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U+22A98)字怎麼讀?
〔辭源?上冊(第三版) 頁 1613〕
這麼一看似可解釋前兩個回答中的部分書證。
PS. 順便吐槽一下辭源第三版的網路版,本以為註冊帳號就可以用,然而辭源的「發送郵件激活郵箱」長這樣:
&點擊發送郵件&&&
呵兒。
給譚樊馬克先生提供的鏈接補充一些資料。鏈接內容如下:
「「?分手」」字的【字海】釋義
同【掰】字。地名用字。見大陸標準「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 第八輔助集」(SJ/T 11239-2001)其它釋義:古壯字釋義同【「?手逢」】
是古壯字,也用過地名用字。其中「?手逢」字鏈接內容如下:
「「?手逢」」字的【字海】釋義
讀音fwngz手。
一、地名用字的用例
1.《[民國]普安縣誌》(民國石印本)卷二《東區邨砦戶口表》有地名「「?分手」隴砦」,卷三「凌翔等率賊數十往攻安南,為祖寅及團首張全勝所阻,賊兵駐於「?分手」隴,官軍駐於兔場營,相持三月余。」普安縣今屬貴州省。
2.《[道光]廣南府志》(光緒三十一年抄本)卷一有地名「「?分手」播橋」,「在城西南三里」。廣南府今屬雲南省。
3.《[咸豐]安順府志》(清咸豐元年刻本)卷五有地名「穀「?分手」寨」。安順府今屬貴州省。
4.《[光緒]乾州廳志》(清光緒三年刻本)卷二有地名「七「?分手」潭」。乾州廳今屬湖南省,靠近貴州。
5.《[光緒]鎮寧州志》(清光緒抄本)卷二有地名「谷「?分手」寨」。鎮寧州今屬貴州省。
以上都是西南雲貴一代的少數民族地區(下面還有),所以地名用字應該也不是漢字,是古壯字。
二、文獻對「?分手」讀音的記載
先查《古壯字字典》(蘇永勤等,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9)164頁:
和鏈接提供讀音是吻合的,《古壯字字典》用國際音標註出了實際讀音。
地方志有對「?分手」的讀音也做過描述:
1.《[道光]廣南府志》(光緒三十一年抄本)卷二《附種人方言》中介紹?人方言,「行(行走立住的行)」字注「「?分手」陸」,這應該是用「「?分手」陸」二字給「行」字注音。
2.《[道光]永州府志》(清道光八年刻本)卷五《零陵土字》中,「「?分手」」注「音扒」。永州府今屬湖南省,靠近廣西。
以上是古代方誌對「?分手」字讀音的提示。
第一個例子里,「?人」方言,列了幾十個例字,初步核對個別辭彙和龍州壯語接近,但是很多又不同,我不懂,沒有繼續查下去。第二個初看似乎和字典記音也不太一樣,我不懂,希望有懂的朋友指教,以後有空也查查。
三、文獻中對「?分手」字義的記載
再引一下《古壯字字典》(蘇永勤等,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9)164頁:
這個字的字義是「手」。
地方志中「?分手」的用例:
1.《[光緒]乾州廳志》(清光緒三年刻本)卷七:「入市交易只負土物如雜糧布匹之類,糧以四小碗為一升,布以兩手一拓為一「?分手」,其餘不常有之物,入市求售,不訂價之低昂也。」
2.《[民國]凌雲縣誌》(民國三十一年石印本)第三篇:「布雖純用手工而風氣所趨,人民樂此不疲,故當時布價甚廉。白布每「?分手」四尺銅錢百文,彩藍青各種色布每「?分手」銅錢二百至四五百文,全屬男女所用衣料均取土布,不知舶來品為何物。」凌雲縣今屬廣西自治區。
3.《[民國]元江志稿》(民國十一年鉛印本)卷十一:「元江通用巿尺,其各鄉夷人向以手咫或「?分手」度物之長短,近亦漸改用尺,惟長短互殊。」元江縣今屬雲南省。
從這些例子可以知道「?分手」是計量長度的量詞。咫約有小臂那麼長,「?分手」比咫長,是「兩手一拓」,是「四尺」。四尺按照市尺算是一米三多,「兩手一拓」應該就是手臂展開的長度。漢字有「庹」,庹是五尺,稍微有點差距。
字典記載的字義是名詞手,和地方志記錄的長度量詞不一樣。這可以理解,畢竟這個字不是漢字,地方志記錄的只是當地土人使用的一個長度單位。手和用手度量的長度單位之間還是存在聯繫的。不過這只是我的臆測,別的文獻有記載也說不定。
「?分手」這個字的音義,字典和文獻記載都不是特別相符。除了正常的音義演變,是不是有很多民族都用它,是不是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用法、記錄不同的詞,都有疑問,還需要進一步查。
除此之外,《[宣統]楚雄縣誌》(清宣統二年抄本)卷四「蔬類」有「「?分手」蘭」,和蘿蔔、冬瓜、甘露、慈茹放在一起。楚雄縣今屬雲南省。
不知道這「「?分手」蘭」到底是道什麼菜?難道是「芣藍」,大頭菜?
這個字雖然沒找到地名用例,但找到了一些文獻用例,以此拋磚引玉。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四川涼山德昌縣·傈傈族民間文學資料集》中錄了兩首傈傈族民歌——《按耗子歌》和《放牛娃歌》。二者都使用了[?分手]此字。原書我沒找到,但是找到了轉引的文獻:
以上文獻來自《雲南民族醫院化大觀叢書 傈僳族文化大觀》頁一八二-一八三。據腳註所言,均是轉引自《資料集》,則原書亦作[?分手],當無誤。
另外,在貴州省錦屏縣彥洞鄉(侗族居民佔大部分)《彥洞鄉志》(2012)附錄「詩文」中收入的該鄉人楊昌泮(1895-1967)所作的《文明增廣》一文中同樣見此字:
該書處理為(上分下手),實際上也應該是[?分手]。
這條文例似乎告訴了我們[?分手]是會意字,其意義即分手。可惜[?分手]不入韻,語音無從得知。如果說楊氏的解釋是正確的,那[?分手]確實有可能是「掰」字。
不過如果認為[?分手]=掰,放到傈傈族的兩首歌謠中似乎就解釋不通。「三掰遠/長」,不知何意。
從民歌的用例中「?分手」前接數詞,後接表示長度的形容詞;《放牛娃歌》「三?分手」、「三頓」、「三匹」中「?分手、頓、匹」可以對照這兩點來看,「?分手」似乎意思上是表示長度的某種量詞。如把「三?分手遠/長」替換為「三丈遠/長」之類的還是比較通順的。
但是具體確定為哪個詞,其構形模式是什麼,我暫時還沒有更好的想法。期待有高人解答!
最後是結論:
- 其使用區域似乎分布在我國貴州、四川地區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但不清楚是否與少數民族語言有關。
- 有被解釋為「分手為?分手」的情況,但與其他用例難以合轍。
- 「?分手」意思上似乎是表示長度的某種量詞。等價於「寸、尺、丈」等。
- 語音情況不明。構形模式不明。
獨特的火焰樹樁先生提供了大量的地方志材料,比我的零星材料全面多了,大家可以參看。而且他也認為「?分手」是計量長度的量詞,並且也多出現於雲貴川桂等少數民族地區,與余說相合。
另外,他提及《永州府志》有注音「扒」的。考黃布凡先生《藏緬語族語言辭彙》(頁三百)傈傈語表示{庹}義為[bo 44](緊母音),不知道二者有沒有聯繫。如果「?分手」與[bo]有關的話,那《楚雄縣誌》的「?分手蘭」可能就是「擘蘭(苤藍)」。
古有擘蘭、蘿蔔並提者。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腌菜》:「霜降後腌菜,除瓜茄、芹芥、蘿蔔、擘藍、箭干白、春不老之外,有白菘菜者,名黃芽菜,乃都門之極品,鮮美不減富陽冬筍。」
同【掰】字。
地名用字。見大陸標準「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 第八輔助集」(SJ/T 11239-2001)
嗯 所以兩個人掰了和兩個人分手意思也沒啥區別推薦閱讀:
TAG:疑難字辨識 | 方塊僮字 | 信息技術信息交換用字符集第八輔助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