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叡也不重用曹植?

曹植對曹叡有威脅嗎?為啥他登基後也不重要曹植呢?

曹植在231年的上書,資治通鑒里就有。「豪右執政,不在親戚,權之所在,雖疏必重,勢之所去,雖親必輕。蓋取齊者田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惟陛下察之。苟吉專其位,凶離其患者,異姓之臣也。欲國之安,祈家之貴,存共其榮,歿同其禍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


就試問一下,自漢至魏以來,除了東平王蒼,有哪個直系宗室是被重用的?劉蒼身在朝中還屢求歸國。

大宗為何要讓小宗參與朝事邊鎮來影響自己大宗的地位?以司馬攸之聲望,直接影響到司馬炎這一支的司馬衷能否繼位,司馬炎都要逼死司馬攸,更遑論曹植這個曾與曹丕爭位的。

魏略曰:是時訛言,雲帝已崩,從駕群臣迎立雍丘王植。京師自卞太后群公盡懼。及帝還,皆私察顏色。卞太后悲喜,欲推始言者,帝曰:「天下皆言,將何所推?"

不管這謠言是曹睿自己造的以試探人心,還是真有這麼個謠言。就這一出,曹睿沒把曹植往死里整就不錯了。曹植想要被用,簡直痴心妄想,就算真有邯鄲淳所謂的天人之資,那也只能老實在封地待著。

而且曹魏也不是不用公族,曹仁,曹洪,曹真,曹休,曹爽,曹肇,都是公族,不過都是旁系偏支而已,曹睿也曾想過用曹宇輔證。到高平陵政變以後,曹氏公族才退出舞台,讓位於司馬氏。


曹睿不重用曹植,私以為,主要是因為他害怕叔叔的號召力。比如:

曹植從小就受到曹操的喜愛,曹操在世時曾想傳位給曹植,稱他「兒中最可定大事者」。

曹操病逝後,曹植的同母兄弟曹彰(掌握有兵權)曾有過擁戴曹植繼承王位的想法,但被曹植拒絕了。後來曹彰暴斃,死因迄今是謎。

曹植曾經的門客,基本被曹丕給擺平了,但曹植不死,事情就不算完。曹睿當政時,曹操時期那批老臣還沒死絕,在官場中影響力尚存。在一個世家當道的社會,皇權是依賴於重臣的支持的,他們支持誰,誰就能當皇帝。在這種局面下,曹睿的危機感是非常強的。誰知道什麼時候重臣們會造反,去擁戴曹植呢?

另外,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誰都懂,在天下即將統一的大勢之下,各個統兵將領也有了危機感,為了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會在曹睿面前製造一種隨時面臨戰爭的氣氛,讓曹睿不敢過分裁撤自己的權力。這其中想必少不了對曹植的非議。

我認為這些非議是存在的,曹植不少詩里就含蓄地寫過別人對自己的誹謗,比如:

《當牆欲高行》

龍欲升天須浮雲。

人之仕進待中人(人想要獲得官職,只靠才能是不行的,還要有人為你背書)

眾口可以鑠金

讒言三至。

慈母不親。

憤憤俗間。

不辯偽真。

願欲披心自說陳。

君門以九重。

道遠河無津

又比如:

《豫章行》

鴛鴦自朋親。

不若比翼連。

他人雖同盟。

骨肉天性然。

周公穆康叔。

管蔡則流言。

子臧讓千乘。

季札慕其賢。

再說曹植本身。

他曾寫過一首歌頌周公旦的詩《怨歌行》。

周公旦是什麼人?開天闢地以來第一大兄控啊!哥哥武王姬發重病時,弟弟姬旦以為是天上的祖先們覺得祭祀不夠好、把氣撒到了哥哥身上(周人的迷信很重,姬旦很可能是發自真心這麼以為),於是他去乞求祖先的原諒,甚至懇請祖先,讓自己代替笨手笨腳的哥哥去天上祀奉他們:

「惟爾元孫某,遘厲虐疾。

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於天,以旦代某之身。

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

乃元孫不若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

用人話說就是:

【各位祖先,你們的長孫要病死了。

要是你們在天上需要有人服侍,就讓我代替他來伺候你們吧。

我機靈柔順,多才多藝,懂得侍奉鬼神的門道。

你們的長孫在這方面,根本比不上我嘛。】

這個兄控,一邊吐槽哥哥不如自己,一邊要代替哥哥去死。

這件事被史官記了下來,保存在金盒子里。

這個故事後來是這樣的:武王死後,兒子成王繼位。成王的其他幾個叔叔散布關於周公旦的流言,說他要對成王不利,成王信以為真。周公旦作《鴟鴞》回復,但依舊打消不了侄子的疑慮。

後來上天因這件事發怒,狂風大作電閃雷鳴,莊稼都被吹倒了。成王害怕了,去求問祖先,打開金盒子一看,發現了叔叔想要代替父親死的那封祝詞。於是成王幡然悔悟,自責不已,從此叔侄和好如初。

(出自《尚書·周書·金滕》)

曹植的偶像是這樣一個人。

他在詩中寫了這個故事,就是想向曹睿表明自己的忠誠,同時期待侄子和自己能如同成王與周公旦的結局那般。

另,關於曹操沒有選擇曹植即位的原因,我贊同是曹植的個性問題,不贊同是曹植的才能問題。

曹植的個性是溫柔、放縱而任性的。

司馬門事件尚有爭議。

(有的意見認為,當時立儲之爭白熱化,曹植是為了避免兄弟相殘,擺出退讓的姿態,以這種方式自污,給父親立曹丕以借口和台階。這個意見我以為有一定道理。司馬門事件,並不是性格導致的「衝動犯罪」,而是有很深的政治因素摻雜在其中。

單從曹植的作品中看,他從來沒有自比過帝王,他的讚頌的對象,幾乎都是「王佐」一類的人物,他讚頌的事件也大多是表達「對君主的忠誠」。可見,他自己的人生定位是帝王的輔佐者,而非帝王。)

僅從三國志的其他記載看,曹植從小受到父母的偏愛(「東阿王植,太后少子,最愛之」《后妃傳第五》),性格中難免帶有任性的成分,他屢次因任性妄為而犯禁,這一點是做帝王的大忌。

曹植也是個溫柔敦厚的人,對待親友頗具儒家風度,和其他兄弟感情都很好,並非能操帝王之術的心狠手辣之人。這一點大概也是曹操所顧忌的。

因此私以為,他的性格,是阻礙他成為帝王的最大因素。

關於曹植的才能。

曹操是一個多面手,軍事政治文學樣樣拿手,在他眼中最能定大事的兒子,不可能僅僅有文學能力出眾。如果只是文學出眾,曹操的用詞更可能是「異其文才」而非「定大事」。曹操眼中的「大事」,不只是文學,還有天下之事。可見,曹植並非是因為缺乏政治才能而被棄用。

而曹睿之所以不重用他,多半是延續自父親曹丕的政策,和他叔叔的才能無關,而和帝王家的孩子從骨子裡不信任親戚的自我保護本能有關。


曹植和曹叡的叔侄關係是魏國前期比較有意思的事情,我們從《三國志》可以查到一些蛛絲馬跡。

一、曹植對於魏明帝而言,是一種現實的威脅。

曹叡繼位以來,可謂內憂外患。外有蜀國諸葛亮、東吳孫權犯境,新城孟達、遼東公孫淵及鮮卑柯比能等伺機叛亂。

朝堂內部的政治格局三分:以曹植為首的近支宗室、以曹真、曹休為首的遠支宗室和以陳群、司馬懿為首的士族大臣。

近支宗室曹植曹彰曾是曹丕帝位巨大的威脅,故魏文帝一直採取苛禁宗室的政策。

226年魏文帝英年早逝,魏明帝曹叡年少繼位,近支宗室的威脅仍是腹心之患。故曹睿總體上仍延續曹丕的舊政。

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明帝命曹真、張郃禦敵,並親赴長安。

丁未,行幸長安。夏四月丁酉,還洛陽宮。——《 三國志 魏書 明帝紀》

就在這時,國內傳言明帝駕崩,洛陽曹植餘黨迎立曹植。從裴注本的字裡行間都感覺到一股殺機,當時蘊藏著一場未遂的政變。

而明帝返回京城,並不追究造謠者,也未追究曹植。這體現了明帝的寬宏大量,但叔侄之間沒有芥蒂是不可能的。

是時斗言,雲帝已崩,從駕髃臣迎立雍丘王植。京師自卞太后髃公盡懼。及帝還,皆私察顏色。卞太后悲喜,欲推始言者,帝曰:"天下皆言,將何所推?"——《 三國志 魏書 明帝紀》

曹植殘存勢力仍隱身洛陽,曹叡如何敢縱虎歸山?

二、曹植數次向魏明帝上書,請求任用,但曹非常忌憚、嚴密提防。

曹丕繼位時,對曹植忌憚猜疑,多次遷徙曹植。221年,曹植被徙封安鄉侯,邑八百戶;當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222年四月,31歲的曹植被封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戶。223年,曹植徙封雍丘王。

安排給曹植手下的也多是老弱病殘的兵士和下等之才的文員。

曹睿繼位後,曹植多次上疏魏明帝,希望得到任用。曹叡不為所動,於229年徙封曹植於東阿,232年封曹植為陳王,除了增加戶數外,不予重用。

三、曹也有重用近支宗室的想法,但不包括曹植。

曹叡當政期間,開始減輕苛禁宗室之策。

八月,詔曰:「古者諸侯朝聘,所以敦睦親親協和萬國也。先帝著令,不欲使諸王在京都者,謂幼主在位,母后攝政,防微以漸,關諸盛衰也。朕惟不見諸王十有二載,悠悠之懷,能不興思!其令諸王及宗室公侯各將適子一人朝。後有少主、母后在宮者,自如先帝令,申明著於令。」

曹叡臨終前曾想任用近支宗室的燕王曹宇(曹操之子,曹沖同母弟,曹叡的叔叔)為大將軍和輔政大臣,但最終為劉放、孫資讒言所惑,未能重用曹宇。曹叡死後,國家大權仍落在遠支宗室曹爽和士族大臣司馬懿手中。

不過曹叡對於叔叔曹植是非常忌憚的,除了擴大采邑,絕對不會重用。

客觀講,魏明帝對叔叔曹植確實不顧叔侄情分,但這是血淋淋的政治,政治不會給失敗者機會。魏明帝一代明主,如何能養虎為患?


當領導要具備領導能力,不是會寫詩就行的。

而且,曹操本來是要重用他的,評價是」可定大事者「,並多次要立為世子,但他自己不爭氣,」行為放任,不拘禮法,屢犯法禁「,最終曹操放棄了他。

曹操都放棄了,競爭對手曹丕曹叡怎麼可能反而要重用呢。


三種可能,一種曹植很沒本事,那當然沒必要用了,一種曹植很有本事,那更不敢用了,萬一對當年老爹的做法有想法呢,還有一種可能曹植可能有一點點本事,那用不用都無所謂了。


威脅不大,但是曹植不適合當官,寫文章倒是好手,但以他的個性鬼知道會捅什麼簍子,所以曹睿不用也是正常的。


據說有一年曹睿出巡的時候都城裡傳起了曹睿病逝的謠言,有擁立曹植的呼聲,怎麼能不忌憚....


上面一堆看野史想當然給評論的。


對比十四爺


因為愛情


你想看三國版《穿越時空的愛戀》咩?


曹植這個當叔叔的,還只是不被重用,就謝天謝地吧。如果碰上的不是曹睿,而是劉彧蕭鸞高湛什麼的,看看會怎麼樣。。。


試問,你有一個曾經險些在家產爭奪中戰勝你父親,並且失敗後你父親還沒有對他趕緊殺絕的叔叔,你會在你父親突然去世自己繼承家族之後,中用你的這位叔叔嗎?

如果你舉得你做得到,那麼請你跟我等講講你打算怎麼做?


避嫌

曹叡是很重視自己出身的純潔與正統性的。畢竟自己曾經把《甄宓賦》改成了《洛神賦》。社會上本就有曹植才是曹叡親爹的傳說,你還讓他有意親近曹植,那悠悠之口如何堵?難免不會有好事者趁機打著捍衛曹氏正統的名義去作亂。


一個人沒什麼治國本事,還在士人階級中名望很高,然後還非常的恃才傲物狂放不羈,不把當權者放在眼裡,上一個這種人,他的名字叫禰衡,再上一個叫孔融,再再上一個叫蔡邕,想想這三個人都是什麼下場吧,陳王能活到自然死亡,已經是曹睿寬宏大量了


有一定威脅,但不大。

但關鍵是曹睿幹嘛要用你曹植?

干軍政大事,要你個寫詩的有個卵用啊?添亂。啥?資歷老?那我看看你曹植以前的軍政資歷啊……準備救援樊城前還和老爹喝酒喝得大醉爬不起來。。。

一邊玩去。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三國 | 三國志書籍 | 曹植 | 曹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