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怎樣取代了「甚麼」的?

把什讀成shen


「什麼/甚麼」,是中近古出現的口語虛詞。虛詞是很難考證詞源的,因為往往就是把口語里實際有的虛詞直接轉寫為書面文本而已,不一定能推測出詞族信息。而這兩個寫法本來都是可以使用的,而且未必能確證其中一者比另一者更早。只是到了現代,大陸與台灣都傾向於用「什麼」,這使得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甚麼」被取代了。

一、在使用上,「什麼/甚麼」或許本來是有讀音不同的。

中古音:什d?j?p麼m??,甚d?j?m?麼m??。(?是上聲標記。)

這裡有兩點須留意的:

(1)「甚」字,中古本讀上聲。但中古有個演變是「濁上變去」,即「濁聲母+上聲」的字在許多方言里或多或少地合併到去聲。「甚」字也是「濁聲母+上聲」的字,因此在中古後期會演變出去聲讀法。這在韻書里的體現是,《切韻》只收了「甚」字的上聲讀法,而《廣韻》(《切韻》的增補本)則補充了去聲又音。

(2)什d?j?p、甚d?j?m?,中古讀音剛好是韻尾p/m對應的一對(音節前半部分讀音相同)。但隨著後來的讀音演變,兩字今音的韻腹母音已不相同。

由此,我的推測是:「什麼/甚麼」,或許對應著中近古不同方言里的兩個不同讀法。現在普通話里讀的shen-me,相當於是將「什麼/甚麼」都讀成來自於「甚麼」的音。

二、詞源方面的猜測:

(1)猜測一:可能來自於「是麼」。

理由一:「是」的中古音是[d?j??],到了中唐之後大致演變到了[d?ji?],剛好跟「什d?j?p、甚d?j?m?」的音節前半部分讀音相近(而「什麼/甚麼」在文獻中最早出現的時點就是在五代左右,時間上至少不矛盾)。

在這個情況下,「是麼」讀為[d?ji?-m??],是有可能出現連讀演變的。即,後字的聲母m-的成分影響了前字的讀音,使得前字衍增出p/m韻尾。即,變成[d?jip?-m??]或[d?jim?-m??],剛好近似於「什麼/甚麼」的讀音。這兩個讀法可能都有,分別對應於中古不同方言里的讀法。於是,這兩個口語里有p/m韻尾的讀法就可能因此被轉寫為「什麼/甚麼」,而掩蓋了詞源上的「是麼」來源。(注意:恰好「是/甚」在中古都是「濁聲母+上聲」的字,後來都有「濁上變去」那樣變為去聲的演變。)

而「什麼/甚麼」還有一個變體用法是直接用單字「甚」來表示。這個用法或許是來自於上述讀法的合音。

理由二:對比「那/哪」。

「那/哪」是指示代詞引申出疑問指示代詞的例子,而「是」在古代也恰好可以用為指示代詞。因此,由「是麼」引申出疑問代詞的意義,好像還滿順理成章的。

(2)猜測二:可能就是口語里無法說清來源的虛詞,「什麼/甚麼」里的「什/甚」可能是同一個詞根的形態交替(韻尾-p/-m交替)。

當然,上述只是兩個無法證實的猜測,也無法排除其他可能。建議大家存疑。


近代漢語「甚麼」來自「是物」。

從唐朝的敦煌寫本「神會禪師語錄」,「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等可知。

此時「物」還是m- 尚未變成v-,

後來,「是」變成了「什」,「甚」 ;「物」變成了「麼」,「摩」。

因為後一個字的影響,「是」變成了「什」,舒聲變為-p, 或者「甚」-m,

"物"-t 也舒化,或者變成-?

兩個字的音皆變,最終形成了「什麼」「甚麼」。

可以推測,入聲裡面的-t 消失的時候,-m -p 還在保持。

語意上來說,「是物」本義乃是「此物」,正如「那裏」本義是「彼?」,本身是實指,引申為虛指的疑問動詞。


我想一定是為了規範普通話,不然你念出來一定是唐山口音。。。


推薦閱讀:

TAG:語言 | 漢語 | 辭彙 | 漢字讀音 | 漢語辭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