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菲爾茲獎沒有諾貝爾獎在公眾的影響力大?
菲爾茲獎在數學領域絕對是最top的,而且有40限,更精彩啊,但公眾根本不關心它,甚至有許多人根本不知道,不要說大家人們不了解前沿的數學,人們也不了解前沿物理、化學啊。。。
諾貝爾獎好歹有兩項能看懂的獎,至少題目能看懂吧!而對於菲爾茲獎你告訴我這個題目什麼意思:「在數的幾何領域發展了強有力的新方法, 並利用這些方法計算小秩的環數和估計橢圓曲線平均秩的界 」,我表示數學系本科生看不懂。所以,你怎麼跟人吹牛嘮嗑呢?這麼高冷的獎,只能是數學界自娛自樂的產物。
諾貝爾物理獎的得獎原因大都是這樣的:「「透過觀測遙距超新星而發現宇宙加速膨脹」」
化學獎得獎原因大都是這樣的:「「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菲爾茲獎的得獎原因「對隨機偏微分方程理論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特別地, 為這類方程的正則性結構創造了理論」你看高中生好歹都能看懂一些諾獎的題目,而數學系本科生可能都看不懂菲爾茲獎的題目。不怪你不討人喜歡啊!
分割線--------------------------------------------------------------------------------------------------講多一點因為下面有個匿名用戶指出我答案的不足,所以我想多說一點。首先我覺得,再怎麼說,諾獎里有兩個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和平獎和文學獎,這兩個肯定有很高的可報導性。
然後我指出,諾獎的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其實有可能離普通高中生的學業還很相關,例如我們那年高考之前,還考過很多石墨烯的化學題,因為前一年的物理獎好像就是石墨烯的提取,所以呢,做到群眾喜聞樂見,媒體廣泛報導,科學界平易近人的科普,都是比較容易的事。
還有呢,大眾的數學水平其實離菲爾茲獎的水平,比大眾的物理水平離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水平差距要大得多,不好普及,甚至不好科普,以至於普通的大二的數學系學生都無法科普(我校開過群表示論的課程,可是效果不盡如人意,可想而知.......),所以呢,媒體不願意報導,也沒法報導,否則結果很有可能像當年報導陳景潤一樣弄出一個「1+1=2」的科普,所以,我覺得其實不出名也好。
最後,,匿名用戶指出的「至少在中國教育範圍內,人們接受數學教育的強度和跨度都是遠超物理或化學的」,就這一點來說,雖然我國的數學基礎確實強,但是現代數學研究領域,離高中甚至大學得數學都差得太遠,我們老師說,本科學的數學最深也不過是二十世紀前半葉的知,可想而知普通人如何能夠理解得了菲爾茲數學獎在做些什麼呢?原因很多,主要有二:
1.菲爾茲獎間隔長。每四年一次,不像諾貝爾獎年年有。臉熟效應2.菲爾茲獎得主的數學工作難科普。比如Langlands綱領基本引理最簡單的科普是:關於軌道積分的組合恆等式。觀眾一看介紹,軌道積分是神馬?一頭霧水。下圖是基本引理的數學表述:
我換個角度來說這個事。
實際上諾貝爾獎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營銷行為。
其核心是:抓住市場空白,捆綁銷售。首先強調一件事情: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科學遠不像今天這樣發達,全職的科學家人數不多,也沒有什麼像樣的獎項。有統計說,1930年左右,全世界物理學家總數只有1000左右,現在物理學家已經到了10萬。諾貝爾獎之前,全世界針對科學的獎項很少,可能除了英國皇家學會的柯普利獎章之外,就沒什麼大獎了。諾貝爾獎之前科學界最大的熱點是瑞典國王針對三體問題的懸賞,直接吸引了包括龐加萊在內的一大批數學家的目光。一言以蔽之:世界很窮,科學界很蕭條。
在這個時候,諾貝爾跳了出來,砸出全部身家,設了諾貝爾獎。
當時諾貝爾在財富界的江湖地位大概和現在的馬雲類似,大家可以自行想像,一個馬雲級別的富豪,在科學界沒什麼獎項的時候,突然砸出全部身家設立一個科學獎,這個事情有多轟動。簡直就是驚天地泣鬼神。抓住市場空白,這是諾貝爾獎成功的第一要素。因為當時沒什麼靠譜獎項,所以諾貝爾可以想設什麼獎就設什麼獎,諾貝爾跑馬圈地,圈到了科學界最核心的三大塊:物理、化學、生物,順帶還弄了文學和和平。
以後再有人設獎,無論是邵逸夫還是沃爾夫,就都只能挑諾貝爾挑剩下的了。諾貝爾獎的先發優勢太大了。諾貝爾獎另外一個成功的要素是捆綁銷售。
因為五個獎是捆綁的,所以一般而言,公眾會認為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物獎=文學獎=和平獎。這實際上起到了一個互相背書的效果,五個領域中任何一個領域做出轟動性成績,剩下四個也跟著沾光。這有點像現在的VC,一下子投了五個項目,成一個就行。諾貝爾獎運氣非常好,設立十幾年就碰到了物理學革命,等於風投在物理學上中了獎。其實前十來年物理學獎也不是那麼靠譜,當時還有個物理學獎發給了一個修燈塔的工程師……但是,後面接踵而來的是愛因斯坦、普朗克這幫人做的事情過於轟動,一個學科得道,雞犬升天,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即使物理不中,生物出幾個重要的成果,比如青黴素、比如DNA,照樣能帶諾貝爾獎飛。
這個品牌營銷效應是非常明顯的。我們知道有個獎叫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實是狐假虎威的冒牌貨。經濟學的最高獎項是克拉克獎章,現在是一年發一個,原來是兩年才發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人數是1-3,克拉克獎的得獎難度是諾貝爾獎的2-4倍,但是沒辦法,大家都認諾貝爾獎的招牌。
諾貝爾獎不設數學獎是個很遺憾的事情,其實菲爾茲獎比諾貝爾獎還難,大概平均一年不到一個,可惜得不到公眾的關注。。搞數學的還是窮啊。。
最後夾帶點私貨,給一個人喊冤:
馮諾依曼20世紀top10的天才科學家。
1936年的第一屆菲爾茲獎沒趕上,等到戰後就超齡了。
如果活夠年齡,必然有沃爾夫獎,但是1957年他就去世了。博弈論創始人,如果納什都能拿諾貝爾經濟學獎,他也一定能,然而經濟學獎1969年才設立。至於圖靈獎……現代計算機體系結構被稱為馮諾依曼結構……然而圖靈獎是1966年才設立。千古奇冤!諾貝爾獎各獎項中,份量最重的是物理獎,這幾乎是公認的事實在所有的諾貝爾獎中,份量最重的獎是哪個?那原因是什麼?原因是諾貝爾獎剛剛頒發的頭幾十年,恰恰遇上了物理學的「黃金時期」諾貝爾獎的誕生幾乎是和量子力學、相對論的誕生同步是物理學的大發展給諾貝爾獎帶來了聲譽
如果諾貝爾獎晚誕生五十年,沒有趕上物理學的黃金時期,影響力不會有現在這麼大
就如同廣大的科研人群都知道Science和Nature,卻鮮有人知道四大期刊一樣
因為一些人以為諾貝爾有數學獎。實際上在學術圈,菲爾茲影響力還是挺大的。世界大學排名之一ARWU里,菲爾茲和諾貝爾獎就是一同計算的一個權重。
當人們提到諾貝爾獎的時候,實際上包含了理化生文學經濟和平六大類;而我們提到菲爾茲獎的時候就只有數學這唯一一個高冷的學科。
隨便假設一個正常人。他可能關心數學,也可能關心物理、化學、生物醫學。假設這個人完全不關注任何數理,那他會不會關注文學呢?會不會關注經濟呢?實在都不關注,總要看看新聞了解一下世界和平吧?於是我們可以把這個世界劃分為以下幾類人:1,既關注數學也關注以上六項之一的人。2,只關注數學而不關注以上六項中任何一項的人,這樣的人都快夠資格當國寶了吧?3,關注以上六項中至少一項卻不關注數學的人。4,既不關注以上六項也不關注數學的人。
請問2和3的人群那個多?至少我認識的人中沒有一個人屬於第2類,而很多人是可以歸到第3類的!我甚至有一個猜想:這個世界上存在只知道菲爾茲獎而不知道諾貝爾獎的人嗎?我個人感覺沒有。這是我認為公眾影響力差異的最主要原因,其它包括媒體的熱度差異都只是這個內在原因的外在延展。即使讓媒體連續一個月報道菲爾茲獎,我相信:菲爾茲獎的公眾影響力還是比不上諾貝爾獎。
我還想指出的是:雖然數學是一個高冷的學科,但是數學家卻並不是一個無趣的群體,我所了解的菲爾茲獎得主每個人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以聊,我們也可以看到,大家聊諾貝爾獎得主也沒有太多著眼於他們的學術成就(文學獎和和平獎例外)。當然,很多數學家對於曝光於媒體大眾面前並沒有特別的興趣。同樣從媒體的角度講,數學家的故事也不是太大的新聞點。
一個有趣的數據是:自1901年始,共有196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而自1936年以來,總共也只有56個菲爾茲獎得主,在一個月之前這個數字是52;從1969年開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至今已有74人。另外,2014年的諾獎還沒有頒發。
最後:有誰知道下一屆ICM於哪一年在哪裡舉行嗎?又有誰不知道下一屆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將在哪裡舉行?
更新:
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什麼意思,我寫下以上回答的目的只是認為當時大部分回答並沒有說到點子上。為什麼說沒有回答到點子上?以目前排名第一的回答為例。
第一,那個回答並不是在回答:為什麼菲爾茲獎沒有諾貝爾獎在公眾的影響力大?而是在回答:為什麼菲爾茲獎沒有諾貝爾物理學獎或化學獎在公眾的影響力大?請仔細閱讀那個回答你就會發現此點。第二,我同意菲爾茲獎沒有諾貝爾獎在公眾的影響力大,可是我並不同意:菲爾茲獎沒有諾貝爾物理學獎或化學獎在公眾的影響力大!首先我們真的很難比較數學獎和物理學獎或化學獎,因為整個諾貝爾獎已經作為一個整體共六個獎項出現深入人心,提到諾貝爾的時候,不僅僅是物理化學生物醫學,還有文學經濟和平。所以我們已經失去了事實的比較基礎。第三,排名第一陳濤的回答提出了一個物理或化學相比數學的優勢:數學因為太高冷了而沒有談資。請注意,在那個回答下只是提出了這一個優勢而已。同樣,我也可以隨意舉出數學的優勢:至少在中國教育範圍內,人們接受數學教育的強度和跨度都是遠超物理或化學的;很多基本的數學難題在我國廣為人知,比如數學領域內最重要的黎曼假設,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哥德巴赫、孿生素數。與此相比,超弦理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東西呢?事實上,以上論述都可以推廣到世界範圍內。第四,即使是上面提到的物理或化學相比數學的優勢,那真的是優勢嗎?說到具體的數學和科學內容,你大概知道膨脹、加速是什麼意思,可是更具體的獲獎內容,大部分人真的能說點什麼嗎?大部分普通人也就是拿霍金的《時間簡史》充充門面吧。在這個方面,關於數學方面好的科普書籍也一樣有很多,基於數學教育的強度和廣度,我有理由相信看過數學科普的人比看過物理或化學科普的人更多。舉個例子,2006年Tao和Perelman的工作介紹就是不太難理解的數學內容啊,同樣非常具有話題性。同樣的道理,很多其它回答也沒有針對性的回答問題或只是在重複已有的觀點刷存在感。
最後,我還是想說:我不知道大家在知乎點贊的原則,我點贊的原因只是因為我認為這個回答說得好、有道理,而不是因為被推薦了或者看到大家都點贊了我也馬上點贊。
再次更新:
我的印象中,數學民科的數量好像要多於物理民科或者化學民科的數量。再更新:
貌似物理民科確實比數學民科多,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作為支持諾貝爾物理學獎比菲爾茲獎公眾影響力大的一個因素。此處僅限中國,國外未知。
最後更新:
即使我們承認物理或化學比數學更有談資,這是否可能是因為沾了諾貝爾其它獎項的光呢?要知道諾貝爾獎存在至今已經100多年。任何實證分析都無法否認這一點。我的觀點:試圖證明諾貝爾物理學獎或化學獎比菲爾茲獎公眾影響力大,這並不容易,因為你要創造一種假想的公平環境讓他們進行比較。但是試圖證明諾貝爾獎比菲爾茲獎公眾影響力大,這可以通過很顯然的邏輯分析得到,比如我上面提到的四種分類。事實上,比較諾貝爾和菲爾茲可以著眼的角度太多了。比如說,作為兩位歷史人物,諾貝爾和菲爾茲的知名度的比較。作為獎金,諾貝爾跟菲爾茲數額的比較。另外其它回答也提到了一些比較,也都是有一些道理的。
但是我們要找到最核心的東西,我認為就是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作為兩個「品牌」的內在價值。因為內在價值大才能夠吸引更大的新聞價值啊!諾貝爾最重要的內在價值(不是他本人的知名度也不是豐厚的獎金而)是:在物理化學生物文學經濟和平這六個方面,它都是代表最高水平的獎項。而菲爾茲,即使是在數學領域:我們還有沃爾夫,邵逸夫,阿貝爾三個分量極高的獎項。更具體來看,請注意我的四種分類,核心在於比較這兩類人:2,只關注數學而不關注以上六項中任何一項的人,這樣的人都快夠資格當國寶了吧?3,關注以上六項中至少一項卻不關注數學的人。這裡的核心觀點是:知道菲爾茲獎的人很有可能知道諾貝爾獎,畢竟只關注數學二不關注其它的人太極端。而不關心數學卻關心文學和平的人卻大有人在。問題的核心是:數學的受眾面窄,而諾貝爾幾大獎項的受眾面要廣得多,幾乎覆蓋了整個人類社會,自然而然也幾乎覆蓋了數學的輻射範圍。最後,不知道有沒有人有耐心看到這裡。前面我提到了菲爾茲獎獲獎人數和諾貝爾獎分獎項獲獎人數,作為數學的忠實粉,其實我很隱晦的在推銷一種觀念:獲得菲爾茲獎的難度比獲得諾貝爾獎的難度要大。
我這裡就不直說我的意思了。其實我什麼意思都沒有,是你們想多了。為什麼每次高考結束後都有人吐槽語文作文題,而很少吐槽語文簡答題,或者數學,英語甚至綜合題等等?因為看不懂啊
因為諾貝爾獎得主都是嗨蔓兒,除了愛因斯坦,倫琴,居里夫人,楊振寧,就是屠呦呦,莫言,奧巴馬,還有一堆敏感詞。
菲爾茲獎獲得者都是誰?公眾一個都不認識呀,有牛頓嗎?有萊布尼茲嗎?有華羅庚嗎?有葛軍嗎?其實我們就認識這四個數學家,名單上的那些人都是什麼鬼……
同理還有圖靈獎,你跟別人提這是計算機領域重要獎項,人家就問,有比爾蓋茨嗎,有喬布斯嗎,有李開復嗎,有輪子哥嗎,切,除了姚期智,別人我們都不認識啊!公眾影響力這是個傳媒概念,需要媒體的作用才能廣泛傳播到公眾眼球中耳膜上。
諾貝爾獎是先公布後領獎,其間有兩個月間隔,也就是說在此每個諾獎可以曝光至少兩次。最重要的莫過於公布的時候,人們每天知道一個獎,連續轟炸一個星期。各路神人預測加媒體的推介使得其受公眾關注較多。
反觀土地獎,世界數學家大會上公布,然後就是一群人開會,也沒外界什麼事,記者遠少於諾獎領獎的時候,曝光度都少於諾獎,當然也會遜於諾獎的公眾關注度。
還有,拿土地獎的純數學家不怎麼好接觸。格羅滕迪克抱妞斥同行的故事廣為傳播外,他的好友塞爾更是在與採訪中用了很多不感興趣來搪塞記者。一般識趣兒的記者就不會再採訪這類沒什麼花邊新聞又高冷的人了。
再看看諾獎得主,和平獎文學獎經濟學獎這種得主的強烈的入世精神就不說了,生化的本身應用就很廣,物理獎得主們的科普博客更新得不比美食家慢,更熱衷上電視,世界各地演講。
當然這還是公眾品味的事,不宜多講。
最後,純數學家的大腦與常人不怎麼一樣,好像他們不太在乎外界關不關心,所以就此散了吧。
10月諾獎見,不過我也不太看好物理獎,多麼呵呵的一獎啊。Tom Kibble死不瞑目。因為諾貝爾獎的錢多啊.諾貝爾獎每年6個,總能抓出幾個傳奇色彩的故事來給媒體做宣傳.菲爾茲獎這獎金實在是難看,而且四年才一次.阿貝爾獎獎金倒是多,可你們更沒聽說過不是.
大眾根本不在乎也不知道數學、物理、化學獎啥的。但諾獎有文學和和平獎啊。這個還能懂一些。。你以為國人真的熟悉諾獎?國人熟悉都是得獎的華人。好比陳景潤,國人在乎他是幹啥的嗎。
不滿意所有的答案,所以嘗試回答一下
這個問題原因很多我會一一列下。為什麼菲爾茲獎沒有諾貝爾獎出名?人們想起諾貝爾獎的時候,會和愛因斯坦,海森堡,居里夫人這些人類歷史上最牛的大師聯繫起來,會和量子力學,基因學這些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聯繫起來,會和二極體,原子彈,核磁共振這些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聯繫起來。這些超級偉大的科學家,偉大的發明賦予諾貝爾獎以光環。但是提起菲爾茲獎,雖然那些獲獎者也比較厲害,但是由於沒有太傑出的獲獎者(類似物理學界的愛因斯坦類的),而且數學上那些劃時代的思想基本不能和菲爾茲獎聯繫起來,所以相形黯淡。這種原因很大是由於諾貝爾獎開設的比較早,而且在那個時代基本是科學突飛猛進的時期,所以囊括了人類歷史大我們知道的很多超級牛人。菲爾茲獎開設的比較晚(網上查看最早是1936年的獲獎者),如果菲爾茲獎也開設較早,可以囊括一些超級天才,比如希爾伯特,龐加萊,高斯,這類人,那麼菲爾茲獎也會被賦予很大的光環。這也很好理解,其實說起諾獎,基本上最不出名的就是諾貝爾和()平獎和文學獎,關鍵原因也是這個。造成這種原因,就是很大程度上是和諾貝爾獎的獲獎學科扣住了時代的主題有關係。18世紀一直到現在人類的主題不外乎工業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經濟發展。工業革命的發生很多都和物理學有很緊密的關係,不管是蒸汽機還是電力革命;兩次世界大戰很大程度上是技術裝備的比拼,所以極大的涉及大物理這類應學科;20世紀後程,經濟發展成為世界時代的主題,這時候經濟學的作用凸顯,可以說一直蔓延到現在。反觀數學,不得不承認數學的作用也很大,但是如果我們提起工業革命做貢獻的數學家,好像有點少,也不可能根據數學定理就發名原子彈。所以造成了數學相對被忽視(相對於主題學科來說)。所以數學更像是幕後英雄,雖然解決很多問題,但是好像大家不會想起。那麼代表數學最高獎項的菲爾茲獎也就沒有太大的影響力。這個道理就好像現在我們都知道雷軍,都知道馬雲,不就是因為現在處於一個信息時代么?還有一點就是諾獎的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數學離生活比較遠,數學畢竟只是一門工具。但是不管是我們看病(生理),經濟發展(經濟學),都和生活密切相關。也容易在這上面造勢,比如看雜誌經常看到各種經濟觀點的討論,由此會提到一些諾貝爾獎的觀點,等等。至於題主說的菲爾茲獎必須40歲之前,所以更難,這個觀點我不太同意,理由如下。
首先,數學這類學科絕大多數情況下很容易分出高下,物理學經濟學這類學科很多是需要時代進行檢驗,所以如果你作出一個牛逼的數學成果,可能會很快被認可,但是物理學經濟學這類需要很多年之後人們發現其巨大作用了才會被認可。我們也可以看到現在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很多成果都是年輕時候獲得的,只是隨著時代發展人們意識到重要性,但是數學成果相對來說評價起來比較容易(當然也不排除類似康托集合論很多年之後才被認可的),所以就必須交由時間來檢驗。
其次,物理學化學這類學科需要很多的積累(比如物理不僅需要物理知識還需要數學知識),而且這類學科不僅需要邏輯自洽,還要保證「不可證偽」,因為唯一的判斷標準就是大自然,就是通過實驗,所以是一門「發現」的學問。數學很多時候只需要「邏輯自洽」就可以了。所以物理和化學上的很多創新就意味著推翻前人的理論(這太難了),但是數學上的很多創新,往往是提供了一種新的工具一種新的方法,只要保證這種工具這種方法和以往的自洽就可以了。比如笛卡爾坐標系的發明,比如群理論的提出,其實都是對數學的補充,對方法的補充,和以往的衝突情況很少,有時候數學家為了讓自己的新理論和其他數學知識保持銜接,會提出一些所謂的「定理」,這時候只要有創新性就可以了。物理學這類硬科學往往不能這樣,因為你不僅保持創新性,還要被實驗驗證,還要能預測很多東西。比如我現在也提出一種物理理論解釋為什麼引力存在,可以寫一本科幻小說保證邏輯自洽,但是如果不能被證明那就只能是YY了。這也就意味著物理學化學這類硬科學受到的束縛更多,這也是為什麼物理學家很少有年少成名的,但是類似數學家很多都是年少成名的。
有點跑題了,不過還是想寫完。個人比較傾向認可數學可以算是一門藝術,物理化學是科學,甚至經濟學也可以算是科學(軟科學,因為經濟理論有時候也可以預測一些東西)。
藝術的好處就是自由度很大,可以任人發揮,只要有新思想就可以(大家想想藝術家是不是這樣,不管是大音樂家,包括一些大畫家),所以往往很多天才。我們能想到的天才很大部分是藝術家(貝多芬,梵高,莫扎特,各種數學家)。藝術家可以成名比較早,而且往往很燦爛。類似物理學這類學科,由於理論必須要被實驗檢驗,而且創新意味著打破前人(但是前人的理論很多也是被證明不是錯誤的),所以物理學有時候看起來不是那麼有趣,不是那麼拉風(類似愛因斯坦相對論,量子力學之類的畢竟是很少數)。我覺得不管任何學科,爭論這些獲獎知名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數學也好,物理學,文學,經濟學也罷都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我們在乎的是「同行評議」而不是所謂的知名度,還有一些天他們遠遠超越時代他們的工作只能由後人來評價,用知名度來評判這些科學家是本末倒置,因為並不是所謂的獎項賦予思想意義,而是思想賦予獎項以力度。
ps:
以前學校會有一些所謂的民科的東西,然後散播自己的理論,說什麼「牛頓定律是錯的」,等等之類的,而且給出推導,其實我覺得這些說牛頓定律或者相對論是錯誤的人,他們的文章你可以不必看,因為很簡單,牛頓定律和相對論我們認為是對的不是因為數學推導,而是因為實驗檢驗。如果真正的你想推翻相對論,方法就是找到一種現象,這種現象相對論不能解釋,和相對論矛盾就可以了,不必推導。我們看凡是物理世界的大的進展也是這樣,為了解釋為什麼原子存在還有黑體輻射,提出了量子理論,為了解釋光電效應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所以那些民科是捨本逐末了,他們認為硬科學是推導得到的,即便硬科學真的推導有bug,我還是傾向是對的,原因很簡單,——可以被實驗驗證(不可被是實驗證偽)。1.品牌效應:你去問一問那些沒有聽說過菲爾茲獎的人,他們可能基本上都說不上諾貝爾獎究竟有哪些獎項。其實,普通人只是知道這個名字罷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2.曝光次數較多:諾獎每年一次,每次幾天,曝光次數和持續時間都比較長。媒體也更積極進行相關報道。
3.更容易報道:要說媒體為什麼喜歡報道諾獎,是因為物理學化學什麼的比較容易看懂,而數學那些東西讓記者去寫文章報道真的比較難。
4.實用性:在普通人眼中,數學那些東西都是不實用的,生活中基本上接觸不到的,只是一個遊戲。沒有物理化學醫學的實用性,又沒有文學的娛樂性,所以不被關心。
5.爭議性:爭議性的事情最容易傳播,這點不必多說。諾獎更容易產生爭議,不同專家會有爭議,普通人也會對文學獎和和平獎的得主發表自己的意見,那個數學獎,你讓人家怎麼去爭議?看了半天還沒看懂呢。跟每年媒體公眾只關心高考作文一樣,他們能看懂的,也就這個了······
抱歉。我看成菲茲獎了。
六對一 優勢很明顯啊 如果算上年份 就是二十四對一
首先你收到的信息是媒體給你的,而你所接觸的媒體很大很大很大很大一部分不懂數學。
因為大學以下教科書上沒有提到過fields。
等我拿了這個獎在中國就會熱起來的,放心
推薦閱讀:
※屠呦呦教授的成就對中醫的發展有什麼正面影響?
※屠呦呦因為發現青蒿素的關鍵貢獻,獲得了拉斯克臨床醫學獎。請問屠呦呦是否有希望獲得中國本土第二個諾貝爾獎?或者說第一個本土諾貝爾科學獎?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是否證明了中醫藥治癒疾病的概率較低?
※學生可以得諾貝爾獎嗎?
※諾貝爾獎為什麼不設數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