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心理諮詢與治療行業都出現哪些值得關注的「新趨勢」和「重大變化」?
可能對行業未來造成怎樣的影響?
本問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2017 年度盤點」,更多討論歡迎關注。
朋友你好。
心理這塊,一般是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和精神科醫生這三種。知乎中有相關的區分,在這裡就不過多的贅述。
單從心理諮詢這個行業來說,2017年確實出現了比較大的變革。此前人社部退出心理諮詢師資格認證,今年11月份的考試,將會成為諮詢師認證的最後一次考試。因為隨後行業走向並不清楚,故而在未確定之前,暫時當作最後一次。
人社部只是退出認證,而並不是國家取消諮詢師這個行業,此前所考證書一律得到承認,具備相關效能。
關於隨後走向,有消息稱,可能此後的認證會交給衛計委或心理諮詢師協會,協會現在正在籌建中。國家有意整改心理諮詢行業,因為確實行業亂象太多,以後或將心理諮詢師納入醫院專業技術人員來聘任,讓心理諮詢師成為心理醫生。
至於何時重新開放認證,由哪裡牽頭負責認證,現在還並不清楚。可能會針對現有諮詢師,進行相應的遴選培訓後,再開啟認證。畢竟現在持證的人很多,但真正有能力獨立做心理諮詢並解決問題的大概不足四分之一甚至更少,國家或會考慮先提高證件利用率和現有諮詢師質量。
在人社部剛剛放出消息的時候,諮詢行業確實不少人對行業前景充滿了疑慮和擔憂。但是我們看看另外一條信息。
今年的十九大報告中有這樣一條信息「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一方面透露出來的信息是,國家不會取消這個行業,反而更加承認和認可這個行業,接下來有意發展這個行業。覺得心理諮詢無用或覺得心理疾病不存在,得心理疾病是「矯情」「吃飽了撐的」的朋友,或許可以試著換個態度了。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這句話並沒有放在「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中,而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之中。也就是,國家可能把心理行業定位在社會服務體系。在整治的同時,可能會更多的交由市場來決定其發展。
國家的發聲,要比我們列出國內越來越多的人得心理疾病的數據要更具說服力和積極意義。畢竟,列數據有些唱衰,國家的發聲則是告訴我們,國家已經意識到問題,並且在籌劃解決,很積極。
至於未來的發展。未來的發展其實還是不怎麼確定的,行業和市場都會繼續存在。只是隨後規則可能會有很大變化,准入條件、收費、權責義務可能也會有變化,諮詢師的歸屬應該也會有變化。具體往哪些方向變化,會有哪些整改,以及如何實施,實施的時間都暫時不確定。相關的資格證培訓行業,心理類授課行業,諮詢行業本身等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現在思變是可以提上日程的。
有意進入這個行業的朋友,可以耐心等待情況明朗一些再考慮。已經進入的,打磨自身增強競爭力也是應做的。
但無論是尚未進入而有興趣的,還是已經進入的,從這個行業和從業實踐中收穫的東西並不只會在該行業中起到積極作用。我們的收穫如何轉換為我們想要的東西,例如經濟效益,也主要取決於我們自己。
當然,以上推測部分只是個人見解,大家看看就好。
做好該做之事,未來自會在未來揭曉。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熱點論文指在近兩個月內、近兩年發布的被引次數高居千分之一的SCI/SSCI文章,即近兩個月內最受關注的文章。
我們整理了ESI在2017年發布的六期有關精神病學與心理學領域的熱點論文信息,挑選出比較有趣的、受到較多爭議的、且發表於2017年的幾篇論文與大家分享。文章沒有「對錯」,僅作分享討論~
1、不叫戀童,叫年齡偏好症(Chronophilias)
年齡偏好症是一種性倒錯,最早由John Money提出。患有年齡偏好症的個體的性喚起指向對象、或性吸引力指向對象局限在一定年齡範圍內。
這和姑娘們說喜歡「大叔」、男人們喜歡少女不大一樣。沒有性別偏好症的人們,在挑選性對象時,可能有自己的喜歡的年齡範圍,但實際上他們的性喚起並不局限於那個年齡段的對象。喜歡大叔的姑娘,可能也會喜歡小奶狗,喜歡少女的男人,可能也會喜歡御姐。
但年齡偏好症是指,除了個體所偏好的那個年齡段的對象,其他人都無法喚起個體的性趣。
Seto在文章中,以男性為研究樣本,用年齡偏好症的角度重新思考戀嬰癖、戀童癖、戀少癖和戀老癖等。他重申了戀嬰、戀童等這些指向特定年齡的性愛好就是一種年齡偏好症。接著他通過分析年齡偏好症這個謎團——分析它的病因、轉歸、幾種偏好症之間的聯繫,展開對男性性向構成的思考和看法。
而且,Seto認為男性的年齡偏好症,及它所囊括的戀嬰、戀童等,都是一種性取向。正如有人的性喚起指向特定的性別一樣,有人的性喚起就指向特定的年齡層。
該研究引起一定的爭論,爭論的中心還是在戀嬰、戀童等是否應該被認為是一種性取向上。是「性取向」就是「平等」的,是「去病」的。2013年修訂的DSM-5里,「戀童」和性受虐和性施虐一起被認為是一種性取向,這一改動曾引起了軒然大波,導致美國心理學會專門發布新聞「澄清」說這只是「打錯了」。
關於性取向的成因和界限尚且沒有定論,且即使是有明確戀童傾向的人,也不一定就會對兒童實施侵害行為。但不管怎麼說,即使某個人的性幻想對象在法律許可的範圍之外,只要不實施直接或間接的傷害行為,性幻想本身是無害的。
Seto, M. C. (2017). The puzzle of male chronophilia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6(1), 1-20.
2、墮胎讓姑娘們抑鬱,所以不準姑娘們墮胎?
反對女性墮胎的言論通常以「墮胎傷害女性心理健康」作為他們政治觀點的基石。的確,統計數據表明墮胎後的女性有更大的抑鬱傾向。一些政客和社會組織因此要求女性在選擇墮胎之前接受評估與諮詢,甚至直接限制女性的墮胎自主權。
想墮胎的姑娘,留下這個小孩,就會變得快樂了嗎?
離開研究(turnaway study)主要旨在調查非計劃內的妊娠對女性的影響。研究者通常會在醫院、婦科診所等地收集被試,被試分為尋求墮胎並接受了墮胎的女性、尋求墮胎但因為妊娠限制等因素無法進行墮胎手術而離開(turnaway)的女性兩組,之後再對她們進行心身狀況、經濟狀況等的追蹤調查。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利用離開研究進行了長達5年的研究,最終有效數據是956份。調查結果顯示,尋求墮胎並遭到拒絕的女性,比起尋求墮胎且接受了墮胎的女性,表現出了更多的焦慮、低自尊和更低的生活滿意度,而在抑鬱情緒方面,二者並無顯著差別。
這項研究顯示,政客們試圖通過宣揚「流產危害女性心理健康」來剝奪女性墮胎選擇權是不合理的;當女性尋求墮胎時,這個要求遭到拒絕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心理後果。
而且,尋求墮胎這個行為背後,可能就有很多致人抑鬱的因素。並不是墮胎這個行為本身導致這些姑娘們抑鬱,而是背後的那些因素——經濟壓力、社會壓力,或是他人看不見的精神壓力——這些因素共同導致的抑鬱情緒,有時候墮胎恰恰是她們為自己的生活和未來,做出的正確選擇。
與其在這些本該屬於女性的權利上指手畫腳,不如去討論和解決一些更緊迫的問題。
Biggs, M. A., Upadhyay, U. D., Mcculloch, C. E., Foster, D. G. (2017). Women"s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5 years after receiving or being denied an abortion: 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Jama Psychiatry, 74(2), 169.
3、根據我50年的從業經驗來看,你不會自殺
自殺想法和自殺行為(Suicidal thoughts and behaviors, STBs)是日漸受到重視的公共心理健康問題。每一天,心理學從業者,尤其是諮詢和臨床方向的從業者,都需要預測自己的來訪者或患者的STB,即使是非專業人士,偶爾也會需要判斷親人或朋友是否想要自殺。
從業者們通常認為,要治療和預防自殺想法和行為,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那個或那些能夠準確檢測到自殺念頭的風險因素。例如Byou 研究者認為,無望感(hopelessness)是自殺念頭和行為產生的原因,因此針對無望感進行諮詢和治療可以有效預測和阻止自殺。還有研究者認為注意力缺陷障礙能夠預測兒童未來的自殺念頭和行為。
為了使從業者對50年來關於STB風險因素有更系統的了解,該研究對300多篇旨在對自殺想法和行為進行縱向預測的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
他們得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這些對自殺想法和行為的預測,它們的結果只稍微比碰運氣瞎猜准一點兒。沒有任何系統的預測手段能較準確地,哪怕只是和隨機瞎猜結果拉開一定差距地,預測到個體的自殺想法和行為。從業者們對自殺行為的預測能力在50年里完全沒有提升。
研究者對這種現象提出了一些原因分析。他認為,一些風險因素的確可以預測自殺行為,但它們要起作用,是有特定情境和語境的,並不是放之四海皆準。在過去的研究里,從業者們對自殺想法和行為的風險因素認識都過於同質,這導致他們總看著個體心理表徵中相同的地方,這使得他們會忽視個體的一些其他問題,從而導致預測準確率過低。
當然這個研究不是在說之前從業者們用於判斷自殺念頭和行為的方法不可靠。只是即使我們的行為和想法的確都有規律可循,這些想法在每個人身上還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終究也是無法完全互相理解。面對偷偷想著要放棄的人,要準確地預見那根壓垮他的稻草,的確是很難的事情呢。
Franklin, J. C., Ribeiro, J. D., Fox, K. R., Bentley, K. H., Kleiman, E. M., Huang, X., et al. (2017). Risk factors for suicidal thoughts and behaviors: a meta-analysis of 50 years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3(2), 187.
4、有哥哥的男孩更容易成為同性戀?
在非人類的脊椎動物中,大腦的性別分化主要靠性別激素起作用,雄性激素,例如睾丸酮,在大腦形成早期將它塑造成「雄性大腦」,而雄性激素水平低則會將大腦塑造成雌性大腦。一些研究者認為人類的性取向發展也有類似的規律。
先前已有一些研究表明(食指無名指長度比、耳聲發射等),同性戀女性比異性戀女性平均在產前暴露在更多的雄性激素中,這導致她們長大以後更喜歡女性。產前暴露在越多的雄性激素中,長大以後就更加喜歡女性,這一點也能推導到異性戀男性身上。大多數男性喜歡女性,因為雄性激素讓他們喜歡女性。
然而,在研究中,研究者對比了同性戀男性和異性戀男性的產前雄性激素水平,發現二者之間並沒有顯著的差距。於是研究者將男性性向研究轉向母體對性激素的反應上。同時有其他研究者認為,如果男胎之前有哥哥的話,母親在懷哥哥時,與y染色體相關的蛋白會進入母親體內形成抗體,這個抗體會影響二胎男孩的性取向。
總之,研究者得出結論:女同性戀比女異性戀暴露在更多的產前雄性激素中,男同性戀比男異性戀雖然在產前雄性激素水平上沒有差距,但他們擁有哥哥的可能性更高。該研究高舉性向二元論的大旗,對性取向流動論進行反駁,在性學研究領域引起一定的爭論。
關於性向是先天還是後天形成的、性向究竟是不是流動的,這樣的爭論持續近百年,一直都沒有明確的斷言。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層出不窮,但許多研究結果,甚至研究出發點本身,都是為了政治目的服務。無論認為性向先天還是後天,無論試圖用這些研究結果證明什麼,關於性向形成的討論似乎總是帶著急迫地帶著某些站隊的意圖。
可是性少數群體本身呢?他們真的有那麼需要別人告訴他們,性向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嗎?他們已經站在這裡了,他們要面臨的疑惑和困難,哪裡是幾次學術拉鋸戰能解答的呢。
Breedlove, S. M. (2017). Prenatal influences on human sexual orientation: expectations versus data.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10.
5、有氧運動改善精神分裂患者的認知功能
認知功能缺陷在精神分裂患者中普遍存在,且對其的治療效果通常都不顯著。身體運動對神經系統的改變漸漸獲得了從業者的關注。
這項研究主要是一項針對2016年至今已發布的、關於體育運動對精神分裂患者認知功能的改變的論文的薈萃研究。該研究發現,指導精神分裂患者進行有氧運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在有體育教練指導的情況下效果更明顯。通過有氧運動的增加,經省分裂患者的工作記憶的認知範圍得到提升,社會認知、注意等方面的認知能力也得到一定恢復。
這項研究為鍛煉能促進精神分裂患者的認知功能恢復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雖然它在健康人的腦袋裡不一定會有相同的作用,但有氧運動對身體健康的益處似乎綿綿不絕哦,所以新一年裡,大家還不開始運動嘛。
Firth, J., Stubbs, B., Rosenbaum, S., Vancampfort, D., Malchow, B., Schuch, F., et al. (2017). Aerobic exercise improves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chizophrenia Bulletin, 43(3), 546.
&>&>有溫度有態度的心理學知識,全球專業心理諮詢師資源,關注簡單心理(janelee1231),我們全都給你給你~(?????)
謝邀
心理領域來占坑
2017年對心理行業來講是個大年,發生了很多影響行業的事情
心理諮詢師資格證書取消
今年9月14日,人社部公布國家職業目錄清單,實行清單式管理,目錄之外一律不得許可和認定職業資格。140項國家職業資格目錄不包括心理諮詢師資格證,也就意味著,從事該職業無需再考資格證,但該職業仍會存在。而已經考得心理諮詢師資格證的,可視為水平能力的證明。
這個消息在全國心理諮詢師群體和心理學界引起震動。此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方網站於2016年12月16日發布了為期7天的《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公示》,公開面向社會徵求意見建議,其中包含屬於技能人員職業資格下的「第93項:社會工作專業人員 心理諮詢師」。誰知,正式公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卻取消了由人社部門技能鑒定機構負責管理的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這也意味著這個由2002年正式啟動、2003年9月第一批獲證、進行了為期15年的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考試由此退出歷史舞台。
10月10日,中國心理諮詢師協會籌委會宣布正式成立並召開中國心理諮詢師協會籌委會第一次會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心理諮詢師協會籌備組組長傅小蘭宣布,秉承「為百萬心理諮詢師建立一個家」的理念,全面啟動「中國心理諮詢師協會」籌備和申辦工作,並發出倡議書,呼籲廣大心理學工作者、精神醫學工作者和心理諮詢師攜手共建、規範發展、形成合力,為國民心理健康和社會和諧發展保駕護航。
不少網友表示大學期間辛辛苦苦考的證,看來含金量會大大下降。也有網友稱自己前幾天剛剛報名了2017年11月的考試,順利搭上了「末班車」。
其實取消心理諮詢師資格證是好事,因為原先的資格審核不夠嚴謹,導致很多人執證,魚龍混雜,使得很多人對行業失去信心。心理諮詢職業資格證書被取消並不代表這個行業被取消,應該是將由更專業的機構來負責這個行業執業能力的測評。中科院林春老師說 「職業還在,只是國家退出職業鑒定而已。」中社聯心理委員會林平光老師也表示「失去這個「師」不可惜,關鍵是熱愛心理工作的心」,另外,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祝卓宏教授說:「保持樂觀,取消職位才能完成真正的轉型和規範」。心理諮詢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助人專業不可能因此消失,作為一種職業也不會在中國消失,相反需要規範化管理。」未來心理諮詢師協會一旦成立,會更加有利於心理諮詢師的健康發展。
沉迷遊戲成為一項精神疾病
根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報道,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把沉迷遊戲導致的「遊戲紊亂(Gaming Disorder)」認定為精神疾病,並列入明年發布的新版《國際疾病分類》。這是世衛組織首次將這種「病」列入這本有關疾病和健康狀況國際標準的出版物。WHO精神衛生和物質濫用部門的Vladimir Poznyak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關於遊戲紊亂是否被列入精神疾病,WHO已經做了十幾年研究和考量,如今,WHO認為它已經符合了相關標準。
根據《國際疾病分類》草案中的描述,「遊戲紊亂」的特點是:持續或過於頻繁地玩遊戲,包括網路遊戲和電子遊戲,具體表現為以下三種特徵。
首先是在玩遊戲時,無法控制起止時間、頻率、強度、時長和情境等;
第二種是將玩遊戲的優先性置於其他重要事項和日常活動之上;
最後是在過度玩遊戲的負面後果顯現之後,仍然保持這種行為模式甚至進一步加強。
WHO精神健康和濫用藥物部門的負責人弗拉基米爾·波茲尼亞克說:「醫療保健專業人士應該認識到,遊戲紊亂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他還指出,「雖然大部分玩遊戲的人不會產生遊戲紊亂,就像大部分喝酒的人不會產生酒精紊亂一樣,但在某些情況下,過度玩遊戲會造成負面後果。」 草案中表示,遊戲紊亂有可能嚴重影響生活。要判斷遊戲紊亂,通常需要一年的診斷時間,但在癥狀嚴重或滿足接受診斷的所有條件的情況下,這一時間可能縮短。
早在2007年,醫學界已經有人主張,將遊戲上癮和酒精上癮一樣,列為精神障礙,但是當時,這一主張遭到了美國成癮醫學協會專家的反對。如今,隨著智能手機普及,遊戲影響力大大增強,成癮問題也愈發凸顯。
網路遊戲看上去是一個虛擬世界,玩遊戲不會有直接的物質利益,但實際上很多的網路遊戲為玩家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獎勵,在遊戲中達到一定的級別或獲得一定的分值就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勵,這些獎勵在很大程度上刺激著玩家們繼續遊戲的熱情。另外,網路遊戲中的虛擬物品,虛擬貨幣雖然在現實中無法使用,但它也凝聚了玩家的勞動和金錢,使這些虛擬的東西被賦予了價值,當玩家在遊戲中需要這些東西時,無疑就有了一定的使用價值,也就是說這個虛擬的東西就有了成為商品的條件。尤其是近幾年世界電子競技大賽的出現,使得玩家們有了一種職業化的傾向,他們可以把玩網路遊戲作為一種職業去追求,這無疑增加了網路遊戲對玩家的吸引力。
分析心理學認為遊戲作為兒童的樂園在人格發育中有重要意義,由於兒童的自我發育尚不能適應社會,所以常常產生無助、依賴、挫敗感,這些感覺可以在遊戲的抽象現實情境中通過象徵性角色扮演活動得到補償。在青少年時期或者成年期,有很多因素使這種兒童挫敗感體驗再現,此時遊戲的自我滿足方式就會再現,通過網路遊戲的成功體驗來對抗現實中的挫敗體驗,獲得心理的補償。
數字技術對心理治療的影響及傳播
心理治療正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是由於「數字技術」的廣泛普及所推動的。「數字技術」指的是計算機、互聯網、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和移動軟體應用(app)。
對於抑鬱症和大多數焦慮症,以及失眠等問題,已有很好的數字治療方法。絕大多數是自助方案,這些方案的設計既可以用在自己身上,也可以用某種形式的支持。這些治療方法在內容、臨床範圍、格式、功能和交付方式上有顯著差異。
大多數數字治療是認知行為療法。大多數都是從現有的面對面治療或基於他們的自助書籍衍生而來。有些是原始治療的簡化版本,只不過是「工具」的集合,而另一些則保留了治療的程序和支配它們使用的策略。總的來說,干預措施比認知程序更能利用行為,而且通常有一個突出的教育成分。事實上,有些干預措施把自己當作教育方案而不是治療,並將干預措施放在「教訓」中,而不是「會議」。還有其他形式的心理治療的數字版本,包括接受和承諾療法,行為激活,人際心理療法,正念干預和問題解決療法。與認知行為研究相比,這些適應性變化受到的關注較少。就像認知行為干預一樣,它們在保留原有治療策略和步驟的程度上有所不同。
現有的數字治療方法因其所涉及的精神病理學的廣度而異。其中大多數都是針對特定人群的,但有一些甚至更精確地針對那些有自殺念頭的人。相反,有些人在範圍內進行「診斷」,並具有廣泛的臨床範圍。這些都有巨大的臨床應用價值。干預的方式各不相同。有些人保留了他們獲得的面對面治療;例如,每周例會。(在數字治療中,「會話」是由「用戶」(「病人」,「病人」)專門用於干預的時間。)還有一些人修改了格式,以適應網站或應用程序通常使用的方式。一般來說,這比面對面的治療更簡短、更頻繁,而且治療的總長度通常更短。干預措施的結構也各不相同。有些是線性的,逐步引導用戶逐步地通過干預,而另一些則有各種模塊,這些模塊可以使用部分或完全的靈活性。
數字技術開闢了新的評估模式。虛擬現實程序可以評估對特定環境的敏感度,以及智能手機上的感測器,這使得人們可以在持續的基礎上追蹤許多現象,包括睡眠、運動、身體活動、說話、設備使用和人的位置如何使用這些信息才剛剛開始探索。
在未來的10年或2年內,情況可能會發生變化。數字干預將逐漸在心理保健系統中找到他們的位置,在線診所將變得更加普遍。數字評估和治療很可能合併。混合療法可能取代一些常規的面對面治療,這些創新的局限性和負面影響可能會變得明顯。人們希望,將制訂評價、規範和促進這些干預措施的系統,從而加速它們的適當使用。
(Christopher G.FairburnaVikramPatel.The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and their dissemination.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Volume 88, January 2017, Pages 19-25)
APA等國際組織對成年人精神障礙的心理治療意見不一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心理健康服務都認為以證據為基礎的心理治療是治療精神疾病的最佳方法。
研究者Juan AntonioMoriana和MarioGálvez-Laraabc以及JorgeCorpasa分析了各個國際組織,包括國家健康和保健研究所(NICE),美國心理協會(APA),科克倫和澳大利亞心理學會(APS),對23例精神障礙患者進行了135例治療分析,並比較了各組織間的協議水平。結果表明,在大多數情況下,各組織之間幾乎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在某些疾病中有一些差異。這些組織不僅在提供的證據水平上有差異,而且在選擇和干預的治療方面也沒有任何積極作用。這些差異可能是由於某些原因造成的。其原因之一可能是程序或委員會有偏見。
這項研究是第一個比較幾個主要國際組織提供的關於主要成人精神障礙不同心理治療的證據。從主要的研究結果來看,對於支持心理治療對成人大多數精神疾患的有效性的證據,並沒有達成共識。基於認知行為模型的治療方法是那些表現出更高水平證據的療法。此外,儘管有許多治療方法(例如,23種治療抑鬱症的方法),但並不是所有的治療方法都提供相同的證據或研究來支持它們。因此,需要通過更獨立的研究來促進和考慮可再現性作為比目前所設想的更重要的標準。儘管類似的證據存在一些障礙(例如,暴食症),但是對他人有相當數量的治療取決於組織證據級別有很大的差異(例如,抑鬱症),和一些令人擔憂的組織之間的分歧的證據治療疾病(如精神分裂症)。
未來的研究應該致力於達成一種一致的科學方法,以驗證心理治療,以統一組織、研究人員和專業人員的標準,以提高支持他們的研究質量的證據和方式方法。
(Juan AntonioMoriana MarioGálvez-Lara JorgeCorpas.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for mental disorders in adults: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of leading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Volume 54, June 2017, Pages 29-43)
心理治療對口吃的改善
口吃會引發焦慮和其他心理和情緒反應,並限制參與社會。口吃會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口頭交流。它會導致各種負面的情感反應,如沮喪、憤怒、內疚和羞愧。口吃的內因和外部後果通常在童年早期就開始了,並且可以持續一生。孩子們常常意識到他們從小就口吃。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至少有一些青少年和成年人可能需要並從心理諮詢中獲益,他們關注的是與口吃有關的精神健康問題。
心理諮詢有可能會提高結巴的治療效果,在研究中,客戶被告知會議是免費的,並且與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一起工作,他們可以討論他們選擇的任何問題,並且與心理學家的會話是完全保密的。會議是在一天中特定的時間提供的,有一些早期的晚間會議的機會。如果需要,也可以通過遠程練習來進行會話。一般來說,那些接受諮詢的人在他們的集中或複習課程的時間裡會有第一節課。心理諮詢服務與語言病理學家提供的心理諮詢服務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通過處理超出或更深度的問題,例如,當一位客戶說他的諮詢目標是「我想要被人知道」時,這位心理學家運用了存在主義干預手段來促進一種深刻的、有禮貌的談話,這樣客戶就能體驗到心理學家的認識。
參與者首先分享他們的故事,包括他們口吃的歷史,以及他們的治療經驗。9名參與者中有7人描述了口吃的歷史。參與者談論他們在生活中經歷的許多其他的挑戰,這些挑戰可以追溯到他們的流利性障礙。他們解釋了口吃是如何影響和塑造他們的生活的,他們的自尊,日常活動,教育,工作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儘管所有的參與者都描述他們的治療經驗是非常積極的,但是他們也分享了一些他們在治療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參與者表示,治療可能非常苛刻,控制或改變演講會讓人感到壓力和壓力,而維持成果需要練習。參與者報告說,口吃的治療為他們提供了有用的技能或「工具」來管理口吃,並將積極的演講結果描述為以下一個或多個:口吃的減少,更好的口吃管理,增強的自尊,增強自信心。一些參與者還討論了口吃治療的一些方面,他們認為這是最有益的。所有參與者都認為心理健康專家提供諮詢的機會將是口吃治療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AlannaLindsaya MarilynLangevin.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s an adjunct to stuttering treatment: Clients』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Journal of Fluency Disorders Volume 52, June 2017, Pages 1-12)
感謝邀請。
為什麼心理諮詢師沒有被列入《國家職業資格目錄》並暫停職業資格考試?
我認為這是國家對心理諮詢與心理服務行業的規範和重視。
首先,對於2017年9月12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文《關於公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通知》共公布了140項職業資格,其中並沒有「心理諮詢師」,這個改變只是職業認證的管理許可權移交,人社部只是退出認證,而不是國家取消這個行業,接下來將由衛計委考試監管,此前所考證書也一律得到承認,具備相關效能。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這也說明,國家把心理行業定位在社會服務體系。我們國家的心理學專業正在取得快速的發展,也必將帶來心理諮詢方向的快速發展。
或許在未來人工智慧將逐漸替代熟練、程序化的工作。知識付費的流行,將會替代僅僅傳授知識的人群,由教知識轉換成教能力也是未來社會服務發展的一個重要提升。所以未來是體驗的時代,是服務的時代。未來機器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心理學在我們生活中對於心靈健康、個人提升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人性化個性化服務也會越來越熱,在品格能力和人格素養方面也將會越來越重要。在以後,對個性化服務的需求也將逐步增強,私人訂製也將為大眾普及。
現在社會對心理的重視程度不高,但是趨勢是向上的。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態,是現代人必須面對的人生及社會問題。
心理學不論是基於理論的研究發展,還是基於心理諮詢的實際應用,都是為了服務於人的身心健康,為了人們的獲得幸福,協助社會實現穩定和諧。它是一項長久的事業,目前看來,伴隨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問題的不斷增生,心理學的發展前景必定是穩定長久的。
在以後,心理學也將更加科學、更加準確,將通過努力整體提高國民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水平,推動心理健康事業發展,讓心理諮詢造福全社會。
首先,感謝你的關注。
今年最重大的變革無疑是人社部退出心理諮詢師認證考試。2017年11月的考試將是最後一次考試。但是國家層面依舊是承認的,包括十九大也提出要加強心理建設。但看著幾個字可能不重要,但是能寫進人大會議報告,並提出,可見它的重要性。
另外現在諮詢師行業亂象,一眾魚龍混雜。心理學領域也面臨學術性與商業性兩方面發展。怎麼樣將更專業的心理學科學運用到商業中,產生社會價值,還值得努力與關注。而現在的商業性運用也僅僅停留在網紅與所謂的情感諮詢方面。這次的變革無疑是國家層面的一個整頓,時間終將會讓金子留下,將沙子淘汰。
我個人是很看好中國的心理學發展,不管是科研方面,商業運用或者是醫療體系的心理學構建。
祝心理學越來越好。
個人已報名ACI註冊國際心理諮詢師,在學。一定有我這樣的同路人。
謝謝邀請,2017已經過的差不多了,還是說說2018吧,說到中國的心理諮詢行業可以說連起步都還不算開始,目前中國的心理諮詢行業除了少數的醫院和特殊行業的意外,民間還是比較少,而且說實話坑比較多,但是抑制不住人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人會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甚至很多的家長都開始為自己有些性格問題的孩子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需求日益增多和市場的不健全形成了很大的矛盾,也就是想要找心理醫生去問診,但是卻找不到合適的,而民間成立心理諮詢的診所又受到的條條框框太多,所以我個人覺得,未來10年至20年以後,這個市場會成熟起來,會有大規模爆發的需求,而現在最好的出路還是去港台或歐美多學習和沉澱。
職業規範化是趨勢吧!現在這一行太亂了。
受寵若驚,被邀請了。。一隻正在複習期末考試的醫學狗,表示並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前途一片光明!嘿嘿嘿
推薦閱讀:
※2017 年地球科學領域哪些論文讓你特別有啟發?
※2017 年你心目中最佳體育明星是誰?為什麼?
※2017 年,你有哪些想和大家分享的書?
※2017 年你坐了哪些飛機?
※2017 年,你在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