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多孩子好像患上強迫症一樣的歇斯底里,怎麼辦?

吾娃本來活潑又聽話,但最近忽然毫無預兆地歇斯底里,而且最終的目的是一定要抱個小枕頭。。。如果不給可以大鬧一個小時不帶妥協的,給她了馬上恢復成可以講道理商量的乖乖女。我不明白到底是該妥協這個枕頭呢,還是和她死磕到底?不過我今天死磕了兩次都失敗了。。。

其實我是沒想明白她為什麼對個枕頭依賴那麼大?是別的地方有我沒注意到什麼讓她安全感不足嗎?畢竟花一兩個小時就為了個枕頭性價比也太低了。。。


我家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到哪都抱著一隻小熊,真是好小的小熊,15cm大小,她媽產前無聊參加奶粉廠家活動時贏回來的小小玩具。

到哪都不放手,感覺這個小熊就是一個最好的朋友。

你要是強奪她的小熊,我家丫頭估計也能鬧起來,但是我們不會想著說去搶她小熊啊。

其實,很多小孩子這個階段都會有這樣的戀物的表現。

有一種說法是這個「物」是媽媽懷抱或則乳房的替代物,我覺得是可能的。

這個現象未必就是你哪方面沒照顧好了或者怎麼樣了,而是孩子自己在調整面對世界的態度而已。

換句話說

丫頭在長大,丫頭在調整自己對朋友的認識,在有真正的朋友之前,抱枕什麼的可能也是過渡物。

我家丫頭那隻小熊差不多抱到三四歲,然後就不抱了,今年9歲,自己翻箱倒櫃的時候把這隻小熊又翻了出來,頓時又親又抱,歡喜的不得了,小時候的記憶似乎一下子被激活了。

-----------------補充分割線-------------------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比較重要的原因,孩子一般在18-24個月的時候會建立起自我意識,這之前孩子雖然會說話,但是孩子說到自己的時候往往都是說「寶寶xxx」而不是說「我xxxx」。在18-24個月的時候,孩子初步建立起自我意識,會說「我xxx"了,這是個了不起的進步。當有了自我意識以後,就會產生我所的認識,所謂我所就是屬於我的東西、我的所有物,這個抱枕很有可能就是我所。也就是說在寶寶眼裡這是她第一件所有物,你這個時候去剝奪她的所有物,寶寶激烈反抗也是可以理解的。


找了半天才找到這篇文章 武志紅老師的 《媽媽的味道》 說的就是你孩子這樣的情況 也許對你有些幫助和啟發

說點我自己 自看武志紅老師的博客和書 開始接觸心理學 確實幫助我成長了不少 我也經常跟有孩子的父母分享他關於親子教育方面的文章 很多朋友都表示很喜歡 因為重新幫他們了解了孩子 以及和如何跟孩子相處 現在也與你分享:)

------------------------------------------分割線 ----------------------------

媽媽的味道……

文/武志紅 心理諮詢師 廣州日報心理健康專欄作家

如年輕的媽媽要離開家一段時間,請給幼小的孩子留下一點「媽媽的味道」。

這是前些天在上海學精神分析時,腦子裡湧出的一句話。

之所以蹦出這麼一句話,是因為這樣的一個故事:

4歲的小女孩琴兒在讀幼兒園中班,她最寶貝的一個東西是一團纖細的毛線。無論去哪裡,她都帶著它,要麼把它攥在手裡,要麼把它鄭重地放到口袋裡,她常把這根毛線拿到鼻子前,細細地嗅,好像它有一種特殊的味道。她還常拿它輕輕地撫摸她的小臉,這時她會無比安靜,好像深深地被陶醉了。

老師們覺得這孩子的這個行為很怪,但沒有誰理解,也沒有誰在意,直到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

那一天的上午,調皮的東東突然奪過琴兒手裡的毛線,扔到了草叢裡。琴兒驚惶失措,拚命去那個草叢裡找,等她發現找不到,突然放聲大哭,哭得驚天動地,渾身抽搐,甚至還一度暈了過去。

琴兒的表現嚇壞了老師,最終她們發動整個幼兒園的老師,大家一起找,最後終於找到那根纖細的毛線,交還到琴兒的手中。

拿到毛線的一剎那,琴兒的哭聲停了下來,她一隻手攥住它,另一隻手則緊緊地攥住這隻手,然後兩隻手都放到胸前,好像這是她在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

但這根毛線,已經髒得不行了。

琴兒的這次慟哭嚇壞了幼兒園的老師,她們極力建議琴兒的媽媽帶女兒去看看心理醫生。

最終,在心理醫生那裡,找到了答案。

這根毛線,是一張毛毯上的,而這張毛毯,是琴兒很小的時候和媽媽一起蓋的。現在,這張毛毯因破了,已被媽媽扔掉,琴兒手裡的那根毛線是它唯一的殘留者,媽媽不知道琴兒是怎麼留下這根毛線的,她也不明白,琴兒為什麼把這根毛線看得好像比生命還重要。

琴兒的媽媽回憶說,她的工作很忙,琴兒很小的時候,她就常出差。每次出差,琴兒都哭得厲害。一開始,她會耐心地勸女兒,希望她不哭,但發現沒辦法後,就對琴兒很兇,有時會忍不住打女兒。後來,琴兒忽然不怎麼哭了,媽媽走也好,回來也好,她都很安靜,好像一點都不在乎。

不過,媽媽每次出差,她會自己睡在那張毛毯里,而且,絕對不允許大人洗。如果大人洗了那張毛毯,她就會號啕大哭,也是哭得死去活來。

後來,那張毛毯實在髒得不行了,琴兒的父母趁女兒不注意,把這張毛毯偷偷地扔了。那一次,「我女兒哭得暈過去,簡直嚇死我們了」。並且,之後好多天,她對所有人都不理睬。直到有一天,她從家裡發現了一團毛線,她認為是那張毛毯上的,於是如獲至寶。

琴兒的父母不理解琴兒為什麼那麼在乎這根毛線,他們知道這根毛線很臟,很想給女兒洗乾淨,或者扔掉,但女兒以前的哭聲嚇壞了他們,他們不敢這樣做了。

其實,他們哪裡知道,這根毛線對琴兒來說,就是「媽媽」,或者說,是「替代媽媽」。

孩子幼小的時候,媽媽對她最重要,而媽媽與他的關係的穩定性也非常重要。

但假若媽媽與孩子的關係不穩定,經常分離,經常變幻,讓這個孩子不斷受傷。這時,他就會尋找「替代媽媽」,把這個替代者當成他心理上的媽媽。這個替代者,一是與媽媽有關,二是很穩定,不會離開他。

並且,這個替代者,常有「媽媽的味道」。

琴兒選中的,是她與媽媽共同使用過的小毯子上的一團毛線。媽媽常出差令她痛苦,但媽媽對她的不耐煩更令她失望,她不敢再粘媽媽,不敢再對媽媽有太親密的渴求,於是,將對媽媽的一切期望轉移到了這一團纖細而骯髒的毛線上。這根毛線,是絕對不能洗的,因為上面殘留著一種味道,這個味道,能喚起她對媽媽的許多美好的感覺和回憶。

很多孩子都做過這樣的選擇,譬如,他們可能會迷戀媽媽使用過的被子、衣服、毛巾,等等。

一個小女孩,她要穿著媽媽的內衣去上學。並且,不能是剛洗過的,一定要「媽媽穿過的」。如果洗過了,她會要媽媽先穿一下,然後她再穿在身上。

其實,她渴求的,和琴兒一樣,都是「媽媽的味道」。或許,這件內衣上真有濃濃的媽媽的味道。也或許,這只是一個儀式,一個象徵,讓她可以更好地時時回憶起和媽媽在一起的感覺。

人們要注意這一點,並尊重孩子的這種心理。

首先,假若要出差,或與幼小的孩子有較長時間的分離,請務必耐心地給孩子解釋,告訴孩子,媽媽再有多少天就回來了。並且,務必要守信。

其次,分離時,孩子是很容易哭的,這時,做媽媽的要表現的堅強一些、溫和一些,不管孩子怎麼哭,自己都不煩,並且自己不能在孩子面前哭。

再次,如果孩子找到了「替代媽媽」,大人們不要因為「講衛生」等理由,破壞掉這個「替代媽媽」上的味道。相信很多家長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媽媽出差了,孩子整天睡在媽媽用過的被子里,奶奶要講衛生把被子洗了,於是孩子號啕大哭。

因為,洗了,被子上的「媽媽的味道」就沒了,孩子不只暫時失去了真正的媽媽,也失去了心理上的替代媽媽,他再一次感受到與媽媽分離的痛苦。

--尊重作者勞動,轉載請完整註明以下信息,否則請勿轉載--

作者:她她 同志自我成長倡導者

QQ空間:http://35895440.qzone.qq.com微信:zishenshaonvtata


我小侄女也兩歲出頭了,跟你娃發生了一樣的問題:本來她是個挺開朗的小朋友,而且很容易被疏導,所以以前一直不太發脾氣,跺跺腳哄一下就好了,但是最近非常非常執拗地要做一件事——比如玩手機,玩電腦,看動畫片,如果要求不被滿足就立刻歇斯底里發作、哭、躺地上撒賴,發脾氣持續時間變長了,而且輕柔的呵斥或者用其他東西轉移注意力等招數有點不管用。

看育兒書上說好像這個時段正好是小朋友建立自我意識的重要時期,而言語表達能力則還沒有及時跟上,父母又開始給他們做規矩、用社會規則約束他們了,於是平衡被打破,他們會特別容易發脾氣、感到不安全。如果單單是要一樣東西,給不給的這個問題還不是特大,如果是非要干一些淘氣搗蛋的事情,無條件依從肯定不對,但是要讓她這樣哭叫……也不大捨得。看了看醫生的建議,無非是1、放低聲音,不停重複讓她慢慢表達自己的意見,找出問題跟家長溝通;2、給予肢體語言上的撫慰,擁抱啦撫摸背部啦手拉手一起跳舞啦;3、明確表達可以與不可以的界限,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規避,但是不要威嚇,不要用自己其實不會做的事情來恐嚇他們,丟棄不理或者辱罵更加不可以。【講道理】是最重要的事情,自己要講道理,也要告訴寶寶應該講道理,然後堅持原則,可以給的一定給,不可以給的再鬧也不給……

嗯就這麼些……反正育兒是場需要不斷調整戰略戰術的硬仗啊……


在你眼中那是枕頭,在你孩子眼中那是世界


先坦白個題外話,幾次看到你回答一些問題都特別喜歡,然後腦補了一下覺得你什麼都懂,特別是心理方面。然後來看你的提問,發現你居然會問這個問題!嘻嘻。偷偷的滿足了我的自戀。

以下是回答:

小枕頭是他的過渡性客體,母親的替代物,就象早時期的奶嘴。

這是孩子培養秩序感的關鍵期早期,他會通過控制一些東西的位置,甚至控制大人的個別行為來完成,內心秩序的勝任感。

一定配合他!!千萬不要硬來著糾正!!

如果你滿足他很多次他的興趣自動就消失,並轉移和發展更新、更高級的。

如果你不滿足他,他就會固著在某個時期或某個情結,長大變成真正的強迫行為。

拜託各位父母了!:)


(差點習慣性謝邀 汗 汗)

我想說,請你在日常中多做些讓人喜歡的事情,感覺掌控和自主感好嗎?

這樣就不會去影響一個2歲孩子當下最需要的秩序感!

一隻熊又沒有什麼關係,請容許她一直抱著,甚至以後上幼兒園她要願意也帶著!


我覺得直接給她就好了,一個枕頭看不出來有什麼好死磕的。如果大人總是一開始死磕,後來又投降,無形中就給孩子一個印象是枕頭很寶貴,不歇斯底里就拿不到。經過奮鬥拿到之後,就很有成就感。反而強化了歇斯底里的行為,培養了歇斯底里的能力,以後有類似情況還會重複。

我覺得應該培養孩子講道理的能力。如果想要枕頭,就給媽媽說,媽媽我想要枕頭可以嗎。然後媽媽就給。如果想要月亮,不管怎麼哭鬧媽媽都不會給。講理的大人才能培養講理的孩子。


我女兒現在一歲十個月不到,也開始這樣歇斯底里了。感覺個人意識萌芽了,還不能控制自己。我現在就是趕緊轉移注意力,用別的事情吸引她。在家,環境比較小,我會輕聲給她講道理,不讓自己的神態因為她的表現而變化,離開她去忙自己的事一分鐘然後回來。有時候,她會因為打不開書、下不了床而大叫,瘋狂,我會幫她,並說有問題找爸媽,爸媽可以幫你一起解決困難。過了一周,她現在反應小些,持續時間也短些。總之我覺得不能讓她覺得無助,也不能讓她覺得什麼要求父母都能滿足。不知這樣對否。理解這種行為是正常的,給她合適的愛,我想LZ能找到自己的溝通方式。


這是比較典型的戀物現象,兒童都會有,表現輕重不一,但你看爸爸去哪兒裡面,kimi對小黃,甚至六歲的爺們石頭對他的小海豚「海海」,都是無比依戀的。如果家長不對此行為過分恐慌,他要就給他,漠視這一現象,很快就會消退;如果把它當個大事兒來「解決」,可能就真成問題了。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將2-7歲稱為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無法區分有生命無生命(泛靈論),並且一切以自我為中心。7-11歲逐漸出現去自我中心主義。因此,適當多地滿足2-7歲兒童的需要,無需過度擔心,但引導其培養學會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也是有必要的。


當然給呀,等情緒好的時候再和孩子說說,呵呵,我家娃兒四歲,仍會在奇怪的地方固執己見,避開雷區,慢慢來引導 ,長大了就好了,


因為他從歇斯底里中獲得了正向反饋。

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過可以參考的一種做法是不要理他。漠視他,讓他明白歇斯底里不能解決問題,也不能深化問題。

也就是說,如果他歇斯底里,你就走開,或者不和他說話,無論他做什麼。

不要吵鬧,責罵,更不能滿足他,和他溝通。

只有他用正常的方式來溝通的時候,才開始正向反饋。

===========

呃~~~剛剛發現,才2歲,我竟然看成20歲。。。不過操作方法差不多。。。這個階段,家長的主導型更強


我可以說有強迫症的是你嗎?抱個枕頭又怎麼了?非要給她奪下來?你遇到很喜歡的東西也會一刻不停的仔細把玩不肯放手吧,這時候我給你搶過來你會怎麼想?

無論什麼時候都請換位思考。如果你是父親,把那個枕頭想像成你剛買的蘋果手機,徠卡M9相機,全新S級賓士轎車...如果你是母親,把那個枕頭想像成你剛血拚回來的高檔化妝品,LV香奈兒古馳的皮包或百達翡麗的手錶。你眼中覺得那是枕頭,她眼中覺得就是這些......

這是孩子最難得的天真爛漫的時期,請好好珍惜吧,感謝偉大的數字時代讓這些影像全部可以留存,以後這樣的畫面你再也不會看到了。三年後,五年後,十年後,二十年後你都只能在手機里,電腦里,電視機的液晶屏上回憶這一切~~~~

另外,喜歡抱枕頭,抱小熊跟玩手機iPad性質完全不一樣,不要混為一談,玩電子產品弊遠遠大於利,嚴重傷害眼睛,分散注意力等....


我是一個12歲男孩的媽,很清楚地記得兒子在兩歲多時,超級無賴,稍不如意就滿地撒潑打滾,常常嚎了一聲,人就滾在地上了,當時家裡的老人就警告我:該做規矩了,不然這孩子就沒救了。發狠打過幾次屁股,後來不打了。長到三歲,癥狀全無,很講道理,現在兒子是周邊孩子中出名的性格溫和的。後來看了一些育兒書,好像說孩子確實有這麼一個叛逆期的,做父母的盡量讓孩子平和度過,千萬不要激化它。


我只能說,你完蛋了,你已經被小孩子控制了,小孩子控制大人的本領比我們想像的要高明多了,比如賣萌,比如尖叫,比如死磕到底。現在的家長太容易被小孩子帶著走了。

不過,能來知乎問的家長一定是好家長。

我覺得吧,給不給,死磕到底與否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你想要告訴孩子什麼,或者說孩子要通過這個事件來學到什麼?你是想要告訴他要東西要如何表達呢?還是想教導她如何面對拒絕呢?最後是否得到抱枕不重要,關鍵是中間經歷了哪些,孩子是思考的路徑是怎麼樣的。

在國外有一個案例,一個阿姨要給4歲小男孩洗澡,小男孩不要,然後把毛巾丟在阿姨身上,這時候7歲的姐姐過去,對小男孩說,如果你不想洗澡,請直接說NO,而不是丟東西過去。我想身邊很多的父母估計會去訓斥小孩子吧,怎麼這麼不懂禮貌。

小孩子其實很慘啊,他沒學過如何要東西,如何拒絕,如何面對挫折。更慘的是他的父母也沒學過。眼見身邊很多朋友依然用很幼稚的方式在表達愛,表達拒絕(比如玩消失),杯具就這樣一代代往下傳了。

身邊還有家長會問,小孩子不按時睡覺怎麼辦?不想上幼兒園怎麼辦?不買東西就在地上打滾怎麼辦?到底要怎麼辦?

首先家長要學習吧,學習如何面對這種種情況。然後家長學會了,就能夠把自己學到的教會自己的下一代。

重點就是,去關注過程,透過事件引導和教導。


找到了視頻封面小孩子神馬的最好騙了!當爹媽的快來學著!視頻


因為她正在建立自我意識啊…其實就是個小枕頭,為什麼你們會想要不給她,甚至跟她死磕呢?如果你要穿一件大衣,你家人偏偏就是無理由阻止你穿,你不會覺得很莫名其妙么?


……沒啥,就是想睡覺抱個東西而已,題主想複雜了!

窩19了我也抱,而且我發誓如果有一天我媽在我晚上睡覺的時候衝進來和我說,你今天別抱著狗(我抱的是玩具狗)睡覺了,我也許不會歇斯底里,但是我絕對會翻白眼的。(太后!兒臣並沒有別的意思!!)。而你的女兒,現在年齡還太小了,根本就不知道通過【講道理】,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來溝通。

那麼小孩子表達不滿的表現是什麼嘞?哭啊,尖叫啊……其實沒啥大事的。

我現在在外地上大學,以前在外地讀高中,都是住在學校,我睡覺的時候一直都是抱著狗的。

如果出去旅遊,沒有狗陪我睡覺,我就特別難受,就像你手錶戴了很久忽然摘了也會彆扭。所以出去旅遊我會抱枕頭……

沒有兩個枕頭我寧願不枕枕頭我也得抱一個。

安全感的問題,我是因為我母親對我比較嚴厲吧,小時候性格也有些奇葩,抱狗真的讓我安心很多。

現在……已發展成蘿莉外表御姐心的美少女啦(哼╭(╯^╰)╮)。

另,看到一個媽媽這麼擔心自己的孩子,覺得你家寶寶好幸運啊,有一個溫柔細心的媽媽。


三歲以前,媽媽對於孩子來講至關重要。孩子把媽媽當成第一重要的人,也是不可或缺的人。一旦沒有得到媽媽充足的愛和陪伴的時候,孩子未來的價值感,和安全感都會有缺憾。很多孩子沒有辦法獲得足夠多的愛和陪伴的時候,轉而盼望擁有媽媽曾經用過的東西,因為那裡有媽媽的味道,有媽媽曾經使用的畫面。孩子把這個東西當作過渡重要人。

如果你有條件的話,那就陪著孩子到三歲吧,那樣的孩子未來一定會感謝你的,他的內心會有安全感和配的感,未來的生活是幸福的,也是精彩的。

共修家緣微信公共平台


愛和自由,

尊重界限,放下控制,尊重孩子的感受和行為,即使我們一時不理解,即使我們一時感到害怕,

一點淺見,


推薦閱讀:

你有見過哪些父母「驚艷」到你的教育?
如何處理自己與親生的熊孩子間的關係?

TAG:心理學 | 育兒 | 親子 | 精神病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