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天氣預報第二天都不準還要預測第三天甚至更遠的?
相關問題:為什麼天氣預報老是不準? - 概率論
我聽說知乎上遇到這類問題要先說——「問為什麼之前先問是不是」。那麼,
- 是不是天氣預報第二天都報不準呢?
自然不是,先說結論,目前的預報水平對第二天(24小時時效)的天氣做出的預報準確率是相當高的。最近7年來,我國對24小時的晴雨預報準確率都在85%以上,對氣溫的預報準確率都在80%以上,而且時間解析度和空間分別率也在不斷提高,如果經常關注中央氣象台網站的話就會發現,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預報都是精確到區,而且是每三小時一個預報,預報內容包括溫、濕、壓、風、雲量、能見度等多個氣象要素。
那為什麼就這樣題主還認為24小時天氣預報不準呢?具體原因可以參考天氣預報為什麼總不準? - 隋琪盛的回答,這個回答里提到了7點原因,總體來說還是比較靠譜的解答,不過第七點有些問題,不是說我們預報員只總結報的好的天氣過程,不總結預報失誤的過程,搞得我們好像粉飾太平一樣,我們預報失誤的才是總結的重點啊,可是這都是內部的,公眾看不到,為啥呢?因為預報失誤的過程一般很難發文章啊,不發文章就算我們總結千百遍你也不知道啊。另外,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這世界上也沒有完全一樣的兩次過程,總結過程預報經驗對我們今後的預報必然是大有幫助的,但類似的形勢完全有可能發展成完全不同的降水過程,臨到預報的時候考慮到責任問題、為決策者服務的考慮、為公眾考慮等等因素,以往預報的經驗對此次過程的指導作用不是想像中那麼大的。另外,補充一點關於預報精度和解析度的問題。現在大家覺得天氣預報不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預報時間空間精確度的需求和精細化預報水平之間的矛盾」,就像我在其他一個問題下面說的,
等到我們能準確的預報「明天下午3點36分,朝陽公園到紅領巾公園之間區域有1.2mm的陣性降水」的時候,你才會覺得准,可是我告訴你,局地的對流性降水幾乎不可能在提前24小時時間段內給出確切的降水地點的。那我們說北京城區局地有陣雨,結果東城下了,西城沒下,你就說不準。。。。
所以,這樣的所謂「不準」,不是我們不想,是臣妾真的做不到啊……而儘可能提前時效的預報對流性降水,儘可能的提高預報準確率也是我們全體天氣預報員努力的方向。
另外,還有一種心理認知上帶來的誤導,我們報對90次,大家都覺得稀鬆平常,很正常,但是在這90次正確預報中間穿插著10次預報錯誤(尤其還可能給自己帶來了不便),我們就會對這10次錯誤的預報印象深刻,當預報失誤每出現一次,對預報準確性的質疑就會增加一點,而預報準確時,對預報的相信度卻不會增加,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預報「老是」不準這種概念。這個感覺是心理學的東西,我也不太懂。 2. 為什麼天氣預報第二天都不準(不能100%准)還要預測第三天甚至更遠的? OK,回到題主的原問題。先說結論:預報目的不同,預報內容不同,服務對象不同。 在我們氣象部門,預報按照時效,分為短時臨近預報(0-12小時)、短期預報(24-72小時)、中期預報(4-10天)和長期(延伸期)預報(10-30天)。一般來說,短臨預報是最準的,因為我們已經看到雷達圖上,門頭溝的降水發展起來了,那未來幾個小時肯定能移動到海淀了,這個一般沒問題。 短期預報就是我們平時接觸最多的,每天下午七點半新聞聯播之後都會有全國24h和48h(有時候有72h)的天氣預報。大氣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高度非線性的混沌系統,很小的、不可避免的初始場誤差也會通過與大尺度運動的非線性相互作用而隨時間演變逐漸增大,最後使得一定時期之後的預報值與真實狀況相距甚遠,也就是說預報時效越長,預報準確率越低,那這個「一定時期」現在一般認為是3天,3天之內的預報都還是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我剛看了下上個月的晴雨預報,72h的晴雨預報準確率只比24h的低了6%~10%,所以,你可以認為72h預報只比24h預報稍微不那麼可信一點點。中期預報是4-7天的預報,這一個時間段內的預報準確性就大大下降了,那我們還有報它的理由嗎?反正報了也不準不是嗎?其實,中期預報的思路和短期預報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你經常關注中央氣象台網站的話,你一定會發現,我們做的中期預報主要關注的是4-10天內氣溫的變化趨勢和降水過程的累計降水量,而不是每天氣溫多少度,每天下多少毫米雨。也就是說中期天氣預報報的是過程,著眼點更大更宏觀,而不是關注於細節(也沒法關注=.=)。我們預報的是未來4-10天內會下一場或兩場雨,哪一天開始哪一天結束,但具體每一天下多大我們確實預報的不準。我們預報未來4-10天氣溫偏高,但每天氣溫是多少,我們預報不準。既然具體的不準,拿這預報還有意義嗎?當然有,舉個例子,某地5天後舉行大型戶外活動,活動需要提前四天準備安排,如果我們給出預報未來4-6天內有一次降水過程,7-10天內天氣晴朗,那穩妥起見的話,主辦方就可以選擇推遲兩天舉行,以避開這次過程,至於4-6天內的雨下了多大,下在了那兒,具體什麼時間下的,他們並不關心。雖然現在我們在製作城市預報的時候,也會製作4-7天的城市預報,但是當你看手機或者網站上給出的4-7天城市預報的時候,你需要看的是一個趨勢,你要看的是4-7天內有沒有降水過程,溫度是升了還是降了,這比你糾結於每天的晴雨如何、溫度幾何更有意義。至於更長時效的延伸期預報,到10天以後,逐日的天氣要素預報已經失去了意義。但是,延伸期預報不僅受到初始條件的影響,還受大氣外部一些強迫因子的影響,例如土壤濕度、植被、冰雪覆蓋、反照率和海冰移動等,他們的作用將使誤差的增長減慢或停止,使得幾天或者更長時間的大氣平均狀態趨向於穩定;同時,一些長周期的大氣現象如大氣季節內振蕩(MJO)、北極濤動(AO)等對天氣尺度系統有明顯影響,有助於提高可預報上限;另外對大氣狀態進行時間平均的方法去除了部分天氣雜訊,使得大氣的緩慢變化特徵更加明顯,從而使這些要素平均值的延伸期預報成為可能。所以,現在的延伸期預報一個是預報氣象要素(氣溫、降水)的平均值或距平值,一個是預報大氣異常環流造成的重大天氣過程。這個的著眼點就更大了,已經幾乎要脫離天氣預報,接近氣候預測了。這部分沒有城市預報的製作,公眾對這部分了解的也比較少,但它對各類決策的制定也有著不可忽略的重要意義。我覺得挺準的啊!而且我如果需要看幾天以後的天氣情況,那是因為我幾天後有一個什麼活動,我了解幾天後的一個大概,然後快開始活動時再做具體安排,每次都很准啊!如果沒什麼活動我就不會去看那麼多天的天氣預報,開開心心的一天天過唄!
現在天氣預報非常準確,題主認為不準確的原因是:天氣預報預測10月1日,下雨,最後沒有下??得到結論:天氣預報不準確。豈不知在過去的幾百天下雨預測中,大部分都是靠譜的,而由於現有技術的局限性,導致了準確性不能百分之百,一旦出現不準確的時候,大家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到為數不多的幾次上來,這就是倖存者偏差。
說個實在的,萬一明天颱風入境你就只看今天的真的大丈夫?
學生成績不好也要學習員工薪水不高還要工作天氣預報這種東西和新聞聯播屬性一致的存在不是一檔節目而已經成為大眾的生活習慣沒有為什麼就是要播而且不管準不準也都有人看
蝴蝶效應有沒有
萬一有一天准了呢
預測還是需要滴,萬一有一天准了呢
氣象局的人總不能早上起床看了看天就接著睡覺吧。
因為你只會記住他說晴天於是你沒帶傘結果卻下了雨你被淋或者他說雨天於是你帶了傘結果卻晴空萬里你被人嘲笑的事情。
我是不是應該斷個句加個標點?
就像你看錶總是能看到11:11或者22:22這樣。因為什麼氣流啊,什麼冷鋒暖鋒啊,他們是運動的,變來變去的,所以在他們變化的過程中,可能猜不準哪天就真的會降雨,但是這個趨勢應該是能估計出來的。就像看著你從北京開車往北走,上了g45,要預言你去哪兒,只能大概猜你第一天到懷柔,第二天去承德。誰知你著急了,第一天就直奔承德了,這就不可控了。
請不要開這種國際玩笑
因為他一去,天氣晴朗。
比未知更可怕的是預知
理論上講,無論多遠的未來,天氣是可以準確的預測的(前提是上帝不擲骰子);
實際而言,時間點越遠,預測準確率越低,長遠未來的天氣預測完全無意義。—————第一次回答,好有壓力的割—————— 解釋:理論上說,大氣運動是遵循固定不變的規律的,氣象學中建立的許多氣象模型都是對天氣規律的探尋和分析。擴展到其他物質世界,物質的運動都是遵循一定規律的。假設我們知道大氣的運動規律,而且知道大氣的某一時刻精確的初始狀態,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推導出未來任何時刻的物質運動狀態?答案是肯定的。舉個簡單例子,假設初始狀態是0,運動規律是每過一分鐘加1,那麼1個小時以後的狀態是60,我們可以推出任何一個時刻的狀態(未來或過去均可)。同理,一杯水放在恆溫恆濕的屋子中,一年後杯子還剩多少水(蒸發了多少),也是可以準確推導的。廣義地說,投出去的標槍能夠飛多遠,走一段路消耗多少卡路里,甚至lu多少下會she...... 都是確定的,也是理論上可以推導的。於是可以發現,世界上的一切似乎都是確定的,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規律的嘛。那麼我們知道當前時刻物質世界的狀態,又知道物質的運動規律,那麼就可以通過一個龐大複雜的運動規律方程,推導出下一時刻物質世界的狀態。這就是決定論的思想。 回到大氣運動,就目前而言,大氣運動的規律,實際上是已經建立了的:宏觀角度上建立了許多全球大氣層運動模型,通過整體運動和宏觀參數描述大氣運動;微觀角度,幾個基本的運動學和熱力學方程,實際上就是大氣運動的規律。那麼如果我們知道整個大氣層當前的狀態,就可以通過大氣運動規律去計算下一時刻的狀態,以此類推,就可以準確預測未來任何時刻的天氣狀態。這就是天氣預測的理想情況。當然前提是上帝不擲骰子,即微觀粒子的運動是確定的還是隨機的(這個問題太宏大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當然,氣象學家們基本都是通過宏觀建立的大氣運動模型去預測和分析大氣運動。為什麼不用微觀的規律?因為根本沒法用,你得知道某一時刻的精確的大氣層狀態(初始狀態),需要足夠大的計算量,還不能忽略任何可能的干擾。這裡肯定有人想到過用有限元思想去分析(有限元_百度百科),但是有限元將大氣分成一個個小塊,即使小到原子量級,也可能依然稱不上準確的初始條件。所以理論上大氣的初始狀態是確定的,只是目前無法準確獲取,而任何初始狀態的微小改變都會被蝴蝶效應放大,這就是所謂的非線性系統。另一方面,擾動也使大氣運動規律難以預測。例如今天小明高興了放了一堆火(釋放了熱量和煙塵),明天小偏鬱悶了潑了一盆水(改變了濕度),都對大氣的狀態產生了微小影響,然後被蝴蝶效應放大。這就是為什麼難以準確預測一年以後的天氣,你不知道有多少個小明放了火,也不知道是哪個蝴蝶的翅膀煽動最終引發了一次颶風。 講到最後,其實大氣運動就是混沌(dota混沌騎士就叫這個chaos)(混沌(非線性科學概念))。物質運動每一時刻的狀態是確定的,即理論上如果知道精確的初始狀態和運動規律,是可以推導出任何時刻的運動狀態的。但是任何微小的初值改變和擾動都會對未來的運動產生顯著影響,使長時間的預測完全失真。就如同為什麼有人喝不上乾淨水而你卻要洗澡。
因為我有時候不僅要知道明天下不下雨,我還要知道這一個星期會不會下雨。雖然明天可能預報得不準確,但這是個概率事件啊,知道這一個星期內下雨的概率也是好的呀。
就比如你不知道能不能見到明天的太陽,但你還是會時時想像後天,或者下個月,或者未來幾年你要幹嘛呀⊙▽⊙
說的對,比如最高最低氣溫,隨便取個時間段比較。溫差不大啊,預報不準。昨天說一天後會下雨的,但今天沒下雨啊,預報不準(到了晚上下了,由於他睡了,所以沒看到)其實就跟抱怨彩票一樣,一個長期沒中,新聞一報道大獎xx.他就到處扯彩票有內幕,大獎已經預訂了。他們記住的是自己沒中,忽視別人中大獎,而對於天氣預報他們記住了沒中的,卻忽視長期的準確性。
測准了你不會記得只有被淋了雨了才記憶猶新
聽準的。你哪看出來不準的?
你這和遇到紅燈一樣,多少個綠燈你都沒感覺,遇到一個紅燈就就覺得一路紅燈。天氣預報準的時候不見你記得,有一個不准你馬上牢記在心。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天氣預報有時只播報「『今天的最高溫度』和『明天的最低』」。而不是「今天的『最高最低』和明天的『最高最低』」?
※現在還有哪些好用的天文級天氣預報網站或軟體?
※兵庫北的天氣預報中60%/40%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日本能預測五天後的颱風線路?能預測颱風的拐彎線路,而中國不能?
※央視的天氣預報主持人除了播天氣預報那幾分鐘,每天還有什麼工作?
TAG:天氣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