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為什麼浙江的農民不願意改稻為桑?

一開始還沒有毀堤淹田的時候,國家的政策是很好的,桑農三年免稅,收入還高。即使土地可能被簡併,但是大地主不會自己種田,還是要顧雍這些桑農啊。這裡的劇情感覺分析不足,農民鬧事的理由很勉強啊。


題主可能對農民不太了解。農民之所以是農民,是由他們的謀生技能和生活觀決定的。稻子種下來,米糧收上來,有災有賦稅,日子難捱點,心裡也不慌。一個以伺候莊稼為本職工作的人,掙得不多,倒也僥倖免於凍餒之患,他就會頂著生活壓力,和須臾不能脫離的謀生行當聯為一體。他關心節候種收,與四季變成了一體,不會再騰出腦子做更長遠的規劃和較猛烈的轉型。否則他也就不是農民了。

把他們維持在一個撐不著餓不死的狀態,他們就不會造反,也基本上不會、甚至不敢去想:如果不種地,我還能幹什麼?

農民,說白了就是靠手藝吃飯。如果不能把手藝玩兒出花來,那就只能靠著手藝聊且維持庸常的生活。

因手藝活,也因為手藝不思進取。這就是小農意識。一種非常保守的生活之道。

黑澤明在《七武士》里塑造的農民形象非常經典,並且和中國的農民有共通性。裡面有句台詞說:我知道如何分辨穀子,但是並不知道如何揀選武士。

分辨穀子就是農民的生活,沒心思也沒功夫進行更深刻或者更超脫的反思了。對於這樣的人,說服他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是非常困難的。貧窮讓他們沒什麼試錯餘地,長期處於貧窮的境遇更讓他們對未來報以悲觀。

那麼,維持現在的狀態,即便不能更好,至少也不會更壞了。

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隨著四時生息忙碌,養孩子打老婆,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挺好。

讓他離開自己的安樂窩去進取?沒門。

這個時候,說服他們放棄可以預見的稻米收成,轉而種下不能當飯的桑苗,還要等桑樹長大了能養蠶了能抽絲了能找到收絲的買主。這中間要和多少關節、多少人打交道?

而這所有的關節,都是他們不熟悉的。所有的人,官紳也好,商人也罷,都比他們精明,比他們有權勢,比他們更懂得改稻為桑下的遊戲規則。他們憑什麼要冒險放棄自己的主場,去到別人的主場打一場勝負未知、並且自己的明天完全被他人支配的戰役?

對一個農民而言,即便桑樹這種經濟作物有利可圖,做出改變也是充滿風險的。何況都是中國人,誰還不清楚中國的生意是怎麼做的?

因此,即便是不考慮其它,僅僅是出於小農意識,多數農民也沒有那個魄力,壓上全部身家跟著朝廷搞改稻為桑。

這是第一點。

下面說第二個原因:當地的政治環境,並不適合作為「改稻為桑」的試點。

中國有句老話。功不十,不易器;利不百,不變法。改革最最關鍵的一點永遠都是一個:為新法培植利益團體/階層。

這個團體階層的覆蓋面足夠廣,驅動足夠大,你的改革才能成功。所以寶安比直隸適合畫圈。

改稻為桑的試點是個什麼狀況呢?

鄭泌昌何茂才等嚴黨,來到這個賦稅重地的目的原本就是發財撈錢,並且形成了一個官紳商勾結的既得利益群體,又和宮裡頭替皇帝小金庫斂財的人沆瀣一氣,形成一個牢不可破的聯盟。

在這時候想搞改稻為桑,得先看他們答應不答應。餵飽了他們,改稻為桑才有技術上的可能性。

但,想實踐改稻為桑,真正要發動的群體是誰?

稻/桑農啊!

你不讓他們得著好處,誰來擁護改稻為桑,誰來實踐改稻為桑?!

他們擁護嗎?當然不。他們壓根沒有擁護的權利啊!

鄭泌昌何茂才們虎視眈眈,早就指望靠著改稻為桑發財交差撈政績了。為了能硬上,甚至不惜毀堤淹田、動搖國本!

再者說,皇帝真就是想為民紓困嗎?

並不是,是為了填補財政虧空、應付東南戰事。

要餵飽皇帝,要餵飽官僚機器,要餵飽地方既得利益群體。

至於農民?農民是可犧牲的。忍著就行了。

那老百姓再笨,這個關乎切身利益的賬能算不清?改了,你們拿大的,我拿不了小的,並且沒了稻子,桑蠶的價格還得完全聽你的,風險都在我這。不改,家有糧食,至少可以苟全性命於盛世。

是你你願意改嗎?

第三點,大明王朝過分透支了自己的公信力,以至於即便朝廷想為民謀利,即便農民真心覺得皇帝是在做好事,農民也仍舊堅持認為官僚集團還是會榨乾自己的最後一滴血。

這時候改稻為桑能不能掙錢對農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不管它能掙多少錢,農民都會認為跟自己沒一毛錢的關係。

可以把這個叫做朱厚熜陷阱,哈。

關注公眾號:凱鵝


《大明王朝1566》之所以堪稱神劇就是因為它的劇眼——「改稻為桑」國策不是用簡簡單單的善惡、好壞、強弱、忠奸的二分法就能分析其戲劇衝突格局。

先看一下原文:

張居正向裕王解釋:「在御前,嚴嵩提了個方略,要將浙江百姓一半的農田改成桑田,說是只要今年江浙能多產二十萬匹絲綢,就能彌補國庫的虧空。當時我們就想到,他們這是又想出了一個名頭藉機兼并浙農的田地。利令智昏,全不想一個省一半的百姓失去田地,又是倭寇鬧事的地方,不出數月大亂將至。」

「你們當時為何不向皇上陳奏?」裕王一聽便又急了。

高拱答道:「嚴嵩的話一落音,皇上立刻便准了旨。同時恩旨農田改成桑田以後不得加征賦稅。皇上怎麼也就不想一想,這個方略一旦推行,嚴黨在浙江的那些心腹立刻便會勾結富商巨賈不要命地爭買百姓的田地。」

「高大人張大人所慮極是。」譚綸接話了,「農田改成桑田以後且不加稅,一畝桑田比一畝農田的收成便要高出五成以上。這些桑田如果都在浙江那些官商手裡,從種桑養蠶到織成綢緞中間便又能省去了買絲的環節,利潤可想而知。」

單純以商品經濟的邏輯分析「改稻為桑」,確實是既能解燃眉之急又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政策。

1、於皇帝而言,皇家利益不受損而黨爭局面和解,百姓又因為桑田增值與朝廷免稅得到實實在在利益;

2、於嚴黨,浙江從行政、經濟、司法、軍務都是自己人在掌管。「改稻為桑」如若成功,論功行賞都是嚴黨獲利,這將極大穩固嚴黨的政治地位。

3、作為經濟活動直接參与者的閹黨,辦好了差事,對於依附皇權又不受地方鉗制的他們而言自然是財源滾滾,這一點就決定了嚴、閹兩黨相互默契。

4、於徐階為首的清流以及裕王,雖然理性上情感上排斥,但「改稻為桑」的推出緩和了與嚴黨因為周雲逸事件、財政危機而一觸即發政治危機。這背後實際上也是渴求長生的嘉靖與將繼大統但卻如履薄冰的太子之間危機的化解,對於輔佐太子的徐、高、張而言,這是比打擊嚴黨更加核心的利益。

但實際操作中「改稻為桑」的國策農民不願配合,無法推行成功的背後有三個層面的因素:

1、從政府治理角度來看:

吏治腐敗下,處於底層的農民常年被壓迫盤剝,因此官府決策逐漸失去民間信任。為追趕工期進度,官府的急功近利又惡化農民的安全感從而更加不願意放棄賴以生存的稻田。於是「改稻為桑」國策的正常推行進入了越改越難改的死循環。

2,從經濟發展角度來分析:

「改稻為桑」這一國策的思路本質是早期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經濟取代以糧食種植為主要特徵的自然經濟。參考差不多同一時期的英國早期資本主義紡織業手工工場的發展中的「羊吃人」圈地運動,「改稻為桑」實質上就是以朝廷行政命令所推動的「蠶吃人」運動。這一過程中,無論預期經濟效益如何,自給自足的稻農自然經濟是一定要被消滅掉的,也必然會出現源自本能的反抗。

3、從朝廷政治角度來看:

本劇開篇年末內閣財政會議上由於預算超支,清流、嚴黨、閹黨、皇帝(隱含)四方爭執僵持不下,於是沉老練的嚴嵩提出「開源節流」「。會議結果:「節流」方面僅僅做到了不新增非必需開支,而「開源」就是大力「改稻為桑」擴大浙江絲綢紡織業,以商業利潤彌補財政虧空。

所以,從這個政策誕生的源頭來看,作為封建時代統治根基的農民階層的利益優先順序被壓到了最底層。「改稻為桑」的政治層面的本質就是政治勢力博弈後拿體系外的底層農民開刀從而達成政治系統內部的穩定。

譚綸所說的利潤落差就是早期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發展背景下土地兼并的動力所在。一畝桑田比農田收成高五成,根據後來沈一石的說法,平時四、五擔糧食才能買下的農田被水淹後只需要一擔就行了。這中間差了7、8倍的利潤也就是那些人為什麼敢冒著殺頭的風險毀堤淹田了。

胡宗憲在劇中說如果譚綸不來,沒有了政治鬥爭的牽絆,他就可以緩步推行「改稻為桑」。但是哪怕胡宗憲如願以償,但對於這個帝國而言,內部體制與外部環境上有兩個致命問題決定了看似最優解且符合歷史發展方向的「改稻為桑」只會最終失敗。

第一個致命問題:

從統治階層到統治機器,國家政治上層已經被貪污腐敗侵蝕了個透。在劇中從頭到尾都觀眾都能很明顯的感受到:

從地方大員鄭泌昌何茂才到無品縣丞田有祿、從江南製造局的監工太監到以沈一石為首的絲綢商人,從內閣的嚴世蕃到帝國核心嘉靖帝,幾乎每一個都在劇中中表達過對於他人攫取私利的嫉妒、猜疑、戒備甚至憤怒。

在國家政策落實的過程中,「改稻為桑」帶來的土地增值以及稅收優惠就直接把本來就魚肉百姓的官商利益集團吸引了過來,於是就演變為大規模的土地兼并。為什麼劇中要把帶頭反抗「改稻為桑」的齊大柱設定為桑農而非利益直接相關的稻農?目的就是暗示觀眾,無論是稻農還是桑農,不論在那種經濟形態下百姓都是被壓榨的對象。

類似的例子比如元末治理黃河的脫脫,本為匡扶國本的修河在地方官僚趁機魚肉百姓的情況下,反而引爆了葬送帝國的農民大起義。

所以即使嘉靖不著急開展絲綢貿易,地方官僚、地主商賈們會用為了各種手段迫使農民破產從而掀起一波「蠶吃人」的殘酷運動。這是強行踩踏青苗、毀堤淹田這種惡行會發生的必然因素,沒有絕對的政治意志農民是不會收到保護的。另一方面,在利潤上收的過程中因為皇帝本人缺乏直接管理手段而不得不依賴聽話的嚴黨、閹黨,但反而使得嘉靖皇帝能獲得的財富被層層貪墨。於是沒有緩解的財政緊張下,又會有下一次「改x為x」的運動,進而又是一次對民眾的掠奪,同樣也是非政治變革無法緩解的惡性循環。

第二個致命問題比較隱晦,藏在劇中通商、倭患的歷史大背景中。

前面把「改稻為桑」與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早期的「圈地運動」做了類比,可能就會引發如下疑問:既然都是資本主義早期發展的代價,那麼為什麼要認為「改稻為桑」沒有好結果呢?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起來之後,儘管無產階級受到剝削但比起封建時代的農民依舊享有了更多的物質財富。如果結合第一點那麼就可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英國當年制度更加先進、官員商人職業素養商業道德水平更高或者類似其他……雖然我沒辦法證偽這一點,但是我想要證實這一點直接決定了圈地的最後的結果恐怕比證偽更加困難。當無法從內因上評判高下的時候,個人傾向於從外部大環境出發做對比分析,這就是為什麼說第二個致命缺陷隱藏在倭患之中。

先說英國,與嘉靖同時代的16世紀中後期,在北美殖民地尚未到手之前,英國人已經開始了對老牌殖民帝國海上霸權的挑戰。以德雷克為首的一大批亦官以盜的私掠船長成為了英國日後擊敗無敵艦隊建立殖民帝國核心力量。

「羊吃人」的圈地運動與海上霸權的關係就在於,開發北美殖民地對於勞動力的需求以及土地的誘惑就讓大量破產農民以「契約奴」的形式到達北美,從而緩解了因為國內農民破產而造成的嚴重社會與政治問題。自然經濟進步到早期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經濟形態的代價被對外殖民帶來的海量資源所抵消。

為什麼無法從官員素質上判斷孰優孰劣?這是因為「契約奴」(或者白奴)本質上就是一種有條件的奴隸,這種人格在數年內徹底剝奪的英國農民境遇並不比中國稻農好甚至悲慘得多。唯一的不同就是在殖民擴張的大背景下,他們有一個可憧憬的未來——北美的遼闊土地。

然而經歷鄭和時代海權巔峰的明帝國嘉靖時期早已失去了在大洋上的主動權與進取心。(劇中內閣財政會議上,兵部戰船被用來運木料、做生意這種捨本逐末、因果顛倒的情況就反映了這一點。)不論是劇中外來的非洲、阿拉伯、歐洲商人還是殺人越貨、劫掠百姓甚至威脅官員更讓帝國捉襟見肘的倭寇,這些真實歷史背景都揭示出這個帝國已經失去了對外攫取養分、轉移內部矛盾與壓力的機會與能力。

這也註定了同時期早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相對於已經走上全球化的歐洲人的滯後與失敗。所以服務於政治博弈的「改稻為桑」經濟國策將遭遇無可避免的失敗。

劇情不完全遵循史實,但所有人物情節、衝突確實那個時代的的確確存在過的。政策形成機制、執行效果、必然的代價是百姓不願意「改稻為桑」的執行層面原因,內部體系腐朽、外部失去發展的空間則是根本因素。

儘管劇中多有表現清流們為百姓叫屈不平、能臣幹吏積極運作,但作為統治階級權力交錯制衡體系的一部分,這不是哪個官員個人品德、能力改變的結果:

身後站著裕王的著眼於帝國未來的徐階高拱張居正在內閣會議上妥協了、夾在中間的胡宗憲鞠躬盡瘁卻左支右絀、高翰文書生之見身敗名裂。有意思的是趙貞吉,他早早看透挑明了「這事不死人就沒完」——哪怕胡宗憲拖延執行或者借糧能成功、哪怕高翰文的「以改兼賑、兩難自解」能實現,也只是把矛盾往後累積爆發必然的政治衝突,根本改變不了歷史的軌跡。但看到這一點的趙貞吉也最終止於一個坐觀虎鬥的政治投機者。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正面或者複雜的人物,而本劇全名《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要凸顯這兩個幾乎沒多少對手戲的角色。

因為唯有海瑞,不管你什麼人際關係、商業邏輯、經濟原理、權力制衡、黨爭博弈、君臣禮法,只有他不結黨、不營私,始終堅持守護著這個政治體系存在與運行的根基——國法與百姓。

而最後,那個站在權力頂點飄然得意、自以為掌控群臣後來卻發現反被嚴黨玩弄、閹黨蒙蔽、清流背棄的嘉靖皇帝和那個在滾滾歷史潮流中同樣孤獨的海瑞達成了內心的真正和解。


看來有些人就是真的以為大米產自超市的……

餓上幾天就明白了……


好個屁啊。神經病啊。

農民就和你必須靠房子遮風擋雨一樣,

是要靠土地種出來的糧食吃飯的,

這是獨立根生必要的生產資料。

如果改成種桑,他們吃什麼?

問別人買?這不就是讓你把房子賣了租房子住嗎?

讓你把房子賣了租房子住,給你三年免稅,你干不幹?

如今社會,國家要是逼你把房子賣了,上街排隊都是輕的……

大美利堅放點錢,立馬就和平演變了你信不信?

更不要說生產力及其落後的明朝了,這種興師動眾的事情,完全就是不顧百姓死活。

計劃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計劃得好雖然可以帶你上天堂,計劃得不好,讓你住茅房。

這等於把你自己的命運交到了「計劃者」的頭上。也就是「食肉者」來決定你生死。

我們就不談這個食肉者是不是聖母,這個時候計劃還能不能為你好。

我們就說,萬一計划出了技術性問題,明朝給你負責嗎?國家給兜底嗎?

不給的嘛。

計劃生育好,來給你養老。

養了嗎?

沒有理想狀況那麼好嘛。

連生產力如此發達的今天延遲退休都遮遮掩掩地搞,

當年弄這個還急吼拉吼,你還來質問為啥老農民都跳起來了?


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過這事。。。所以呢 這事和明官員腐不腐敗無關 和老百姓短不短視也無關 只和編劇製造矛盾衝突的能力有關

當然我也不是說這片子多亂編亂造 畢竟整體來說還是挺有章法的

我只是想說 這片子的主旨 不是「復現明事」 而是「諷古諭今」 記住這一點 啥疑問也不會有了。

最後 替自己的舊作再拉點點擊。。。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649433?utm_source=com.ucmobileutm_medium=social

大明1566 修不完的宮殿


首先說國策:政策看上去很美很公平。—————但是下面的人怎麼做呢?你要改稻為桑,那好辦,也不看是幾月份,立馬推了農田改桑田,為什麼?因為政策說了:改了桑田之後按農田收稅啊,桑田比農田的產量要高几倍,賺得錢就更多啊!本來農田的糧食賣1兩銀子,桑田的能賣6兩,還按照農田的稅收交,這樣算下來,簡直賺翻了啊!!——————但是農民不管什麼國策,首先要吃飯才行啊,就算要種桑苗也要必須收了今年的稻子才行啊,不然吃什麼??吃桑苗??農民又不是蠶………再說那些土豪大戶家的田也都不會全部種桑苗,他們也要吃飯啊,要種桑苗也會再去買別人的田,這時候還不知道是強買還是強佔呢。然後一個縣的田都種桑苗了,糧食價格一定會蹭蹭的往上漲啊,為什麼?因為沒有大面積的糧田了,糧食還要別的省救濟,當然就貴了,再加上奸商囤貨居奇,怎麼也不賣,那就是把老百姓往死里逼啊(又沒錢,又沒田,還要交稅)!!這時候下面的人就有大旗了,反正是中央的國策,不改也得改,不管有沒有公平合理的檢查機制和詳細的改變辦法,只是逼著老百姓改,改的田官員土豪他們用糧食又買回去,因為糧食漲價了啊,所以糧食值錢了直接兌換水田啊。於是這時候田都到官員大戶手裡了,這時候老百姓田都沒有了,只能流亡啊,到處流竄,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跟東南的倭寇的形勢一結合起來,外有倭寇內有反民,這不是活膩了找死么??恐怕全省的官都拖出去砍了也沒用———所以這種拍腦袋的政策簡直就是禍害無窮啊!

再說官員:這些個外放的官員個個在中央有背景,不是首輔就是裕王,太監也有秉筆掌印太監撐腰,其實就是接著國策這桿大旗互相鬥,嘉靖大人他又不管你們斗,樂意看著你們斗,對誰都不撐腰。所以這時候,京里的要借外面的事打擊對手,外面的要借國策討好背景爬上京里去,想方設法的弄死對方,再加上太監在外面打著皇帝的招牌胡搞一通,再加上倭寇,天災人禍,流民四起,我的天,整個比三國還熱鬧,又是災禍又是打仗,這局面不死上幾個官沒法了結,所以胡大人對譚倫說他死也不會辦這事。這不僅僅是國策荒唐,更是因為朝中的勢力斗得你死我活,不管什麼事情都會拿來大做文章,到時候無論是清流也好,還是嚴黨也好,誰贏了,對方肯定要死上一大半人。

再說裕王:一直被嚴黨壓不起頭來,從小皇帝就不理這兒子,自己又不能插手朝政無視爹的存在,眼看著自己的家業敗了,怎麼也會想救救吧。嚴黨又把持了朝政,正好借這糊塗帳倒嚴,給自己留個太平局面。所以借著徐階,高拱,張居正他們三個人的野心參朝議政,這時候越是把老百姓逼反,越能得利,因為這是嚴嵩提出來的電子,只要反了,嚴黨就是個死,所以看上去裕王在救民於水火,實際上明裡暗裡的使勁幫著倒騰這事兒,其用心不可不狠!再加上用海瑞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人去跟嚴黨拼,簡直太划算了啊!這種好生意為什麼不做!簡直太棒了!

再說嘉靖:明修仙術,實把朝政。此人最喜歡的就是看著手下的勢力鬥來鬥去,五體六傷,自己座山觀虎鬥,統領群臣,加上太監辦事,錦衣衛抓人,那是一弄就准,誰也跑不掉,嚴黨也好,清流也好,只要幫他解決問題他就用誰,只要斗的時候別扯上他就OK,他就想無為而治,看上去輕輕鬆鬆的「治大國如烹小鮮」,實際上被人賣了還在幫人數錢。

————————所以,老百姓反是有理由的


這是個老問題,估計很少有人會看。我很喜歡大明王朝這個電視劇。所以還是想說上幾句。

很多人談政治、談經濟、談大格局。我想問問生活在明朝底層的老百姓大字不認識一個,他們能考慮出那麼多。都有站到一個底層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民以食為天,沒有糧食大家都會餓死,而且古代生產力低下,糧食重要性就更不用說了。這個我相信不用多說也都能想到。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電視劇中都是用糧食給土地定價的。「豐年五十石一畝,歉年四十石一畝」。這個說明在廣大窮苦老百姓之中,流通的貨幣不是黃金也不是白銀,而是糧食。即使到了民國的時候,貧苦的農民下彩禮、娶老婆用的還都是糧食,而不是有車有房父母雙亡。所以農民都想要種水稻,那長出來的不是糧食,是「錢」。

而國家要改稻為桑,就好比你工作了一個月,本應該拿三千塊錢工資。結果老闆說:工資不發了,改為發價值一萬塊錢的名牌服裝,這個可是你公司三倍還要多哦!即使你不穿,可以賣掉也比你拿到工資多哦。如果你家裡很有錢,經常穿的是就是這樣價值一萬元的名牌服裝,恭喜你賺到了。如果你搬磚養家糊口的屌絲,那你可能就要虧了,首先這衣服你肯定穿不起,也不一定買的掉,即使賣掉了也很難買到三仟以上。

回到電視劇里改稻為桑,這個國策明顯是有利於家裡不缺糧食的富人的。而窮苦百姓表面上收益高了,拿生絲換成糧食也許能換到更多的糧食,但是如果大家都不種糧食了,有沒有糧食可以換?從哪裡換?也許能從商人或者地主處換,可是對於窮苦的老百姓商人和地主都是吃人肉不吐骨頭的主,到時候肯定會被他們訛上一筆,到手的糧食肯定會少的可憐,甚至會被餓死。面對這個大不確定性以及最終的收益十之八九不如種稻,老百姓肯定會選擇種稻而不願意改桑田。

另外電視也有個細節:浙江官府是沒有糧,而且浙江周圍的幾個省(江蘇)也是不願意給浙江調糧。由此可以看出來老百姓的想法完全是對的。

就答到這個,有需要以後再改。


《大明王朝1566》說的就是一件事:中國封建社會土地兼并的本質是利用自然經濟的不穩定性和商品經濟的不發達實現的。

也就是利用災年,以遠低於土地實際價值的價格購買自耕農的土地,迫使他們成為佃農。

沒有水旱災害,就無法實現兼并。

然後你說僱傭種桑,那就進入了資本主義剝削剩餘價值的階段了……


說到底,還是因為浙江稻農不相信改桑田後,能夠以公允價買到足夠吃的口糧。

往年都會從江蘇等地調糧,但電視劇也花了一些篇幅講從外省調糧之艱難。

加上,浙江的稻田本就十分稀缺,誰願意冒險去改桑田呢?

錢可以少掙,性命不能拿去賭!

補充

絲綢大戶真的會以合理價格收購蠶絲?僱傭桑農真的會給出合理的工資?桑農有議價的權利?地方官府不會變身強盜(看看沈一石的賬本吧)?那時候農民若真想反抗,只能流血。

另一個原因就是農民自身的局限性。

在救下齊大柱並執行鞭笞後,海瑞罵了一頓圍觀群眾(災民為主),指出了他們的局限性,甚至說是,劣根性。(忘了怎麼說的了,也懶得去翻電視劇,(尷尬)。)


我說一個多年前我老家的事,90年代的事,我們那裡是糧食產區,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

有一年上面說要把我們那裡建設成為蘋果生產基地,要每家每戶都種植一定面積的蘋果樹。

於是小麥苗被鏟掉了,挖坑種上蘋果樹,我們家也種了大概一畝多吧。

上面宣傳的是很好,說果苗便宜,有專家輔導指導,果子包銷售,能賺大錢。

同時,三年內誰家敢把果苗拔了,按棵樹罰款,還要逮捕等等,相當於恩威並施吧。

大面積的蘋果樹種下來,領導還來視察講話,一年後這事風頭就過去了。

後面的實際情況是,果樹成活率不高,提供的苗木質量有問題,都說是關係戶供應商。

大部分人第二年都拔掉了,然後還得費勁清理樹木的根系重新種小麥。

有堅持到結果的,並不是當初宣傳的又大又甜的紅富士,而是青蘋果蛋子,味道很差。

包銷售?完全沒有的事!這果子也賣不出去。路邊很多人擺攤賣,一塊錢隨便吃隨便拿。

五年之後,所有的果樹蕩然無存,鬧劇結束。

後來上面又要推廣葡萄樹,結果動員會沒有人去,更沒有一個人種了。

我想題目中的事情,浙江農民是否也有相同的心態想法呢?

我覺得農民對於很多事情,就只有一個期望:不折騰~

===============================

這樣修改可以通過么?


可以看看劇中高翰文,海瑞,王用汲初到浙江時,王用汲在朝堂上對鄭、何二人的陳述,就明白為什麼了


哈哈哈哈,國家的政策是很好的,題主你看電視不認真啊,政府提出來改稻為桑這個政策的動機是什麼呢?是為人民服務嗎?不是,對吧,他是為了填補財政虧空,那麼這個財政虧空是怎麼來的呢?主要就是以嘉靖為首的內廷揮霍無度和以嚴黨為首的朝廷貪污腐化造成的,這邊虧空著,那邊嘉靖賞兒媳婦生孫子一賞就是十萬匹絲綢,嚴嵩買個戲班子就是二十萬兩銀子,真要補虧空,嘉靖少賞兩回人,嚴嵩少買兩個戲班子,不什麼都有了么。所以這個問題就定性了,改稻為桑,不過是政府變了個方式來對江浙百姓進行進一步的搜刮。

當然了,雖然政府推出改稻為桑這個政策的動機不怎麼光彩,並不代表這個政策就一定不能造福於民,題主疑惑的點在哪呢?就是這個政策聽上去還是不錯的,如果在一個市場經濟環境里,織造局和印度的大額絲綢貿易會大幅提升市場對於桑葉的需求,按照市場規律,桑葉供不應求價格上漲,農民種植桑樹這種經濟作物獲得的收益將大大超過種糧食的收益,何況政府對於桑農還有三年免稅的優惠政策,如果官員地主們都是小白兔,不會大搞土地兼并(基於題主題意的假設,題主你是這個意思吧?),這樣農民政府雙贏的大好事,農民們怎麼就不同意呢?不僅不同意還聚眾鬧事,這是題主感覺邏輯不通的地方。

題主忽略了什麼呢?風險,農民改稻為桑的風險。有句話叫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就是說一般有餘糧的都是地主,對於廣大自耕農來說,過得還是今年收的糧今年吃的日子,抗風險能力很差,我聽政府的把已經種下去的稻子拔了去種桑,如果政府說的是真的,我可以賺一筆,如果政府是忽悠人玩的呢?那我一家子就只能把田地賣了買口糧吃,不然都得餓死。出於風險厭惡,再考慮到中國人對於土地的執著,不可能貿然接受這樣的政策。

打個比方,假如題主是個公務員,收入不多但是旱澇保收,農村出來的,父母妻子都沒收入,就指著你一個人的工資,而你的工資也剛剛夠一家人花。這時候來了個私企挖你,說題主你把公務員的工作辭了吧,來我們公司工作,工資翻兩倍,你就算動心,但也得琢磨琢磨,對吧,如果私企忽悠你,代價太大。

不貿然接受政策,不是說就一定不接受政策,何況就算真不接受,也可以好說好散,怎麼就到了鬧事的地步呢?還是得怪政府吃相太難看,馬知府直接縱兵,馬踏稻田。回到上邊的比方,這就好比題主你正在糾結要不要辭職的時候,這個私企直接找人去你單位鬧事,造成惡劣的影響,領導把你開除了,雖然你沒了工作,但你想的肯定不是跳槽去私企,對吧?一個正常人,這時候應該有兩個反應,一是你憑什麼把我工作毀了啊?二是,做出這種事的企業說的話,能信嗎?你不僅不會去這個企業上班,而且也不能和這個企業善罷甘休。同樣的道理,既沒有了稻田,也不相信政府不願意種桑苗的農民除了鬧事並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正常來說,農民抗風險能力弱的問題,並不難解決,比如政府可以規定,改稻為桑的農民,可以先領到比好年景收成還高兩成的糧食,先領糧食後種桑苗,代價是到桑苗收穫的時候上交相應數量的桑葉,你看農民願意不願意。但是在一開始就說了,改稻為桑不是為人民服務,而是想彌補揮霍和貪腐導致的財政虧空,要是財政上能拿出預付給農民的糧食,嘉靖要忙著煉丹,嚴嵩要忙著聽戲,還搞個毛線的改稻為桑啊。

即使土地可能被簡併,但是大地主不會自己種田,還是要顧雍這些桑農啊。題主這句話被好多人罵,但其實呢,這種想法特別具有代表性,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產業工人出現了巨大的缺口,很多專家就希望農民可以進城去當產業工人。農民在農村有地,屬於小資產階級、小有產者,然後你希望他主動的去當產業工人,主動從有產者變成無產者,是他有病啊還是你有病啊?所以可以看到農民進城他一般不願意當工人,而更願意開個水果店啊開個理髮店啊,去當個小老闆、個體戶,這就是從有產者變成有產者,這是可以的。

要想解決產業工人的問題,其實也簡單啊,是吧,比如可以提高農業稅,可以搞通貨膨脹,大幅降低農產品的價格,提高工業品的價格,讓農民有地也跟沒地一樣,這不就從有產者變成無產者了嗎,只種地的話不僅什麼也買不起甚至會活不下去,他自然就去當產業工人了。至於你要問為什麼在社會主義中國,會把當年農會和土改的政策逆向搞一遍,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我來用今天的東西比擬一下:房子低價賣掉,租房吧,免三年租金!政策好啊,orz…

嚴嵩集團極力推行改稻為桑的政策,是財政危機逼出的應急之策。政策至上,急劇推行會激起民變。還是胡宗憲那句話,「事緩則圓」;還是張居正那句話,「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做事只能因勢利導,不能急功近利。

看看浙江官員是怎麼推行國策的!先是斷水踏苗,被阻止後,又弄一出毀堤淹田,被分洪後,不思賑濟,還是逼著被淹的兩個縣種桑。以上種種,還不足以說明那些官員們的罪惡么?老百姓要是相信這些人,那真是見鬼了。再說了,百姓鬧事了么?反抗踏苗就被人誣陷成通倭,向督撫請願,還有人嚷嚷著要先抓人。

今人有此疑問,我挺悲哀的。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還沒有健全的產權意識。我的田,種什麼,賣什麼,怎麼賣,應由我決定,而不是由肉食者們決定。

————3.18補充————

改稻為桑應該怎麼推行呢?政府先試點再推廣,胡宗憲說「一年的事分三年來做」。各省之間的糧食市場要打通,穩定糧價,保證浙江的糧食供給。即使做到這樣,還不定能完成多少呢!

「讓浙江撥出一半的農田種桑」,好比建一個超大的國營農場,壟斷是第一位的。壟斷收購農田,壟斷收購蠶絲,壟斷產綢銷綢。很多知友看錯了劇情,把責任歸到農民不種桑上。其實,嚴黨推行國策的第一步不是要求種桑,而是想方設法低價收購農田(兼并土地)。馬寧遠作為杭州知府,斷水踏苗,其實並不合嚴黨的意。因為農民種桑產絲,未必會把絲賣給織造局下的絲綢商,嚴黨認為「小商織不出好綢,賣不出好價格」。所以嚴黨弄一出毀堤淹田,目的是低價收購農田。馬寧遠未必知道這個目的,他可能以為是放大版的斷水踏苗呢!後來海瑞在淳安推行國策,只是曉以大義、勸以大利,並未收購農田產權,所以才發生後面的強行收絲。原因就在於農民憑什麼低價賣絲給織造局的商人!

嚴黨炮製的國策,說白了就是土地兼并、壟斷到底。而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人多地少,又是倭寇肆虐之地,這無疑是一步死棋,是急切之間不可能完成的事。各位知友在關注影射現實、農民思維等等之時,還得回過頭來看看國策本身,它真的可行么?土地兼并真的可行么?


歷史上是桑爭稻田,群眾們普遍不喜歡種糧食。明末清初江南已經變成糧食凈輸入地了,全靠兩湖的糧食。


樓主的問題我一個個的回答。

一、先說老百姓不願意改稻為桑的問題。 第一集,御前議事時,嘉靖問:「外省調來的糧一定比自己產的貴,浙江的桑農是否願意?」這就是第一個原因,百姓無法保證該種桑苗後能夠以合理的價格保證自己的口糧。第二是稻穀能吃,桑苗不能吃,萬一大家種了桑苗到時候出了變故怎麼辦?(比如說,如果市場波動,供大於求,或者是商人故意壓價,導致桑苗價格過低,甚至低到換不回口糧,那麼百姓怎麼辦,只有等死額。而如果種稻穀,除非是天災,否則不論出現什麼變故起碼有口飯吃,不會餓死),所以百姓是極不情願改稻為桑的(換做是你,你敢嗎?)。最後加一句題外話,當時不像現在,現在很多百姓的土地,不管種什麼就是不種糧食,因為糧食不值錢況且許多人完全可以通過出去打工獲得足夠的收入,即使什麼也不幹,領著失業金也能顧著溫飽,不會餓死,因此種不種糧食對現在的人影響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可是古代的情況不一樣,當時又沒有淘寶,又沒有微商,也不能出去打工,全家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旦土地出了問題,且不說糧食絕收,就算是歉收,對於一個家庭也是滅頂之災,更何況種些不能吃的桑苗。所以種糧食是最保險的。因此,不要用現在的觀點看過去的百姓

二、再說土地被兼并的問題。樓主覺得如果租種地主的土地,所產的東西應該如何分成呢?二八分、三七分?想多了,最多四六分(百姓六),甚至可能五五分,六四分(百姓四),如果是五五分,那麼引用王用汲的話:

「今年建德分洪,有一半百姓的田淹了,約是十四萬畝。這些百姓要是把田都賣了,明年便只能租田耕種。倘若還是稻田,按五五交租,則每人每年的稻穀只有一百五十斤,脫粒後,每人每天只有白米三兩五錢。倘若改成桑田,田主還不會按五五分租,百姓分得的蠶絲,換成糧食,每天還不定有三兩五錢。大人,三兩五錢米,你一天夠嗎?」

咱們算一個簡單的帳,就算桑苗比稻田的收成多五成(也就是桑田是稻田收入的1.5倍),那麼把桑換算成稻穀,1.5×150斤,也就是225斤,仍然不夠吃啊!!!何況這還是明賬,因為改稻為桑的目的是彌補國庫虧空,所以為了多掙錢,織造局和浙江官場會拚命壓低百姓的分成,甚至可能出現四六分,三七分的現象,要餓死人的!!!

如果是我,絕對不對改稻為桑的。我第一遍看的時候也不太清楚,後來才發現自己的癥結:總是用現在的觀點看過去的百姓。其實設身處地的替那些百姓想想,誰也不願意冒險種桑

其實樓主這個問題非常關鍵也非常重要,因為這個問題直接涉及到改稻為桑的大局,直接導致改稻為桑走成死局。建議大家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招牌賑災有什麼意圖? - 我非你杯茶的回答 - 知乎

我也很喜歡這部劇,寫的不好,望大家多多指正。


一是習慣

二是因為稻子能吃,桑苗不能吃


用市場經濟來解釋也很簡單 絲的買方市場只有一個就是國家 價格必然會低 糧食市場的賣方市場也只有一個還是國家 價格就高 所以從模型上推出來的差價是不存在於實際中的 這裡已經拋去腐敗 當時的經濟制度 社會文化這些因素了 所以改稻為桑按照一開始內閣制定的程序來 老百姓也自願 最後的結果還是 老百姓種的桑換不來相應的米 只能賣田 依附於地主 沒有工業革命所以不會發生圈地運動 沒有什麼資本主義萌芽 那玩意是馬列歷史觀的產物 不是真實的歷史分析 最後就是農民起義 該朝換代


電視劇里很清楚地說明了,嚴黨因為赤字太大,要做一個絲綢出口大訂單來賺到銀子,然而買不到足夠的廉價生絲,那年的青苗已經種下,所以只能買田。買田花錢是投資性支出(當代做這種投資的,一年投入兩年收回已經算很誇張了。而大明想要一年投入小半年收回),不可能靠一年的cash flow就頂得住這種重資產投資,只能搶,所以要逼得人種不成糧食,沒得吃只好賣田。

從農民視角,今年青苗已經下去了,要改桑只能看明年,誰知道今年發大水,只能低價賣田救命。

然後這種事情不是啥主義的問題,明朝zf無法控制貨幣發行,要有赤字只能出口貨物換白銀,結果無非是在減少糧食生產製造通貨膨脹,飲鴆止渴而已。


民以食為天。


沈一石:「我說一句話,請大人先行恕罪。」

高翰文:「請說。」

沈一石:「說輕一點,大人這是不解實情。說重一點,大人這是書生之見。」

高翰文的臉色果然有些難看了:「何謂書生之見?」

沈一石:「大人只知道百姓賣了田明年便沒了生計,為什麼不想想,絲綢大戶買了那麼多田,一年要產那麼多絲,靠誰去種?靠誰去織?」

高翰文望著他。

沈一石:「就像現在許多無田的百姓,都是靠租大戶的田地,哪裡就餓死人了?同樣,稻田改成了桑田,也要人種,還要人采,更要人去養蠶繅絲,最後還得要許多人去織成絲綢。大人想想,今年的災民把自耕的稻田賣了,明年無非是受雇於大戶田主,去種桑養蠶。人不死,糧不斷。我大明朝也不會眼睜睜看著子民百姓因沒了自己的田就一個個都餓死。」

高翰文沉思了,少頃又抬起了頭:「照沈先生這樣說,明年那些買了田的絲綢大戶都會僱傭今年賣田的災民?」

沈一石:「大戶自己也不會種田,不僱人那麼多桑田誰去種?」

高翰文:「也會像租種稻田那樣跟僱農四六分成?」

這一句話把沈一石問住了。

高翰文接著說道:「無田的人多了,都爭著租田耕種,田主倘若提高租賦,三七,二八,甚至一九,百姓租是不租,種是不種?」

沈一石嘆了一聲:「大人問得如此仔細,在下也就無話可答了。自古就是不動的百姓流水的官。如果大明朝的官都是大人這般心思,這些話我們都不用說了。」


推薦閱讀:

最終幻想系列哪個好玩些?
如何評價《俠客風雲傳前傳》女主衛紫綾?
《無間道》系列中,蔡琴的「被遺忘的時光」有什麼作用?
金枝欲孽里,為什麼孫白楊會愛上玉瑩?

TAG:電視劇 | 劇情 | 大明王朝15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