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大眾版成功」的教育模式能否造就真正的人才?個體應如何選擇?

最近關注了微博熱議的【小學家長自述:開學一月摧垮堅持6年教育觀】http://edu.sina.com.cn/zxx/2012-10-10/1040357749.shtml,想到現在中國大眾版的成功模式:好小學+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學+知名國外高校深造經歷+好工作+好老公(太太)=成功,不知道這種成功的背後還能不能造就真正意義的人才,真正意義的精英?


卸邀。

教育是個互動過程,人才的產生是好的互動過程。這意味著 「相對大眾的部分」+「相對個性化的部分」 一起發生作用,只 追問其中一部分的價值 是有點偏頗的。

對於大眾來說,面對社會教育資源的供給,儘力在 「相對大眾的部分」里選擇 「好學校」這樣的 好的大眾資源。這個無可厚非。先把互動過程中的一部分搶上再說唄。

相對個性化的部分,指的是那種言傳身教的東西,家庭階層,家庭社交圈子 決定的 「軟環境」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的行為習慣、品味、興趣等。這些東西 顯然也不是 大眾資源能帶給教育個體的。

所以,「大眾版成功」的教育模式 只是成就人才的一方面,不能脫離 互動過程 去 評判一方面要素的價值。


我從最早的對這種問題很感興趣,到現在對這種問題感覺好累,最後很容易歸結到——一切都是制度。

因為這個問題很少有最優解,特別是在中國,其實並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

首先回答問題:

這種成功的背後能夠造就真正意義的人才,也能夠造就真正意義的精英。

但是反過來,的確有很多這種成功有很多不是人才,也不是精英。(就算我們對於「真正意義」這四個字可以有很多討論,我想上面兩句話應該沒有什麼異議吧?)

但是話又說回來,人類到現在有培養真正意義上的人才和精英的最優解了么?沒有吧?差不多每一種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論都帶著培養真正意義上的精英和人才的目的,但是最後落實到個人上,結果則是千差萬別的,我相信大家也都可以同意,沒有任何一種教育方法能夠保證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精英和人才。

回到中國,雖然上面說了那麼一大堆,但是我還是覺得中國的這種比較普遍的人生規劃是有問題的,很多人直接否定了以其他方法成才和成功的可能性,雖然沒有教育制度能保證成才,但是我覺得只有更多的各種教育方式才能孕育出更多人才出現的可能性。但是這話說起來容易,對於很多中國家長,其實是由不得他們選擇的,有個問題是關於鄭淵潔對他孩子的教育的,那也是鄭淵潔有錢有閑又有影響力,你讓其他家長複製一個出來?


什麼是「真正意義的人才」和「真正意義的精英」呢?用我們的定義,是不是就是賺的錢多的,或者拿諾貝爾獎的就是人才和精英了呢?如果是這樣的話,現有的教育模式的確是很失敗。現在賺錢多的,都是小學畢業的煤老闆;拿諾獎的莫言,也只是小學學歷。

所以,我們的教育制度是失敗了。但我們的教育制度又是誰催生出來的呢?不是別人,就是我們自己。為了製造出我們心目中所謂的「「人才」和「精英」,將我們的下一代送進地獄式訓練的應試體系,同時又並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比別人更加出色,再報上各種名目的補習班。但結果呢?等到孩子大學畢業,我們得到的卻是既不會獨立思考,也不會享受生活的機器人。是的,進入名校的他們的確能夠有更高几率尋找到好的工作。但是,那只是因為他們是比別人更好一點的機器人而已。

至此,我們應該醒悟,對於我們的下一代,我們其實只需要他們做一個健康、獨立、自由、幸福的「人」。讓教育回歸本源吧!


很多人都忽視了一個巨大的命題,就是教育的初始目的是什麼?教育不是為了培養人才,而是為了幫助每一個人去發現自己。當前體質培育的出的精英一定有他們的過人之處,我們沒有必要為自己的學業失敗而去詆毀這種教育模式。每個人都有機會去發現自己,自我的成長需要經歷這樣一個不被認可的階段。即使無人欣賞,也要盡情盛放。


提供一個新的角度:真正的人才與教育制度有關係,但是不是絕對關係。

怎麼定義人才是一個問題。一個像比爾蓋茨或者馬雲一樣的商業成功人士?一個像大學老師或者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士?還是一個類似於能夠將自己的愛好變成職業,寫歌唱歌環遊世界的那種?

在我看來,人才就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還能創造價值,不管是給這個社會帶來進步還是給別人帶來快樂等等,都算。

大眾教育提供的是一種通道或者平台,有很多通過這個平台(名校、高考等)走向人生成功的巔峰的人。但是也有學習不好後來通過自學,行萬里路,混跡社會,打通人脈等等途徑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這些人也並不在少數。而且甚至會比通過傳統路子走出來的人更加厲害。

作為個體,價值觀要對!多閱讀,多走出去看看,多跟別人交流。


大眾教育 是攤餅,只有廣度,沒有深度。大眾教育或通識教育,是方法教育,思維教育,互動教育。重在育人,重在培養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


看你怎麼定義成功,這裡所謂的成功是個人的成功還是社會的成功,對於社會是否成功我沒有發言權,就說說個人吧。

我最近看了明朝那些事,其中的爭權奪利,爾虞我詐,還有很多作者關於那段歷史的見解和研究歷史規律的引導。內容豐富,受益匪淺。但是,我對於這本書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章關於徐霞客描寫。足以藐視明朝所有帝王將相的男人,一個名垂青史的世界級的地理學家,一個按照自己的心去追求去生活的平凡人。


首先,我不知道中國大眾版的教育是否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大眾版的教育教育出來的循規蹈矩的人一定比積極主動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多,因為中國教育的目的是考試,考試就總有標準答案,但對一個人能力的考量卻是不需要標準答案的。

其次,中國大部分時候不能夠挖掘人的潛能,反而抹殺了很多人獨立思考的能力。教育的目的應該是教人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判斷如何得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但我們教育的目的卻是考試,老師灌輸性的教育也使我們潛意識認為答案只有一種,久而久之我們就產生了一種思維的惰性,永遠都要去等一個標準答案。

最後,作為一個大學生,我想根據我自己和周圍同學的情況,談談在這種體制下成長起來的人的最真實的感受。我常常感覺到自己和周圍的人有一種無力感,一種對自己今後從事什麼的一種茫然,不知道做什麼適合自己並且能體現出自己真正的價值。而且這種茫然和學習成績好壞是沒有關係的。所以我就更加深刻的體會到了一個道理,就是教育決不應該是為了一時的高分而告訴你的無數的標準答案,因為社會的發展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該如何實現自身的發展更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推薦閱讀:

「好為人師」是不是我們的國民性格之一?背後的深層動機是什麼?
在中國為什麼男女分校不流行?
作為教師如何阻止學生因為丑/胖被欺負?

TAG:教育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