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為什麼簡化為「靈」?

「靈」字底下是「巫」,和「靈」字的意思吻合,但「靈」的上面據說是掃把(?),火燒掃把,何解?(難道掃把象徵女巫 →燒死女巫→無神論)


以「靈」字來替代「靈」字的用法,屬於假借字。

「靈」「靈」二字本來是不同的漢字,俗字借用「靈」字是因為兩字同音。不過從「靈」到「靈」的過程中,我推測它先經過了「?雨靈」這個俗字,才逐漸演変成「靈」字。

「靈」字從巫,霝聲。但是隸定以後,「霝」字作為單字或部件(聲旁)変得少用了,所以聲旁從「霝」的字,多數在《説文》已經有收録,可是後來的新字較少採用了它作為聲旁。後世俗字,不時將「霝」換為其他聲旁,比如:「蘦→蕶」「醽→?酉零、?酉令」「?氵霝→泠」等。

既然許多聲旁作「靈」的字,後來都換了聲旁,那麼為什麼唯獨「靈」字不変?我猜測,這是因為「霝」在「靈」字充當了字心,讓「霝」成了它的輪廓。於是寫「靈」的人,可能就因此而不想過分省略「霝」的部分,盡量保留了這個上部而改変了下部。査詢《異體字字典》搜索的異體字,也大多這樣。

還有,由於後世較少用「霝」字,許多人看不出「靈」中的聲旁了。於是可能就有人就把它的下部省略,換「靈」作聲旁:從而得出了「?雨靈」字。而到了「?雨靈」,「雨」字旁的部分已經不是聲旁或者形旁了,後人因此就逐漸忽略它,最後假借了「靈」字來表示。

(注)

[1] 緑色表「另兼正字」,即俗字僅為假借。

[2]「靈」字俗作「?」,因為草寫。

[3]「彐」形第二畫穿不穿頭,視乎字體。


靈是個會意字,上面是手(彐代表手),下面是火,本義是溫度很低的火(手可以直接放在火上),不常用,作為靈的簡化字應該是同音假借。


先有「靈」後又「靈」,後者不是在簡化運動裡面生造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就是前者的俗字,不過本來只是一條河的名字,出自:

宋文帝元嘉七年,劉義欣為荊河刺史,鎮壽陽。今壽春郡也於時土境荒毀,百姓離散。義欣綱維補緝,隨宜經理。芍陂良田萬頃,隄堰久壞,秋夏常苦旱。 義欣遣諮議參軍殷肅循行修理,有舊溝引靈匹詣反水入陂,靈,水名,在汝南。伐木開榛,水得通涇,由是遂豐稔

為什麼把「靈」作為「靈」的俗字,不得而知,可能僅僅只是讀音相同。

然後糾正你的錯誤,彐:彚頭,《說文》作彑雲豕之頭象其銳而上見也。有 collect, compile, assemble; hedgehog 的意思,跟掃把沒有任何關係。因為「掃」的正字是「掃」啊。再者,掃把的「帚」,說文解字: 《巾部》帚:糞也。從又持巾埽冂內。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葬長垣。其實就是 shit。


精彩答案已經不少,我只補充一份資料——

史定國主編的《簡化字研究》(商務印書館,2004年)說:


同音,以前「靈」俗作「靈」。簡化字取俗字用法。


「靈」與「零」本是同一個字,後分化。早期金文寫作「零」,(雨) (三個口,表示巫師念念不停地祈禱),造字本義:大旱之時,巫師念念有詞地祭禱求雨。表示求雨極盡虔誠。強調巫師降神求雨。俗體楷書以「彐」(雪)代「雨」,以「火」代「玉」。


為什麼第一個字的構形讓我想起來巫山雲雨,估計是侯爺的答案看多了。不過可否簡單地將巫山雲雨理解為自然現象,山水之靈化為雲雨。至於「靈」,原諒我筆拙,有點大火燒山的感覺,估計涅槃後重新孕育了生命。

從繁至簡,第一個覺得厚重,第二個更有感覺。「水靈靈的大眼睛」,看著文字,就覺得那雙眼睛在一眨一眨~~


推薦閱讀:

「盧」字是何時出現的?
「鯗」字的簡體字「鯗」,為什麼上部作「?」而不作「養」的上部?
「膥」是甚麼意思?

TAG:漢字 | 漢字簡化 | 文字學 | 俗字 | 俗字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