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盡量避免後期痕迹而讓後期之後的照片顯得自然一些?

自我回答:

1不要後期必冷暖

2 不要見圖就銳化

3 不要上來就偏色

4 不要在一張片子上把大師教你的後期技術全都用上

5 不要全細節挽回

6 不要只想著後期而忽視前期重要性

7 你來說?


瀉藥。。。。。看了你那幾個不要

真是看得我不要不要的啊!

為什麼喜歡這種「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一樣的教條呢?

搞什麼「後期八要四不要」這種口訣會不會給人一種老法師的感覺呢?

當我們吐槽那種「好男人要做到的二十件事」的雞湯文的時候,為什麼要按照同樣的思維考慮攝影呢?

照片要真實,你首先要考慮什麼是真實,也許這個問題太哲學,那你至少可以去大規模觀察人們是怎麼判定一張照片是否真實,人們是怎麼觀察照片的各個維度的,顏色?光影?畫面中常見的元素?

當人們看到這是一切的時候是如何把照片與現實生活進行對比的,這才是你應該如何去思考讓照片變真實的正確思路。

而不是腦子一拍想起幾張後期的很假的照片,然後隨口總結一下這幾張照片的特色然後編一個口訣出來從此拍的照片就真實了。

要去把握事物的本質,仔細考量真實感這一點從根源上怎麼來的,而不是拎不清概念確定不了範式就開始稀里糊塗的腦補,這樣是學不好攝影的。

人是靠著自己的生活經驗,對照片中出現的元素進行對照判斷:

比如枝繁葉茂的樹木就該是綠色為主;

比如黃種人人臉就該是淡黃偏粉色;

比如夕照下的雲朵就該是金黃,而此刻的太陽就該是橙紅;

比如自拍時臉旁邊的門框就該是直的;

比如這個飛機不可能飛得這麼低這麼大;

比如基本的近大遠小透視規則;

比如近距離看微縮景觀時人眼的淺景深;

人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畫面中的元素進行比照然後判斷真實性,這些經驗既可以成為我們後期的標準,比如路燈下的人像儘力去還原膚色;同時可以成為欺騙人眼的手段,比如使用移軸鏡頭傾斜拍攝製造微縮景觀的錯覺,把綠葉弄成黃色假裝深秋等等。

而這一切都有賴於觀者的姿勢水平和生活經驗。

很多真實的照片,比如長焦大月亮,沒見過長焦的人會懷疑月亮為什麼這麼大,他覺得是假的。

而哪怕是稍微懂一點的攝影愛好者,也會問月面為啥不過曝,我拍的都是一片慘白,要不然就前景漆黑,你這光比不合法,肯定是假的。

而一些噪點過高,或者畫面抖動的照片大家反而覺得是真實的,只不過拍的不好,但不會覺得「假」

,因為稍微拍過夜晚場景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噪點多或者容易糊,所以他們不覺得假。

因此最最重要的是先搞清楚照片看起來真實與否的根本判斷來自哪裡,再結合觀者的素質去思考怎麼樣才能讓他們覺得照片是真的。

我想標準其實已經在上述答案里了,你可以自己試著總結看看,老喜歡簡單粗暴的教條可不行。


理解攝影是一項內容創作,而不是技術流程


首先,

確認拍攝意圖!

確認拍攝意圖!

確認拍攝意圖!

很多時候都是拍攝後期之前就想好的,裝備好樣片踩好點,查好天氣,裝備道具燈具,帶什麼鏡頭會遇到什麼突髮狀況,怎麼後期。

後期前先想明白你是圖片是用來幹嘛的。切忌只有後期沒有意圖。

先有意圖才有拍攝構圖後期。後期製作 前期準備 拍攝素材都是為意圖服務的。

如果你想表現明暗關係,就可以把照片黑白了。(就算調黑白也有很多講究,顏色是有明度的,ACR和LR裡面每個顏色都可以分別調飽和度,明度。)

如果你想強調質感可以加點清晰度

二次構圖也是必須的

以下是一些後期經常用到且通用的

以拍攝底片是raw為前提。

鏡頭矯正,水平矯正,紫邊綠邊矯正。(橫平豎直,鏡頭畸變暗角)

白平衡矯正。 以18度中性灰為標準白平衡工具吸一下。

黑白場矯正,以直方圖為參照標準

噪點矯正,銳化和燥點相對應(這裡應該百分百放大看噪點)

以表達意圖為標準

適當的清晰度

適當的飽和度

豐富合理的層次(這個有美術基礎的同學很有優勢,為此去學習素描的明暗五調子)

如果是創意合成也有很多講究

景深的一致性

光線的一致性

色溫的一致性

質感的一致性

透視關係一致性

表達主題的主次節奏

拍完百分百放大看細節。看李濤的教程,還有半島雪人的,還有500px看圖,也玩些延時攝影。

很多慢慢摸索,很多小技巧讓你的作品細節更好一點,全部細節加起來就看著專業了。

推薦兩個李濤老師的課程。

簡單後期攝影課(李濤老師)聽課筆記(完整)百度來的我自己也做了一份

簡單攝影后期課

數碼攝影后期高手之路

這些弄清楚了才來談風格化的後期

還有知行合一

以上


你這不要也忒多了 規矩多了路就窄了

攝影這東西就是內心的窺視

怎麼想怎麼弄就是了

哪那麼多腳絆兒啊


注意蒙版邊緣


調成黑白.


謝邀

萬年風光狗 ,後期見光死的我就拋磚引玉了

如果對自然的後期做一個更精確的解釋,我的理解是讓後期出來的效果更符合在現場人眼看到的效果,輔以一定的修飾突出重點。

先純文字叨叨一會吧。

我認為一張照片最基準的色調是建立在白平衡上(暫時先不考慮白平衡漂移)在風光當中基本符合現場的白平衡設置很重要。不過我也有好處就是以陽光作為光源,色溫是比較均衡的,只要找到現場靠近中性色的部分進行精細調節即可。當然也可以選擇相信機身AWB加上一點微調。(至少這裡就需要一台色彩顯示正常的顯示器了)

另外就是一切操作都不要走到極端,控制項一次拉就+100、-100。慢慢調找到能接近現場效果的位置,看起來會更舒服。

下面以我目前後期花費功夫最大的一張圖舉個例子:

首先是最終效果圖

以及對比原圖(保存的jpg副本)

現場的情況描述是這樣的,由於前一天有一次強降水,第二天是大晴天,空氣還算是非常通透的,日落之前大概40分鐘正好太陽運動到最高樓的後面,形成這樣的丁達爾效果(也就是空氣里還是很多灰塵的)光比非常大,但是我當時去拍攝的時候條件很倉促,只有一台D3s+2485D和借來的適馬1224二代。

完全不趁手的機器想拍出想要的效果,顯然需要後期配合。D3s的動態範圍只有12ev,包圍曝光是第一想法,所以我拍攝的時候是1次5張間隔1ev的包圍,大概拍攝了50張。

後期的時候我發現包圍合成出來的東西實在太假了點,所以開始思考如何更自然的修圖。

堆棧大法好

選擇了0ev的單張,看一下高光和暗部到底溢出多嚴重

把高光和陰影拉滿就是這個效果,基本上和HDR合成出來差不多,灰灰的。暗部放大

暗噪還是相當感人的。

所以用堆棧的手法,找到等曝光值的10張圖堆棧之後暗部就比較乾淨了。

接下來是重點,其實我大可以不用保留這樣多的暗部細節,因為整體上我的重點在於紫峰大廈和後面的光線,而最亮的太陽周圍就算是高光溢出了也無所謂,暗部最黑的地方人看到也是深色的陰影,如果地面細節太多反而會影響整體效果,所以堆棧之前的預處理效果就是這樣:

堆棧之後就要進Ps裡面處理一下色彩等等。針對天空的藍色和橙黃色的光線處理,宗旨就是儘可能以現場的情景為基準。就不貼了,我Ps技術超級菜2333.

以上


謝邀,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有些難,因為,我拍片後期其實我調整的不多,真的需要大動干戈的話我有專門的後期朋友給我做。

但是,看出一張片子動過那些手腳也是現在的攝影師需要修鍊的一項技能,反過來說,你修完片子你先看看能不能過自己這一關。——咱雖修不來,但要看得來。其實不同片子對後期有不同的要求,舉個栗子:

搬出女神范冰冰——先來個專業點的嚇唬下業餘知友,現在po圖如履薄冰呀——當然,這是百度坑來的圖,要是我拍的我還在這裡BB么。我就不信她來告我,哼!

我可以告訴你這個圖片大致後期做了些啥?

磨皮,這大家都懂,商業片更精細,不是磨皮濾鏡一鍵搞定的。是雙曲線中灰度之類的方法,再加之貼皮。為啥叫商業修圖的修圖狗,大多沒事就在那裡磨皮呀;

你仔細看她的眼袋,美么?美,科學么?不科學;

你仔細看她有法令紋么?擦掉了,誰都有法令紋的呀。

碎發有時候會要求修一下,當然這張沒修。

當然百度坑來的圖,清晰度不夠,其實眉毛,眼影,眼珠裡面的血絲,嘴唇,一般都是要修的。

臉型身體部分也是需要一些液化的。

還有個忘了說了,這圖兩隻手,鎖骨,還有一個「不可描述」的需要突出的部位,光影是修過的,優化了立體感。嗯,初步判定此圖修圖師是個男的。

但是你看上去還是很自然很漂亮的吧,為什麼呢?因為修這種圖的人看過人體解刨圖的(可能學醫的轉行修圖師會比較有利。)

(未完待續)


拍的不對就是不對,想清楚自己是要學攝影還是學PS。


我覺得關鍵不是後期的技巧,而是讓大家樂意相信這是真的


寫了這麼多"不要"那跟寫很多"要"有啥區別呢?


現符合大眾再提升為自己的風格。後期也燒腦,不是一套一套按部就班的流程。


老師說物理真實最重要


推薦閱讀:

學習PS調色應該怎麼學?

TAG:攝影 | 攝影技巧 | 攝影后期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