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會多線程工作?


看@采銅老師的精彩回答,我想起來了。實際上多線程工作的核心是任務管理:既讓不同任務能夠有序組織而又不相互打擾。

不同任務總是容易相互打擾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有一個工作台和一個儲存間。工作台容量有限,是用來打包操作的,沒法堆放太多東西。儲存間就是倉庫,很能堆放東西。一旦工作台上的任務打包好了,我們就會把它放到儲存間。

未完成的任務,會一直放在工作台,佔有注意資源。任務越多,工作台就亂,工作效率就低。就好像頭腦中有一些紅燈在不停亮起,一會那邊的紅燈亮了,你想去那裡救火,那裡還沒結束,這邊的紅燈又亮了,你不得不回來到這邊救火。火沒救成,火氣倒是上來了。這確實很讓人氣惱和疲憊。

當然最好的方式是一段時間只做一件事,既單線程處理。但如果我們不得不同時做很多任務,怎麼讓不同的任務不相互干擾?

這就需要讓大腦先把放到工作台上暫時不做的任務放到儲藏室去。讓大腦以為這些任務已經完成了。怎麼做?

對於任務管理,我們通常的方法,是列出所有要做的事,再一件件去做。這仍相當於把任務放到工作台。更好的方法,是多做一步,列出所有要做的事,然後列出這件事接下來的一步要怎麼做:處理、擱置還是丟棄?一旦你列出怎麼做以後,大腦會認為你對這件事已經有了主意,成足在胸了,它就會放心地把它從工作台移到儲存間。多線程任務不再相互干擾,而變成有效率的單線程任務。等你做的時候,你又可以把這工作從儲存間搬出來。

多做一步。從列出要做哪些事,到列出這些事要怎麼做。你會發現,自己的大腦一下子清靜了。

不知道有沒有跑題。供參考。


請參見同人於野老師的文章 一腦不能兩用 ? 學而時嘻之

一腦不能兩用

我上初中的時候思想有點叛逆。那時候當然沒有博客,但老師要求我們寫「周記」。我用現在寫博客的精神寫周記,認為如果寫的東西太平淡就沒意思。比如老師說人不能一邊看電視一邊寫作業,我就寫了一篇周記,說一腦完全可以兩用比如我就是專門一邊看電視一邊寫作業。

我只所以到現在還記得這件事,是因為有一個反饋。我爸在家長會上聽老師提到我的這篇周記,回來跟我說我允許你看電視你偷著樂也就算了以後不要公開說這種跟老師要求相反的言論。

這件事的要點是不管是我爸還是老師都沒有批評我寫作業的時候看電視。也就是說,也可能因為我作業都寫對了,他們被我的周記說服了,認為我可能真的可以一腦兩用。

很多人認為自己擅長一腦兩用,很多人指導別人怎麼一腦兩用。很多人認為在現在這個世界中,不會一腦兩用就沒法工作。真正的牛人應該在中學的課堂上讀完世 界名著。真正的牛人幹活的時候都是同時開著 msn, qq, google talk,另一個窗口還讀著一部小說。真正的牛人應該同時聽兩個下屬彙報,手裡還在起草下午會議的發言要點。這些是真正的牛人么?

然而科學事實是人腦的硬體結構決定了根本就不存在什麼「一腦兩用」。人腦不能並行計算。當我們以為我們在進行 multitasking 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在 switch-tasking。我們的大腦像最土的CPU一樣在不同任務之間「輪轉」,而不能真正「同時」做這些任務。

這麼一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其實並不是那麼顯然的。人類可以說直到最近幾十年,因為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的進步,才逐漸確信了這一點。參見《Mind Rules》這本書。

現在是最關鍵的部分了:Switch-tasking 是相當低效率的工作方式。《The Myth of Multitasking》這本書裡面推薦了一個小實驗。用筆在紙上寫「Multitasking is worse than a lie」 這句話,但是要求寫的時候每寫一個字母就在這個字母后面寫下一個數字,表明這是句子中的第幾個字母。也就是說寫出來的句子是:

M1 u2 l3 t4 i5 t6 a7 s8 k9 i10 n11 ……

看看這麼寫完需要多少時間。

然後再做實驗的第二部分,先寫下「Multitasking is worse than a lie.」這句話,然後再給這句話標註數字。結果紙上的東西跟前面完全一樣,可是你使用的時間將會大大減少!

在完成實驗的第一部分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在句子和數字之間 switch-tasking. 實驗的結果就是這種 switch-tasking 特別浪費時間。時間浪費到哪去了呢?當你在兩個任務之間來迴轉化的時候,有一個時間成本,」switch cost」。

當你認為你在 multitasking 的時候,你實際上是在 switch-tasking,而 switch-tasking 有一個 switch cost,所以這是一個特別地效率的工作方式!

正確的做事方法是一心一意,同一時間只做一件事!

這時候肯定有人會問,我跑步的時候聽評書,這個 multitasking 不是很有效率么?《The Myth of Multitasking》說,這個叫做 background tasking,後台任務。這裡的關鍵是跑步不用動腦子。只要一動腦子,就成了 switch-tasking,就是低效率的。

Switch-tasking 除了自己的低效率之外,還有一個巨大的缺點,就是如果在你跟別人(下屬或者家人)交流的時候這麼做,心不在焉,是對人的傷害。不管你多忙,你都應該讓跟你說話的人感到他是重要的。更何況這種沒有質量的交流同樣是低效率的。

統計表明一個人平均每小時會被干擾6次。被干擾的時間越長,就越不容易回來。有人研究表明,平均每個每周工作40小時的人,其每天(!)因為干擾而浪費的時間是2.1小時!責任越大,頭銜越多的人,越需要被動的 switch-tasking,其工作效率也越低!

所以提高工作效率,一定要避免 switch-tasking. 我現在已經做到的包括:

- 不要像偏執狂一樣每隔15分鐘就檢查信箱。

- 那些 MSN 之類的聊天工具實際上是玩具,對大多數幹事的人來說毫無意義。聊天最好的辦法是打電話。

- 把那些電子郵件程序中的來信自動提示功能都關了。

然而很多情況下是別人總找我們,樹欲靜而風不止,怎麼辦呢?這本書里提供了一些辦法。

如果這個人每天需要找你十次,比如說你的秘書,最好的辦法是跟她約定一個每天30分鐘的會面時間。有些秘書每次離開老闆辦公室的時候總會下意識地低頭停 頓一下,這是因為她需要考慮一下還有沒有什麼事情忘了說了 - 因為她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次逮著老闆說句話。一個固定的時間會把你和秘書都解放出來。

對於一般人,最好的辦法也是給他們一個固定的期望。給一般員工一個固定的每周開會時間,會上隨便說,會下別找我。

有些人的做法是除了一個固定時間之外一律不接電話,就連客戶的電話也不接。但是他們的電話留言提示中會告訴對方我一定會在什麼時間回復你的留言。一旦別人對你有了可靠的期望,這些人不會介意你不接電話。

專註是一種力量。智能手機不離手的不是真正的牛人。真正的牛人陪家人的時候就好好陪家人,跟朋友玩的時候就好好跟朋友玩,做事的時候就好好做事。哪怕是看電影,也應該全神貫注地看電影 - 如果是爛片乾脆就別看。

老師,我錯了。我多麼希望當初你在我的周記上寫下下面的批語:你不是 multitasking,你是 switch-tasking。你這麼看電視是很低效率的,你沒有真正好好欣賞那些電視節目。


首先你得支持中斷,然後記得保存現場

還是推薦短進程優先演算法。

時間片輪轉雖然也可以,不過當心棧溢出。

多線程工作最常見的毛病就是切換線程時發現現場丟失了,又得重複勞動恢復狀態。

好記性與爛筆頭都可以有效緩解這一問題。


我認為,人沒法多線程工作。除非你不在乎每個線程的好壞。

就拿我說吧,我的智力不高不低,能力不強不弱,可以當例子。

我最近在同時做五個項目:兩個商業電影,兩個電視劇,一個自我創作的劇本。

這五件事情都得做,因為不確定那個項目能成,所以只能同時做,到時候那個成了就做哪一個。

其實我並不想這麼干,但是沒辦法。

一周的時間全部被佔滿,每一天的時間也全部被佔滿。

是的,我騰挪輾轉,我都把時間調整開了,我用Omnifocus來製作計劃,是,我每一天早上做自我創作,其他時間分成小時段來完成其他。

我很累,真的很累,我在咒罵我自己。我發誓,有朝一日,我一定在一定的時間段,我只做一件事情。

因為我發現這麼弄下去,我任何一件事情都做不好。我的精力根本不夠。

看上去效率很高,看上去很有安排,但是我知道,每一件事情做好的可能都是零。

我只想單線程地去做一件事,做好,做漂亮。

我承認我能力不夠。


實在說不上有任何管理學方面的學識來回答這問題,但是我覺得可以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跟思路。大概就是下面五個方面。

發揮失常也是正常

  往往在一開始的時候,多線程工作(Multitasking, or Human Multitasking)可能會讓我們有這些感覺:思路沒有頭緒,連續幾天都手忙腳但又說不上來自己究竟在忙什麼,做事的效率和速度不盡如人意,品質可能也有折扣,甚至出現一些錯誤。

  而像諸如沮喪、焦慮、煩躁的情緒,也是不少人面對多線程(或多任務)工作初期會出現的心理反應。我還遇到過這樣的例子:有位同事專註做一件事的時候專業水平很是了得,可一旦雙線多線作戰,就整個發揮失常,顧得到左邊就顧不到右邊,工作一直出現小紕漏。

  所以在探討任何問題之前,即便自己覺得多線程工作有點吃力,拿捏不好,也不要在心裡質疑否認自己的能力水平。因為我們,至少絕大部分的我們,都是凡人,沒有天賦異稟,在一開始面對多線程的時候出現上述現象都是自然的和正常的。這無關我們的認知水準,或工作學習能力,這只是關乎我們處置任務,拿捏事物的方法和手段。

多線程不是多線程

  雖說我們稱其為多線程,但事實上,我覺得,在每個具體的時間段里,我們還是在像從前一樣,在一個較短的時間段里完成一個單獨的任務。

  比方說,這周末有四門考試,我平時又沒怎麼聽課,所以要在這一周里要同時預習(美其名曰複習)這四門功課。看,一個典型的四線程的任務。但我們真正做的,並非擺四本書在桌上「同時」讀,而是花幾個小時讀這一門課,然後花幾個小時讀另外一些課,一門課一門課換著讀,甚至一門讀完再讀下一門。

  再比方,今天我得做個實驗,有另外一份報告要寫出大綱,下午有場會議也要做準備。這些事,其實也並非真在齊頭並進、並肩行走。說到底,不管怎麼去安排,還是要一個一個,有前有後的來。沒有人會傻到(或強悍到)邊寫報告邊做實驗邊參加會議。

  所以說到這裡,我覺得出現了第二個很重要的認識,就是,沒必要、也不要真的在同一個時刻做很事,一件一件來。這種道理很常見,例如開車時不要打電話,例如走路不觀景,觀景不走路,等等等等。

  這樣一來,既然我們還是在像從前一樣單線程的做事,每件事的時候應該不難保持住自己昔日專註於單獨一件事的時候的高水準。

時間管理的方法們

呃,回答問題的人尚不具備專業的管理學知識,所以下面這部分觀點和解釋可能有失偏頗。

  各式各樣各代的時間管理理論看起來有一個相似的訴求:心裡要有計劃,要給自己的任務或子任務列一個有順序有輕重的清單,然後有規劃地去完成他們。

  • 列任務,分任務

      可以把沒那麼龐雜的幾件小任務寫到便利貼記事本上,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做其中的任何一件,如果記憶力足夠好,記在腦子裡也沒關係。

      值得寫下來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這一個任務已經做完了哪一些?還有哪些要接著做?有什麼小問題是尚未確定但千萬記得要及時解決的?卡在什麼環節上了嗎?如果卡住的環節無法解決,後續的哪些事會受到波及牽連?完成任務的過程里有沒有什麼事情是值得和同學同事老闆主管彙報分享的,好讓他們對進度和境況有更好的認識?

      思考這些問題連三分鐘都不要,但好處是能讓我們在幾個任務間切換的時候,明白什麼做好了,還要做什麼,有點像是戴明循環(戴明循環 - MBA智庫百科)里的Check Point. 臨走前檢查一下,看有沒有什麼遺漏的。

      所以能避免這樣一種尷尬情況:時隔幾天以後恍然大悟,哎呀,當時怎麼把AAA忘記了(或怎麼忘記考慮BBB這個因素),現在這個項目(或實驗、設計)木已成舟,馬上都要交付給客戶了(或彙報給教授、主管了),這可怎麼辦?修改起來肯定傷筋動骨。
  • 時間線,日程表

      也可以想一想日程(時間、進度)規劃,或者在手頭的日曆上標註一下重要的時間點。

      當然不必完美計算好分分秒秒,因為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但可以幫助自己在重要的時間節點審視一下自己的進度,幫自己評估一下日後同類型的事務大概需要花上多少時間,是不是跟自己原本想像的那樣。因為有時候我們「以為的小事」要花超過我們預想的時間和精力去做,而「以為的大事」又沒有想像中那麼勞心傷神。

      另外,如果情況有變、計劃有變,看一看日曆,也好讓自己思考接下要怎麼修訂自己的計劃才合適。這可能會避免出現:哪知道當時做CCC的時候出了那麼多小問題,那麼麻煩,一拖再拖,現在好了,只能簡單應付一下DDD這部分,然後趕快把結果草草交出去。
  • 輕重,緩急

      接下來就是最好用的方法:就是想一想任務們的優先順序,給他們分清主次啦。

      ABC分類(ABC分類法 - MBA智庫百科 )就很流行,但是我覺得艾森豪矩陣(Eisenhower Matrix 時間管理優先矩陣)的思路更清楚實用,艾森豪把事情分成重要和緊急兩種維度,做事的優先順序順序大體上是先做重要並緊急的,接著是重要但不急的事(例如關鍵的決策,任務的核心事物,研究里需要花精力思考的問題),然後到急事(更容易理解的說法是干擾,interruption),最後做無關緊要的小事。

      這個優先順序的順序並不是說做事的實際順序要這樣,他並不是說一定要把重要並緊急的事先做完,也不是說重要的就一定要放在急事前面。而是說,我們盡量不要讓優先順序比較低的事,對優先順序比較高的事造成過分的干擾。是說,務必把心思放在重要的事物上,把他們做好,千萬保證重要事項的工作質量,因為他們是如此重要,是不能容忍差錯和紕漏的。

      而那些急事,比方突然打進來的電話,恰好送達的快遞,你當然可以選擇放下手頭的事去接電話收快遞,反正也就是分分鐘的事,但是如果你正在會議里做嚴肅討論,你正在做實驗里最重要的觀測,那你也可以暫時不去理會這些干擾,請他們稍等。
  • 按自己喜歡和習慣的方法來

      上面的方法們提供了一些思路來幫助我們自己完整地去認識手上任務的具體內容,來釐清手頭任務間的虛實和輕重。這些方法沒有誰比誰好,誰比誰先進,誰比誰更實用,自己平時做起事來大可不必每天專撥時間來列清單、寫日程表、作優先順序矩陣圖,就像前面講過的,如果心裡的線條已經很清晰,如果記憶已經很完善,那全放在自己腦子裡也無妨。

      上面三種方法的目的只是為了幫助自己把多線程工作這團亂麻拉直、理順,所以無需拘泥於其中任何一種形式,不管自己是喜歡寫紙條畫日曆,還是用軟體規划進程都沒關係。對自己來說,哪些方法更有效,更習慣,怎麼樣梳理事物更符合自己的思維方式就按照那樣來。

      自己思路到底有什麼好理順的呢?

      隨手舉一個例子,比方我突然被指派在兩個月內寫三篇論文,要怎麼辦怎麼寫?在寫到第二篇論文的時候,實驗結果總是不盡人意,究竟是該專註解決問題,還是先放下趕快做第三篇?第三篇的價值高嗎?還是說第三篇只投給不甚重要的小會議?感覺第三篇很快就能寫好啊!但轉念一想,說不定很倒霉寫到一半又在實驗上出問題怎麼辦?什麼是最壞的情況?就算按最壞的情況來,我有能力按時完工嗎?還是第二篇才是課題的核心部分,如果沒有了第二篇,那第三篇就沒什麼意義呢?要是這時候恰好教授回復了第一篇的修改意見,要先讀讀看嗎?是只讀一讀還是順便把修改也完成呢?每篇的截止期分別是什麼時候,我心裡清楚嗎?月末還要好好過個聖誕節,就算做完第二篇或第三篇,教授屆時會有時間有功夫讀一讀初稿嗎?我之前曾經跟教授溝通過這件事嗎?教授知道實驗卡殼的事嗎?他的想法是什麼?如果他屆時都沒空閑看初稿,現在趕工也是白費,那日程要怎麼規劃才有意義?

      這些問題可以無窮盡的問下去,每一天過去有一些問題就會有答案,每一天開始也會生長出另一些新問題。當我們置身各項任務的沙漠里不知何去何從的時候,上述的那些手段,能給我們的決策提供一些思路(例如,什麼是最重要的有意義的事?什麼問題是無關緊要,可以妥協的?),能讓我們對周遭的境況有更明確的認識(例如,卡死在哪裡?有什麼潛在的問題?),能提供一些可行的方向(例如,我要先解決什麼,後處理什麼?),也彌合了我們在不同任務間切換的時候產生的思維的空白(例如,上次這個項目做到哪裡了?接下來該幹什麼?有什麼要及時更正完善的?),還能提醒我們記起不經意間忘卻掉的重要信息(例如,交付結果之前自己審查過了嗎?有的參數中途被修改過了,至今還沒有重新做校驗實驗。),提示我們不要放過可能埋下隱患越滾越大的小問題。

確保品質的笨辦法

  如果害怕在無數任務之間來回切換會降低準確率或者工作品質,戴明循環是個不錯的確認方式。戴明循環是指Plan計劃,Do做事,Check檢查,Action改良,四個步驟,然後是下一輪的重新Plan……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平日里本來就是這麼做事的,操作起來很容易。

  如果手頭有太多事佔據我們的大部分腦力,以至於真的顧東忘西的時候,就要把自己嵌入這個循環里,每做完一小部分(或者是一大板塊,甚至整個任務),在對你的工作點「確認」鍵之前,在把設計、報告、產品交付給別人之前,先要進入檢查環節。隨便你,可以做詳盡檢驗,但如果時間不夠,也可以粗略的核實最重要的框架,最最粗略的檢查至少要保證交出去的作品不出「大錯誤」,「方向性錯誤」,「本質性的錯誤」。

  檢查發現的任何問題,要修正改良(Action),如果已然來不及更正,那至少在後續的工作里彌補。如果日後還有類似的工作,那麼有一個不錯的方式,就是曾經覺得需要改進的地方,在日後的檢查(Check)環節里專門看一看,有沒有犯之前的錯誤。這樣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同樣的錯誤永遠不會犯第二次。

  根據以往的經驗對日後的新任務再次進行PDCA的往複循環,這個循環就會越來越嚴謹越來越完善。

沒有誤會的溝通

  深陷多線程任務的時候,還要記得及時地有建設性地與他人溝通交流。不要因為時間緊迫就只顧默默低頭做事而忽略了和對方的信息交換,更新。

  溝通上的誤會,嚴重的會所帶來重複工作(rework),因為溝通而導致的重複工作實在是太令人懊惱了,絕對應該避免。

  上面的漫畫雖然不是針對時間管理的課題,但反映了很常見的溝通問題。對每一項任務,在答應下來的同時,務必嘗試弄明白對方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例如,EEE同學,你能把這個實驗簡單整理一份報告讓我看一看嗎?

  發問的是指導老師嗎,還是實驗室管理員,還是同門師兄弟?想一想你溝通交流的對方,他們究竟是誰,指導老師想要看到的內容,和實驗室管理員需要的內容在側重點上不太可能是一致的。如果你詳盡介紹了實驗結果的發現,但是對方(例如管理員)可能只是想了解一下實驗器材的使用情況罷了,如果真是這樣,那報告就顯得很沒意義,說不定是要花時間重做。

  即便是指導老師本身,他究竟是想通過報告看實驗的過程,來審查實驗是否有漏洞呢?還是想讀一讀結論數據了解一下科研的進展?還是想把報告當成一份論文草稿的框架?這些問題答案不一樣,報告的寫法和重點都應該是不一樣的。反過來,如果懂得對方的心思,那就省卻了很多精神,不必全盤用力,只需要把氣力花在對方想要的那一部分就對了。

  很多人提出要求和安排任務的時候,都像上面講的一樣簡單直接:「你可以去做一做FFF嗎?」「請把GGG拿給我。」「明天我們談一談HHH的問題吧。」他們往往不會在語言里介紹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所以我做FFF的時候,到底是要縝密精細地做,還是粗略迅速地做?我去拿GGG的時候,一起把JJJ也帶過來會不會更好?他是想諮詢HHH的問題本身,還是通過HHH的經驗為KKK的問題做一些鋪墊?相應的,我要為這次對談做哪些方面的準備?

  「你究竟想要什麼?」這個問題是可以問,也是值得問的。

  另一種溝通上的問題就是沒有及時和夥伴們分享進度,也沒有及時知會他們任務遇到的問題。

我們都不是一個人在做事情,及時更新進度,通告自己的進展,言明自己遇到的障礙,都好讓對方及時作出反應。溝通本身是個大課題,大概也並不是時間管理方面所專門探討的,所以也不多扯。

  最後,我覺得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訓練方法」或者「培訓課程」來鍛煉多線程操控的能力,多線程的工作的能力只是日漸積累的釐清各項大小輕重任務關係的能力,並能在身陷繁雜具體的任務時,思維上能偶爾抽身、退一步、審視一下全局能力。

  其實也沒什麼奧妙,沒什麼高科技,大概像老話講的,做得多了做得久了就好了,熟能生巧,水到渠成。想想每日生活,一天下來要上班要做飯要開會要見客戶要買家用要買食材要接送小孩要探望父母要吵架要約會要運動要娛樂,其實我們大家人人都在多線程啊。


這又是一個say no first的問題,就象講「如何高效地開會」這個主題,諸般技巧精彩紛呈,但其實最高效就是想辦法不開會 :-) 同樣,這個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決不多線程工作!

但是,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不主動找多線程不意味著多線程不來找你,所以要建立一些類似汽車保險杠的防護機制。

我的做法如下:

1. 短期記憶大腦內存有限,最多同時記下7件不相關的事,再多就必須想辦法找聯繫合併了。同時我發現自己的認知模式是只有寫下來才能記得住,既不是聽覺模式,也不是視覺模式。所以我靠多寫,把這些零散的知識性的東西串聯起來構造成上下文相關的場景,自然就不怕打擾了。

2. 在思考問題的時候隨想隨記,一旦出錯,可以逆推回去,重新推導,不會忘掉。

3. 晨寫是個好寶貝,就是利用早上剛睡醒無多線程的時候將潛意識裡惦記的那些好問題收穫一下!反之,晚上寫日記就是一堆碎碎念了。。。據說,人在一天里腦袋中的雜念有2萬多個,已經夠亂了,還要自尋煩惱嗷嗷叫著多線程么?

4. 還有一個辦法,是師傅Tony教我的,先領悟之後再刺激關鍵神經節點轉化為長期記憶,以不變應萬變,自然不怕干擾。

5. 推薦讀一下Andy Hunt的書,

程序員的思維修鍊 (豆瓣)

別被狗血的書名嚇著,英文叫refactor your wetware,翻譯成」重構你的大腦「更好,其中很好地比較了人腦和電腦的區別,在多任務的處理上,判若雲泥。。。

時間少的話,重點看一下 第3章 認識你的大腦 和 第8章 控制注意力。


如果你是MBTI性格類型里的 IxxJ(我是INTJ),就不要奢望這個了,這個不適合你(也不適合我)。

這個性格適合獨自沉思,縝密思考,不擅長多線程。

所以,除非形勢所迫,否則不必為難自己。


個人認為是有方法的,親測成功。(但是作用範圍稍片面)

方法:

1.先做一會幾個線程中比較需要靈感與創造的那一項。

2.休息一會,期間保持思考。

3.再做一會幾個線程中比較機械,不太需要專註的那一項。

4.重點來了,此時有意識地,強行地抑制不去想第一個任務的事情,抑制方法參見如何做到長時間(4 個小時以上)精神專註?

5.你會發現你關於第一個任務的靈感在穩定地流出,而這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6.不要停!繼續第二個任務,把靈感用一張紙簡要地記下來。

7.你成功了。


你不會做記錄,只會靠自己的大腦記住所有的事情,所以只能做一件事,一旦切換了你就寄存器不夠用了。

試著把所有的事情放到硬碟、內存上,自己只作為一個CPU,給什麼命令做什麼事情,調用數據從內存和硬碟調用,處理完成後結果存回硬碟和內存上,這樣就會好很多。

P.S. 多說幾句。

看很多人說多線程工作就是指多個項目同時進行,然後感覺時間被佔滿了事情也做不好。我覺得,一般來說的不要多線程工作是指小尺度下,同一分鐘不要同時做兩件事。但是在大尺度下,你沒法避免同時有很多項目同時進行。比如,工作了的人不可能你只做一個項目吧,就算工作只有一個項目,家裡的事情難道就沒有了?即使是什麼家裡事都不用操心的學生,你學習也不可能一次只學一門課吧,肯定是語文數學英語同時學的。

GTD是為了讓你能把事情都管理好的,比如你有件事要下個月才去做,或者有件事已經交代給別人辦等待別人的回復,又或者明天有個會要開,GTD系統可以保證這些事被管理得很好不需要你再費心去想著這些事。

至於項目,你要覺得多個項目一起做很累那是因為你工作量太大超過了承受能力,和GTD系統可沒關係。


參見劉未鵬《暗時間》
暗時間/劉未鵬,裡面寫的很詳細了。


人畢竟不是電腦,沒有多核甚至多cpu,雖然有時看似可以同時做多件事,如邊看書邊聽歌,但實際同一時間也只會做其中一個,只是大腦切換比較頻繁。如果你突然對書中某一段感興趣了,看完就會發現期間雖然在聽歌,但只是進了耳朵沒有進大腦,完全記不得了。

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不是同時做多件事,而是集中精力做一件事,並且從一件事切換到另一件事時,要儘快投入狀態。

實際上是沒必要多件事情同時做的。我的任務表裡平時都是排著10件事以上,基本沒有少於5件的時候。但我很少想事情怎麼這麼多啊,什麼時候才能做完。各個擊破是最簡單的道理,事情再多也是有數量的,把能想到的事情一一列上,根據個人喜好一次處理。

提高單一事情的效率關鍵在於避免被打斷,這個打斷可以是外界的,如某人找你有事,去喝個水,也可能是內在的,如精力不集中想別的。未經過訓練的話,人集中精力的時間是比較短暫的,但習慣了後達到1小時以上是沒有太大問題的,這樣就足夠了,一般很少有什麼事情不可以分塊成1小時以內時間來處理。

然後就是被打斷後恢復,或者切換到其他事情也需要一定時間來進入狀態。有些時間管理說這個時間可能長達15分鐘。個人感覺沒有那麼恐怖,習慣了後一般2分鐘以內就可以。

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這個很少有書會寫到,就是減少工作時間。

很多人說提高工作效率,然後再加長工作時間,然後工作量成倍增長。我都會淡然一笑。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是有關係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加長工作時間必然降低工作效率。因為工作效率低而被迫加長工作時間,而過長的工作時間讓工作效率無法提高,從而持續惡化。那如果已經陷入這種境地如何處理呢。很簡單,工作效率是很難立即提高的,但工作時間自己可以控制,減少工作時間。那減少工作時間,事情不就更完不成了嗎。開始的確是這樣,但堅持幾天後,有更多的休息時間會讓你精力更加集中,從而工作效率開始提高。然後繼續減少工作時間,如此繼續。

那減少到多長時間合適呢,全神貫注工作的精力消耗是很大的,在我看來,一天4個小時便可以讓人感覺很充實,而超過6個小時會讓人感覺很乏累,4個小時就足夠了。加上其中的切換和小塊休息(不包括午休)時間,大概有5-6個小時。想一下一天24個小時,除去睡覺8個小時、吃飯2個小時、工作6個小時,還有8個小時,如果精力不支的話可以完全用來休息,讓然也可以做一些個人愛好之類不吃精力的事情。這樣才能保證那4個小時真的能夠全神貫注。聽上去好像不可思議,但實際是可行的。拿我現在的工作來說,除了有時白天事情太多頻繁打擾,一些需要整段時間的事情需要另找時間(平均每月2次以內),都可以在白天的6小時內處理完。之所以不再降低工作時間,並不是對再提高工作效率沒有信心,而是做完了也不能走,別人經常有事情來找,干坐著或者干別的不是等著被安排活么。


首先你要學會,【同時】解5道數分證明題


私認為,首先要有一個好身體


在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做朋友》一書中提到了「多任務操作系統」的概念,與問題中的「多線程」有部分相通之處。

多任務操作系統,是指多個任務同時處理,可以分為並行和串列兩種方式。下面談談我對這兩種工作方式的理解。

方式1:並行處理兩個任務

雖然俗話說,一心不能二用。我們也常常說,做事要專註。但是做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特點。對於需要高強度腦力和思考的任務,我們依然需要專註。但是對於一些簡單機械的任務,則可以和非機械的、對腦力思考要求略低的任務,一起搭配處理。

比如:

  • 跑步時,聽有聲讀物
  • 練keep健身課程時,看劇
  • 看劇時,瀏覽Pinterest搜集文章圖片
  • 洗漱洗衣服時,聽電子書

以上都是我實踐過的並行處理例子,這樣做的妙處是,用一份時間做兩份事情,節省大片時間。

方式2:串列處理多個任務

核心是將自己的時間拆分成一個個時間片,比如25分鐘或1小時,每個時間片只處理一個任務。

處理過程如下:

第一個時間片,處理A任務,時間用完後,無論A是否完成都掛起;第二個時間片,開始處理B任務;把任務隊列中的所有任務都處理了一部分之後,再回到A任務開始處理。

循環往複的過程中,有些任務完成了則移出隊列;有些任務尚未完成,可能還有新任務加入到任務隊列中,仍然用上述的串列法依次處理。

這種方式,適合時間緊任務太多的場景使用。循環處理的過程,需要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對人的思維切換能力要求頗高,也更消耗人的精力。


不要嘗試。人一次只能關注一件事情,來回切換工作純粹浪費時間。


你確定這是好習慣??我管這叫「走神」,我覺得自己。無法長時間集中精力在一件事上,於是常常幾個工作同步開展,分別完成,否則,我一個都無法完成


吃一口飯,再吃一口菜,這還不簡單?


人腦的緩存及注意力不適用於多線程工作,但可以通過提高技能以及專註度,整理工作環境等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或者——命令下屬去做其它!!

再或者——在完成舊指令前,拒絕新指令的輸入!!!

如果工作內容不涉及公司核心機密,也可以採取最有社會主義特色的方式——外包給他人!!!!


  1. Consider if there are any alternatives - often the complexity of multithreading is underestimated.
  2. If you"re new to multithreading, start out small and keep things simple - take the time to really understand exactly how your threads are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 what threads will be doing the same things at the same time, and what threads will be waiting on each other.

Top tips for multithreading (Windows platform)


大家說的是對的,大腦不能多線程,最多算是協程。但是為什麼有人看起來可以這樣呢?比如彈鋼琴、同聲傳譯這些工作,難道不是多線程?

Star Folding的答案中提到了,因為其中一部分任務是Background,也就是說這些任務是不費腦子的,比如跑步的時候聽歌。對於多年彈鋼琴的人來說,左右手協調彈奏就像是跑步的時候聽歌,譜子和手上的動作反射已經變成本能,基本不用想怎麼去按、在哪兒按。

所以關鍵在於能把多個任務變成不需要費腦子的,怎麼做?熟練而已。

兩件完全不熟悉的事情同時做,必然意味著頻繁切換注意力,而且切換的過程還很容易丟失信息。所以想達到你的目的,只需要把其他事情都做得非常熟練,熟練到不需要集中精力就去做即可。


推薦閱讀:

學習狀態不穩定有辦法改進嗎?
全才學霸是怎樣管理時間的?如何成為複合型人才?
高智商的學霸們在學習陌生的新知識時是否也會經歷一段理解困難的時期?

TAG:時間管理 | 學習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