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學的教育體制有什麼優勢和弊端呢?

現今德國大學的教育體制很完善了嗎?與英美國家的大學教育,或是我國的大學教育相比,都有怎樣的優勢和弊端呢?ps我聽說大學是不用學費的,但是政府有對高校的資助,那麼現今德國大學還缺錢嗎


謝邀。

這個問題很好。

德國大學從種類上分為大學(Universit?t)和技術類高校(Fachhochschule)。後者相對於前者更偏重實踐。從資金來源分為公立和私立,公立大學占多數,我們下面說的都是德國公立大學。

先說優勢:

1. 公立大學不收學費。當然這個優勢是對於學生來說的,相比於英美的高學費對學生也是負擔。

2. 學校管理相對自由,只有規定通常畢業的年限(本科6個學期,碩士4個學期),並不會硬性要求必須在這期間內畢業。這個優勢是相對於中國大學而言的。相對寬鬆的學制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實習或者去做想做的事情。

3. 分類明確。綜合類大學(Universit?t)培養更偏研究(當然並不是說這種大學生實踐能力不行),技術類高校(Fachhochschule)與企業合作緊密,畢業生通常能夠更快的適應企業的實際需求。另外,這種技術類高校在德國的地位挺高,不會像中國的技校那樣被貼上「差學生才會上技校」的標籤,這樣有利於年輕人向不同工作領域的分流。

4. 畢業不太容易。這是相對於中國大學而言的。在德國大學、特別是本科階段,學生的壓力還是挺大的,有些學科還存在淘汰機制,考不過中期考試(Zwischenprüfung)你就不用來上學了。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中國大學「嚴進寬出」導致的部分學生一進大學就不求上進的現象。

5. 大學的水平較為平均。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專業強項,不會出現全國最好的專業都集中在清華北大的情況。這樣的好處是教育資源較為分散,學生不會為了上好大學而擠破腦袋。大家會因為喜歡某個專業去上某一個大學,或者看哪所學校離家近。不過這也有弊端,我在下面講。

6. 教學水平。平均的教學水平高於中國大學。雖然並不是所有教授能力都很高,但整體而言,德國教授團隊要比中國的更加貨真價實,畢竟在德國想要當上教授是要經過千錘百鍊的。

德國大學的優勢還有很多,我就不再多說了,我想大多數人對於德國大學的優點了解的很多,因為有些中國媒體對德國大學毫無原則的吹捧已經把德國捧成天堂了。

重點說一下德國大學制度的弊端。

1. 公立大學不收學費。與上面第1條一樣。不收學費對學生是好事,對學校可不一定。德國公立大學的經費大部分來源於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且州政府的錢佔大頭。如果州政府比較窮,那學校的經費就少。經費少就雇不了好教授,沒有好教授那麼科研水平就提高不了。簡單的說就是缺錢。

2. 德國大學的水平較為平均。這與上面第5條是一樣的。大學水平平均是一把雙刃劍,弊端就是導致德國缺少頂尖大學。過於注重平均的結果就是效率的降低,德國缺少像英美那樣的頂尖大學。其結果是:1)在國際大學排名上德國大學排的最高的也就三四十名。當然有人可以說,這排名沒什麼意義。那麼 2)學校名氣不夠大就吸引不來頂尖教授。看看近幾十年諾貝爾獎得主大多都在美國工作。最近幾年德國實行的精英大學計劃力圖打造幾所世界一流大學,不過這項政策也遭到了一些非議。

這個答案對此有很好的解讀:

為什麼世界大學排名前 50 大學列表中沒有德國的大學? - 謝葦的回答

3. 頂尖科技領域落後於美國和日本。德國的強項在於次高新技術,比如高端機械製造等,但在前沿科學領域,比如納米、生命科學,美國日本還是領先於德國。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德國的大學教育。上面所說的,德國大學缺少對頂尖教授的吸引力,另外資金也不如美國頂尖大學充裕。奉行公平原則的大學制度在培養中上等水平的學生上沒有問題,但在培養精英學生上就顯得力不從心。缺少精英的學生,那在頂尖高科技領域便會處於相對的劣勢地位。

4.教職員工晉陞制度的問題。要想在德國當教授,那真是長路漫漫。首先拿了博士學位後,要再花幾年的時間寫一篇長度超過博士論文的文章,並要接受考核,德語叫 Habilitation,取得在大學授課的資格。然後你就好好在學校教課,然後等著吧。跟美國一樣,德國的教授擁有一個教席(Lehrstuhl,英語 chair),教席數量是固定的,所以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青年學者要想當教授,除了學術水平達到了相應水準,還要等著學校的教席出現空缺才能填補上。什麼時候會出現空缺呢?一般是原來的這位教授退休了、去世了、或者跳槽了。這意味著青年教師們,慢慢等著吧。在這些青年教師拿到教授席位之前,通常很難有幾乎獨立領導一個重要的科研項目,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動力恐怕就會下降。而且那些還沒當上教授的教師都是「合同工」,合同到期隨時都有可能被學校掃地出門。相比較而言,美國的 tenure 制度能夠較好的激發中青年科學家的工作熱情。

不過德國政府已經採取措施修改這一晉陞制度,比如引入 junior-professor(青年教授)這種崗位。另外我個人感覺,德國似乎正在嘗試提拔一些年輕有為的學者成為教授,比如我們學校的經濟系最近就來了兩位十分年輕的教授。

最後說三點。1)請不要聽信某些媒體吹捧德國的文章,這些信息有超過一半都是假的。德國沒有那麼完美。2)雖然講了這麼多德國大學的弊端,但總體上而言,德國大學為過去幾年德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稱職、合適的人力資源。也就是說,德國大學制度是符合德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產業需求的。比如上面說的德國強在中上等人才的培養,不擅長培養頂尖人才,但德國經濟是以製造業、機電、化工、汽車產業為基礎的,這就需要大量的中上等人才,以及技術類高校培養出的能夠迅速適應實際生產的工程師。3)但是經濟形勢不斷變化,產業結構變革速度很快,在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德國大學制度的弊端就會顯露出來,比如現在。所以德國政府也在採取措施對現有的大學教育制度進行修正,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具體效果如何,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沒人邀,來強答一下。權做探討。

德國的這種教育制度優點很多:

相對平均的教育資源配置和較小的家庭教育負擔可以讓更多的人讀得起書,對提高整體國民素質有好處。並且讓寒門子弟也可以出頭,這對社會穩定有好處。學校的寬進嚴出給更多人機會,讀uni雖然前景更好但也面臨更高的淘汰,讀fh收入也不錯,風險也小,兩種各有利弊。這種配置對大工業有好處,畢竟優質的研發人員只是大工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靠兢兢業業的技工,社會對各種人才都需要。另外由於畢業不容易,造成長期以來社會尊重高學歷的人才,社會價值觀整體比較正常,不太浮躁。這種制度造成了德國其實自身人才的造血能力不差,以及整個系統的康健。

德國制度的問題更多的是國際化以後的問題。就是在國際化以後,各種人才流動更頻繁(壁壘小了),國家經濟並不再像以前相對獨立,國家的產業定位可能只是國際化以後的一環。所以現在各個國家比拼的並不完全是自身造血能力,更重要的是吸引別國優秀人才的能力(自身造不出或者造出的量不夠沒關係,只要吸引力夠,把人家國家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最優秀的人才吸引過來就成)。這點德國的制度(不僅僅是教育而是整個社會性的)缺陷就體現出來了。首先由於社會福利體系等原因,絕大多數人收入差距並不大,這對一般普通人來說確實不錯,但是對那些精英分子吸引力就小了。第二,大學教席非常有限,德國的大學很傳統,一個方向就一個教席,一般一個大學就300-400個教席,所以位置非常緊張,年輕的優秀人才可能由於等不到位置而另謀高就。科研院所的情況也類似,終身的位置很少。第三,由於政治環境限制,投資更多的和企業相關,軍方投資不可能像其他國家大張旗鼓,所以前沿研究資金較缺(前沿的都是些砸錢都不知道能不能出成果的玩意兒,有正常商業邏輯的公司都不會在這地方砸錢的)。這方面日本也是一樣,中村修二就是例子。這點對吸引那些需要大量資金科研的學科里的精英人才不利。第四,金融方面管制較嚴格,傳統上又以間接融資為主,所以暴富效應較小,這也是很多精英人士不喜歡的(這點其實影響的不光是金融業的精英,也包括很多新興產業的精英)。這一點也造成很多風險較大的新興產業德國企業並不是主導,更多的是採取跟進的策略,因為剛開始這些產業都風險很大,而德國的融資結構和稅收體系都不太利於高風險的項目。這並不是說德國人不知道這種體系的缺陷...但是鑒於社會傳統和價值取向,我感覺德國應該是在這點上是權衡過的,所以即使信息產業衝擊這麼長時間了制度依舊巋然不動。還有一點...這個國家太厭惡通貨膨脹...也許是因為他們經歷過世界上最惡性的通貨膨脹有切膚之痛的結果...所以...這個國家金融上比較無趣...=.=...精英都喜歡比較有"意思"的地方...恩...

PS:比較同意上面一位說的改Diplom...確實不倫不類...改的比較實際目的,個人感覺更多是讓一些國際學生好更好地銜接,不過...即使直接能讀master了,不需要像以前那樣要補Vordiplom的課了...但是國際學生良莠不齊,沒有打下紮實的基礎真的好末...


優勢呢簡單來說就是不收錢,所有人,窮人富人都有上大學的可能性,不用擔心學費的問題,每學期就是200多的雜費之類的,基本都能負擔得起。

相比英美我不知道,沒去過英美不好說,學校的軟體硬體,學術氛圍什麼的不知道有多大差別。

劣勢就是現在這個要死不活的改革。以前德國是五年制的 Diplom, 現在改成三年本科兩年碩士,真心有病。三年本科出來真心是沒什麼用,很多人批評這個改革,很多企業說本科生畢業什麼都不會,什麼都要從頭教。所以現在基本都得上碩士,本科完了還得申請碩士,還要看學校有沒有位置。還不如當初的 Diplom,一次性上完還不用在申請一次,純粹的浪費時間。

不知道樓主具體問的德國哪個學校哪個專業,不同地區的還是區別很大的。還是說對留學生來說德國和英美有什麼區別,泛泛的只能先說這麼多了。

就我的經歷來說德國大學真的很好,很人性化很開放,但是可能也有人有其他經歷。這個說來就話長了,就不跑題啦,歡迎大家有機會來德國留學~

。。。。。。。。。。。。。。。

沒看到說要和我們國家大學相比,算了還是別比了,要不然得寫一本幾十頁的論文了,和英美比比較有意義,坐等高人回答~


同樣是沒人邀的強答。

優勢:

1.經濟成本低。這個不多說了大家都懂,但巴符州現在已經開始對於16年以後的國際學生入學收費。

2.國際市場上就業相對容易。

相對學業巨大壓力帶來的就是,學位相對含金量還是比較高的,而且diploma相對bachelor+master好像更好找工作。

3.各個學校之間差異不明顯。雖然德國傳統觀念也肯定覺得uni的學生比較有優勢,但個人認識的fh學生也能找到較好的工作。fh與uni還是實操和研究的區別,牛逼的fh也牛逼。或者一個專業讀了不舒服不喜歡,也能轉去下一個專業或別的學校,外國人有一定次數限制,但本國人無限轉。

4. 不同學科之間研究能力差異較大。化工製藥學科絕對優勢,這個真的不想多說,無論校內資源還是就業前景都是碾壓級別。但比如物理系???

劣勢:

1.時間成本高。這個不說了大家也懂,我很多朋友都是因為沉沒成本才繼續在這念的。這個也分學科,社科純語言要命,純理科或英語偏重多的商科可能比較適合中國學生。當然學霸走到哪裡都不怕。

2.小語種優勢?這個觀點我現在個人很懷疑,因為曾經一外的英語被德語造成了毀滅性打擊。然而就我現在了解到的信息,無論德國還是國際市場甚至國內,英語的語言能力要求會更高。

3. 國內對德國大學的認知度不足。雖說德國各個大學教學水平接近,但因為語言問題國內較知名的不多。人還在德國,不清楚國內是不是存在將正牌德國uni當成野雞的可能性。

4.社會風氣較沉悶。吃的小事了已經,重要的是德國人真的悶騷,混華人圈子語言又得不到提高,看個人取捨。

手機先碼到這裡,想到再更新。


德國自己毀了一幫好大學,哥廷根,海德堡,柏林洪堡都已經大不如前了。大鍋飯平均主義害人,德語區最好的大學在瑞士


天氣太糟,吃的太差


推薦閱讀:

作為教師如何阻止學生因為丑/胖被欺負?
為什麼學生時代女生的家長對她們花錢都特別闊綽,而男生的家長通常比較摳門?
MOOC 課堂能取代傳統課堂嗎?如何實現師生互動?
一個男生和女生打架,結果大家普遍同情男生,冷淡女生是什麼情況?

TAG:教育 | 德國 | 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