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長時間人們才會忘記一個著名的人物呢?
比如說,最近幾年的張國榮。黃家駒,黛安娜王妃,傑克遜,(抱歉我現在只想起這些),每年的忌日,都會有大量的人給其獻花,寫文章,悼念,但是,過多久才會無人記起他們所作所為呢?多少年人們才不會因為他們而哭泣呢?比如,幾千年前的孔子,蘇格拉底,凱撒大帝,漢武帝,秦始皇,這些人的忌日,很少有人記起,很少有人因為他們而哭泣,一般來說,過多少年,人才會忘記這一切呢?
某次偶然路過諸葛亮墓的時候被墳墓前的山一樣的鮮花輓聯悼詞震撼不已的喵堅決反對你的觀點。。。某個小美眉就拿著一看就是自己寫的狗屁不通的駢文悼詞在雨裡面念呢念呢好么!
三代下一人不是吹的。
順便說一句,人為某個名人哭泣,其實是這個名人身上的某個閃光點曾經照亮過自己。
諸葛亮,岳飛這樣的,不是閃光點的問題,是亮瞎眼的問題,所以。。。。
還是看影響力啊親!你知道姜維封地直到現在每年還舉行祭祀和社火活動么!
這件事情得從人的記憶特徵上來說,人類的記憶有這樣幾個特徵:
1 理性記憶困難,感性記憶容易。2 年輕時記憶力好,越老越完蛋。3 於己有關的事情記得牢,無關的事情記不住。所以,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對明星的印象一般比那些歷史偉人要深——因為明星演繹的歌曲、影像所傳達給你的東西是感情這種感性層面的信息,而感情比你在課本中學到的文字記憶更深。但無論流行音樂和快餐電影,其文化背景都基於當時的世界,故而其歷史壽命就要比那些主打思想性藝術性的文藝作品要短小很多。明星們對世界的影響也會跟隨這些作品的泯滅而一同消亡。
一般來說,人們年輕時的記憶力和感情衝動是最強烈的時候,在這段時間我們的記憶力最強,也最深刻。在其後的壽命進程中,我們對自己年輕時的回憶也最為珍重。所以我們會深深記住那些在我們青少年時光影響到我們的人,並至死不忘。假設我們的平均壽命是80歲,那麼從20-80歲有60年的時間,隨著我們嗝屁著涼,我們記憶所容載的那些名字(那些名字的主人一般會死的比我們早,他們對這個世界失去影響力的時間則更早)也便一同消失了。
再加上文化影響的慣性,頂多一百年,那些曾經傲踞我們記憶的帝皇們便都可以徹底洗洗睡了。
總結:直接記憶所決定的時限是一百年。
下面再來說另一種情況:
從微觀層面來講,個人的記憶以百年為限是比較準確的,但人類的文化系統也具有種群記憶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工質是文字、聲音、視頻這些文化載體。而且這些信息還會有一些附件——比如科學家或發明家們的研究成果:每當我們看到汽車,就會想起福特,看到燈泡,就會想起愛迪生,看到停滯的鐘錶,就想起了愛因斯坦……
無論信息還是實物,這都是與我們現在生活有所關聯的事物。因為我們在享受先人的勞動成果的同時沒有忘記感恩和追溯,所以才會因此而記住那些辛勤的創造者。換句話說,我們對那些從未謀面逝去多時的偉人們的記憶是來自於他們的創造物而非他們本身,所以只要他們的造物仍然對我們的社會有所價值,我們就不會忘記他們。
人類的流行文化大約50-30年一個輪迴,這個周期連我們的平均壽命還不到,所以大部分快餐文化創造者(明星)在我們記憶中的壽命最多是這個時間。思想性較高的文化作品觸及到的是人類思想的一些核心內容(如三觀),這些核心內容絕少變更,少到沒有人知道確切的更替周期,在這裡我斗膽妄言一個概念化的猜測:1000年
但在有些時候,這種文化傳承本身會因為歷史的反覆碾磨而變成符號化的存在,如孔子黃帝這些人,他們具體做過了什麼,具體說了什麼早已失去現實價值——孔子的大部分語錄與早已被現代社會價值觀接受甚至淘汰N多年了,黃帝更是長啥樣都沒人記得了。儘管內容早已模糊,但他們的光輝還在,他們完全演化成了一個符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的個人已經被忘記了,只是他們所代表的那些事物仍然存活。雖然幾乎每個人仍然會知道他們的名字,但真正能記住他們生平事迹、思想脈絡的人仍然只有少數。單純因為描述中提到孔子,所以想同題主談一下。
1、孔子的忌日,本人確實不紀念;因為本人一般都在九二八孔誕紀念日親去北京孔廟祭孔。九二八是不是真的是夫子的生日呢?我猜大概未必。大約和耶誕日相類吧。其實祭禮講「春諦秋嘗」,大概入秋祭祀都不算太錯吧?
2、為什麼不為夫子哭泣?因為祭禮是吉禮啊,主齋莊肅穆,並不需要哀哭。實際上親人逝去若干年後,就不該哀哭了。祭日的墓祭,大約三年也就可以了。三年以後,脫去孝服,親人就從新死的生人變成了保佑我們的在天之靈,不需要再感到傷悲了。
3、只要有一個人還記得、還懷念、還祭祀,那麼生命就沒有斷絕。如果沒有埃菲爾鐵塔,那肯定沒有那麼多人記住埃菲爾這個人。人永遠無法成為永恆,只有把人物化,變成一個建築或者成為一種精神才能不朽。
再過100年那些明星還有人記住嗎?
再過1000年,只要人類不滅亡,孔子什麼的照舊萬古不磨。
大概就是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在零磁場下躍遷輻射9192631770周所持續的時間
等這些明星的粉絲中最年輕的那一撥人不再矯情的時候。
題主舉例的人當他們的粉絲老死以後,基本就沒人想起他們了。我估計也就50年吧。
詳情可見:榮格 集體無意識
題主你知道陝西人吃火鍋前會遙謝張騫嗎?因為大蒜香菜芝麻都是張騫從西域帶回中原的,那是在兩千多年前。
我還想到 @姬軒亦 在 每次讀兩晉南北朝歷史都因人物繁多而讀不下去,怎麼辦?這個問題下的回答。
雖說「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但你看連臭名昭著的秦檜都因了岳飛而沒辦法讓自己趕緊消失在歷史裡,是不是?換個角度回答
取決於外部的 「噪音」 有多大
這裡用噪音這個詞是中性和廣義的,如果是正面意義就是需要出現能夠超越原有人物從而取代他的,反面意義就是噪音淹沒了光輝人以文傳,文以人傳。——魯迅如果由他們創造的某種東西或是別人以他們為主題創作的某種東西流傳了下來,他們也就會某種程度上的不朽。
如果以有名來作為指標的話,一個人在他死去之前就已經被公眾遺忘了。而在他死後,一個人變成了一件事,誰會去在意一件事的情緒性格口味偏愛。
在公眾的記憶里,那些早已作古的名人只不過是一個個符號、形象、象徵物。而對後世子孫造成積極影響,在我們的傳統文化體系當中是實現自我價值的終極追求。敲完了上面這些東西之後,我發現這個話題變成了一坨不知道是芝麻糊還是炒麵茶的東西。每年清明節前後,在遵化的清東陵總是能看到花圈和輓聯的。重點不是時間有多久,而是被紀念的那個人對紀念他的人有多重要。
取決於他有沒有發展旅遊業的價值——你忘記關於西門慶故鄉的爭奪嗎╮( ̄▽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