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童年對於我們的意義是什麼呢?

以前經常看到有文章評說家長從小逼迫孩子從小學鋼琴學畫畫的事情,大多對他們抱一種批評的態度。但是從小沒有家長逼迫過的我,現在長大之後發現自己什麼技能都不會,卻有一種很羨慕的感覺?童年對我們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在童年,我們是該痛痛快快地像個孩子一樣玩一場?還是為自己的成年積累技能呢?

對於像我這樣,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但長大之後卻覺得自己與別人差上一截的人來說,快樂的童年究竟給了長大之後的我什麼優勢去在成人的世界裡競爭?

希望有想法的人們幫幫我,謝謝!


謝謝邀請。

  對你說的這個問題,我有所注意,但缺乏真正的研究。

  一般理論認為,6至12歲為童年期,4至5歲屬幼兒期,再往前,屬嬰兒期。還見過報道,說任何人都沒有3歲以前的記憶。我出生在一座小城,6歲離開,對那個小城的春夏秋冬,我有印象,大約都是四、五歲時的記憶,更早的,在我頭腦中沒有例證。

  以我的記憶和觀察分析,幼兒期主要是建立親情、認知周邊環境,並開始想像世界。進入童年後,開始擴大認識範圍,既接受家庭的影響,也接受同學的影響和老師的教育。至少有幾個東西的初始形成,與幼、童年期關係極大。

  一、審美心理趨向,會以聽過的故事為基礎,對一切看不清的東西,進行美化想像。如夜空、遠山、動物等等,給過愉快感覺的東西,會沉澱下來,形成終身不渝的潛在喜好。

  二、基本性格,例如是否好鬥、有無陽剛之氣、性別認知等等,如這一階段,有缺項,終身難補。好鬥者,如今後受到強力壓抑,可能會轉為暗鬥。

  三、動手動腦的基本能力,以及邏輯思維及判斷力的初始養成。這一階段,主要是在接受中學習。這一人生階段屬接受型,生理心理都是開放的,如果在這一階段,吸納不足,中學時期彌補較易,過了後,比較難。

  這一時期,有兩種東西,始終是相伴的,一是學習融入社會的能力,一是想像力,想像力起導引作用。同時,每個人都還有自己的先天條件。可能使孩子某些方面表現突出,這種突出的鼓勵作用,也會導引孩子的發展。

  目前,由於望子成龍心切,家長常逼迫孩子學這學那。這種做法,會剝奪孩子的本真感受以及多向的想像力。其實,人在成年後會發現,擁有本真心理的,容易獲得真學問,擁有有想像力的,容易獲得創造力。

  另一方面,中國有句老話,叫「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說的是該學習時不學習,今後要補就難了。

  所以,小的時候,擁有一個什麼樣的成長環境,成長導向上的度怎麼把握,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的確是重要的。

  但這不是絕對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或者小時候不怎麼樣,長大了很有出息的,也是大有人在。

  貴州老乾媽企業的創始人陶華碧,生於農村鄉鎮,家有八姐妹,她是最小的一個,家裡說,沒錢養你讀書了,你就在家做飯吧。結果,她去討教人家怎麼做好飯菜,其在民間學到的制醬技藝,堪稱一絕。如果不是因為丈夫去世,迫使她上街擺攤養子求生,她還發現不了自己做的東西會大受歡迎。

  我的想法是,天下沒有作廢的經歷,相比於那些千般照顧、萬般呵護、被強迫學習的部分獨生子女來說,也許你無拘無束的成長經歷中,會養成你一些可貴的稀缺的品質,你認真分析過自己所具有的優勢嗎?可能你身上會擁有更多的勇於嘗試的品格,也說不定的。

  成千上萬的農民工進城,他們中的一部分,已經成為商海中的弄潮兒,甚至連許多擁有優秀學歷、良好成績的人也趕不上,他們中有不少,小時候並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

  立志和自強不息,任何時候不晚,何必自怨自艾呢?如果想有所作為,人生中的真正大敵是沉淪。

  我不了解你的情況,但從你的問題的補充說明中,我能感覺到你在總結人生的成敗得失了,而且是有想法的。其實,我不合適談這一問題,我並非成功人士,也沒有什麼成功的人生經驗,但見得多,知道放棄努力,才是真正的失敗。

  不好意思,勉為其難,說點想法,供你參考。期待你的成功。


我們無法規劃自己應該擁有一個怎樣的童年,這個童年的模樣和質量通常來源於父母的人生觀、價值觀、性格習慣等。也許有些人的童年因學習技能沒有痛快玩一場,或者因為玩得high過頭沒有掌握任何本領,亦或者有些許不可抗力導致童年不幸……這些都不能阻礙你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後半生是靠自己的意志力和雙手拼搏來的。


首先要明白一個觀點:童年並不屬於生物學範疇,它是文化的產物。

以印刷文化之前,人是沒有童年的。只有當文字出現以後,出現了一個自然人不能理解的非自然的符號體系,這時候小孩需要通過學習和教育來學會這些文字元號,才出現了兒童和成人的差別。

童年的意義在於成長為合格的成人,它是一個教育的過程。

社會在變化,成人的標準也在變化。

在過往沒有文字的時候,能說會聽就是成人的標準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所有的原始資料都表明中世紀的童年在7歲就結束了的原因所在。因為兒童在7歲時已經能夠駕馭語言,他們會說而且明白成人所能說的和理解的一切。

而在鉛字文化的時代,最提倡的是人的理性,是一種能夠自我控制、能夠進行概念思維、能夠延遲滿足感的能力。這顯然需要很長的學習過程,也就是童年的意義所在。

反觀現代的多媒體時代,圖片和電視是現實世界的模擬,並不需要高超的技巧就可以理解。多少小孩從小就待在電視機前,或者擺玩著IPad。並不需要鉛字時代的高超的閱讀技巧,小孩就可以獲得成人所能知道的大部分信息,兒童與成人的童年的差距迅速地縮小了,而整個社會離理性也變得遙遠了。

但有一個觀點是一直不變的:「沒有人懷疑兒童必須努力達到成年,沒有人懷疑兒童成長的責任在於成人。」題主希望痛快地玩,那是兒童的天性,不應該過分壓抑,因為那可能使得小孩在成年之後變得心理異常。但也絕不應該放鬆教育,因為那是人類與禽獸最重要的區別——人是社會人、理性人、文化人。

推薦閱讀:童年的消逝 (豆瓣),娛樂至死 (豆瓣)

我們如何來平衡文明的要求和尊重兒童天性的要求?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和約翰杜威的《學校和社會》。

兒童作為小男生或小女生的自我和個性必須通過培養加以保存,其自我控制、延遲的滿足感、邏輯思維的能力必須被擴展,其生活的知識必須在成人的控制之下。而同時,人們應理解兒童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兒童天真可愛、好奇、充滿活力,這些都不應該被扼殺;如果真被扼殺,則有可能失去成熟的成年的危險。


如果成人以後得你聲譽廣受認可,那麼你對你童年的事情多半是進行過反省的。


長大後變態的根基。。。


推薦閱讀:

一把年紀了還喜歡看小時候看的動畫片並沉迷其中是一種什麼體驗?

TAG:童年 | 成年 |