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通常把鄧廣銘先生叫做宋史主要奠基人?

20世紀上半期張家駒、張蔭麟、張政烺等人同樣做了很多工作。


鄧廣銘先生一生主攻宋代史研究,著作等身,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成了宋代史研究領域內繞不開的經典。並且鄧廣銘先生對宋史研究領域做了詳細的、全面的、系統的、科學的建設工作,其研究成果也成為了領域內的研究規範。

之前如余嘉錫先生、張政烺先生、張蔭麟先生等老一輩學者,並不是以宋代史研究為主業,而且在宋史研究成果上也相對零散,並不能構成體系,成為領域研究規範。而同時期的徐規、陳樂素先生,更偏向南宋史的研究工作(和地域有關,他們身處杭州),對整個宋史研究的系統性、全面性上稍遜於鄧廣銘先生。

另外,無論從宋史領域的幾個研究大項的系統性闡述,還是提議並參與籌建宋史相關的研究機構,鄧廣銘先生都厥功至偉。

還有就是,鄧廣銘先生對宋史研究教育也貢獻巨大,自從文革後專門招收宋史方向研究生博士生後,其門下人才輩出,幾乎佔據了目前學界領軍人物的半壁江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所以,鄧廣銘先生被稱為宋史研究主要奠基人、「20世紀海內外宋史第一人」當之無愧!

另外,這裡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位學界巨擘,聶崇岐先生。

聶崇岐先生在民國時期,對宋代歷史地理、政治史、職官制度、選舉制度都做了相當系統的研究,煌煌《宋史叢考》更是足以光照後世,只可惜生不逢時,生活於戰亂期間,沒有相對安定的研究環境;天不假年,在59歲這個學者的研究黃金年齡就英年早逝……這是宋史學界,也是歷史學界的一大損失,假設聶崇岐先生身體健康繼續從事深入的研究工作,必然將是現代宋史研究的第一人。

如果說鄧廣銘先生在宋史研究領域披荊斬棘,開闢道路,也是走在前人經驗之上的。

所以,我們也不能因為鄧廣銘先生對宋史研究的巨大貢獻,就輕視其他如聶崇岐、余嘉錫、張政烺等先輩的貢獻。


正經的評論看 @李超字子躍 的回答,你們且感受一下這個——

重陽真人鄧廣銘

丹陽子漆俠

長生子陳振

長春子王曾瑜

長真子李裕民

玉陽子張希清

清凈散人鄧小南

廣寧子包偉民

(這是咱家瞎排的神七,漏了誰的愛抖露勿怪。)其他還有很多在各自領域秒殺一片的高徒,例如劉浦江的金史、羅家祥的兩宋政治史等。只是因為全真七子只有七個名額,所以沒有列入。

咱家認為鄧廣銘先生的恐怖之處就在於其精力幾乎是無限的:一方面在宋史研究上堪稱高產、涉獵極廣,同時又花了大精力寫了許多宋代史科普著作(最有名的就是《岳飛傳》),又肩負中國史學會、宋史研究會等學術組織的領導,同時還搭建起了整個北京大學歷史學教研體系,最後在教學上還帶出了兩位數的一流弟子,以致於今天大半個宋史研究界都與他有師承關係。(前面幾個成就其實都對教學有益,北大學科重鎮確保了能有第一流的生源,研究涉獵之廣也使其有能力指導弟子向各專題史方向發展……但最難的還是同時兼顧的精力)

順便說一下為啥把鄧先生列為五絕之首。中國史學會成立之後,第一任會長是郭沫若,吳玉章、范文瀾為副會長——這幾乎是傳說中的人物了。1980年開了二大,當時採取了五人主席團制,史稱第一次華山論劍,最後確立的五位主席是——鄧廣銘、白壽彝、劉大年、鄭天挺、周谷城。其中白治通史、劉治近代史、周治西史,治斷代史的分別是治宋史的鄧廣銘和明清史的鄭天挺。

至於題主所列的三位張先生,張政烺主攻不在宋史;張蔭麟雖為近代宋史研究開創者之一,惜乎英年早逝;建國後,張家駒一度與鄧廣銘、陳樂素並稱,然而還是受制於所在學校平台所限,未有得意弟子能傳其所學。


鄧老前輩不但自己水平高超,還教出了一群過人的弟子,比如漆俠、鄧小南,前不久剛剛去世的劉浦江老師也可以算進來,可以說是弟子三千,達者72人了


列個提綱,以後慢慢填

研究全面深刻

門生後人爭氣


宋史不懂,我就閑扯一句,張政烺先生更廣為人知和更側重的,好像還是上古和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的研究。。。


推薦閱讀:

宋代平民階級家常小炒能吃到什麼?
歷史中的楊家將是怎樣的?楊繼業到底有幾個兒子?兒子的下場是什麼?楊延昭排行第幾?
關於宋朝和清朝,有沒有萬曆十五年這樣的分析書籍?
洛陽開封哪個古迹保護好一點?
契丹為什麼要求御容?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宋朝 | 宋史 | 歷史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