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可以說「門開開了」,不能說「門關關了」?


因為「開」已經從動詞衍生出形容詞,而「關」則沒有。

所以「開」作為形容詞,跟在動詞「開」後,可以構成述補結構 (如「打開」「撬開」「砸開」「踢開」「翻開」「扒開」「掀開」) ,而「關」則沒法這樣用。

類似地,英語中的open也衍生出形容詞,而close則只能用分詞形式作形容詞。

至於為什麼產生這種巧合,猜測可能對可「開關」的物件而言,「關閉」狀態往往是其常態、穩態,因而並不視為是「關閉」動作的結果,「關閉」動作只是將「開啟」扭轉回「常態」的動作而已;而「開啟」狀態則是明顯由「開啟」動作帶來的結果,因而「開啟動作」與「開啟狀態」具有強關聯性。

==========題外話==========

動詞疊用形式的「開開門」「關關門」都存在,跟題目說的不是一回事。

例: 這樣一個月薪12000的工作,內容簡單到令人咋舌,無非是每天關關門、開開窗、燒燒水、記記帳,以及女管家不在時,替她完成一些日常工作。


同意 @李鶱棹 的答案。

開開門,對應的是關上門。

看下面的例子:

把門開開,把門關上。

還能說,把門打開,把門撞開,把門砸開。

把門鎖上,把門帶上。

第二個「開」和「上」一樣不是動詞。

(僅討論普通話用法)

當然,如果表示動作列舉,動詞疊用還是常見的:

他的工作很簡單,每天開開門、關關門、簽簽字,一天就過去了。

還有表示命令或請求的:

沒看到外面那麼大風嗎麻煩關關門好嗎?

(原題問的是:為什麼可以說「開開門」,不能說「關關門」?我就僅針對這個來回答了。)


一般的動詞「開」,可以跟「合/閉/關」相對。但動補結構「V+開」里的「開」,其實有兩類,一類是表示「開合狀態的開」,另一類則是「脫離與某物的接觸並有所位移,以與某物形成一定距離」(比如拿開/跑開)。從語義上來看,後一類應該是由前一類演變引申而來的(算不算趨向動詞可再商榷,又或者相當於認知語法里表示位移的「路徑」)。比如「踢開門」是前一類,而「踢開擋路的石頭」是後一類,說不定是因為前一類的用法使用頻繁而在實際口語里臨時類推出後一類的用法,然後積累這種臨時用法就形成了演變了。

或許有這樣的引申演變脈絡:「其他V+動詞開」&>「V+補語開」&>「V+位移趨向開」。(其中的「其他V+動詞開」,是假設最初是兩個動詞單字的複合構詞,之後再引申出動補結構「V+開」。)

那麼,「開+開」究竟是由「V+補語開」還是由「V+位移趨向開」類推得到的?我暫時覺得難以判斷,似乎兩個都有可能。但這個類推用法未必穩定,畢竟這是兩個同樣的單字在搭配時卻有不同的語法語義效果,從語感上來說還是略顯得不夠順口。

而對於「關」,則從一開始就未有「其他V+動詞關」的複合構詞,也就無法進行之後的先引申出「V+補語關」、再引申出「V+位移趨向關」的演變了,也就類推不出「關+關」了。至於為什麼未出現「其他V+動詞關」複合構詞,就似乎難以進行推測了。這似乎相當於是,儘管「開」「/關」在常用的動詞場合里語義相對,但各有各的詞義引申方向,引申出來的語義可能會並不相對(比如開心/關心),因此各有各的搭配用法。

另一方面,其實「開+開」有兩種理解:一個是上述所分析的,一個則是「開」的疊詞狀態(疊加同一個單字表示催促,比如敲門時可能會用到「開開門」)。與後一個理解對應的「關關門」也是可以說的。


語文不好真可怕,我也看了好久……

如果只是語氣上的疊詞,關關門好像可以……

但這裡「開開門」的兩個開不一樣意思……


你說的「開開」反義詞是「關上」,如果用青語說「開不開了」就能發現兩個「開」是不一樣的,第一個是陰平,而第二個是去聲!青語其實有兩種「開開」:如果讀成「降+高」,也就是說第一個字變調,第二個字雖然讀輕聲,但本來是去聲的「開」,那對應的就是「關上」(老派的說法叫「關殺」,「殺」在這兒讀 shi,而說「關不殺」的時候則恢復成 sha);而如果讀成「升+低」,第一個字就相當於沒變調,第二個字直接變輕聲,這種就是純粹的疊詞,對應的是「關關」!另外青語還有一種「關關」,兩個字都讀升調的本調不變調,重音在第一個字上(跟「德國」是一樣的結構),這樣則是「肯定」的意思,不過這個詞好像很少有人用~~


為啥覺得「關關門」沒毛病?兩個關,表示強調或者請求

難道我語文真的糟糕?


第二個開是形容詞,表示開門後門的狀態。對應關死門,死是狀態。關本身不是狀態。開門時開到程度10%,30%,90%,都是處於開的狀態,不用過度強調。但關不行,只有角度是0時才算關,所以必須強調關死,光關還不夠。換句話說,開門關門不是反義詞即1和0的關係,而是123456789和0的關係。


這個「門開開了」後面一個「開」讀輕聲,應該屬於趨向動詞,可以放在謂語動詞後面做補語。趨向動詞包括單音節和雙音節兩種,有學者把單音節趨向動詞分為兩類,A類包括「上、下、進、出、開、回、過、起、到」等,B類包括「來、去」。雙音節趨向動詞為「A+B」,如「上來、上去、下來、下去」等。

趨向動詞在動詞中是個特殊的類,可以單獨作為謂語或謂語中心。

「關」字不是趨向動詞,沒法做補語。

(參考《趨向動詞的語法化機制》李建校等,2002)


突然發現溫州話好像可以這麼說...

逮門開[k?e??]開[k?e?]眙

逮門關[kw???]關[kw??]眙

這兩句話都是祈使句,眙表嘗試(更像是一個標記)。但跟普通話(開(述)開(補))的結構應該是不同的,類似普通話表嘗試的「走走」「看看」「想想」。


當年朱德熙老師費老大勁引進國內的「直接成分分析法」大家要學會用啊~(敲黑板!!!)

門開開了

分析出第一層:

門(主)開開了(謂)

第二層:

開(中)開(補)了

哇哇哇~好清晰~好明顯~(☆_☆)

第一個 開 和第二個 開 不是同一個成分~查看《現代漢語詞典》不難發現,第一個「開」是動詞,是指打開的動作,而第二個「開」是放在動詞後面修飾動詞的狀態的,例如:躲開、閃開中的「開」

對比「門關關了」,很顯然,「關」只能表示關閉的動作,不能像「開」一樣放在動詞後面修飾動詞的狀態……當然,小寶寶和巨嬰這麼講也沒毛病,哈哈~


因為開和關通過義素分析法比較,開可以表示持續的一種狀態,而關是一個動作。

先佔坑,詳細的有機會再補


我一個普通人的理解是

「門開開了」

第一個開是開門的動作

第二個開是門被打開的狀態

對應的是「門關上了」

關是關門的動作

上是門被合住的狀態

至於什麼「開開門」「關關門」我覺得是兩個動詞。

只是一個普通人的角度。


因為過於賣萌、被禁止了


對比下,上上去,下下來


對於語言這一塊,所有比較有意思的語句對比我都喜歡歸結成倆字,順口


我覺得開了這個還挺常用的,所以這麼說感覺沒問題,比如他們吃開了,車走開了,門開開了,雨下開了這些。

門關關了這麼用也沒問題,但是不常用就感覺很彆扭。


這算疊音呢,還是第二個成分是補語呢?作補語,至少普通話沒有聽到過(但話不能說死)。即便是疊音, 關關門 接受度也不如 開開門 高


推薦閱讀:

粵語里「相信」的用法與含義是否與普通話不同?
我宜家好把幾火了。這個和普通話里的幾把,有點不一樣,這是為什麼。誰給解釋一下粵語語法?

TAG:語言學 | 對外漢語 | 漢語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