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四大家儒墨道法從思想上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本人看得淺薄,先拋磚,引大家之玉。

儒家:儒家的核心是禮,以種種道德行為規範來指導人們稱為「君子」。類似於當前社會中的「成功論」、「精英論」,給定了目標和行為準則,不符合標準的全部劃為異類。就如古代的君子與小人、現代的成功者和loser。從個人感覺而言比較討厭儒家的說教,但是非常推崇王陽明

墨家:墨家有明確的目標和道德標準(兼愛非攻等),並且有強力的組織機構來實施。但是它的組織由巨子一人掌控,以現代的角度來看,絕對的權力等於絕對的腐嗶敗,所以很難長久存在。秦漢以後甚少聽聞墨家故事。

法家:法家三派「法術勢」根本思路一樣,側重點不同而已(都是Dps。。。)。其目標就是要建立類似於蜜蜂或螞蟻那樣的結構森嚴的社會。特別是商鞅李斯一派,抓物質文明建設抓過頭了,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設的結果就是二世而亡。看來還是我朝太宗看事看得透啊,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道家:道家的究極是道法自然。個人最推崇道家,似有看盡悲歡離合後的一絲平淡。所謂的小國寡民就是在能夠維持人類種群發展的前提下盡量的縮小生產力。縱觀人類歷史,生產力的發展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人類對於大自然的控制力度。然而按照熵理論,孤立系統中熵總是不可逆的增加。所以,生產力的發展是加速了熵值增加。當熵達到人類文明能夠承受的上限時,也就是人類文明崩潰之時。這種思想超前的無以復加,所以道家小國寡民的提案也絲毫沒有可操作性。

以上。

-------------利益相關-----------

本人觀點1:道家追隨者,對儒家沒感覺。

本人觀點2:道家儒家為「道」,法家墨家為「術」。

本人聲明:本題目下的描述帶有強烈、片面的個人主觀色彩。


說明:按照胡適的劃分,再加上我個人的翻炒

1.名、法、道、性四者是先秦諸子討論中的四個命題各家對於四者都有論述,其本身並不足以單獨成家。比如,儒家強調正名,老子強調無名,墨子強調辯名,莊子強調虛名,楊朱強調避名(人人利己不害天下,對名的負擔要逃避),荀韓強調名與時進;再比如,儒家將天道、老子講非常道(無就是道:三十輻共一轂)、莊子講齊物之道、孟子講養氣正道、墨子講天志。

2.法家並非一派,畢竟法家一無師徒傳承二來都是政治改革者,除了韓非都不是理論家,即便有著作大部分都被證偽,因為像管子、商君書這些書,都包含了管商二人亡故之後的事,而且用詞語法也不是二人當時所能企及的成熟,至於李悝吳起留下的也都是法律或軍律,和理論著作有半毛錢關係。而韓非本人恰恰是出自儒家荀子的一個韓國王室,所以法家算一派很成問題。韓非自己都說了:「當時顯學,非儒即墨」,既然他是法家,怎麼不自稱一下?

3.傳統對道家代表人的舉例都說是老子和莊子,易老師還舉了一個楊朱。但問題在於,老莊之間的差別是鴻溝級別的,許多根本觀點簡直是南轅北轍,老子講究君主要陰謀處世、以柔克剛、無為而治,愚民政策恰恰是出自《道德經》;而莊子則完全走到了純粹個人的回歸自然、精神勝利(不覺著莊子更像阿Q么?)、超脫忘我的境界。後世之所以把老莊並稱,完全是郭象的功勞郭象註解莊子,使得莊子原貌大變,而且郭象也有很多融通老莊的見解,現在的道家理論,完全是秦漢以後的結果,並非老莊本義,所以我認為,至少在先秦,並不存在統一的道家,老子本身的生卒年就存疑,老子、老聃、老萊子、《道德經》作者到底其中幾個是一個人,誰也說不清楚,何況道德經還有另一個考古界的版本《德道經》,連章節順序都和世傳的不同。

4.在胡適《中國哲學大綱》的劃分中,先秦諸子被分為:老子、儒家(孔孟荀,而且孔門子弟中也有子路心性、子游禮教、曾子孝道等諸派,孔子自己都說了得真傳的只有顏回一人而已)、墨家(墨子開創的一派,墨子本人是宗教式的苦行者,其後人有重辯術與科學的兩支別派)、別墨(重辯術的惠施、公孫龍,以及重科學的墨經作者,)、莊子、韓非等幾部分,只有儒墨才是真正成派系有師承的「建制部隊」,其餘諸子都是各自成家的,所以才有諸子百家之說,而無諸子幾派之說

5.對於先秦諸子的劃分,是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時劃分的,而司馬談及司馬遷父子再偉大也不是後世那樣純粹的史家。司馬談,太史世家,能請來或把司馬遷送到董仲舒、孔安國門下,而董孔都是春秋公羊派的大師,太史是儒家的本行,公羊派是儒家的內部派別,拿司馬父子的觀點看先秦諸子,是不公允的。

6.我覺著單單把先秦諸子歸類成幾家幾派去理解思想史,是不妥當的,孔孟荀之間的差異就大了去了(遠比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要大),就像西方思想史的論著,我們看到的往往是誰誰誰的哲學,即便有自由主義、功利主義等主義的區分,也是要以對思想家個人思想體系的論述為基元的。馬克思都說過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孔夫子如果知道後世怎麼說演繹他的話語,肯定也會說我不主張「孔教」。基於派系模式,再去試圖理解各派系的不同,就更是錯上加錯,你拿一個想像中的概念去找這個概念與其他想像中的概念做比較,能比較出來什麼本質?即便比較出來東西了,那種不同脫離的實際(時代、史實、語境)以及本義(個人思想而非弟子演繹)又怎麼能稱得上本質?連距離康德、黑格爾不到百年都會有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出現,而馬克思主義連馬克思本人都不再認可,你又怎麼能說後世所謂的儒學不是新儒學?不以時代的史實分析思想史,又怎麼能分析得清楚?題中所謂法家、道家如果都是後世儒家對後世非儒家的貼標籤,又怎麼能拿來做先秦諸子學的劃分依據?

7.綜上,儒墨道法的思想有什麼本質區別,是一個偽命題。易中天在這一點上的四大派論斷我並不贊同,不過易中天論及的保守、激進與務實三派的劃分,個人認為可以拿來作標準。比如孔孟荀便是不同程度的周禮保守改良派(孟偏激進、荀偏務實),墨、別墨與莊子便是不同程度的激進派(墨是激進而保守、庄是激進而激進、別墨則有激進以玄談辯論派、也有激進而務實的技術派),孫老韓等人則為集大成之務實派(孫集成軍事、老集成權謀、韓集成法術勢、荀集成禮法治國


呂思勉《中國政治思想史》:

農家是神農之學

道家是黃帝之說,游牧民族

墨家是夏商之道,夏尚忠,國上下一體

儒家和陰陽是西周之道,講究復禮

名、法和兵是當代的學說,最為新穎

由上,是不同時代主流思想的區別


參見老子「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可以簡單認為道家希望人要像人本來應該的那樣生活,不要太多「欲」,不要太多「智」,不要太多「為」;但是人們看到誘惑,感覺到聰明帶來的好處之後,就很可能不按照本來那種生活方式生活了,這時就需要各種各樣的道德準則,然後教化眾人,讓人們自覺在一定範圍內行事,才能保證一定的社會秩序,這就是儒家提倡的生活,墨家與之類似,但是略有不同的是,墨家更主張行動,且更具俠義精神;而當道德都不足以限制人的各種慾望,各種投機取巧了,就需要法家提倡的運用強制的規則去約束某些可能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可以說他們只是針對人墮落的不同階段提出的行為準則。

當然,上面的敘述也流於表面,只是從某個方面來說明這幾家思想的不同,甚至中國歷史上都可能不曾出現道家所說的那種階段(見《竹書紀年》),所以也不能一概說人們是在不斷墮落。


怎麼會有人邀請我。。。勉為其難的回答一下吧。即通過典籍,電影,布袋戲等各種來源得到的知識會扭曲原本的內容。你所知的諸子百家當時不一定是這樣的。自由心證即可。

生物本質反熵。不要胡亂套用古代理論和物理學。你可以學習一下科學哲學


上古儒道一元 都是從易經 這裡發現出來


按照激進派與保守派來劃分儒墨道法四家的話,個人覺得,儒道是保守派,墨法是激進派。

儒道的區別是道家極端保守,儒家相對保守。

墨法的區別是墨家極端激進,法家相對激進。

後世儒法兩家的興盛不是沒有原因的,儒法都有主動去適應現實,最終也達成了陰法陽儒的局面。

道墨兩家的極端化使自己成為小眾,道家固有的出世性使得道家只能徘徊在社會邊緣,一旦入世,道家就變成了儒家。墨家的極端化表現為無政府主義,在亂世還可以在夾縫中存在,一旦天下一統,墨家就自然失去生存空間。要麼宗教化成為道教的一部分,要麼堅持遊離,斷絕傳承,自生自滅。

對了,這裡的激進派與保守派是本人臆想的,不是西方的政治派別。


題主有看易中天的書吧,他的書提供了一種思路,值得思考。


推薦閱讀:

戰國時期盛極一時,和儒家並稱「顯學」的墨家,一到漢代怎麼就銷聲匿跡了?
墨家的兼愛就是無父嗎?
為什麼墨家會沒落?

TAG:道家 | 儒家 | 墨家 | 法家 | 先秦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