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的精力應當如何更好的分配?是增加專業積累還是多與人溝通增加閱歷?
最近看了一些文章,有一點疑惑希望大家幫我解答一下,不勝感激。
有兩種觀點哪種觀點對呢???或者說更正確一點更實際?【觀點1】有的人堅持事業兩耳不聞天下事全心全意在事業學習上,減少一切干擾。就一個目標,大量的刻意練習,刻意迴避娛樂最大化個人工作時間等,嚴格日程,最終走向成功。
【支持論點】 專心致志精力用早有用的事情上【一萬小時 理論】精力是有限的要放在事業上,ego-dpletion自我損耗:精力有限,要最大化效益【駁斥】長期下去心理素質差 溝通領導能力差 一點小事糾結一天 很多問題想不明白 瑣事困擾 鑽牛角尖 精神病【觀點2】有的人每天花大量時間和各種人交流經驗,業餘活動豐富,溝通能力強,閱歷豐富,經歷過好多事情,最大化與別人交流,最終走向成功。【支持論點】有一篇文章是這麼說的「和大量人交流,豐富你的閱歷,有的問題以前看起來很重要,隨著閱歷豐富,現在看來根本不算什麼問題」(傳說中的學生會主席是個大帥哥成績也是全學年第一)還有一篇國外人寫的文章【為什麼你的成績不重要】--附上地址 為什麼你的成績不重要【駁斥】業績平平,吹得天花亂墜實際技能很一般。油嘴滑舌沒有能力。沒有專業積累。 【ps我是學商科的,哪個路線更適合我】
首先明確回答樓主問題:
如果是從零開始,專業技能的積累,必須是第一位的。社交則是在你擁有了一定的專業能力後,才能發揮作用。
我在我的社交課程上對學生說:你身上可以被別人所利用的價值(也就是你的專業能力),是1。社交能力,則是這個1後面跟著的0。如果你不具備前面的1,再強的社交能力也是個屁。
而社交的重要性在於:
1. 絕大多數專業能力的積累,都不能一個人悶著來。只有不斷進行與之相關的社交,才能讓專業能力提升得更快。
2. 專業技能最終也要通過對外服務才能體現價值。社交能力的大小,決定了你能在多大程度上用你的專業技能來造福於人。3. 對於很多職業來說,社交能力本身,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專業能力。比如說,你是一個娛樂記者,那麼社交就是你必備專業能力之一。在你做社交的同時,就是在進行專業積累。基於上述三點,社交和專業能力的積累,其實是一回事。
所以結論就是:初期,純粹的專業技能的積累最重要。當你擁有了基礎的「可被人利用的價值之後」,專業技能的積累和社交本質上是一回事。
====================================================
以上是單純針對「是要積累專業能力,還是要廣泛社交」的一個泛答,以下則是深入探討。
現在讓我們我們再考慮深一些:考慮積累專業能力或者是廣泛社交,究竟是為了什麼。
如果題主只是覺得社交達人看起來牛逼,或者專業達人看起來牛逼,都有成功人士的范兒。題主也想讓自己牛逼,也具備成功人士的范兒,但是你不知道是去選擇做一個社交達人,還是專業達人。
那麼對不起,一樣你都成不了。
題主在問題中說了,終極的目的是「最終走向成功」,只是不知道該選擇哪條路。那我們就來看看成功是什麼。
專業大牛和社交大牛,之所以是真正成功的大牛,本質都是一樣的:「他們能很好為別人做貢獻,為別人提供價值。無論是通過自己的專業,還是通過自己的社交。」
上述是「成功」的唯一核心。是這個唯一核心,給這些成功的大牛帶來了其他的一些附加東西:高社會地位,高經濟收入,無數人尊重,欣賞,羨慕,嫉妒他們。
這是我們所看到的「成功人士」所具備的外在標籤,很可能也是題主想要的。
讓我們來假設一個最最自私的想法:假設在我們心中,「成功」就是像比爾蓋茨一樣賺幾百億美元,然後讓別人羨慕我有錢!讓他們給我舔腳趾!
那請思考一個問題,比爾蓋茨為什麼能賺到讓人羨慕的幾百億?
因為他和他公司的產品徹底改變了別人的生活,改變了這整個世界。他為這個世界上的人做了與他的財富等值,甚至是超過他的個人財富的貢獻。
歸根結底。一個人的成功,是要通過他為別人做出的貢獻來體現的。
純粹自私的人,是無法「成功」的。
就算你沒有像比爾蓋茨那樣為別人做貢獻,而是上帝給了100億美元放在你賬上,那你也要把錢花出去(也就是說,讓錢從你的口袋,進入別人的口袋,這也是為別人做貢獻了),你才會得到生活品質的提升,才會有人羨慕你,嫉妒你,拍你馬屁,跪下來舔你腳趾。如果你一分錢都不花,橫豎做一隻鐵公雞,就算你賬上有1000億美元,你以為有誰會鳥你?
所以,既然純粹的自私不存在。"成功"是通過為別人提供價值,為別人做貢獻來體現的。那麼專業積累和社交就一點不矛盾了,它們是達到相同目的——為別人做貢獻——的不同方法而已。就看你更喜歡那種方法了。而且,並不是要等到「成功」的那一刻才開始為別人做貢獻,而是從現在就可以立即開始。成功,其實是沒有一個達標線的。
如果你選擇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積累專業知識和能力。這就是為了高效迅速的增加[為別人做貢獻的能力]。你現在還不想出山,是覺得自己能力還不夠,就算成天社交,也不能為別人做什麼事情,你想要厚積薄發。但你的這種能力積累到最後,你還是要"出山",開始"社交",通過為別人做貢獻來體現它的價值,從而達到成功。
如果你選擇廣泛"社交"。那你就是相信自己現有的能力,已經可以幫到別人了。於是你出來為別人做貢獻,為別人提供價值,然後又從別人那裡收穫回報,得到[能幫助你成功的資源]。而所謂成功,就是等價於更好的為別人做貢獻。所以,所謂[能幫助你成功的資源],完全等價於[能幫助你更好的為別人做貢獻的資源]。有了這些社交而來的資源,你就能比以前更好的為別人做貢獻,從而達到成功。
所以說,本質上都是一回事,都是為別人做貢獻。殊途同歸,只是方法不同而已。更多時候,我們不需要走極端。在上述兩種情況下,選擇最適合我們性格的平衡點就可以了。
具體就本題來說。題主之所以把「專業積累」和「廣泛社交」看成是難以取捨的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很可能(特彆強調:僅僅是很可能)在題主的心中,所謂的成功,並沒有[要為別人做貢獻,為別人提供價值]這種想法。
如此一來,所謂的成功就變成了:我要牛逼。而「專業大牛」和「社交大牛」,彷彿是兩種不同的牛逼,令人難以取捨!
先說說"專業積累"是為了「要牛逼」的情況。
以編程舉例。你想要懂得很多語言,會編很高深的代碼,你覺得這很牛逼。而牛逼需要付出代價,需要超過10000小時。不能去社交了,咋辦?這是你所擔心的。
殊不知,編程只是做出用戶滿意的好產品的一種技能和手段。如果你的心在好產品,真正為顧客做貢獻,那麼編程技巧夠用就可以了,不需要掌握多門語言。你得去深入生活,去了解用戶究竟想要怎樣的產品。
如果你只是愛編程,要做極客,要做專家,要做學院派研究者,那你最後的成功也是因為你的研究和探索幫助了別的程序員,為他們做了貢獻。你也得和別人的程序員交流,溝通,幫助他們,並從中獲得你的靈感,教學相長嘛。
你哪裡可以真正的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
而別人的羨慕和嫉妒,被別人覺得牛逼,這是一個真正為別人做了貢獻的人所收穫的「附加品」。
而光積累專業技術,不為別人服務。那就成了炫牛逼,炫自己的編程水平,想以此讓人羨慕,嫉妒。那麼對不起,生活會告訴你:除了會引來廉價的關注,根本沒人鳥你。
再來談談所「廣泛社交」。
你想要閱歷廣,溝通能力強。好像是做到這樣,就會受人歡迎,人脈廣泛。
但你知道他們受歡迎的本質在哪裡嗎?
先談閱歷。為什麼人們會喜歡,欣賞,尊重一個閱歷廣泛的人?就是因為他可以用他廣泛的閱歷幫到別人。他不幫別人,沒人會鳥他。
而同樣是幫人。你可以通過增加自身的閱歷來幫人,也可以通過悶在圖書館努力積累業務水平和專業知識,來幫人。都能拓展和積累你的人脈。
比如說,你在大學臨近期末考試了,但你啥也不會。這時你需要的不是四處逢源的學生會主席的幫助,而是在圖書館打地鋪的學霸的幫助。哪怕你們之前都沒說過幾句話。你真心愿意跟學霸做朋友,為他做他想讓你做的事情。因為學霸身上有你所需要的價值。
再來看溝通能力強。
會講笑話,會說故事的人溝通能力強。因為講故事是更良好的「為別人提供價值」的手段。你通過一般描述,無法讓別人懂某個道理,所以你就說了個具體的故事。真正打動對方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他終於懂得了你要傳達的,對他有所幫助的道理,或者是價值觀,或者是精神力量。
至於談判什麼的就更是如此了。話術技巧都是皮毛,成功談判的核心就是找出雙方共贏的點。這也是為對方做貢獻。真正的談判高手滿腦子都是想著對方的好。
所以溝通能力強的本質也是能更好為別人做貢獻。懂得別人要什麼,給別人他所要的。就是這麼簡單。
但你就算溝通能力不強,也沒有關係,悶在實驗室里,積累某方面的專業水平,一樣也能在該專業幫到無數的人,獲得人們的喜愛和尊重。
試想你的家人突然暈厥在地,你是需要一個溝通能力強的人?還是需要一個懂得急救知識的人?
如果光是閱歷廣,溝通能力強,能說會噴擅長侃大山講笑話,而不是給別人提供價值。也能做到看起來高朋滿座,呼朋喚友的樣子。好像很牛逼。如果你只求讓別人看起來牛逼,那這倒也夠了。如果你真的想要拓展靠譜的人脈,你就會發現這完全不好使了,只能讓你擁有很多廉價的友情,別人看起來都會很喜歡你。但是在你真正需要別人幫你,為你付出的時候,沒幾個人會鳥你的。也就是說,你所謂的「人脈」,不能變現。
所以,扯了這麼一大堆,車軲轆話來回說(證明了我的溝通能力不強)。核心就一條:
如果題主你所想像的成功是"我要做一個很牛逼的人"(有很多人真就是這麼想的),那麼這兩點確實令人難以取捨。因為有時前者看起來牛逼,有時後者看起來牛逼。有時前者能更快的通向牛逼,有時後者能更快的通向牛逼。兩者都不能牛逼得同時讓所有人羨慕嫉妒恨,滿足自己的全部虛榮心。
如果題主你真的懂得了成功就是「能為別人做貢獻」。那你會發現這兩者一點都不矛盾,殊途同歸。
最後,可以參考我在另一個問題中的答案:如何深入二代社交圈,共享社交圈,怎麼樣和想交朋友的人交上好朋友? 說的是類似的道理。
===================================================
Update:剛剛看到題主說自己是學「商科」的,想要具體建議。我是是個工科博士,但我家裡是做企業和做生意的,同時我現在本人也是經營連鎖蛋糕店。這裡假設題主以後也想走經營這條路,那麼我就給一點個人建議吧。
首先,請立刻開始自己的小買賣,無論是練攤還是淘寶還是微博。這就是商科的「專業技能」積累,它必須不是在圖書館和實驗室里完成的。不要為社交而社交。你都沒有能力為別人提供價值,你社交個毛?只能混廉價的臉熟。
圍繞自己的小買賣而展開的社交是值得的。比如你在校門口練攤賣雞蛋灌餅,跟城管混熟,跟學校里的微博大號和BBS大拿混熟當然有好處。同時向各位練過攤的前輩虛心請教,這也是需要的。(少數兄弟可能問,他們為什麼會幫你,按照狗哥你的理論,你沒做貢獻呀。很簡單,你滿足了他們「好為人師」的慾望,這就是你為他們做的貢獻。也正如我在這裡打這麼多字,不就是「好為人師」嘛!)
接下來,你要努力做到一點:持續的賺到錢。哪怕錢並不多,很少很少,但是要賺。
因為這代表你懂得了一個最基本的商業規律:提供給客戶他們真正需要的產品,他們就會給你錢。花架子都是虛的。這和我上面說的要給別人做貢獻是一回事。
然後你大約有兩條路可以走。
第一條路是把你現有這個小買賣越做越大,越做越深。打個比方,你一開始是在校門口賣燒餅,你的夢想是十年後成為全國燒餅大王。你可以憑藉自己現有能力拓展,一個人拼,試錯,積累經驗,這不是不行,但是艱難。
這時你就需要社交了,需要請教方家,需要別人的建議,需要別人的資源(記住,別人的資源不是幫你本人,而是幫你更好的為顧客提供好吃的燒餅。)
這時你就去社交吧!結交那些能幫到你賣燒餅的人。然後你會發現,什麼閱歷廣,溝通能力強什麼的,在社交中都沒什麼用。真正有用的是大方慷慨的用你賺到的錢去招待別人,無論是吃飯,唱歌,還是按摩找小姐。通常情況來說,花錢比什麼都好使。生活就是這麼殘酷。這才是最實實在在的為別人做貢獻,給別人提供價值的做法。(搞定一個高官或者超級大客戶當然另當別論,但題主這時也沒到這一步,他現在無非是想把自己的燒餅賣的更好一點。)
就這樣,先積累了專業技能,然後通過社交來打開局面,為那些能幫到你的人做貢獻、提供價值,他們就會幫助你把燒餅賣得更好。你一步步壯大自己的生意。十年後,題主成為了燒餅大王。
說起來好像社交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那時你自己心裡清楚,讓你成為燒餅大王的,也許有營銷,管理,社交等各種因素,但終極原因只有一條:你提供了全國人民都愛吃的真正中國好燒餅。(很多對史玉柱的營銷手段羨慕嫉妒恨的人都不知道,腦白金治失眠的效果真的是棒極了!)。
而且,你深深感到自豪和驕傲的,同樣也是你為全國人民提供了中國好燒餅,而不是你有上十億的資產。
這條路可認為是專業積累為主,社交為輔,終極是用好的產品為人民服務。我現在經營蛋糕店,就是這麼乾的。
第二條路則是,放棄這個「能持續賺到錢,但是賺得不怎麼多」的小買賣。它只是你打開社交局面的一個敲門磚。因為你不再是一個無用的人了,你做成功過一項能持續賺錢的事情,你懂一些基本的商業道理,你能教別人,這就是你能為別人做的貢獻。
這是你也許最應該做的就是苦讀你的各種大部頭教材,用各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專業辭彙來包裝你在做小買賣時學會的貨真價實的商業道理。在社交中把自己包裝成一個正在做、或者做過大買賣的人。
這時,社交圈中的很多人會認為你是能為他們提供價值的。你就可以整合他們的資源。做到此,已經是很不容易了,但也有低手和高手的區別。低手就是騙一筆算一筆。高手則是能通過自己整合到的資源真正的做成事情,既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了好的產品和服務,也幫助資源提供方獲得了利益,自己也獲得了利益,這就更是為別人做貢獻了。
從而又能進入更高級的社交圈。
如此往複循環。
或者是你乾脆去搞培訓。教人賺錢。這也是為別人做貢獻,為別人提供價值。你還能收取不菲的培訓費。
我以前就是這麼乾的。不過我靠的不是商業知識,而是心理學知識。
這條路就是:社交為主,專業積累為輔,目的同樣是為人民服務。
但是專業也必須過硬,你要真的能做成事。
======================
因為文字能力太差,導致答案過長,簡單的道理來回說。如果拉長了您的閱讀時間,這裡抱歉了。-------------------------------------------------戀愛及情感挽回諮詢請加微信:2492527948 OR QQ:2492527948我有個大學同學,我們都是讀的計算機安全專業,卻走的是截然相反的兩條路。
他是很明顯的一個We型的人,喜歡交際,在跟別人的交往中可以獲得很大的能量。他対我們的專業知識不感興趣,大學畢業轉戰了許多行業,最終選擇做了舞美。在大公司積累了三年的專業知識後,自己開了一家舞美公司。
他經常跟人有飯局,或是找個茶館「談事」。對他來說,生意都是跟人談出來的,有時候即使談不成,跟人聊聊天,也比一個人悶著舒服。
而我是很典型的Me型人,內向,不喜歡交際也不善言辭,喜歡看書,寫代碼,喜歡一個人鑽研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除了技術上的溝通,對我來說,作為組織者每星期組織一次公司的籃球活動都是一件讓我非常頭疼的事。
我倆經常一起聊近況,(你可以想像,大部分時間是他在說,我在聽。)我們都很喜歡自己目前的狀態,而且都穩穩走在自己想要的路上。
如果讓我花費大量時間去跟人沒話找話,或是讓他大量時間都悶在屋子裡看書,我倆都會覺得渾身彆扭。但是我也需要跟人交流,他也需要學習新的專業知識。
所以,我覺得不論是學習還是社交,沒有必要非得把這兩條量化成數字不可。
你喜歡跟人打交道,喜歡鑽研,就去做喜歡做的事情吧。不必刻意去逼迫自己去做頭疼的事。
總會有機會讓你去鍛煉另一面,船到橋頭自然直的。
寫到這裡,我又突然想起了另外一件事,可能與題目沒有太大關聯。
我有時候做事總會有點患得患失,在動手之前會上網搜索很多資料,或是考慮很久。
比如選擇企業自動化管理的工具,在cfengine、puppet、chef之間我糾結了很久,查很多資料。
比如我在之前學腳本語言之前,Python,Ruby還是Perl的那段好長時間的糾結。。。
類似種種,不勝枚舉(我覺得應該是選擇恐懼症。)。後來直到我看《暗時間》,它上面說:有很多在迷茫期的同學,迷茫都是相似的:面前有兩條路,到底選哪一條?「轉行還是不轉行?」「學C++還是學Java。?「做管理還是做程序員?」有些問題其實不是問題:比如「學C++還是學Java。」答案是都學而且還不僅學兩個。有些問題不是一個泛泛的答案能夠適合的,比如轉行還是不轉行,需要考慮很多自身因素。
但更重要的是,有人會因為無法作出決定就推遲決定,然而實際上推遲決定是最差的決定,在推遲決定期間,時間悄悄流逝,你卻沒有任何一條路上的積累,白白浪費了時間。 如果你有一些錢不知道花在A還是B上,你先不作決定,沒問題,因為錢還是你的,但如果你有一些時間,不知道花在A上還是B上,不行,因為過了這段時間,這段時間就不是你的了。 所以,不管有多糾結,也不要從糾結中逃離,試圖推延決定,既然終究是個痛苦的決定,就痛一回,好好思考和調查之後作出一個決定並堅持下去,只要不是太不靠譜的行業(相信也沒誰會在糾結了之後卻選了一個不靠譜的行業的),經過你的積累總會成為高手。
我想,這個問題也可以這樣去想,Just do it .
轉載自第7章 應用 | 把時間當作朋友 作者: @李笑來
「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要依靠人際關係、處世技巧。」或許正是在戴爾·卡耐基這句名言的指引下,很多人都把人脈積累作為自己職業生涯規劃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一步。但是,哪些人更容易積累有效的、為你所用的人脈?憑什麼別人就甘願為你所用?你是否把自己的成功過於依賴在人際關係的構建上,而忘記了自身能力的積累?如果沒有思考清楚這些問題,而盲目崇拜人際關係,可能只會陷入本末倒置的境地。
有一次在北大講座,遇到一位學生問我,「老師,你說學習重要,還是經營人脈重要?」看著他一臉大雜燴的表情,我先拿出本子記下了這個問題,然後告訴他說,這是個比較大的話題,我會仔細寫篇文章放在網上的,然後給了他我的博客地址。而後又補了一句,「相信我,所謂的人脈就算重要,也根本沒他們說的那麼重要。」
到書店裡看看吧!在某個專櫃或者專區里,有多少書的書名中有「人脈」二字?太多了。《人脈:關鍵性關係的力量》、《人脈圈:人脈決定輸贏,人脈決定命運》、《人脈是設計出來的》、《贏在人脈》、《打造黃金人脈》、《90秒建立職場人脈》……書名中有「人際關係」的就更多了。我寫這段話的時候,在「噹噹網」上搜索「人脈」,可以找到521個結果,搜索「人際關係」,可以找到4949個結果,而搜索「成功」,可以找到53879個結果……
隨處可見的胡說八道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區別,反正都是胡說。以下從某本書里摘錄的文字是還不算最過分的:
中國,最奇妙的現實問題是講「面子」,這種典型的例子不但在政治界經常可以看到,在商業界更是多見。比如說,你想把商品推銷給客戶時,另外一家公司也在作同樣的競爭,估計勝負情勢是四比六,對我方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有一位支持者,而其「面子」能夠通達客戶的高層,那麼只需憑此人的一句話就可轉敗為勝了。我們再舉個例子,假如你想向公司提出一個方案,而意見是不是能夠被採納,就要看公司里有多少人願意幫你的忙,願意支持你,即可大致估算出結果。這就是人類社會的現實面。如此看來,「由支持者的多寡可以判定其是否為能幹的生意人」的說法並不為過。事實上,被稱為「辦事高手」或是「能幹」的人都具備一個條件,就是在公司內外有許多人事「通道」,也就是說,他的人脈很廣,「面子」很大。
而在一小段文字裡面可以做到謬誤連連,其實也不是很容易。
……如果你有一位支持者,而其「面子」能夠通達客戶的高層,那麼只需憑此人的一句話就可轉敗為勝了。
除了「腐敗」之外,在正常的世界裡,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嗎?
……假如你想向公司提出一個方案,而意見是不是能夠被採納,就要看公司里有多少人願意幫你的忙,願意支持你,即可大致估算出結果。
意見是否會被採納,在正常的世界裡,關注點應該是那個意見本身的道理吧!如果那個意見考慮得非常周全、有明顯的好處,會有那麼多人反對嗎?
用「面子」就可以獲得一切,想得美!
讓我們從頭細說。先動腦思考一下:我們願意與什麼樣的人成為朋友?
從幼兒園開始,每個人就都已經有了一些選擇朋友的原則——儘管並不自知。事實上,資源分布的不均勻,必然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某種依附關係。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幼兒園裡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當作朋友。那麼,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嗎?答案並非肯定。
我曾經有機會、也恰好願意多花一點心思與我遇到的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談。我沒過多久就發現,在他的心目中,與所有成年人一樣,「朋友」被劃分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
為了行文方便,以下我姑且把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強」。
我發出詢問後很好奇,但也耐住性子等待小強告訴我誰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終,他告訴我,他真正的朋友只有兩個。一個是男孩,一個是女孩。之後我問他:「為什麼你認為那個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小強一秒鐘都沒猶豫:「他從來都不搶我的玩具,他跟我換。」我又問他:「那,為什麼你認為那女孩是你真正的朋友?」這次小強躊躇了好一陣子,在確定我會給他保密之後,磕磕巴巴地說:「她好看。我把新玩具全都先給她……」我笑。過了一會兒我問他:「她覺得你好看嗎?」小強愣了一下,滿眼的無辜:「不知道……」我又問:「那她現在手裡的玩具是誰的?」小強突然顯得很緊張:「不是我的。」我決定不去問那小女孩什麼問題了。
基於種種原因,生活中廣受歡迎的人總是少數。但同樣基於種種原因,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那些少數派們是如何理解他們的行為的,從小強的這個事例里就可見一斑。剛才小強說他那個「真正的朋友」從來都不「搶」他的玩具,而是跟他「換」。注意這兩個詞。
我們暫且不討論所謂的「心計」。確實有些人有很深的城府,他們可以用常人想不出的,或者常人就算想得出來也做不到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裡,我們只討論最普遍的情況。
所有的人都喜歡並重視甚至偏愛一種交換——公平交換。小強也許並沒有意識到,他所擁有的玩具數量使他從概率的角度出發很難遇到可以和他「公平交換」的人,因為絕大多數孩子沒有多少玩具,甚至乾脆沒有玩具,那些孩子實際上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與他進行「公平交換」。對他來講,不公平的交換,等同於「搶」,沒有人喜歡「被搶」。而與他換玩具的那個男孩,讓小強感受到公平。小強也有自己想要但手裡沒有的玩具,所以,他也願意去「換」,而不會去「搶」,因為他自己就不喜歡「被搶」——然後,把最新的玩具都給那女孩先玩……
儘管絕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但他們的所謂「友誼」實際上只不過是某種意義上的「交換關係」。可如果某人自己擁有的資源不夠多、不夠好,那麼他就更可能變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換」,最終成為其他人的負擔。這個時候,所謂的「友誼」也就會慢慢無疾而終。當然也有持續下去的情況,但與其說這是由於另外一方珍視友誼,還不如說這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換,以實現「公平」。電影《教父》里就有這樣的橋段:棺材鋪的老闆亞美利哥·勃納瑟拉決心找教父柯里昂替他出氣並為自己的女兒討回公道的時候,亞美利哥就是「索取方」。許多年後,教父柯里昂終於在一個深夜敲開了亞美利哥的門……
可以想見,資源多的人更喜歡也更可能與另外一個資源數量或者質量對等的人進行交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公平交易」更容易產生。生活里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哪怕是在校園這個「交換」本質體現得不是那麼明顯的地方,同樣性質的行為也並不鮮見。比如,某系公認的才子與其他系公認的另一個才子會「機緣巧合」地邂逅並成為「死黨」,俗話說的「英雄所見略同」可能就是他們一見如故的原因。如此,他們之間的談話以及任何其他活動,往往都會讓他們覺得相互非常「投機」。僅舉一例。
在1982年第一屆全國中學生計算機競賽上,沈南鵬和梁建章這兩個「數學神童」同時獲獎。當他們第一次相識時,這兩個懵懂少年絕不會意識到,17年後他們會聯手創造一個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奇蹟。
不是因為他們要好才各自變得優秀,而是因為他們都很優秀才會非常要好,進而碰撞出絢麗的火花。
反過來說,這些被公認為優秀的人,往往並不「低調」,也不「平易近人」。他們不是故意這樣做的。他們無意去惹惱身邊那些在他們看來「平庸」的人,只不過他們無形中有這樣的體會:與這些人交流,溝通成本太高。這些人當中不多見的那些心態平和者,一般都是經歷了波折,才終於意識到自己應該保護自己。他們發現,有些誤解根本沒機會解釋。於是,他們開始「謙虛」,他們學會「低調」,他們顯得「平易近人」。
許多年前我就注意到了一個現象:我會在別人求助於我,而我內心其實非常抵觸的時候,因為怕別人說我是「不夠意思的人」,硬著頭皮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我在一次深感受傷的時候有了一個閃念:原來這種尷尬並非來自我沒有「樂於助人」的品性,其原因是我的精力並不足夠旺盛,無法在將自己的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的同時,拿出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幫別人做事——事實上,我自己根本已經是個正在「過河」的「泥菩薩」了。想多了之後,我甚至開始懷疑雷鋒的領導是否太白痴,因為他沒有給自己的下屬分配足夠的工作——這是那天晚上於我來講非常驚喜的一件事——我發現我正在獨立思考。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從我重新思考「雷鋒的領導」那天開始,我就主動掙扎著去學習如何做事量力而行了。說起來好笑,我自己的智商實在是有限,有限到過去竟然沒想過「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難度的行為模式:第一,承認自己能力有限;第二,不怕在別人面前露怯;第三,敢於不去證明自己是「好人」……
從這個層面上講,的確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會擁有有效的人脈。而且,正因為這些人隨時隨地都可能要迴避「不公平交換」的企圖,他們會更加註重自身的質量,知道「不給他人製造麻煩」、「獨善其身」是美德,這也體現了常言說的「事多故人離」。而那些不優秀的人,往往並不知道這樣貌似簡單的道理,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他們的狀況使他們只能扮演「索取者」的角色,進而把每一次「交換」都變成「不公平交換」,發展到最後,極有可能導致交換落空,因為誰都不喜歡「不公平交換」。他們每次落空的交換都會進一步給自己造成損失,使他們擁有的資源不是數量減少,就是質量下降,繼而使他們淪為「索取者」的可能性更高——惡性循環。
還有一些人,過分急於建立所謂的人脈,甚至全然不顧自己的實際情況。人們常用一些專門的詞來描述這樣的人,例如「諂媚」、「巴結」、「欺下媚上」甚至「結黨營私」等。這 樣的人,往往也不是他們自己故意非要如此不可,他們只是朦朧地意識到,一個人的力量過於渺小,所以才希望藉助其他力量。而一個人的能力越是渺小,他的慾望就會顯得越發強烈。這些人的特徵非常明顯,其中之一是:他們會在生活中經常有意無意地用親密的方式提及大家仰望的人物,無論他們與這些「大人物」是否真的存在私交密往。在中文語境里,他們就會只說名字而不說姓氏:李開復不叫「李開復」,在他們嘴裡是「開復」;李彥宏不叫「李彥宏」,在他們嘴裡是「彥宏」;沈南鵬不叫「沈南鵬」,在他們嘴裡是「南鵬」;最近我聽到更恐怖、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小俞」(俞敏洪)、「小鄧」(鄧峰)、「大想」(李想)……
從整體上看,人脈當然很重要。不過,針對某個個體來說,比人脈更重要的是他所擁有的資源。有些資源很難靠白手起家獲得,比如金錢、地位、名譽。然而,有些資源卻可以輕易從零開始積累,比如一個人的才華與學識。才華與學識,是一定可以通過努力獲得的。一個人的心智能力一旦正常開啟,他就會發現,自己在這個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裡,只要正常地努力,並且有耐心和時間做朋友,很容易就能成為至少一個領域的專家。努力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麼辛苦,說出來只不過是——每天至少專心學習、工作6小時。可是,努力需要的耐心,卻遠比多數人想像中來得巨大,「要與時間相伴短則5年,長則20年」。
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我又發現了另外一個多年前智商平平的我不是很容易能想明白或者輕易預見的事情:如果一個人的身邊都是優秀的人,就往往會出現沒有人求他幫忙的景況,因為優秀的人幾乎無一例外都以耽誤別人的時間為恥,同時,這些人恰恰因為能夠獨立解決遇到的問題才被其他認為是優秀者。
如果有一天,某個人經過長期的積累,真正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他必會驚喜於真正意義上的、有價值的、所謂「高效」的人脈居然會破門而入。他所遇到的人將來自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層面和意想不到的方向,而他自己也不再是過去一無是處的「索取者」,他扮演的將是「樂於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討厭善意的幫助,更何況這個人是被我們找來提供幫助的。
甚至,這些優秀的人會獲得意外的幫助。一個優秀而有價值的人,自會引來很多其他的優秀而有價值的人主動為其提供幫助,而這時候的幫助往往是「無私」的。正如沒有哪個醫生會在救死扶傷之後僅僅因為酬勞太少而惱羞成怒一樣,那些品質磨鍊到一定地步、境界豁達到一定層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圖報」,因為對他們來講,能夠有機會「驗證自己的想法」就已經足夠重要、可以令人身心愉悅了。同時,被幫助的一方也正因為並非尋常之輩,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道理,最終的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又因為「溝通成本幾近於零」,整體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對無窮放大」——良性循環。個中生活智慧在於:集中精力改變那些自己能夠改變的事情,暫時忽略那些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專心打造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獨立的人,比什麼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於打造自己的人脈——如果人脈真像傳說中那麼重要的話。其實,我總覺得關於人脈導致成功的傳說虛無縹緲,不過是些不明真相的人臆造出的幻象罷了。
特別澄清一下,我並不是說,我們從此就不用關心自己身邊的任何人了,或者說從此就無須與任何人打交道了。與人交往也是一種需要學習,並且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實踐的技能。我只想提醒讀者:別高估自己,誤以為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妥善地處理與身邊所有人的關係。瀏覽一下手機通訊簿里的名字吧!有多少人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聯繫了?我至今只聽兩三個人這樣回答我:「最長時間沒聯繫的,也不超過兩個星期。」而這些人中還有一個是特別固執且特殊的人——他的手機通訊簿里總共才有22個名字。
畢淑敏在小說《女心理師》的自序中曾經提到:
……我學心理學課程一事,純屬偶然。朋友XX摔斷了腰椎骨,打了石膏褲,癱躺床上三月。我在自家牆上的掛曆上寫了一行字:「每周給XX打個電話。」我當醫生出身,知道卧床不起的病人非常寂寞,希望能躺著聊聊天。後來我就按照掛曆上的提示,每周都給這個人打電話,有一句沒一句地閑聊。儘管我很忙,還是會多磨蹭一點時間,讓她開心。後來有一次,她隨口說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教授林孟平到北師大帶學生……我問,我能跟她學習嗎?朋友說,那可不知道。後來感謝那位朋友說,我能學心理學,多虧你摔斷了腰。
我由此領悟,真正的關心最終只有一種表現:為某人某事心甘情願地花費時間,哪怕「浪費」時間。
這也很容易理解。當我們把時間花到一個人身上的時候,相當於在他身上傾注了自己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那個人和那件事都已經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真正的好朋友」誰都只有幾個而已。
這實在是一個大到足以寫兩本書的話題。礙於篇幅,我只能提供兩個簡單但實踐起來並不那麼容易的建議了:
?專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學習並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為一個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他人製造麻煩為美德,用自己的獨立贏得尊重。
除非有特殊原因,應該盡量迴避那些連在物質生活上都不能獨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獨善其身的,就更應該迴避了——儘管甄別起來比較困難;
真正關心一個朋友的意思是說,你情願在他身上花費甚至浪費更多的時間;
記住,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決於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脫離對外部世界的依附。
花在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上
這個問題不成立.【是增加專業積累還是多與人溝通增加閱歷?】
與人溝通你認為不是一項專業技能嗎?
與人溝通也是專業技能的一種.
所以,問題合併,增加專業積累成為唯一選擇.
以前的我總為沒有朋友而苦惱,直到有一天看到一句話,大概是這麼說的:朋友會隨著你自己能力的成長而自己到來。有的人總會把這句話想的太功利,認為都是為了利益而來的。其實不然,只有你自己的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才會吸引到別人來關注你結交你,至於這些人抱著什麼樣的目的,就要靠你自己來辨別啦。 禽擇良木而棲,鳳非梧桐不棲不是嗎。
樓主展示了一個最最常見的邏輯錯誤:把本來可以合理共存的兩件事,當成了二元對立。
難道沒有兩種都有收穫的方法嗎??
有的,年輕的時候打好基礎,30歲以後增加在人際關係部分的投入,也沒什麼問題的沒有一定的專業積累,誰願與你有效溝通!
我高三時一直在思考清華好還是北大好,以至於忘了高考。
不去試試看自己的潛力適合向哪個方向發展,只靠念力是無法如願的。生存和繁殖and die
我覺得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比較好,像我,就會把大多數時間用在娛樂和玩上面,開開心心過一輩子。當然吾等草民跟您有大志向的人還是不能比的。
在紙上寫下你人生所有的終極目標。然後列出實現這些目標所需要的手段。其中,專業積累和社交積累肯定都佔一定比例的分量。然後再在每個細分類里列出最近所需要的一些積累活動和社交活動。然後分別按照重要性和緊迫性給它們打分。把這些活動列在十字坐標軸內,雙高者先做,雙低者。。。在最無聊時再做。因此,某項積累活動或者社交活動哪個更重要,完全取決於它們對你最終目標的貢獻力。同理,你也可以給自己平時生活習慣打分,進行取捨。
人生只是一場取捨~~~!另:情緒管理&>方向管理&>時間管理個人感覺題主要麼是職業規划上不太成熟,要麼就是完美主義者。我曾經也有過類似的困擾,所以能體會出題主的出發點。首先如上面很多人說的一個具有很高專業水準的業務人士,以及一個具有極強的社交能力或者管理能力的人都是成功人士。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和根基,社會和科技的進步多靠前者,而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以及統籌則往往靠後者。不管兩者的社會認可程度抑或收入比例如何,最終被公眾所熟記的都是這兩個陣營里做到極致的人。 我們從小讀書到大學到研究生我感覺我們學的都算是技能,古人講一招鮮吃遍天一點都沒錯,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管理崗都是從技術崗提升的,而學而優則仕更說明了這個問題。我們都知道「一萬小時」理論,我們想要學習和掌握一項技能並在這方面表現出色那麼我們至少要付出一萬小時的努力才會卓有成效。首先你投入一萬小時去學習一項技能成為一個專業人士,就跟別人花一萬小時去當個人精或者優秀的管理者、銷售員道理是一樣的。教授和人精二者所花費的精力可以說是相當的,但為什麼我們都喜歡教授不喜歡人精呢,因為前者的社會認可度高,我們的直觀感受覺得前者對社會和科技乃至文明所做的貢獻大。 接前文,兩者是有交集的,任何將其中一項做到極致的人都是很優秀的人往往也是被歷史所記住的人,因為天才和瘋子是鄰居。但絕大多數人都處於交集中,只是說看兩者各自占的比例了如何了。結論便是看你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及你所能在此付出多少精力和時間而已。
人是一種群居性物種,合縱連橫的人都是溝通技能爆值的人。貌似處在人類頂端架構的傢伙都是溝通技能都差不多的。
一個人的社交其本質:是通過對他人的價值體現出來了。
你有了對別人的價值,交際圈自然回來,你對別人沒有了價值,交際圈自然會走 。怒答!!送你我最欣賞的一句話之一:重要的不是你的信仰是什麼,而是你的信仰有多深!
在我看來,只有先提升自我價值,才是擴大交際的根本,要不然一味追求交際,只是水中月鏡中花,當然,不同階段花費心思的比例不一樣,不可斷章取義,一意孤行
聽IT公論91期電子海洛因,討論了大篇遊戲話題後,@Lawrence Li問的「在玩了這些遊戲以後,這件事能不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我覺得是一個很有深度的問題,其實我們每天在分配我們的時間於各項事務、活動的時候,其實潛意識是按對自己是否有益來分的,絕大部分人是以利益作為標準~請允許我稱之為「單細胞生物」,而如果我們能按「能否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來分,我們就是顛覆了大眾評價體系,開始走小眾、自我路線,但這確是更純粹、更接近生活本質的標準,我非常喜歡,它能讓我們每天的時間分配變得輕鬆、自然、單純 、美好,能輕易克服生活中的很多痛點。
聽起來有點偏頗 前者更適用於現在的社會質量。三流的投行員認識三流的演員不太容易,但是投行老總和大明星就可以出雙入對。決定你有效閱歷質量的不是你接觸人脈範圍的廣袤與否,一定是以實力和綜合水平為基礎的,即使大家身處不同的領域 也可以肩膀對肩膀來對話, 題目兩者是個連鎖反應,首先只要你水平高了 你接觸的人質量就足夠高。你是什麼氣場的就會吸引怎樣的人 ,隨著接觸增多 共鳴增加 思想重疊 這種有質量的社交才不會全線飄紅,只有不斷進步每個人自然會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結識 也會拓展和凝聚一些可以發揮實際作用的人脈,大家現在充實自我都來不及 何必汲汲於社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