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看到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需要調查(或訪談)同業競爭對手,現實中真的可以做到嗎?最好能舉例說明

比如這個:

在某些情況下,還需要對被調查對象的外部關聯機構進行訪談,以了解和核實相關信息。如對被評對象開戶銀行、母公司、行業管理部門、同行業主要競爭對手、主要客戶、稅務部門、海關等進行訪談,必要時應向有關專家進行專項諮詢。


通常通過採訪下遊客戶的時候套一些信息,通常一家客戶會從幾家同類企業同時採購,橫向比較也相對精確。


國內有專門做專家約訪的公司,比如GLG和Capvision,可以通過他們去約一些競爭對手公司的專家。


競爭對手的調查也是很重要的,至於調查方法則各有不同;如果能自行前往當然最好,但大多通過調查對象聯繫,經常出現的問題是,被訪問人可能只是某一方面業務的負責人對行業整體狀況並不了解,對調查對象在行業所處的位置也不是特別清楚;也可能為同行說好話而不是很客觀,所以如何設計問題,將訪談獲得的信息與其他公開信息綜合判斷,審慎分析才能得出結論。


要了解競爭對手公司,通常有以下方法:

1. google其主頁、新聞,然後就著裡面的線索往裡挖,別小看這個過程,可以了解到很多

2.多維度cold call和上門拜訪:消費者、供應商、代理商、報社雜誌社記者和求職者;通過這些方式+有技巧的引導和提問可以迅速從多個維度了解競爭者,甚至是一些比較機密的資料

3.回訪本公司的客戶和供應商,他們對競爭公司的了解其實遠遠超過你自己能夠獲取的,就看你能不能讓人家說真心話了


在本人做過的多個項目DD情況來看,同行業競爭對手的訪談往往是比較難做的,主觀原因在與自身沒有這方面的資源可以獲得項目競爭對手訪談的機會,即使有這種機會,同業相輕的問題也比較嚴重。客觀原因在於有些項目所處的行業壓根就沒有競爭對手,所以所謂的同行業競爭對手調研也就無從談起了··

通過與不少同行了解的情況來看,許多同行做的DD都是徒有形式而缺乏內涵,更像是為了DD而DD,而忘了做DD的初衷。個人認為,做DD就是一個尋找確定性的過程,在做DD之前,了解這趟DD的母的非常關鍵,只有帶著目的且在做DD的過程中牢記目的的DD才是好DD。


現實中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做的多到位取決於真正執行這個DD方是否覺得利益相關。以及進行DD訪談的人由於對行業認知深度導致信息的選擇性獲取。 舉幾個例子和方法,也是自己本人親身接觸過的。1. 找市場上可以專門幫你找競爭對手做訪談的公司如凱盛等約競爭對手企業聊。其中的秘訣是如果你訪談的是A企業,那麼你可以假設你問的關於BC企業的信息和消息是十有八九真實的。而關於A自己的信息,需要加點判斷力。 2. 訪談最主要的還是要感知市場,也就是下游渠道和終端客戶的訪談。這部分可以用客戶現有的渠道,也可以直接盲測,拎著客戶的東西/服務問潛在目標人群。他們的回答往往最真實也最有效。3. 就是直接收取一手信息了。例如製造業企業你可以去偷偷蹲點,看他們的進貨以及出貨車輛的頻率和情況。零售企業直接看他們的店面情況。網站可以查查Alexa等記錄的活躍度。很多渠道拿到的數據企業是可以添加水分的。這個時候離開自己的判斷,盲目看數據也是要非常小心的。是否


可以做到,匿名電話,委託商務諮詢機構,都是方法。


想起之前一個創業項目。為了獲取競爭對手信息,偽裝成客戶,心理壓力真不小。。。生活不易,全靠演技啊!!!


dd要做的有深度,就要付出心血的對待


先通過網路資源獲取背景信息,交叉信息綜合分析,最後選擇重要客戶登門拜訪。


推薦閱讀:

風投領域有哪些有趣的比喻,比如賽道、獨角獸、蛋糕、風口、分水嶺、天花板?
如何評價知識共享經濟平台「8點後」的關閉?
一份合理的投資組合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TAG:風險投資VC | 投資銀行 | 盡職調查 | 競爭對手 | 企業併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