。也許讀書並不見得真的帶來多少積極的有用的立刻見效的好處。

但是,起碼我知道,不讀書的人,不會知道,這樣的,「秘密」。


讀書帶給了我什麼?帶給了我一個世界。

路也許很窄,但總是會有。

路也許很長,但總會到頭。

馬不是好馬,那就能走就走。

馬不聽指揮,那就隨處停留。

——顧城

如此幸福的一天

霧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園裡幹活

蜂鳥停在忍冬花上

這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我想佔有

我知道沒有一個人值得我羨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記

想到故我今我同為一人並不使我難為情

在我身上沒有痛苦

直起腰來,我望見藍色的大海和帆影

——米沃什

但最糟糕的奴役是你們對自己的折磨。這樣的人哪有神聖性可言呢!看看馬路上的車夫吧,他不分晝夜地向市場趕去;他體內有什麼神聖的悸動嗎?他最高的職責就是讓馬匹吃草喝水!他的命運和運費比起來算得了什麼呢?難道他趕車有什麼神聖的目

的嗎?他有什麼神聖、有什麼不朽的呢?你看他戰戰兢兢、鬼鬼祟祟的樣子,每日不知道擔心些什麼,完全沒有不朽和神聖的氣派,而是變成了奴隸和囚徒,受制於他對自己的看法,也受制於他通過自己的行動所贏得的名譽。公眾的看法對我們的影響,其實並沒有我們自己的看法那麼大。人對自己的看法,決定或者說影響著他的命運。——《瓦爾登湖》

讀了一些書,還混成今天這個樣子,真是慚愧。但我仍很享受那種感覺,如海邊拾貝,抬起頭來就看見一片星空。

從前讀書不多,甚愛裝逼,遇到一知半解的事情也要嚷嚷兩句,並嘲笑其他的聲音,生怕別人看不見自己。直到越來越多的鄙視眼神聚焦到我身上,才知深淺。

聒噪。

現在讀的書仍不多。但謙遜了些。你知道嗎,最美妙的感覺就是,一些你從前看不懂的書,經歲月輾轉,越發的能知曉她的美。像一點一點揭開新娘的頭紗。

總之就是喜歡就是喜歡就是喜歡。

就叫我書獃子吧~(≧ω≦)/

喜歡這個書房。


@熊貓哥哥 其實我更想聽聽你的看法。。。


為什麼要讀書?
當一個孩子坐在電視機前時,他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想像;聲音、圖像、節奏,一切都是設定好的,轉瞬即逝的,他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
而當一個孩子手裡捧著一本書時,他的心靈是沉靜的,語言文字為他提供了無限的想像空間和學習空間。
讀書,不僅可以使孩子學習知識 ,開拓眼界,也可以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讀書,可以讓一個人安靜下來,用心思考,更可以培養孩子自學能力。
給孩子播撒一顆愛讀書的種子吧!用時間來灌溉,用好書來滋潤,你可能收穫的就是整片森林,讀聖賢經典,收穫精彩人生!

看到朋友圈裡的這段話,激起了我心中某處的波濤,不禁想抒發一下我對讀書有益的理解:

一是,在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方面,讀書遠勝於觀看影視作品。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書中的人物理解和想像是千差萬別的。但影視作品已經融入了創作者的想像,某些東西已經被固化後傳遞給觀眾。這樣不利於培養思考的習慣,阻礙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二是,讀書可以開拓眼界,提高個人的認知水平。正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傳達的樸素道理——讀書能讓萬里之外的美景立於眼前;讀書能跨越時空,讓古今中外人的思想訴之於腦海;讀書而有益,多讀而博知。父母的個人閱歷畢竟是有限的,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能做的是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記得一篇文章中提到「推薦學生多讀人物傳記類書籍來提高認知」,我很贊同這個觀點。因為這些傳記類書籍里貫穿著主人公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讀者可以從中發現、汲取並收穫寶貴的人生經驗,這比自己逐個去親身經歷,有甚者挫折不斷直到自我成長,要少走很多彎路。

三是,讀書可以凈化心靈,找尋自我。我自己在某一時期有過一段迷茫痛苦期,困惑於自己的選擇和未來的發展。彼時,要感謝我的先生(他是一個愛讀書、購書的人,雖然他喜歡自然科學和科幻類書籍,而我更偏愛歷史和文學名著等),他鼓勵我繼續讀書,我從《穆斯林的葬禮》開始閱讀茅盾文學獎系列,繼而是《平凡的世界》、《推拿》、《額爾古納河右岸》、《少年天子》、《芙蓉鎮》、《蛙》、《鐘鼓樓》……跟隨這些書中的主人公體會百味人生,漸漸把自己的經歷看開看淡,活在當下,享受那份恬淡與寧靜。

最近一次讀書還是在2015年末,那時因為雙胞胎女兒有早產風險被醫生建議住院卧床,為了打發時間,繼續拿出kindle讀書——《白鹿原》和《大江東去》,都是具有年代感的巨著。每每讀過一本書後,心中都有無限感慨想要抒發,先生永遠都是我首選的聽眾,他聆聽,發表見解,我們一起討論……這樣的時刻總是美好的……

我和先生都是愛看書、買書、藏書的人,當遇到某網站購書打折時會大批買入認為經典的書籍收藏,我們認為這是將來我們能提供給女兒們的一筆寶貴財富。我希望什麼時候能繼續讀書,去發現更多更好的書,把它們收藏起來,將來推薦給女兒們閱讀。


個人覺得,讀書最大的用處並不僅僅是解決了某個事件、某些問題。而在於通過讀書,能構建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讓人變得淡定、從容,在遭遇挫折和困境的時候,不至於絕望,憑藉信心和信念去直面難題,解決難題。


《影響力》。

這本書讓我影響深刻,其中專門講解了「互惠原理」。我接受了這個理論,然後,有天中午,我想約現在生病的女朋友出來放鬆心情,女朋友不願意,拒絕了我的請求,一時之間讓我想起了這本書講的「退步式互惠原理」,我內心狂喜,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道理,我出手了,我成功的約出來女朋友,哈哈,一時間為自己的機智點贊。最後,女朋友變成了前任~~~

這次的生活經歷,讓我明白了書中的道理說的是有道理的,而且很有實踐價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注意場景運用。還有一個感悟就是,如果女孩子只要清楚的表達「我不想」,就不要想辦法約出來,就算你是想讓她出來放鬆心情,使她開心,也堅決不要。來自一個耿直男孩的忠言!


無邊無際的黑暗啊。


閱讀,讓你的人生比別人多無數次。


其實我很好奇一些作家的生活,因為很多人都說創作源於生活,那麼看見他們的作品,也就相當於窺見了他們的生活。尤其是有些作者寫的隨記,讓我興趣盎然。因為我看到了一個很精彩的世界,他們的生活處處散發著趣味,反觀我的生活卻是索然無味的。又或許作家們都有一雙發現生活「線索」的眼睛,而我並沒有。他們能把生活中發生的點點滴滴的小事用一些辭藻表現出來,而我連自己一天中發生的事都記不住,又何來對生活的描述。


現在的社會是煩躁騷動的,自己又不能格格不入成為局外人,所以生活讓我入世,讀書讓我出世。


我覺得相比知乎給我的感悟,讀書不算什麼。


世界有多複雜,書就有多複雜,讀書是為了更寬容地理解複雜的世界


人不僅要活著,而且要詩意地活著。


可以平心靜氣的一種途徑

真的說閱讀能帶來多少愉悅只能在書中哪些曼妙的詞句中頓悟自己的人生


我沒讀過很經典或者好評很多的書,說起感悟,影響我最深的反而是一部修仙小說,耳根的仙逆,個人覺得,從書中得到的感悟是建立在你的觀念之上的,這其中包括你的學識,性格,三觀,因為不同的人看待同一個事物角度不同,出發點不同,看到的便是不同的結果。感悟最深的,是王林的三次化凡,這三次化凡很相似,卻又完全不同。想想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在修行,從一個弱小的青年,無權無勢,為了生存不得不適應這強者為尊的法則,前進之路,為了心中的信念,一直走下去,只是有的人成功了,有的則成全了別人,這是天道定下的規則,也是我們現實中面臨的境況。 還有好多,一時間想不起來,日後再來補充,正經的答個題還真是蠻累的。


已刪。


讀書,拓寬了我的視野,原來世界上有這樣的人,有這樣的事。

讀書,陶冶了我的情操,君子慎獨。

讀書,是對時間的很好利用,它給你的人生更多的選擇。

我呢?只是個書獃子。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通過智慧成為他人,通過情感成為自己。


首先,我覺得一本書可以帶來生活質量提升的事情肯定會挺少的。

但是,一系列書之後會帶來人生質的飛躍。從觀念到理念,甚至把自己從原有痛苦中拔出來。這些都是書的「煽風點火」帶來的幸福感。

最近,有一本書挺火叫《巨嬰國》。

是的 我有太多的毛病和痛苦了。

一直都沒有根治,所以跟家人、情人的爭吵不斷。

常常會想一個問題,如果換了人。他們還會這麼對我嗎?

後來看完整本書。

發現自己缺愛、缺安全感。

再到反抗內心的大家長。

活脫脫的活出自我,找尋到自己的需求。

致辭,我發現書帶來的人生體會實在太多。

更是發了瘋的開始閱讀書本。改變自己


推薦閱讀:

看什麼書能提高智商和情商,少走點別人的套路?
學齡前的自閉症兒童需要學習閱讀嗎?
怎樣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除了買書,買書,我們還能做什麼?

TAG:閱讀 | 書籍 | 好書 | 讀書的意義 | 微信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