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士兵背上的「兵」與「勇」什麼意思?


一個叫「有編製」

一個叫「臨時工」

:P


兵,主要是指常備武裝力量,八旗、綠營。

勇,指鄉勇,義勇,是臨時性,或者地方自籌的。

清末漢臣崛起,八旗綠營腐敗崩壞,主要軍事力量逐漸變為以湘軍淮軍為主的勇。


不得不說一個題外話,我的photoshop的生涯,完全因為這個事情而開始

有一天,我玩kof的時候突然有種強力的想法

那時候網路基本還是天方夜譚

為了實現這種想法

自學了ps


除了具有編製的意思以外。主要是明朝衛所軍留下來的軍隊制度

行軍打仗,讓後排士兵看到這個勇字鼓舞士氣。


一個臨時工 一個正規軍 曉說詳細介紹過


明朝就有,不是清的獨創,事實上看韓國歷史劇他們的水兵中間有一個水字


兵是國家的正規部隊。勇 是預備役部隊。


所謂「散兵游勇」就這麼來的吧


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的兵,馬背上打天下的清朝。為何士兵胸口有的銹的是「兵」,有的銹的是「勇」呢?這兩個字各自代表了什麼?

其實這兩個看似平常的字,後面隱藏著非常多信息。一半來說,正規兵也就是有編製的兵胸前都會銹著「兵」字。而這些胸前銹著「勇」字的士兵大多是在戰爭爆發兵力不足的情況下臨時召集的,他們更像是臨時工,不僅沒有經過專業訓練,連裝備也與正規軍差得很遠,每次打完仗就立即解散了。雖然勇氣可嘉,但是戰鬥力卻不太行。

不過兵優於勇的現象卻在清朝後期發生了轉變,取代了八旗兵和綠營兵,成為了清軍主力,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實際上,銹「兵」字的八旗兵和綠營兵都是兵戶,也就是當兵的人,世世代代只能當兵,不能從事別的職業,一個士兵的一份軍餉要養活家裡幾口人實在難以為繼,為了照顧旗人的生活,清政府擴大了當兵的名額,入營成了一種救濟手段,更有甚者老人 小孩也名列兵籍,為的就是多領幾份軍餉。這樣一來,八旗兵的質量就難以保證了,戰鬥力江河日下。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八旗兵與綠營兵已經腐敗不堪。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八旗兵和綠營兵也無力招架。曾國藩看到這樣的情況後就把士兵改為了招募制,由長官自己招募鄉勇作為自己的軍隊,把鄉勇改為勇營,創立勇營制度。從此,「勇」字士兵逐漸代替「兵」字士兵成為了國家的正式軍隊。


這與本將軍領兵出征時候立一帆大旗上書「帥」,是一個道理...


交警,協管


臨時工與正式工


推薦閱讀:

爵士樂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