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供奉的是什麼神明?
東嶽是泰山,為什麼寺廟裡的東嶽殿供奉的卻是十殿閻羅呢?
西遊記里的還魂是不是和一個叫泰山府的道場有關呢?那堯舜秦皇漢武泰山封岳祭祀是不是都祈求還魂呢?(ps:泰山府君有關么)
泰山啊。。。
題主如果讀過《封神演義》的話,會記得姜子牙是怎麼樣封泰山神東嶽大帝的吧:「乃敕封爾黃飛虎為五嶽之首,仍加敕一道,執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獄;凡一應生死轉化人神仙鬼,俱從東嶽勘對,方許施行。特敕封爾為東嶽泰山大齊仁聖大帝之職,總管人間吉凶禍福,爾其欽哉,毋渝厥典。」
泰山神掌管幽冥,是非常非常早的傳統了。《後漢書·烏桓傳》就說過: 「中國人死者 ,魂神歸岱山也。」為什麼身為五嶽之首的泰山神不好好的當山神這份有前途的工作,而是不務正業的去管理人的生死呢?有研究者認為,在古人心目中,泰山是除故生新、陰陽交代之所,如《白虎通·巡狩》所言: 「東方為岱宗者何?言萬物更相代於東方也。」正因為泰山是陰陽相代之地,故而泰山得以掌管萬物之生死。
泰山神的姓名、履歷、封號,歷代皆有不同,最早時,說他「姓圓 ,名常龍」(漢代緯書《魚龍河圖》),又有人說他名字叫「歲崇」(《五嶽真形圖》),還有人說他「名秦顗 ,字景倩「(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不一而足。到明朝時《封神演義》說他是黃飛虎,這一小說家言馬上流行了起來,最終成為民間最為人接受的說法。
泰山神的封號,最早漢朝時稱作「泰山府君」,漢明帝時加封為「泰山元帥」,武則天時封其為「天齊神君」,玄宗時加封為「天齊王」。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為「天齊仁聖王」,四年又封為「東嶽天齊仁聖大帝」,元朝時又封為「天齊大生仁聖帝」。也就是民間通常所說的東嶽大帝。
至於說到天子封禪,那和東嶽大帝的崇拜是兩個系統的東西。天子封禪,其實是借泰山這個地方以告天,其祭祀主體是天而非泰山神。
====================補充一下================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的閻羅就開始和東嶽大帝展開了競爭,最後東嶽大帝逐漸在競爭中敗了下來,掌管幽冥這份業務的也逐漸變成了閻羅大帝和他的十八層地獄。不過,最後在十殿閻羅中還是保留一個泰山王。
============================再補充一下==================
@Zakk 同學說碧霞元君,其實是沒有看清楚題主的問題,題主問的是為什麼個大寺院道觀里的東嶽殿都供奉十殿閻羅。
其實說起碧霞元君,其信仰形成是遠遠遲於東嶽大帝的,雖然在漢晉之時就有「泰山玉女」的形象出現,但那僅限於一些文學藝術作品中,遠稱不上信仰體系。後來,民間稱泰山玉女為東嶽大帝的女兒,這樣就把這兩種信仰捏合了起來,而泰山玉女憑著東嶽大帝的威名,信仰漸漸壯大。宋到元時,是泰山玉女信仰形成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民間逐漸用「碧霞元君」指稱泰山玉女,到最後碧霞元君取代了「泰山玉女」而成為了祭祀的 主體,明憲宗詔修泰山頂昭真觀,修好之後憲宗賜名曰「碧霞靈應宮」,這是官方首次承認「碧霞元君」的稱呼,從此之後碧霞元君的稱號就沿用至今。
碧霞元君在信仰興起之初,是依附於東嶽大帝信仰的(稱泰山玉女是東嶽大帝的女兒),但隨著東嶽大帝神職的逐漸失落(從獨掌幽冥變成了十殿閻羅之一),東嶽大帝在民間的信仰也逐漸消退,於是在泰山地區,碧霞元君信仰逐漸超過東嶽大帝,成為泰山上的主流信仰。
另,碧霞元君也曾經和媽祖合體,被稱作「天妃聖母」或「天妃玉女」。嘉靖時馬一龍曾作詩曰:「泰山曾入天妃廟,今日洪頭又一過。喜得南風送北客,驚聞楚地能吳歌。」@亦木 同學所說的「泰山奶奶」,也是民間對碧霞元君的俗稱。
汪曾祺有一篇散文《碧霞元君》寫泰山上供奉的神明,寫得挺有趣,可以一讀。
泰山牽動人的感情,是因為關係到人的生死。人死後,魂魄都要到蒿里集中。漢代輓歌有《薤露》、《蒿里》兩曲。或謂本是一曲,李延年裁之為二,《薤露》送王公貴人,《蒿里》送大夫士庶。我看二曲詞義,如成首尾,似本即二曲。《蒿里》詞云:
蒿里誰家地?
聚斂魂魄無賢愚。 鬼伯一何相催迫, 人命不得少踟躕。 寫得不如《薤露》感人,但如同說話,亦自悲切。十年前到泰山,就想到蒿里去看看,因為路不順,未果。蒿里山才多大的地方,天下的鬼魂都聚在那裡,怎麼裝得下呢?也許鬼有形無質的,擠一點不要緊。後來不知怎麼又出來個酆都城。這就麻煩了,鬼們將無所適從,是上山東呢,還是到四川?我看,隨便吧。泰山神是管死的。這位神不知是什麼來頭。或說他是金虹氏,或說是《封神榜》上的黃飛虎。道教的神多是隨意瞎編出來的。編的時候也不查查檔案,於是弄得亂七八糟。歷代帝王對泰山神屢次加封,老百姓則稱之為東嶽大帝。全國各地幾乎都有一座東嶽廟,亦稱泰山廟。我們縣的泰山廟離我家很近,我對這位大帝是很熟悉的,一張油亮的白臉,疏眉細目,五綹鬍鬚。我小小年紀便知道大帝是黃飛虎,並且小小年紀就覺得這很滑稽。
中國人死了,變成鬼,要經過層層轉關係,手續相當麻煩。先由本宅灶君報給土地,土地給一紙「迴文」,再到城隍那裡「挂號」,最後轉到東嶽大帝那裡聽候發落。好人,登銀橋。道教好人上天,要經過一道橋(這想像倒是頗美的),這橋就叫「升仙橋」。我是親眼看見過的,是紙紮的。道士誦經後,橋即燒去。這個死掉的人升天是不是經過東嶽大帝批准了,不知道。不過死者的家屬要給道士一筆勞務費,是知道的。壞人,下地獄。地獄設各種酷刑:上刀山、下油鍋、鋸人、磨人……這些都塑在東嶽廟的兩廊,叫做「七十二司」。聽說泰山蒿里祠也有「司」,但不是七十二,而是七十五,是個單數,不知是何道理。據我的印象,人死了,登橋升天的很少,大部分都在地獄裡受罪。人都不願死,尤其不願在七十二司里受酷刑,——七十二司是很恐怖的,我小時即不敢多看,因此,大家對東嶽大帝都沒什麼好感。香,還是要燒的,因為怕他。而泰山香火最盛處,為碧霞元君祠。 碧霞元君,或說是泰山神的侍女、女兒,或說是玉皇大帝的女兒,又說是玉皇大帝的妹妹。道教諸神的譜系很亂,差一輩不算什麼。又一說是東漢人石守道之女。這個說法不可取,這把元君的血統降低了,從貴族降成了平民。封之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的,是宋真宗。老百姓則稱之為泰山娘娘,或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實際上取代了東嶽大帝,成為泰山的主神。「禮岱者皆禱於泰山娘娘祠廟,而弗旅岳神久矣」(福格《聽雨叢談》)。泰安百姓「終日仰對泰山,而不知有泰山,名之曰奶奶山」(王照《行腳山東記》)。 泰山神是女神,為什麼?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原始社會母性崇拜的遠古隱秘心理的回歸,想到母系社會。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我們不管活得多大,在深層心理中都封藏著不止一代人對母親的記憶。母親,意味著生。假如說東嶽大帝是司死之神,那麼,碧霞元君就是司生之神,是滋生繁衍之神。或者直截了當地說,是母親神。人的一生,在殘酷的現實生活之中,艱難辛苦,受盡委屈,特別需要得到母親的撫慰。明萬曆八年,山東巡撫何起鳴登泰山,看到「四方以進香來謁元君者,輒號泣如赤子久離父母膝下者」。這裡的「父」字可刪。這種現象使這位巡撫大為震驚,「看出了群眾這種感情背後隱藏著對冷酷現實的強烈否定」(車錫倫《泰山女神的神話信仰與宗教》)。這位何巡撫是個有頭腦,能看問題的人。對封建統治者來說,這種如醉如痴的半瘋狂的感情,是一種可怕的力量。碧霞君元當然被蒙上市俗宗教的惟利色彩,如各種人來許願、求子。 車錫倫同志在他的《泰山女神的神話信仰與宗教》的最後,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即對碧霞元君「凈化」的問題。怎樣「凈化」?我們不能把碧霞元君祠翻造成巴黎聖母院那樣的建築,也不能請巴赫那樣的作曲家來寫像《聖母頌》一樣的《碧霞元君頌》。但是好像也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比如能不能組織一個道教音樂樂隊,演奏優美的道教樂曲,調集一些有文化的鍊師誦唱道經,使碧霞元君在意象上升華起來,更詩意化起來? 任何名山都應該提高自己的文化層次,都有責任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我希望主管全國旅遊的當局,能思索一下這個問題。本地人供的時候稱呼是泰山奶奶。
碧霞元君,也就是泰山老奶奶,山上最著名的就是碧霞祠,在山頂,然後山腳還有紅門宮,也稱小泰山,如果不能爬到山頂去拜的話,在這裡也是可以的
本地人無論男女老幼,提起泰山神靈就是泰山老奶奶,幾乎就是泰山代名詞,反而泰山神的岱廟不在山頂,而在市區泰山府君,主管地府。
泰山上最大的神難道不是碧霞元君么?碧霞元君_神仙傳說
文化課做的就是這個話題,哈哈。
泰山供奉東嶽大帝或者說泰山府君,泰山向來被看作是靈魂的聚居地,據說人死以後的靈魂都會回歸到泰山。
泰山府君這個形象傳入到日本後,和佛教中的閻王形象合二為一,共同掌管人的生死。
在日本的小說《陰陽師.鳳凰卷.泰山府君記》中,安倍晴明為了救一個侮辱了泰山府君的和尚,用陰陽術把和尚的罪孽化成與自己模樣相似的式神,然後與泰山府君以命換命。
本來是為了文化課題開始玩的陰陽師,結果現在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不是泰山老母么
泰山老奶奶,不知道是誰坐在廟裡還有人去拜
東嶽大帝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