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版「在行」的可行性大嗎?

從用戶需求來說,學生群體對於職場、未來的需求其實挺迫切的,而且學生群體對於職場、出國、未來其實存在比較嚴重的用戶信息不對成的情況。

但是學生群體有限,價值有限,必然這不會帶來短視上的高價值,但是必然會帶來高流量。而且沉澱下來的用戶留存應該比其他產品會高出許多,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我是華科光電的本碩,做了一個光電專業的平台,包括一個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專業相關資訊(新聞搬運工),還有一個交流QQ群(有教授、國內外本碩博學生、從業人員等350多人),接受過許多同學的諮詢,主要包括外校考(保)研資訊,專業發展,個人成長等。

尤其發現學生經歷應試教育,不知道規劃未來,心理障礙嚴重,封閉自己,不敢行動。

年輕人無疑都渴求成長,所以覺得這個點子很好!

---------------------------------------------------------補充----------------------------------------------------------------

0 需求

專業學習指導、就業前景諮詢、升學諮詢(高考選專業、出國、考研,這個可能是最大盈利點)、個人成長、職業規劃等。

雖然學校有提供各種設計給學生提供幫助,但是能利用到的學生比例很低。

1)老師與學生經歷觀念相差較大,很多時候並不能很好的指導;

2)老師還是有點「高高在上」的,同學也不太敢去找老師,就算找了,往往失望,空話套話多;再者高校老師都很忙,連自己的學生都沒有多少時間指導,何況普通本科生;

3)當前主要是一些積極的學生能夠和一些高年級的學生建立友誼之後,才做有效的溝通,這個有一定門檻的;用付給酬勞的方式,更便於普通學生的求助溝通方式,心理平等;

4)對於跨校考研的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他們往往希望和夢想高校的研究生學生做直接交流;對於打算深造的本科生可能很想和本專業的研究生交流,了解升學之後的情況等等

……

1 行家

需要找到各專業領域對於高校比較資深的學生,邀請他們來平台,報酬根據供需來調節;

比如操作上可以簡單按照專業排名,先找熱門專業排名高的高校的學生,我覺得硬需求之一就是高考報考專業、跨校考研諮詢。

2 客戶

考研學生、出國學生、需要補習的學生、迷茫的學生

3 交流方式

面對面、電話/視頻溝通

個人覺得最難的是保證效果:

1)低年級的學生知識面、認知能力偏弱,行家講的東西不一定理解;

2)行家覺得好操作的,諮詢者可能難以操作;

所以覺得主要針對信息不對稱(升學、就業信息)的痛點最好。


不大,任何一款在知識服務領域中以o2o+c2c形式呈現的產品,是否有足夠高的匹配率,將是影響用戶體驗的關鍵因素,或者換句話而言,用戶在諮詢方面的需求能否被及時解決,將是直接影響用戶能否用戶是否使用這款產品的主要原因,而能否及時解決用戶在諮詢方面的需求,則取決於該平台是否有足夠多該領域知識「分享者」的人提供這項服務,也就是說,替用戶解決問題的經驗「分享家」,他們的數量和積極性將是決定這個平台能否健康運轉下去的原因,而對於分享經驗的「分享者」,吸引其來為他人解決問題的理由就變得非常重要。在我看來,這個理由就是這個平台能否為「分享者」「溢出」的認知創造出額外的價值,而o2o+c2c這種類型的產品天生是有一些獨特的優勢與劣勢,其優勢在於能夠有針對性的替用戶解決問題,而其劣勢在於,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分享」 的認知是很難再次分享給他人的,也就是分享成本較高,而這種高昂的成本,是普通大學生所無法負擔的。


作為一個大二學生,我感覺可行。

我是北京對外經貿的學生,周圍人不是考慮出國就是工作,像我們這種財經類院校的大部分還是比較浮躁的,其實說白了留學這塊不是已經有很多留學機構專門在做了么,自己有個校園團隊,前一陣子幫一個留學機構做校園宣傳,給的提成還是很高的,可見這裡面利潤空間非常大,留學機構出國諮詢這幫人也就是在靠著信息不對稱賺錢吧,國內學生不了解他們一手包辦,收多少也沒個准。按你這個模式面對學生定價收費肯定比那些留學機構的低,在學生市場只要有幾件傳播範圍廣一點的成功案例,口碑起來還是比較快的。

至於職場,聽說不少學姐因為實習或者offer就被睡了...甚至學校里一些做過不少看起來高大上的實習的學長學姐都被膜拜了。

所以需求還是有的。

但這些想做好關鍵得落實,貌似已經有些微信公眾號在做這些,但在這個微信公眾號快要趕上qq空間的時候,在學生市場里可信度方面差的比較多。


如果有那麼多問題要問,那應該是書看得太少。


我現在在做一個關於創業點子的分享網站,有興趣大家聊聊


互聯網這麼發達的時代,大部分問題都可以查到


@木易 曾經做過一個微信公眾平台,叫「咖啡之約」,微信號CafeDate,隨著創始人出國而停止運營。可供參考。


推薦閱讀:

分答是語音版的知乎嗎?
如何判斷在行里的行家值得約見?
果殼網新出的「在行」的一些思考,大家如何看待?

TAG:C2C | 大學 | 職場 | 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