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明的傳導路徑是怎樣的?
佛陀因為了解了十二因緣而覺悟,但具體是如何傳導的呢?
最主要在無明→行→識→名色,這四個的傳導上,特別對於行,識,名色,這幾個詞,雖然網上有解釋,但是還是感覺不甚清楚。如果是後面的六入,觸,受。。。這幾個就還好理解,畢竟自身感覺得到的經驗===========補充說明=====可能我沒說清楚,其實我想問,無明行識名色是怎麼傳導的?它們是否需要依靠某些介質,比如肉體或者靈魂?依目前來看,這前面幾個是處於「生前死後」的時間段傳導的,那麼我們現在活著的只能斬斷「愛取有」這幾個階段,那是否只能做到不造新業,而不能斷舊業?
不過這不是主要的,我還是想問在「行識名色」中到底如何傳導?
大聖講了關於生死流轉里涉及三世的緣起,這裡提供一個對於當下緣起的思路:
因對當下的不如實知道(無明)而有造作(行),因造作而有感知(識)與被感知(名色)的現起,因有這識與名色的現起,而有六入處(五感加上心理層面的感知),當感知與被感知由六處接觸之時,便會有種種感受,由種種感受而有渴愛,因渴愛而有執取,因執取而成為被執取的對象(有)、認為是有被執取的我我所,因成為被執取的而有其存在的狀態,則必然會有承受這被執取的生、住、異、滅,如此就有苦的集起了……
上面這種思路下,應用到三世的解釋里,則是在生死流轉之中,由於根本煩惱未斷,而在一生身死後持續有無明造作而對於「生命」的執取,而有再生,因有再生而有生老病死之苦,各不同的部派對於生死流轉里的十二緣起則有更加細化的解釋了。不過本人更傾向於對這種「當下」的緣起的認知,因為這是利於應用到修行里的,站在四聖諦的角度觀察苦的集起滅沒的:「云何苦集如實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是名苦集。如是苦集如實知。云何苦滅如實知。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染著。無餘斷。乃至息沒。是名苦滅。如是苦滅如實知。」(雜阿含344經)從這裡非常明顯的可以看出,苦的集滅(這裡是主要是指當下的煩惱)是可以也應當被觀察的。
甚至可以這樣從當下修行的角度理解四聖諦:苦即為世間普遍存在之苦也就是諸法的無常苦無我特性、執取五取蘊為苦,集即為順轉緣起法,滅即為逆轉緣起法,而為了達到苦的滅沒,佛陀開示了苦滅道跡也就是以四念處為核心的八正道,具體到每個煩惱的升起滅去上,則是去如實觀察如何會導致苦升起,如何會導致苦滅去,如此持續精進、訓練、培育,確實觀察了知了「凡所有集法都是滅法」,從而逐漸導向煩惱的徹底止息。
另外要注意的是,「識緣名色」這部分,有一個相互的過程,並不是說從識而升起來名色法了,這樣則是陷入了認為意識是第一性的,實際如契經上所言,這部分約等於是一個省略句,完整的應是「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雜阿含288經:
尊者舍利弗復問。尊者摩訶拘絺羅。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復言名色緣識。此義云何
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只說一點:無明,然後緣行、行緣識、識緣色等等巴拉巴拉;傳統的這種表述可能會給人一種多米諾效應的印象,但實際上呢,無明是每一支緣起都在作用著的,無明時時與愛取在共同協作不分彼此地作用著,佛陀講述這種緣起的時時動態的關係,用了一個「三蘆相立」的比喻,具體經文請查詢雜阿含經和相應部。
作為認知工具的識沒辦法被覺察,就像你沒辦法看到你的眼睛。識並不是意識,如果說意識是大樓,那麼識連這棟的地基都算不上,撐死勉強是支撐大樓之所以存在的力。
關於識緣名色我比較喜歡阿毗達摩中心法必須與心所法一起生起的觀點,識與名色法是相互依存,現實的層面並不存在相互割裂的情況,也就是說這個傳導順序並不是單純的時間上前與後的關係,再退後一步講在整個十二因緣中去掉其中任何一項剩餘十一項其實也是沒法串起來的。這個理論並不單單是在描述世界從有到無或是一個有情有生到死的過程,更是這個世間自始至終的常態。另外我覺得佛陀提出十二因緣這個設定依舊是用於輔助四念住修行,而不是正兒八經的去解答世界演化之類的問題。
寫到一半突然聯想起以前一件事,之前通過四禪與空無邊處的知見重疊自然而然對神通大概的原理有了點認識,但在這之中唯獨有兩處無法單單用由禪定得出的理論來理解,那就是是預知和神足通,這並不是說這其中的理論複雜的難以理解,恰恰是因為過於的平凡無奇(以前回答過一次,神通的本質是識緣取的對象不再局限於肉體),試想一下假如預知與神足通客觀存在,那麼顯而易見的時間與空間的本質可能並不如我們現在想像的那麼固定。←這從另一方面補充了我上面的看法,十二緣起的「傳導」過程遠不僅僅是時間上從前往後,空間上從這裡到那裡,硬是拿去解答世界起源,生命輪迴也是可以的,但它更是切實的存在於每個當下以及這個世間的每一處,這麼靈修化大乘感的見解我也是不想的,但目前無論是理論理解上還是我個人親證獲得的感受上都是最能說得過去的思路。
請看相應部 因緣相應 SN.12.1 和 SN.12.2,這兩篇經文已經可以回答你的疑問
SN.12.1 內容是緣起的定義、 全苦蘊之集 、 全苦蘊之滅
SN.12.2 主要內容是對十二緣起支的定義
先看看SN.12.1 緣起的定義:
「比丘們!什麼是緣起呢?比丘們!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比丘們!這被稱為緣起。
再來看SN.12.2 十二緣起支的定義,要全部引用完整的十二緣起支:
而,比丘們!什麼是老死?所有眾生中,關於每一種眾生類的老、老衰、齒落、發白、皮皺、壽命的衰退、諸根的退化,這被稱為老;所有眾生中,由於每一種眾生類的過世、滅亡、崩解、消失、死亡、壽終、諸蘊的崩解、屍體的捨棄,這被稱為死,這樣,這老與這死,比丘們!這被稱為老死。
而,比丘們!什麼是生?所有眾生中,關於每一種眾生類的生、出生、入[胎]、生起、再生、諸蘊顯現、得諸處,比丘們!這被稱為生。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有這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比丘們!這被稱為有。
而,比丘們!什麼是取?有這四種取:欲取、見取、戒禁取、[真]我論取,比丘們!這被稱為取。
而,比丘們!什麼是渴愛?有這六類渴愛:對色的渴愛、對聲的渴愛、對氣味的渴愛、對味道的渴愛、對所觸的渴愛、對法的渴愛,比丘們!這被稱為渴愛。
而,比丘們!什麼是受?有這六類受: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比丘們!這被稱為受。
而,比丘們!什麼是觸?有這六類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比丘們!這被稱為觸。
而,比丘們!什麼是六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比丘們!這些叫作六處。
而,比丘們!什麼是名色?受、想、思、觸、作意,這被稱為名;四大與四大之所造色,這被稱為色,這樣,這名與這色,比丘們!這被稱為名色。
而,比丘們!什麼是識?有這六類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比丘們!這被稱為識。
而,比丘們!什麼是行?有這三種行:身行、語行、心行,比丘們!這些叫作行。
而,比丘們!什麼是無明?不知苦、不知苦集、不知苦滅、不知導向苦滅道跡,比丘們!這被稱為無明。
這下子就很清楚了吧?以行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結合三行、六識、名色的定義,因果關係已經很明確了,不能說是怎麼傳導的,而要說它們的因果關係是如何呈現出來的、我們以什麼為對象來觀察緣起,這個對象叫做 補特伽羅 【 指具有連貫業力的輪迴意義上的人、有情眾生】,在禪修中,觀察的對象就是名為「我、自己」的補特伽羅。
朋友,你有個地方搞錯了,釋迦摩尼佛是證悟「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成佛,可不是了解「十二緣起」而成佛,「十二緣起」是「辟支佛」所證悟的,屬於二乘法,也就是小乘法,這兩者的差別是很大的。
朋友最好要了解,佛法分為「實法」(了義法)、「權法」(不了義法),在「實法」中是不談「緣起」的,而是講「本不生」,所以談「緣起」的都是「權法」,是佛為接引一些根機還不成熟的眾生所說的方便法門,期目的主要是為了讓一些剛強難化的眾生先放下心中的貪染,之後再進一步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朋友如果想真正的了解無明,就要了解佛性(真如)以及無明與其的關係,這塊最好要看《大乘起信論》或是《楞嚴經》,不過朋友要到這一步的話,大乘的「性」、「相」二宗需要能相互融通,要不然還是會想不明白。但這塊如果真要說起,篇幅不會小,本人的精力有限,這裡只能直接說相關內容,朋友能領會幾分就看朋友的悟性了。
無明——非因緣生,也非自然生(無因生):無明不是因緣所生,因為能講得清能緣、所緣、能生、所生,那就不是「無明」,而是「明」;無明也不是沒有原因就自然產生,其也不能離開佛性而能獨立存在。
無明的產生:在於「無明」的妄動,在於其非要在本有的「明覺」之上,再安立一個「明覺」,於是使得本有的「明覺」被遮掩,從而轉為虛妄的「無明」,所以「無明」之所以產生,就是因為「無明」本身。實際就眾生的處境來說,不可能直接說明「無明」的生因,因為眾生本就是「無明」的一部分。不過「無明」雖然是一種「妄覺」,但是它還是依於「佛性」而有,所以如果能覺知「無明」是妄覺,那當下的一念就能轉「無明」為本有的「明覺」,也就如迷路之人,在知道了方向的當下,他就不迷了,這也是佛教修行的目標。
在「十二緣起」中的「緣」是動詞——以……為緣而有……,「無明」之後的「行」,是佛性(真如)轉染之後的「心」的妄行,這裡朋友可以理解為,虛妄之「相」的產生以及虛妄的造作;再之後的「識」,則是「分別」、「了別」之意,也就是在「相」產生之後,再進一步產生「相」上的區分;再之後的「名色」,就是在不同「相」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相應的分別、對立、同異等名相,比如演化出有情、無情、男人與女人乃至眾生的不同之相的概念。而在之後的「六處」直到最後的「老死」,都是對「相」的進一步的分別、貪愛、執著,這也是眾生苦以及不斷輪迴的過程。
無明就是後面的愛和取,行就是後面的有,從識一直到受,就是後面的生。無明緣行,行緣識這是前世的造業過程,導致今生的產生,今生的產生是從識緣名色開始,一直到取緣有,這個是今生的造業過程,然後從有緣生和生緣老死是來世的產生和造業過程,實際上就是三世的因果輪迴
自己回家一個人晚上把燈都熄了,窗戶都用厚窗帘封住不透光,這樣就「無明」了。然後一邊念誦十二因緣、一邊照常生活一個小時看看,你就會明白了!
我自己從庄春江的「學佛的基本認識」里看到的,但似乎他對於行識名色只討論在活著時的情況,以下貼出他的說法:
==================== 。。。。。。 為什麼會有「處」?當然是因為有生理與心理的身心和合。身心的和合,可以細分為色、受、想、行、識等五大類的聚集,簡稱為「五蘊」。其中,色就是指物質上的生理構造,而受、想、行、識是心理活動的分類,佛典上也統稱為「名」,所以,就以「名色」來表示有心理反應、精神作用的生命個體。這樣的生命個體,不論是一個新的和合形成,亦或是目前身、心的運作,都深深地依賴著「識」。「識」的內涵十分微細深廣,一般人難以覺察,也沒有現代的儀器可以做定性與定量的量測,所以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說明。大略地說,它不是物質,看不到也摸不著,主導著六根辨別六境的功能,以及經驗與習慣的記憶、累積與延續。身、心靠它來延續,它也離不開身、心而獨立生存。就當前的身、心作用來說,根與境的接觸,如果沒有識的辨別作用升起,那就像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心不在焉的恍惚情形一樣,徒有接觸而不能進入有意義的認知,不能繼續有往下的身心反應。所以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處」。
識又如何產生?識是來自於我們每一個行為,包括肢體、語言、意念行為的後勢蓄積。為何會有這種行為而導致後勢的蓄積?是因為無明。什麼是無明?無明就是無知與錯誤的認知。無法完全體會生命的緣起,無法清晰地體察此與彼的關係,慣性的執著,不自禁的起貪、動怒……等等都是。這當中,又以真實的自我感,以為有一個實在的、本來的、真正的我,最為根本,這就是所謂的「我執」,佛典中也稱為「身見」。我們一般人無明未除前,身心活動都離不開無明的發動,無明自然無所不在,無所不染。這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所以,十二緣起的逆、順觀察,就是:
「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何法有故行有?何法緣故行有?無明有故行有,無明緣故行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何法無故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確切的來說,我想知道,無明的傳遞在生時由十二因緣我可以理解,但在「生前死後」這個階段如何流轉?
如果它只在生時流動傳導,那人死了就解決問題了。但很明顯不是這樣,如果說死後它還存在著,它又是如何傳導的呢?貼段南懷瑾的,一看就明白。
十二因緣,第一是「無明」,這是佛創立的理論。無明是沒有光明,依中國字解釋,就是陰的,糊塗的,什麼都不知道,佛學上常用這個名詞。昨天我講過,我們怎麼樣睡著了,我們醒來是怎麼樣醒來,你不知道,是糊塗的,那就是一念無明。我們坐在這裡很好,忽然想到很遠的事,這個突然的念頭不曉得怎麼來的,就是你們講的動腦筋。愛做生意的,在這裡打坐,忽然想到要飛到美國去,有一個機會差點忘了,這叫一念無明。你說他是什麼動機來的?為什麼幾十年前的事,或者前生的事一下想起?有時候我們的思想牽涉到前生哦,譬如一個完全沒有想過、沒有經過的事,我們念頭裡忽然有這個幻象出來,我們叫做幻象,實際上有前生的因緣在,也就是一念無明來的。這個無明,講唯心的道理,是講心意識一念無明。假使明白了呢?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已經把自己的根本找出來了,這個無明的反面就成為明了,就是大光明大智慧,大圓鏡智了。可是眾生卻並不明白,仍然念念在無明中。
一個科學問題來了,剛才我們提的這個無明,我坐在這裡好好的,從來沒有想的一件事,忽然一下想起來了,這個是什麼來的?是「行」來的,有一股動力,是股力量,「行」就是業力,這股業力很大,永遠在流動,千生萬劫,沒有時間空間的阻礙。所以佛解釋生命的要點,有一部最深的、最秘密的經典,叫《解深密經》,其中有個偈子,講出來這個一念唯心的生命根本: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阿陀那識甚深細」,佛到最後,推翻一切宗教、一切哲學,沒有上帝,沒有閻王,沒有神,也沒有一個人格化的神叫佛,根本沒有一個主宰。這個生命的本體有個東西,用個代號叫做「阿陀那識」,也叫「阿賴耶識」。佛說這個東西啊,給你們講不清楚,你們不懂的,阿陀那識既深又細,非常秘密難懂,要實證到了才會懂。
「一切種子如瀑流」,我們所謂的過去現在未來,實際上沒有空間時間的限制,是心物一元的。譬如黃河壺口的瀑布流水,長江三峽那個流水也一樣,這股力量,嘩啦啦在流。這個流,佛學唯識上叫「等流」,平等在流動。你看黃河瀑布的水裡頭,一切水分子,水裡還夾雜著泥沙、木頭,一切好的、壞的,善的、惡的、不善不惡的,一切唯物的種子、唯心的種子,嘩啦啦沒有分別,一起流動。這個宇宙的生命有股動力,使一切種子平等的一起流動,心物一元的,這個動力是「行陰」,是根本動力。這個「行陰」最難懂,修行是修這個啊!一般講修行,如果不懂這個,修個什麼行!《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是基於宇宙這個狀態而來的道理,一切現象本來隨時在變,你還抓個什麼!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佛講《解深密經》《楞嚴經》,是最後講的,《解深密經》是佛到晚年要走以前講的。佛說,我對於一般沒有智慧的人一概不講,這些笨傢伙智慧不夠,給他們講了以後,他們以為宇宙中間有個動力是本有的生命,他又把無我的東西,當成有個我了,又起了意識分別,思想又抓住有個生命的本來。
生命沒有本來,只是有個流動性的現象,像風一樣。你說風從哪裡來?你說西北來,那西北以前呢?後面是空。《金剛經》告訴你,一切現象都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即有即空,即空即有。可是佛講了這個科學的道理,大家都把它當成一個總的東西在那裡存在,就錯了,所以佛說,「恐彼分別執為我」,所以不敢講。
這個阿賴耶識里的種子是等流的,,但是這個「等流」作用的同時,中間有個作用,叫「異熟」,這是因果的規律。每一個眾生的種子里,有善有惡,有無記。譬如大家喜歡偷懶,喜歡離開世間打坐修行,不想做事,那是屬於無記業的。無記業的果報很嚴重了,所以給大家指出來,因果是很可怕的。人這個生命是「等流」和「異熟」作用變化出來的,成熟了,等於一個果子熟了。至於變成人,變男人女人,變笨人聰明人,變好人壞人,都是因果的異熟。
阿賴耶識有等流、異熟的作用。所以《楞伽經》告訴你,有些人天生是凡夫,不願意修行;有些人天生要修行;有些是愛修小乘,只管自己的聲聞;有些走大乘菩薩路線,最後成佛。他說,根器是異熟的果報不同,這叫做根基不同,種姓不同。《楞伽經》不叫根基,叫種姓。譬如他姓王,他姓李,每個人家族不同。這個人是小乘的種子,那個人是大乘的種子,這個是文人的種子,那個是武人的種子,軍人的種子……種姓是多生多世積累的因果,屬於異熟。
「無明緣行」,這一念無明哪裡來的?是生命那個動力,像瀑布流水一樣,晝夜在轉動。等於我們打開電燈,看起來亮光沒有動,實際上裡頭隨時在動,只不過我們看不出電燈里的電是怎麼接上來的,這就是無明。我們只看到亮光永遠亮著,實際上它每個分子都隨時在變化,在異熟,生命是那麼細的一個科學。
無明緣行,這一念無明,引起生命的動力在動,這裡頭帶著異熟和等流作用,可是這個行動裡頭是心物一元的。你要曉得物理世界也永遠在動,無明裡頭也是包括心物一元的,行陰是心物兩個一起動的喔!等流來的喔!
現在講人的生命來源,特別抽出來這個十二因緣。無明是代表本體痴的、不明的作用;行陰同第七識意根,有連帶關係。佛學中講的心意識,心代表心物一元的本體,就是阿賴耶識;意就是第七識,是我執、法執的根本;能夠思想分別,能夠思維的這個識,叫做第六意識,根根是第七識。這是所謂「心意識」。
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識」是思維意識,就分陰陽了。因為行的動力連帶陽的,就是靈魂一靈不昧,陽的動力能夠起各種思維。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識,在生命而言,就是靈魂了。究竟這個靈魂怎麼樣跟身體結合?我們肉體裡頭怎麼樣有這個思想在?他們怎麼攪在一起,變成一個生命?所以「識緣名色」比較難懂了。
一個精蟲,一個卵子,古代叫父精母血。其實真講精的話,什麼是精?我們說男人出精,女人性交的時候出水,都是精。佛講得很清楚,精是全身的,那個出來的精,已經是廢物了;因為全身都是精,就是每個細胞,每個地方都是精。那麼,當男女兩個出精的時候,精蟲卵子結在一起的時候,中陰身被那個業力一攪,有個強大的吸力,就吸進去了,和受精卵攪在一起混合了。這個心物混合的東西叫做「名色」。
「名」是屬於精神理念的,受想行識都屬於名的範圍,看不到形體的。中陰身那個靈魂,是精神的,屬於「名」的範圍。什麼是「色」?地水火風,物質的叫做色。精蟲卵子是生理的,物質的,四大所變化的,屬於「色」的範圍。
精蟲卵子結合,再加上你的靈魂,三個東西「嘩」一攪,那個強大的吸力你跑不出來,這個就是輪迴,進去投胎了,這叫「名色」。「名色」開始七天一個變化。第一個七天,那是稀稀的,佛經形容好像凍了的牛奶,好像現在小孩子吃的果凍。七天一個變化,慢慢成長。可是你那個識,精神那個心,那個思維意識,跳不出來這個行陰,你轉不出來,所以叫輪迴,永遠在裡頭轉。等於電風扇裡頭有一個蒼蠅,電風扇開動了,蒼蠅飛不出來,除非把電風扇關掉,他才可以飛出來。我們的思想靈魂,前生所有帶來的果報,都卷在裡頭,在這個名色裡頭。
這個名色七天一個明顯的成長,詳細的要看《入胎經》,佛在二千多年前講的,非常詳細。現代醫學提出一些證據,證明佛講得正確。你們研究懂了《入胎經》以後,你才曉得打坐坐在那裡,七個鐘頭,七分鐘,七秒鐘,七天,都有一個變化,同那個胎兒成長的道理一樣。可是你們不去研究,光是叫老師,有什麼用!都在騙自己。
「名色緣六入」,「六入」是什麼東西?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是名色本有的;色聲香味觸法叫六塵,也是物理和精神世界的東西。六塵穿進六根這個過程,叫做「六入」。當年我看佛經,六根六塵,為什麼這裡用個「入」字?奇怪,就留意了。所以叫你們留意十種「一切入」,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識,你們用功都不用腦筋。「一切入」是穿透進來,譬如我們坐在房間里,你們什麼感覺啊?今天比昨天氣候沉悶一點,是不是?濕度高,它穿透進來,你受不了。你以為房間關著,外界環境就穿不進來了嗎?都是穿入的。我們不過用暖氣調劑,不然大家坐在這裡不會這麼舒服。這就要懂得,外面物理環境、精神環境對你身心穿透進來了,色聲香味觸法穿透進來了,就有接觸,所以叫「六入」。
這個生命在入胎時,識緣名色的時候已經都是吸進來。可是真吸得住嗎?吸不住。他一邊吸入,一邊集中,一邊散掉;越集中,越鬆散,反作用力越大。這個心理、生理與力學道理一樣。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講到「觸」,一有六入以後,就發生接觸,觸就是交感,互相就受影響。「觸緣受」,觸就發生感覺、感受。你說,我受涼了,給風吹了,就是十一切入的地水火風這個風進來,冷氣進來涼到了。一涼了以后里面發炎了,火起來了;接著流鼻水了,鼻子不通了,水大不流暢了;所以地水火風在裡頭變化,觸受接二連三太多了。
我們從娘胎生出來到現在,沒有一天是舒服過的,每一秒鐘的觸受都是很痛苦的。但是人們沒有感受到,因為麻木了,習慣了,加上智慧不夠,觀察不清楚。工夫能夠做到離開了觸受,那你就變成虹光之身了,一片光明,空靈,與虛空合一,那也就是空無邊處定了。這不是理論,也不是幻想,是真的工夫。
這個中間的修持關鍵,就靠你心意識的力量,能夠做到不受這股業力的驅使。所以叫你們仔細了解《三十七菩提道品》。打坐不過是練習學定啊!坐著能夠定了,還要在行住坐卧中,隨時都能定,定慧等持。如果連定的根都沒有紮好,五根中的定根都沒有,當然就沒有定力,怎麼不受這股業力的驅使呢?五根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依五根發起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有了慧力,智慧變成力量了,破一切執著掛礙,那才叫做修行。
觸受是很嚴重的,一切眾生都被觸受騙走了。男女兩個為什麼要做愛啊?是觸受的舒服嘛!可是很短暫的。因為觸而有感受,你們叫享受。你看,性的高潮享受不到一秒鐘就沒有了,這個力量就散了。那個高潮來的時候,是十一切入,都進入,集中了,那個力量一集中,爆炸了,又散了,結果什麼都沒有。可是眾生凡夫呢,愚痴,沒有智慧,給騙住了。所以觸緣受,受是感覺。
「受緣愛」,愛就是喜歡、貪圖。「愛緣取」,明明抓不住的東西還要拚命抓。所以我說你們拚命抓財富、大權、高位,有什麼用?那都是暫時之所屬,給你用一下,它不是你之所有,都要散去的。
「取緣有」,抓到手,所謂有,是暫時做到歸你之所有,不是真的屬於你,是騙你的,都會變去消散的。即使一部分你用掉了,好像這部分用掉的真屬於你了,其實也都是欺騙自己,不過是剎那之間的因緣聚會觸受而已。一切都是因緣聚會復消散,根本沒有個「得」,沒有真的擁有過,連你自己的身心都在隨時新陳代謝,都留不住。所謂有所得、擁有過,不過是心理上的想法,騙自己的。既然無所得,當然也無所失,一切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真的看清了這個道理,就不會拚命去抓了,也就可以把一切無保留的貢獻給社會了,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不是有心為善,是自然的如此,當然也要智慧去做,不是亂來的。
「有緣生,生緣老死」,因為「有」,比如有孕了,就有生,有老死。人生如此,一件事情,一個東西,一切有為法都如此,有生必有毀滅。老死了以後呢,靈魂再來,無明緣行……就這麼輪迴。這是大原則,了解了之後,才曉得入胎是怎麼回事,人生是怎麼回事。懂了吧?
整理自《人生的起點和終點》這一切到底怎麼來,阿賴耶識說,十二因緣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了覺悟自心
---------------------------------
覺知,對覺受的認可,稱為「名」。
覺受,對覺知的塑造,形成「相」。
名相,牽引心靈,心靈對名相的認可,分別,體驗,形成「眾生」。
心靈,被名相牽引,對名相認知取捨的經驗,記憶儲存就是「自我」。
覺知從何而來?
猶如水面倒影月亮,水中撈不出月亮,月亮的體性只是水波所幻現。
心靈中有清醒,清醒對清醒的覺察,形成體驗,體驗波動折射覺性,形成心靈清醒,在清醒心中,投射出月亮的身影。
月亮是覺性,透過清醒心的倒影,清醒心,是覺性對覺性的覺察。
覺性,對覺性的覺察,如目光錯覺,錯覺偏移覺性,虛影形成倒影,倒影搖動迷茫,幻影形成認知。
認知蒙蔽覺性,形成所覺,依所覺而「生」能覺,能覺即覺知,覺知是錯覺的固化。
錯覺依固化而「生」存在,依存在而「生」對存在的認知,因認知而現分別。
存在即空間,認知即時間,存在依託認知而有虛空,認知牽引存在而生萬有。
依存在而「生」所知,依覺知而「現「生滅,覺性,依幻覺而現存在。
依存在而「生」空間,依認知空間的變異,認知分別而「生」時間。
時空交錯,實乃心識分別,妄想相續而「生」世界。世界「生於」錯覺,自我是錯覺之投射。
故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你,只活在心靈覺知,對心靈覺受的體驗中,體驗中的覺知,是你的靈魂,覺知中對覺受的取捨,就是你感受到,看到,聽到,認識到,觸摸到的------現實世界。
世界沒有實質性的,不變的體性,一切世界景象,都是你心識通過頭腦意識演化組織而成的「名相」。
外界沒有真實的世界,所謂的現實,是心靈覺知,對覺受的認可,世界,是心識幻覺對習氣的固化,是體驗感受對心識認知的塑造。
清醒,脫落了對清醒的覺受,認知,脫落了所知的分別。
猶如倒影月亮的水波,不再被月亮的倒影搖動。
月影熄滅,水波平息,構成水波的幻覺熄滅。
存在感錯覺粉碎了。
無生無滅,無內無外,無來無去,明空遍照,無礙無掛,而不動圓滿,是覺性純然。
過去未來,世界宇宙,自我與眾生,只在一念錯覺中呈現,錯覺在覺性中,猶如滄海泛起一粒泡沫,猶如太空漂浮一粒微塵。
既無所覺,也無能覺,落落清靜,圓明普照。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寂滅,寂滅現前。
心靈深處,那脫落心靈塑造,那原本安詳,清靜,自由,本初的面目,就是你苦苦尋覓的佛。
你好, 先表明純屬自己見解, 如有幫助全是緣分,如無幫助甚至給您造成誤區, 那就是本人過失, 先行道歉!
要理解無明, 如同去理解終極真理一樣, 我們只能從生滅法裡面去反觀非生滅法了! 對恆常的執著追求就是無明, 十二因緣法, 緣起法的無明是非因非果的, 恆常運作下去, 能恆常運作下去的東西本身就會一直肯定自身而不消滅, 那我們先把這個性質當作一個假想的存在, 因為後面的所有都是生滅法, 依前一個而繼續下去, 那麼發現沒, 作為自己能感受到的和觀察的除無明以外的因緣法都是不恆常的, 觀察到的客觀事實是萬事萬物一直在變化的, 那這個就和無明的假設存在就衝突了(這衝突就是根本無明)如果無明是恆常能觀察的主體緣起之因那它所觀察的行開始一直變化那就越發加深無明的自我肯定是恆常的,而我們自己只能從無常的「行」相續觀察「識」觀察名色,六入,……等等, 那就是說我們自己一般只能從無常的因緣生法來觀察自身,到無明就觀察不了,因為無明所執取的恆常性和我們只能觀察到的無常性是矛盾的, 那無明所執取的恆常和我們所觀察的無常性就要爭奪一個根本第一性, 那就是無明性和無常性到底哪個才是真我。
其實這個爭奪恆常真我是無意義的事, 無明本身就是假設存在的第一因,非因非果,它永遠不可能去「找到」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無常性「行」開始的無常「我」也不會去爭奪這個恆常的我, 因為無常性觀察到的自身就是無常, 沒有恆定的我,要不然就與自身緣起矛盾, 那麼唯有一個途徑, 假設的「無明」自我覺悟不通過緣起來明白自身, 那實際上這種可能是不存在, 但「無明」明白這種可能性不存在時, 那無明就滅了, 因為「無明」發現是「無明」在觀察自己, 那無明就證明了自己的「無明」存在了, 依然還是「無明」 !
這個理解方式只是理解無明的一種假想方式, 用思辨的工具來推敲無明的相貌, 還有其它的方式去理解無明, 但我不能假想別人是如何理解無明的, 我只能說我假想的也是無明!
就到這裡吧, 如果你還看不懂, 當下就知道什麼是「無明」出現了, 如果看懂了, 無明就滅了, 它就是這個樣子! 如同帶著車廂走的火車頭, 但火車頭一直以為是後面的車廂在推著它走!
---------------------------------------
添加附加說明部分, 以上都是用的思維假想推理方式, 所以推理指代的意義才是正確解讀方式,文字只是路標並不是道路, 以無明是執取的妄境的角度來講「無明」是不能用言語來直接描述的,解釋再多都是生了分別相!難道只有我覺得題主想太多了,也許多想想佛陀為何說這些法更合適。
問:無明的傳導路徑是怎樣的?佛陀因為了解了十二因緣而覺悟,但具體是如何傳導的呢?最主要在無明→行→識→名色,這四個的傳導上,特別對於行,識,名色,這幾個詞,雖然網上有解釋,但是還是感覺不甚清楚。如果是後面的六入,觸,受……這幾個就還好理解,畢竟自身感覺得到的經驗===========補充說明=====可能我沒說清楚,其實我想問,無明行識名色是怎麼傳導的?它們是否需要依靠某些介質,比如肉體或者靈魂?依目前來看,這前面幾個是處於「生前死後」的時間段傳導的,那麼我們現在活著的只能斬斷「愛取有」這幾個階段,那是否只能做到不造新業,而不能斷舊業?不過這不是主要的,我還是想問在「行識名色」中到底如何傳導?
答,:你的問題,在【中觀八大難題】的文章里都有詳細的解說,你自己上網搜索。看不懂的話,可以找我!不過,你的【思維模式還停留在「基礎物理的線性思維模式」階段】,有點棘手,可能你還需要三年的【初級教理學習】。推薦閱讀:
※佛教徒是如何看待基督教里的上帝天使的呢?佛陀的經典里是否提到過這位創世的神?
※大乘佛教是不是釋迦牟尼本人所說?
※如何評價願生釋迦摩尼佛娑婆世界不求生其他極樂凈土的想法?
※釋迦摩尼佛為何在人道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