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愛的書應該與他人分享嗎?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你現在還讀書嗎 ?,更多「書籍」、「文學」、「閱讀」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清朝學者、藏書家葉德輝在家裡書架前貼著字條, 上寫: 「老婆不借書不借。」可見書本在他心中的重要位置。

年輕時, 我完全同意, 但如今, 只同意前半句。書放架上 -- 除非有特別的紀念價值的書 – 自己讀了喜歡, 當然希望別人也喜歡, 能夠跟人分享, 能讓自己的閱讀趣味變成雙倍。讀書, 如美食, 如旅行, 獨自進行有趣, 跟別人一起分享, 更有趣。可能葉德輝」遇人不淑 「, 朋友借書後老不歸還; 又或他太小器, 太獨佔, 故即使別人會歸還, 他仍不願借出。

我朋友不多, 也不小器, 不獨佔, 所以, 願借, 更願送。有時候更強迫朋友把書借走, 或買書強送給他們, 希望他們分享我的所愛。

但朋友向我借書, 我若真擔心不還, 有一妙計: 要求對方拿著書, 我用手機拍下照片, 以作明証, 並說: 「如果你不依期還書, 我會把照片放到微博上, 別忘了我的微博有一百三十多萬粉絲啊, 他們會罵死你!」

說來有幾分像如今盛行的」裸條借貸」。有點可笑。但我的朋友都接受, 願意拍照, 只是堅持穿衣服。


我是一個很愛送書的人,這兩年送出的書可能不止 100 本,很多身邊的朋友、甚至一些陌生人都收到過我的書。

當然,文學作品是特別個人化的東西。書、電影、戲劇、詩歌概莫能外。不同的人看《少年派》,有些看到了旅程、有些看到了信仰、有些看到了離別。

所以,最好的送書方式可能是一種最個人的表達。我送過朋友羅伯特·麥基的《故事》,因為他一直想走入編劇行當但又猶疑不決;送過《神奇女俠》的第一期漫畫,因為朋友很喜歡漫畫電影,我覺得那個獨立、果敢又自由的女性形象又很像她。最費周章的,應該是一本 2014 年出版的學術期刊《Annals of Mathematics》(《數學年刊》Vol.179-3)[1],那一年,張益唐博士發表了他對「素數間的有界距離」的證明,將這個世界性的難題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張益唐老師在做出這個證明之前,十多年來經歷了很多挫折與孤獨 [2],所以它的潛台詞是:「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

為了拿到這本原版期刊,我聯繫了加州伯克利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系,幾經周折之後(比如:不要說微信或者支付寶了,他們連信用卡付款都不接受,只接受支票(╯" - ")╯ ┻━┻),拿到書已經是寫第一封郵件的六個月之後了。所以本來是生日禮物,後來就改成了新年禮物......

當然,送書這件事,不可能對每個朋友都這樣「個性化推薦」。我手邊也有兩三種「隨時拿起來就能送朋友」的書,每種我都存了二三十本備著。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的最愛是徐皓峰老師的《刀與星辰》,我可能送出去了有 50 本不止。這本書是徐老師的影評集,探討的電影也都是大眾都有所耳聞的邵氏、徐克、李安等等,比小說的閱讀門檻要親近一些。喜歡這本書主要有三處:一是,徐老師的文字語感極佳,對短句的使用出神入化,讀起來的節奏如沐春風;二是,徐老師對(尤其是武俠)電影的理解頗為特別,書中每句話都能細細斟酌一番,但又深入淺出。這種「把複雜事情講得很簡單」的能力非大師而不能有——這兩點,是任何喜歡閱讀和寫作的人都能非常受益的。當然第三點就是,作為真愛粉當然要多上稅啊......

如果是更熟一點的朋友,最近我會送的是《箭術與禪心》。這本小書很薄,故事讀起來也平平無奇甚至有點無聊,但由於最近研究日本禪宗的一些東西,所以讀起來感觸頗深。送這種書的時候,由於對方和你並不在一個語境里,所以看了也可能沒法立刻就懂——但由於關係比較熟,就不用擔心「你一定要看完」或者「送這本書是為了顯示自己很聰明」的壓力出現,而更多是「我最近在讀這個,也許有一天你也可以看看」。

但不論如何用心計算,書被送出的那一刻,結局就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了。我相信自己送出去的書裡面,真正被閱讀的可能只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畢竟自己買的書還看不過來,更別說別人送的了。但書的一個妙處是,雖然價格不貴,但可能是「槓桿效應」最佳的一種東西——哪怕一百個人里只有兩三個讀完這本書,然後改變了一些觀念,它日後產生出來的正向效應也可能是無窮的(這麼說來,和風險投資的道理有點像…)。做這件事最開心的時刻,莫過於一兩年前送了朋友一本書,然後某日 TA 突然發來消息說,我最近才看了你當年送我的那本書,非常有感觸啊。所以,送書可能如同撒播種子,不用在意結果,就靜靜等待其生根發芽吧。

  1. 179-3 | Annals of Mathematics
  2. 隱士張益唐|界面新聞?正午


應該啊。

我的父親經常向我分享他心愛的書。

小學的時候,父親把《射鵰英雄傳》錄進磁帶,每天在我睡前放一部分給我聽。

這是多麼用心的分享啊。

磁帶總是在故事進展到關鍵時刻的時候戛然而止。

後來我實在按捺不住父親故意扣押懸念,於是就自己找書看了。

父親分享《射鵰英雄傳》最初的緣由,是希望我能明白勤能補拙的道理。

道理我是沒有體會,但從此開始讀武俠。

我的武俠入門,就來自於我父親的勸誘。

中學時代,期中期末大考結束,學校放假,父母上班。

父親就把泛黃的武俠小說給我看,我一看就是一天。

電風扇、冰棍、泡麵、金庸的小說,簡直是完美夏天。

長大以後,父親又推薦了許多80年代作家的書。

余華、畢飛宇、莫言……等等。

他非常喜歡莫言的《豐乳肥臀》。

還預測過莫言能拿諾貝爾獎。

結果他說對了。

昨天在飯桌上,就跟父親聊了聊余華的《兄弟》。

《兄弟》我看了一遍,很多情節忘了。

父親看了兩遍,聽書又聽了一遍,情節比我更熟悉。

我們討論了李光頭、宋鋼和林紅的愛恨糾葛,唏噓不已。

有個愛讀書的父親,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父親是一個地道的讀書人。

工作是普通職員,酷愛閱讀、電影、跑步。

年輕的時候,如饑似渴地閱讀,金庸古龍、世界名著,都讀了不少。

而他的兒子,繼承了他一部分讀書的衣缽。

今年買了kindle voyage。

499的kindle的版本送給了父親。

兩個kindle之間,共用一個kindle賬戶,喜歡的書,就能夠共享了。

2016年的寒假,在kindle上讀完《海伯利安》。

非常震撼,推薦給了父親。

父親打算2017年開始讀這本百萬字的巨著。

我很期待父親在看完以後發表的見解。

你看,分享書籍,難道不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之一么。


借借借,主動借。會獻寶一般主動向朋友推薦:我家有某書超好看,你要看嗎?

他們看了也覺得好,我才高興呢。

我只看書,不藏書。不介意書變舊,或者不還。

我連一些原作者寫我名字的贈書都被借去不返。

因為我相信,書的價值就是被人看,一旦放進腦中,它們就已經徹底屬於我。

所以我把書看完,就不介意它流轉到別人那裡。

喜歡的書,希望它被更多人看到,改變更多人,實現它最大價值??


先說觀點:越是心愛的東西 就越不能分享

凡是愛閱讀的人 自然閱讀書籍肯定都是用櫃為單位 我在知乎甚至看到以書房為單位的愛閱讀人士

那麼真正能稱之為「心愛」程度 自然寥寥無幾

既然如此「心愛」那麼 對於書中表達的觀點或者認知一定是發自內心的贊同 嚴重者甚至會有讀者崇拜現象

但是 你分享之人 肯定不會百分百和你一樣認知和觀點 為什麼呢?

因為年齡 知識面 社會角色等信息不同 自然會導致觀看和理解出現偏差

舉個簡單例子

小時候 我們看三國演義 看到關羽敗走麥城 都會很難受 然後無限吐槽江東孫十萬 一枚把緣由歸結到將東無信

但是長大一點 在看關羽敗走麥城 你會感慨 狂妄自大才是真正的兵敗緣由 這時候會從自我分析去探討失敗緣由

然後你慢慢進入社會 你又會發現新的認知 關羽敗走求助於上庸孟達 劉封 居然不救 適當分析 你可以這麼想 蜀漢黨派 關羽是荊州派系 而孟達是益州派系 這不是代表蜀漢內部出現派系分歧?這個話題 可以繼續無線腦洞大開 階級黨派等等等

差點就扯遠了

我只是想說明 你想要分享的「心愛」書籍 其目的在潛意識中 一定會有部分是希望別人和你一致 從而獲得認同感 而不是其他意見

就如妹子買了新的口紅 然後和你說 你看我YSL2016#1好不好看呀

她的潛台詞是什麼?

是我買的YSL2016#1 好看!!!!

你這時候說 不咋地或者一般啦

那滾床單 你也就是別想了。。。。

但是 就如我舉例敗走麥城一樣 這類根本就沒有固定思維答案的東西 結果自然是一萬個讀者一萬個哈姆雷特

最後 得不到認同的你會得到什麼呢?

失望 爭執 不悅 甚至難受等等

當然 不能這麼悲觀 也許你會有一個好知己 明白你的所作所為

但伯牙子期 能真正明白能有幾人呢?

有些故事就自己慢慢悶在肚子里

不需要讓世人皆知 等有一天發現真正生命另一人 (不限男女喲) 你再去說給他/她聽

自然是美事一樁


知識和書籍因分享而有價值,朋友因為分享和共同閱讀而更加親密。

越是愛的書,我越會想方設法地多買幾本,送給朋友。既然一本書能對我產生價值,那麼它一定能啟發到我的朋友們。而合適的書,到了合適的人手裡,其實遠遠能產生比我自己更強大的價值。

2016年上半年,我碰巧在廣州方所買到了台灣版《最小阻力之路》,看完之後特別喜歡,在豆瓣上推薦,又去方所多買了兩本,一直放在家裡。機緣巧合,9月去杭州出差,就送了一本給動機老師,正好他在做關於「轉變」的課程,這本書在他手裡,就變成了對千萬人有益的課程。12月有朋友從北京過來,也聊起了自我設限,一直是由恐懼驅動著自己,我就把另一本《最小阻力之路》送給了他。在豆瓣上推薦後,出版社的朋友看見了,就很快買下了這本書的大陸版權,到明年應該能和大家見面。這一本好書,結多少善緣,讓我心生歡喜。

因為做冥想這件事情,特別想讓朋友和用戶們能更積極地對待生活,於是屯了好多本《哈佛幸福課》和《一個冥想者的覺知書》在辦公室。但凡有合作夥伴到訪,我都會送這兩本書給他們。有朋友閱讀之後,寫了很長的分享發布在網上。也有朋友閱讀後,告訴我,這件事真的很有價值,請堅持,加油去把它做的更好。每一次分享,都打開一扇新窗,讓大家彼此involve地更深一點點。

我的私塾老師是梁冬先生,今年他出版了新書《處處見生機》,是我聽過的他的幾門課程整合。也一口氣買了50多本,送給自己BVM社群的所有同學。大家在共同閱讀和分享感悟中,對生命的認知,偶爾會有豁然開朗的感受。

我有N個版本的《道德經》,也保持了每天早上鋼筆手寫《道德經》的習慣。於是,除了習慣手抄的那一本,其他版本的《道德經》,也都送給了朋友。給一位創業的朋友講《道德經》,講謙卑,講上善若水,對他有不少幫助。正是因為這個分享,啟發我將《道德經》思考得更深入,透徹些,爭取能做一個系列的課程,講給現代的年輕人聽。

上周末特別好玩,認識了好多新朋友。一位剛剛賣掉公司,開啟人生的新旅程,於是我送了她一本蔡志忠先生的《漫畫東方聖經》,用一種輕鬆愉快的方式進入禪門,這本書,是最佳選擇。另一位是香港過來的心理學碩士,熱愛金庸,熱愛武俠,聊起來其實她還有一顆熱血想寫的心,於是我帶她回家,把我今年買的三本寫故事的港台版書都送給了她——《編劇大師班》《作家之路》《故事》。希望這三本書,和我的一個願心,能讓她真正拿起筆,開始寫作。

這一周吃飯,總是順手捎幾本書給當天碰面的朋友。一些小書,如《失落的致富經典》,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乃至《活法》,不管在什麼階段,總是能給我們一些啟發和信心。年底了,今年大家都不好過,都虧了錢,互相舔個毛、打個氣很重要啊。(一張憂傷的臉,求安慰,55555~~~)

如果你來我家做客,我們投緣聊深了, 我會剎不住車送你一大堆書讓你背走。被稱作:「超級網紅導購模式的學霸貓。」 我會送你巧克力,我會送你好看的衣服,我忍不住還會送你一堆化妝品,但是,我想對你幫助最大的,一定還是我那一柜子,經我鑒定的好書啊!

送的是書也好,是東西也好,最終送的,不過是一顆,希望你也能變得更好的真誠祝福的願心吧。


我有個毛病,看到特別喜歡的書就會想方設法給身邊朋友安利,因為這樣就可以和他們交流閱讀體驗和讀後感想了。


不知道其他人,我有跟朋友分享好書的習慣。

閱讀一本好書,是極其愉悅、激動的事情。我記得當初讀沈書枝老師的《八九十枝花》就極其激動,彷彿回到了自己的童年,但又被文字里淡淡的憂傷所纏繞。讀完之後,火急火燎地去豆瓣上找作者、找書評,想要找到更多人的共鳴。

所以,讀書和其他的事情一樣,得分享才會有快樂,才會有進步。畢竟每個人閱讀的趣味、角度不一樣,多跟朋友交流,發現新知識、新想法,實在是人生快樂。朋友的作用,除了吃喝玩樂之外,不就是為了我們不局限於自己的世界嗎?

我直接給朋友送過的書,有以下幾本:

沈書枝老師的《八九十枝花》。這本是散文集,文字極美。除了給寫作上的朋友送過,還給一位玩得好的朋友。她收到我的書後,也很喜歡。因為沈老師的文字,勾起了她的童年回憶。

《金聖嘆點評水滸傳》。《水滸傳》是我非常喜歡的書,每年我都會拿出來讀個一兩遍。在我看來,《水滸傳》有個很迷人的特性,它既江湖,又世情。《金瓶梅》就是在它最世情的地方,敷衍而來的一段傳奇。

金聖嘆點評版本的《水滸傳》的好處,就是點明了文本里的隱晦之處,而且寫作技巧也剖析的一清二楚。對於寫作新手而言,《金聖嘆點評水滸傳》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教科書。

《摩西五經》,馮象譯本。
這本書我送給了陳志煒、徐筱雅等作者。馮象的譯本比通行本的好處就是語言流暢、文體優雅。馮象翻譯的《摩西五經》有點兒《史記》的韻味。

張定浩的《既見君子》。這本書也送給了幾位寫作上的朋友。我所遇見的寫作者,對於中國古典文學,是非常陌生的。張定浩老師這本解讀,文字優美,非常有利於提升讀者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脂硯齋點評紅樓夢》、《金瓶梅》等也與朋友分享過的。


不邀自來

無論是書本這個實物載體還是書中內容,沒有應不應當,只有願不願意

回答比較短,因為沒什麼好解釋的


助人則借。

惜書則借。

書的價值體現在哪裡?作者通過書來分享自己的知識,讀者通過書來學習。讀書有三為,三不為:學成是必為,好讀是樂為、分享是高為;毀書乃罪不可為,曲書乃惡不可為,幽書乃過不可為。

很多專業書籍,再版量很少,售價奇高,例如:古方著《出土古玉全集》、楊伯達著《中國金銀器、玻璃器、琺琅器全集》等。我國在古董研究、玉石研究方面,有兩不全:法不全,論不全。古董、玉石鑒定多爭論,就因其論據總是在更新,一件新出土的古董特徵、一塊玉料的新發現都有可能推翻前人的論據。

想在古董、玉石上多有建樹,必多考實物,而人力有盡時,尤其是對於個人而言。能跑遍每個博物館么?能買盡天下玉材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算爬不到新的高度,也能摸摸腰吧?這對很多研習者,都是一種恩賜。而且有甄選,也能大大節約時間,降低成本。但是你知道這種專業書的售價么?

這些都是老書了,少不說,再看看價格,以K為單位,1~3不等。這幾乎是古董收藏、玉石收藏愛好者的必讀物,對必讀物!什麼叫必讀物?就像幼稚園的孩子要先學拼音,再學漢字一樣。這些書,有最全的藏品,有最基本的介紹,對古董、玉石藏品愛好者而言,是相當有價值的。

但是1K,2K,3K的售價,對於月收入近萬的人都是一種奢侈品!何況還有很多沒到這個收入的?學生可以去校園圖書館借,而更多的人要麼去圖書館/書店蹭,想想一有空閑,要拋下老婆孩子花幾個小時在去圖書館的路上,嗯,這不是製造家庭矛盾么?

收藏不是幽藏,非守財之樂,不可見人之樂。收藏之樂,珍賞之樂,深思之樂,分享之樂。連本書都不樂於借,何以結友?何以共樂?

借書固可,然借者當惜書,愛書。我視之為珍寶,爾視其為糟糠,我欲納其於雅閣,爾欲棄之於糞簍。三觀合,乃敢互結互往,三觀崩,我等鼠輩高攀不起。

借書,如子獲至寶,必獻家祖賞;借書,如父嫁愛女,必擇賢婿與。

反正有不少朋友來我這借書的,我也經常去一些前輩、摯友那取經搬書。

而且借書可品人:善記者,於人卷注,精學而利己毀人之輩,不可交;善讀者,翻人卷爛,顧己輕人之輩,不可交;善享者,曲見好解,樹己無人之輩。

當然了,以上這些人,能不借不借吧,寧可不借他鬧心,也不借了己受罪,反正我有不少書借著借著:

哎呀,當初我借給誰來著,他沒還我也忘了。(大鍋,那TM是我的好么!!!)

哎呀,不小心弄爛了。

(我是讓你看得,不是讓吃的!你啃成這德行,是讓我煮著吃么?)

哎呀,不好意思,讀的高興畫了幾處。

(孩子,你家缺筆記本你告訴我,我送你)

我只有一種書不借:

帶書注的,我這人有個愛好不好,我若有所解有所喜,肯定會在附近起筆,別的不怕,主要有些記錄能讀出一個人的心理歷程,我可不想被別人研究來研究去的,你們城會玩,我這農村娃還是藏的深點吧。


特別心愛的不借。

不僅不借,還希望別人都沒有。

像老婆那樣,就算在家閑著也不許出門被別人看到。

一般的,可以和別人分享。就像小情兒,LOW 一點風騷一點,送朋友們玩玩。


書和老婆不外借


書原本就是自己的,怎麼使用,理應由本人決定。

完全沒有「是否應該」的問題。

關鍵在於你自己的意願。

—— —— ——

至於我,答:因人而異。

愛書惜物的朋友,我會主動推薦適合的書,主動借給他們;

手殘黨,我只會推薦書名,讓他們自己去買。如果是關係親近的,我就直接買本新的送給他們。

—— —— ——

我自己的書,大多都是看過10遍還和新的一樣,但是能做到這樣的人並不多。

(我比較喜歡讓書一直保持原樣,這樣,每次重讀的時候,都不會受到以前的影響,總是可以看出新東西來)

而我買書又有一個自己的規定:

只有值得一再閱讀的書才「買」,否則只在圖書館或書店裡看完。

這個規矩使我擁有的書,本本都是珍惜之物。

所以,我無法將書借給手殘人士——因為拿回來之後,就沒有能保持原樣的。因為又是朋友,我什麼也不能說,但是心裡很不舒服,有時損壞嚴重,不得不得再買一本新的替換掉。可是,有些書已經買不到了。而且,後買的出版日期又變了……總之,很不愉快。所以,我現在是看對方的情況,再考慮是否借書。

—— —— ——

人和人真的不一樣。很多時候不是想不想好好保護書的問題,而是真的有太多人的手,只是隨便拿著東西,也會損壞,這樣的朋友,可以一起吃飯,一起逛街,說知心的話,但是我無法安心將書借出。

我是否出借圖書,無關對方與我的關係,而在於對方做事的精細程度。


這讓我想起了我們院長。他辦公室有很多藏書,但是從來不鎖門,一次偶然的機會(好吧因為上課睡覺被他請去喝茶),問他不鎖門擔不擔心有人偷書啊,他回答說,丟啥都不擔心丟書,因為書丟了就等於文化傳播。因為這句話徹底對院長路轉粉。。。

當然,我自身是一個不願意結借書給別人的人,寧可送我不借。


上學時,讀到精彩之處就會打電話告訴一起看這本書的朋友。或是等第二天早上,告訴同桌,好像懷揣著一個神秘寶物,一路上都是愉悅的。若對方要看,借他便是,不假思索。

可惜隨著年齡漸長,越發覺得無人可說。好在閱讀時,就已經和作者進行一對一交流了,我最懂你,你也最懂我。可除開作者,那些細密纏綿的感情,又跟誰說呢?也許有一個如我一般的書評人,三言兩語道出了我的一些心事,但我不認識他,他不認識我。

因此,越來越難把心愛的書與朋友分享,畢竟你看一個人讀的書,就知道這個人是怎樣的人。

你要分享,別人還不一定喜歡呢。


「分享」和「借」還是有所不同的,除了「借」,推薦也屬於「分享」。

我一直以來秉承的理念是——不單單是書,包括音樂、話劇和電影,我都不會主動分享給他人;反之亦然,我也不會接受他人的分享。

就書說的話,除去那些學術色彩特別濃厚的,還是應該強調其藝術性的。既然屬於藝術,那麼其內涵絕對不是言語所能表達的,大部分得靠感受和體驗。這兩者與人分享的話,箇中滋味總會遜色幾分。於人,極有可能變成一種叨擾,他人讀來索然無味,白白浪費了時間和精力;於己,本想著對方能與自己感同身受,哪知對方反應平平,難免會產生失落感。

當然,如果人人都不願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思想無法流通,那麼不管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會是一種損失。其實我並不是完全不與人分享,而是不會主動與人分享。不是那種不加選擇地遇誰都說「這本書真好看,我推薦你也看一下」,只有當對方遇到瓶頸,主動提出需求或者就是漫無目的地說「最近好無聊啊,有沒有什麼好看的書啊」時,我便會推薦給他們一本可能與其當下的心境契合的書。從書中尋找撫慰和滿足,真是世間最美妙的事了。

書是會選擇人的,有些人適合看這些書,有些人適合看那些。反過來,人也得會選擇書,不能盲目地拿到哪本就讀哪本,應該去尋找那些適合自己的,而這個過程只能由自己完成。

那將是一次無比新奇而又有趣的旅程!


電子書時代不會有這種問題了。而且我們還可以便捷的把各種內容片斷方便的分享給大家,讓內容更好的擴散出去。


我有心愛的書,我可能會分享給兩類人:第一種,我的好朋友;第二種,找我推薦書的人。

這兩種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都相信我,大家都開心。

所以,我會分享給可能需要的人,而不是我認為需要的人。

而且,在對讀書沒有興趣的人眼中,《邊城》可能不如《編程》有趣。

覺得好順便給個讚唄/笑臉


會。這樣就可以迫使自己看書認真點哈哈不然沒得看了


題目的問題是是否應該分享,答案是肯定的。

不過分享的方式有很多種,借書給朋友是體驗最差的,送一本新書給朋友是體驗最好的。

原因在於,借書出去之後,就附帶了自己很多期許,書不要被弄壞,折角,弄髒,書看完後要記得還,免得自己要翻找查閱時候找不到,還書的時候甚至還期待與朋友有一場關於內容的討論,等等。不過從初中開始,借書給朋友多次,失望的次數佔90%左右。失望的原因大概是,自己將借書這件事看得太有儀式感,而有時候朋友並不能意識到,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這樣感覺。

現在一般會買新書送給朋友,用於分享。自己為了方便,多數情況下先會購買閱讀電子版的書(出差路途上很好用),然後覺得好的會挑選之後購買紙質版圖書,送給適合的人(前兩天送給老闆的書是《矽谷鋼鐵俠》),一是對好書的支持,二是分享優秀內容,三是不像借書那樣心中忐忑,另外如果自己碰到特別好的書想做筆記收藏,也會自己購買。

回答完畢。


推薦閱讀:

推薦幾本雜文或者時評或是點評社會熱點的書唄,象梁文道的常識。?
一份平靜的書單?
有哪些老饕寫的關於美食的書籍值得推薦?
大家有沒有看過什麼書後覺得對自己影響很大的?
有哪些書的序言讓你耳目一新或者會心一笑?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書籍 | 閱讀分享 | 借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