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梁漱溟?
大家可以從學者、新儒家先驅、文人風骨、哲學思想等等不同角度談談看法
憑印象回答,歡迎挑錯。
我非常崇拜梁漱溟先生,他認真了一輩子,自信了一輩子,純粹了一輩子。
我讀過他的《東西文明及其哲學》,深受啟發(我寫過分享筆記:〔分享〕第56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我讀他的傳記,為他的傳奇一生所折服。他太有學問,雖然只有中學文化水平,但是24歲被聘為北大教授,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儒家」。
他知行合一,絕不虛偽。年輕的時候學習佛法,一心出家。成為儒家後,娶妻生子,倡導鄉村建設運動。他一輩子都在關心和關注關心農村問題。
解放前,他到訪延安,和毛主席見面8次,其中2次暢談通宵達旦。建國後的1954年,在政協會議上,因為農村問題和毛主席爭辯。他可能是建國後唯一敢和毛主席吵架並且不道歉的人。他的座右銘是:三軍可奪其帥,匹夫不可奪其志也。
抗日戰爭時期,他從香港轉移回大陸,所有人都擔心日本軍艦發現他們。可是梁漱溟很淡定,他堅信新儒家能救中國,而只有自己真的懂儒家。他自己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但是老天如果要他死,那就是老天不讓他救中國。且不論他對不對,就沖這份豪邁與自信…… 。
再說文革,紅衛兵抄家,把他關到最小的房子寫檢討。紅衛兵發現他寫的格外認真,也就沒有再理他。其實,梁漱溟這時突然想到自己一直想寫一本佛學書籍,一直沒有時間。這下子正好有時間了。知道什麼叫隨遇而安了吧!嘆服!
梁漱溟的學問,值得我們學習。
梁漱溟的一生,值得我們去感悟。無論如何,萬分感謝他在我們這個窮鄉僻壤建立了中學,沒有他現在的我可能理所應當的嫁人了。--鄒平一中14屆畢業生
梁漱溟當不得儒者二字,雖然他喜歡以此自居。
國共戰爭時期跟民盟攪在一起,是為失節。儒者當如錢穆和陳立夫這樣的國士(後者晚年寫出儒家曠世巨著《四書道貫》,為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做出了極大貢獻)。那些捧梁漱溟學問的人,看看錢穆的弟子余英時是如何治學的。
梁留在大陸,晚年寫了部《這個世界會好嗎》(這個世界會好嗎 (豆瓣),訪談時已經是80年代了),為了賦予之前遭受的種種苦難以某種意義,大談「生命的厚度」,堪稱是被虐出真愛了,此書沒少被某些人奉若圭臬用來對抗高華所還原的敘事,參見江緒林:生命的厚度
梁漱溟說,「最偉大的中國人物恐怕還是毛澤東。」【《這個世界會好嗎》,126,下同】。
與之相關的邏輯導致《儒家革命源流考》的作者劉小楓多年後稱毛為「國父」(【王康】精神怪胎--認毛作父的劉小楓|儒家網),後文將做簡單比較。
梁漱溟這樣的民國知識分子在西班牙和智利威權時期屢見不鮮,看起來傾向於保護傳統,實則容易和白左走到一起,在政治上喜歡捏軟柿子(這點劉小楓和他的認知有相通之處)。在國族面臨危難之際,缺乏基本的氣節和操守,只有改朝換代式的成王敗寇思維。他對國共戰爭的看法和大洋彼岸的「太平洋關係學院」(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中的某些所謂的「中國通」(暫不包括一部分被FBI查實的共諜https://cryptome.org/fbi-prc-spying.pdf)別無二致,完全看不到蘇俄的支配作用,對戰後的認識格局頗為狹隘。
假如梁漱溟活在當下,他有可能就是另一個欲當國師未遂的劉小楓(類似海德格爾擁元首,均屬於「詩化哲學」倒向擁護強權的明證)。有論者指出梁漱溟的佛教情結源於早期為了克服虛無主義而萌生的自殺念頭,這恰好也是劉小楓開始宣揚「詩化哲學」的入手點(最牽強的例子莫過於套「形而上學」的說法去解釋海子自盡的原因,實情則參見 豆子:為什麼寫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樣的詩的海子都會自殺?),結果就是骨子裡迎接心中所謂的「強者」。
兩者共同點:用保守主義擁共(梁漱溟的鄉村自治理論後來卻淪為民盟的彈藥),佩服偉光正對歷史的「決斷」,同時忽視外來輸出對傳統秩序的顛覆作用,把傳統政治倫理用在了相反的地方上,類似這裡說的施派與中華田園施派 | 冬川豆, 相當於替國際共運顛覆者「轉正」;都以「苦難和經歷」為重要的人生資源,到頭來為華夏的破壞者而非捍衛者釋義。
差異:梁漱溟是援佛如儒(可以看成是他拋棄「華夷之辨」後接受「士」的精神被消解的必然結局,參見 余英時: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_愛思想),用「生命的厚度」來對華夏的破壞者而非捍衛者釋義(此部分來自佛家);劉小楓是援基督教入儒(這裡完全有別於孫文看重「華夷之辨」的方式,實際上用錯了地方,他在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豆瓣)書中對儒家的認知受梁漱溟這部分看法的啟發不小),用「沉重的肉身」來對華夏的破壞者而非捍衛者釋義(此部分來自基督教)。
有回答比較他和魯迅,雖然立場相反,但這兩人倒是都有個共同盲點,皆只看到「內」而看不到「外」。魯迅把北伐假想成是「法國大革命」的翻版而看不到莫斯科的操縱作用(他的同鄉蔡元培早已看清這一切而力主清黨),他則把多年後的國共戰爭看成是改朝換代而看不到蘇俄的控制(參見潘佐夫:毛澤東和斯大林關係如何,以及書評丁學良:經斯大林毛澤東理解現代中國_愛思想)。
此外,魯迅的思想源流有尼采(參見 「悲」的人生哲學---王國維、魯迅與叔本華、尼采),而梁漱溟的思想源流是佛教,二人的選擇都和擺脫現代性(啟蒙主義)帶來的虛無主義的困擾有關,均與儒家傳統考量無關。從這點上看,早期梁漱溟以佛教徒的姿態反對別人把他和熊十力並歸入儒家時,那時的定位反倒沒錯
我與熊先生雖然同一傾心東方古人之學,以此相交遊、共講習者四十多年,蹤跡之密少有其此,然彼此思想實不相同。熊先生應歸屬儒家,我則佛家也。
他覺得自己配獲得的評價,樓上倒是有個回答形容得貼切——御封最美。
梁漱溟和魯迅是民國時期兩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最為了解的兩位大師,一個是看到其光明面保存光大,一個是看到其黑暗面批判揚棄。一正一反,真乃國士雙璧。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我覺得 對於一個人的評價 最好還是多看一點他的書 而不是基於他人所給出的答案 獨立思考很重要
但凡能獨立思考的人!
都是重原則輕立場的人!蘇格拉底是我最欣賞的這類哲學家。梁淑溟也是這樣的哲學家!有原則的人才有獨立的人格,
而立場只不過是你從身份獲取收益的手段!如果在這個評論裡面拿出別人(特別是一些政黨人士)對梁淑溟攻伐來確立自己立場的人,則顯得會太重立場輕原則。
把有無換成了重輕,感覺自己舒服多了!
人年紀大了,可能更偏向立場!首先我希望所有今世之人能夠對歷史人物或者說長者帶有一絲絲敬畏之心,一個人如果沒有了敬畏,他便沒有了道德倫理更不用提及宗教了,在此我敬稱梁漱溟為先生或梁公。在此我先談及梁漱溟先生在治學上的貢獻,跟同期的一些新儒家代表人物相比,譬如馮友蘭馬一浮牟宗三,梁公並未經受過完整的西方哲學訓練,他在骨子裡是一個中國式的文人,這一點尤其在文革期間同馮友蘭先生的比較中可以探出究竟(並無貶低馮友蘭先生之意),梁先生亦無經受現代的西式大學教育,但自幼亦非經受傳統的中學私塾教育,故梁講其治學大多由自學始,其父雖出自傳統科舉系統,但早年便對封建這一套不滿,以至於入第後數年不遷,這使得梁漱溟自幼便有一個開明的環境,梁甚至早年在其父影響下進入西式學堂,梁雖然外文功底素來不佳但還是熟讀了很多西學經典,雖然梁父是個非典型封建官吏,但其骨子裡仍然是一個傳統的儒家信徒,對國家社會滿懷熱忱,尤其在清朝推翻民初這一段傳統禮數崩壞之際梁濟於1918投水自盡以警世人,梁父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梁的思想歷程。梁漱溟最初在學界聞名是他的《究元決疑論》,而後1916年被蔡元培延至北大講授佛學以及梵希學,時年23歲,也正是在這段時期其父投水自盡,梁的思想逐漸由佛轉儒,梁晚年自述其還是信佛的,此處暫且不論,但是自此開始了他作為新儒家數十年漫長的歲月,隨後出版《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是為新文化浪潮打倒孔家店中的一股逆流,他聲明要重新評估中國的傳統文化,重新看孔子,在北大的數次東西中外之爭中他總是十分溫和的人,故那些講梁先生是八股餘毒的是沒有任何由頭的,梁自稱他自幼是未曾熟讀四書五經的,也就是說他對儒家的體認大多是基於他自我經驗體認和社會關懷,梁並非一個傳統的經學訓詁大家,亦非熟習西方哲學套式的學院派,有人質疑其著作無系統違背哲學的基本定式,有人質疑其經學功底鄙陋不是真正的儒家,我不想去為此爭辯什麼,但我想說梁漱溟先生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一個真正的儒家,他保存了讀書人的那種純真儒家對社會的熱情與關懷,於我來說這就夠了,他的所有著述都能給我帶來豐厚的精神滋養,中學畢竟是內省修身的。也有人指責他不純粹,不像馬一浮一眾人,畢生耽於政治,然而實際並非如此,梁早年入過同盟會,當過記者,也在內閣司法部當過秘書,但民初種種現實與清末無異,乃至官場氣氛惡劣更甚,梁於是決心退出官場退出同盟會治學。二十餘年後他加入民盟又是一回事了,可以說整個二十年代梁先生主要還是投身治學,四處講學宣揚自己的理念,這和他之後的鄉村建設實驗是一脈相承的,其中鄒平的鄉村建設最為持久也最為成功,但終因戰亂停止,梁的一生都與中國的農村緊緊聯繫在一起,因為在儒家思想系統中,農村與民眾才是真正的基石核心,無論是古典先秦儒家還是陽明心學新儒家走的都是這個路向,這也是為什麼講梁是一個真正的儒家,儒家是講事功的,是講濟世的,至少於我看來不去積極投入政治的大多算不上儒家,儒家是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但就像孔子所言亂邦不處危邦不居,這一切都是有道德的前提,梁公於是。40年他與一眾中間人士發起民盟調停國共關係共同抗戰,後而促進和談,此後47年便退出民盟,講梁公功利的可以講是沒有根據的,而在建國後梁先生亦沒有出任正式官職。再講講梁和毛,這是梁一生爭議最大的部分,而且大多是兩邊不討好,毛和梁實則代表了前現代中國走進現代成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兩個向度,無有高低優劣之分,毛主張以激烈的革命手段打破先前一切的基石重新建構國家重新建構文化,這一過程是以蘇聯為藍本的但亦融入了毛作為一個民族主義者對現代性的理解,而梁則是主張立足原有的農村宗法社會組織進行現代化改良,這在本質上同國民黨最初的主張是一致的,主張緩和階級矛盾,毛和梁之間的爭執實則在延安時期兩人的多次交談中便已顯露,這是路向問題並非正確性問題,毛的現代化建設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時徹底瓦解了新儒家重建鄉土社會的基石,並且新中國前期一貫是以犧牲農村來供給城市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以及國防的發展,而且土改期間暴露出的道德崩壞是梁作為一個儒家無法接受的,梁自始至終沒有接受在新政府任何任職的邀請,毛與梁最出名的矛盾爭議公開暴露,當是1953年九天九地的爭辯,實際上個人認為沒有孰是孰非的問題,毛在這一事件上體現了他作為國家領導人最大限度的雅量,而梁亦保存了其作為一個真正讀書人儒家的純粹,並非各種小報中表現得如此醜陋,儒家最重視的便是人與他者之間的關係,梁是一個真正的儒家,文革中受衝擊最大的文人莫過於他,其妻在數次運動中亡故,然而文革後他並非同一眾傷痕文學人士大肆批判,而是依然自省內修,在同毛的關係中也一直的反思,我在此並非標明其的政治正確性,一者我沒有資格,二無意揣摩梁公的心路歷程,梁漱溟一生踐行了作為儒家的基本信條,終身如此,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最後一個儒家但他是一個真正的儒家,梁公的著述在剖解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有一定的見解,為現代中國人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但同樣也有局限之處,梁公是一個純粹的讀書人一個純粹的中國識知人,我們沒有必要也不應該用生硬的西方哲學標度去評判他,亦不應從膚淺的政治給他加上莫須有的標籤,梁公是純粹的,也是我一生的導師。其實這裡並未實際探討梁真正的思想主張,以及著述內容,有興趣深入交流的可以直接來談
我是他腦殘粉!
在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裡面,毛就已經說了,梁屬於小資產階級,政治立場也就是牆頭草,他說工人九天之上,意圖分離了工農階層,盲目提高農民待遇,就好像現在西方的福利社會那種,而且人家西方有錢,中國當時比不了,所以毛批評他完全是正確的。從理論上來說,梁的提議是正確的,是確實存在的,然而實際上行不通,如果提高農民待遇,中國怎麼搞兩彈一星?怎麼搞國防建設,怎麼建鐵路大橋?他就是沒有經過深入調查,就隨便發言的人
從他說:工人在「九天之上」,農民在「九地之下」 來看,梁與彭德懷是比較接近的人物,雖然兩者的身份地位和受教育水平差距很大,但是在涉及到國家該如何發展上,他們的看法恐怕還是比較接近的。他的問題主要就是局限性太大,眼光太短了,這一點在他晚年的時候應該已經意識到了,只可惜由於早年的一些做法,他本人已經被貼上標籤,被綁架了。
在鄉村建設領域,梁先生為今人留下許多寶貴的經驗與財富。
在人格修養方面,梁先生知行合一,是知識分子的榜樣。
在學問方面,梁先生獨立思考,是帶有心學特質的現代新儒家。
(王宗昱先生在梁漱溟研究領域造詣頗深,梁先生思想的心學性質王宗昱先生業已撰文說明過。)
評價梁先生的學問,這種心學特質是必須注意的。換言之,必須正視梁漱溟學問所具有的思想價值。例如其早年以「敏銳之直覺」解釋仁,以三期分判中西印的文化,後期匯通儒佛心性論乃至對「良知」的再詮釋等等。此是其一。
其二,作為現代新儒家,梁先生是以一種內部的視角,以一個活生生的儒者視角,來看這個世界,來對我們說話。這與一般意義上,將學派學說作為對象來做學問是不同的。而恰可為現代之客觀學術補充以主觀的和描述的面向,這是彌足珍貴的。這種視角的不同與補充,「新儒家宣言」亦即《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業已有所表述。
其三,儒佛思想的碰撞與交匯,傳統儒學的現代化,中西文化的交流這三個大的進程至今仍尚未完成。梁漱溟先生於此三大進程有著明確的自覺,並給了出自己的回答。這是梁先生學問的現實意義。
之前,知乎上有人做出的「學問膚淺至極」乃至於「當不得儒者」的評價,我只覺得無語。站在一種何其狹隘的角度去看學問,才能視知行合一的身心性命之學為膚淺;新儒家當不得儒者,難道是從白馬非馬的角度說的嗎?
關於孔夫子的缺點,我認為就是不民主,沒有自我批評的精神,有點象梁先生。「吾自得子路而惡聲不入於耳」,「三盈三虛」,「三月而誅少正卯」,很有些惡霸作風,法西斯氣味。我願朋友們,尤其是梁先生,不要學孔夫子這一套,則幸甚——1953年9月16日,毛韶山。
倔強的值得敬佩的老頭兒!
獨立思考,表裡如一
梁老的書讀得不多,只說一下個人的印象:為人勝於學問。
梁漱溟一輩子都是個莫名其妙的人他幾乎沒什麼學問或者說,他的學問膚淺至極弔詭的是,還混得很有名。蔡元培請他到北大當教授然後評價他就是狗屁;
毛澤東請他當政協委員
然後罵他沒有邏輯胡攪蠻纏。呵呵,到現在還有這麼多人推崇滑稽死了。不少答主給了很多評價的看法。其中有一位答主稱梁先生滑稽,看得煞有其事。題主的問題關鍵詞在「評價」,也許我們都沒有資格去評價哦。太多人評價了,這些評價都不值錢。若題主好奇梁先生,無需看別人的評價,相信自己的判斷。
御封最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